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教育孩子難?想想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謝謝讀者留言,因為留言的問題很好,是大部分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值得用一篇文章來回應。


1.

文章很長由直升機家長自信社會能力的培育到情感發展以至最後的GROW模型

訊息量之大像是一次過看了五篇文章現在是第二次重看.


樂兄提出了很多育兒的好方法惟實行上有其難處尤其是孩子間互動的部份.

我們都希望教好孩子讓他明白事理和具同理心但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

就像分享玩具的例子我們的確應從旁鼓勵不宜直接插手但結果孩子一直都不聽呢甚至把別人的玩具也搶了呢我想只能直接介入把東西還給別人吧.



2.

樂兄提出的方式前提都好像是假設孩子都能做到將身比己讓他們自己理解和學習表達出來

要說錯嗎絕對不是但未懂事的小朋友能做到嗎我又覺得難度太大.

我覺得孩子天生是不會明白大人世界的想法的只能透過訓練去逐步理解.

但怎樣的訓練才能做到呢有些方法我覺得像是訓練動物用的用這些方法訓練孩子反抗是時間問題.

而是不是對孩子說說看他們就會明白呢怎樣說孩子才會聽這當中的技巧已經是一篇文章了.


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我想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這當中還涉及雙職父母的問題我們工作都累死了回家還要想辦法教孩子嗎

而家中的長輩/傭人會懂得花心思去培養孩子們思考嗎

長輩們往往按照帶你自己的經驗去做結果卻往往是以訓練動物的方法去帶孩子

傭人則更不能期待了因為孩子是他的少主.

久而久之便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難教而不去教又因為不去教而變得更難教想不靠直昇機也不行.



首先,謝謝你能閱遍文章,證明你是個願意為自己的成長和學習而負責的人。

謝謝並欣賞你能閱遍全文,真的,因為沒有對孩子教育負起自我學習責任的家長,是不可能閱遍這長文,並且閱了兩遍的,證明師兄你,不只是希望教育好孩子,而是真的有渴望過想要教育好孩子,只是覺得有時很難是不是?


一開始覺得難、迷惘是很正常的。

我想說的,其實一開始難是很正常的,因為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每個孩子不一樣。

我孩子能用的方法未必適合你。即使方向是正確的也好,但隨著環境、背景、親子關係等狀況的不一樣,同樣的方法所能影響的效果也不一樣。


二、没有人天生是好家長。

沒有人天生會做家長,包括我自己,也不是天生會做家長的。對於家長,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將來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所以你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就決定了你孩子發展的一個高度和水平。如果說是對孩子極端的不負責任那種放養,那肯定是不對的,完全我就大撤手什麼都不管了。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家長,怎麼可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呢?但是我們絕對一定要忌諱生氣的把孩子打一頓,罵一頓,或者給他規定一些條條框框,誰都會是不是?重要的,真的是你準備要做到有形而無痕。


譬如說,早前有家長問我說,孩子性子慢,做事拖泥帶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吼他,怎麼辦?

孩子性子慢,甚至有些拖沓。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經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大吼大叫哋説你要洗澡啦,怎麼還不脫衣服,還不穿鞋,還不過來,但孩子卻在幹別的,對於這事兒很多家長都會問,到底要怎樣管教,或問我要不要管呢?


首先,我會問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如果連孩子晚一點去洗澡,這樣一個事情都不答應,那你的愛裏條件也太多了吧?但是我們就習慣了,好像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去要求我們的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對不?

我們習慣於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色上去要求孩子了,所以我們確實要想想,到底在這種親子關係裏邊,是我們應該為兒童的成長服務?還是兒童為我們已經形成的那種思維定式而服務?我們的思維定式總覺得節省時間是好的,按時按點做事情是好的,但,這真的一定是好的嗎?這裡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就像説你強迫他吃飯,他吃不進去,你強迫他睡覺,他躺在牀上睡不著,他有可能最後還會失眠,越是強迫吃飯,越不愛吃飯,越強迫定時定點睡覺,越容易導致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習慣性的失眠。所以教育是一個長週期的過程,而不要爭一分一毫一時一刻的勝利或者是有效果的。


現今的專家真的分很多種,大致分兩類。我覺得有些專家他好像給你一個三招兩式,當時是能把孩子制服了,雖然很有效,但可能很多的這種方法都有潛藏著一種長久的損害。


一個真正的教育家看的是孩子的一生,而不是短暫的效果。



一直以來,我認為家長才是最應該學習的人。

當下經常炒作某一些概念,比如說炒作打孩子呀,嚴格教育孩子呀,或者是這一階段又炒作那個就是說一點都不管孩子呀,其實都不正確。


我覺得家長怎麼樣做到有主見呢?就是說你要自己去學習,一個不學習的家長,我覺得真的是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當中的,你很容易跟風。


如果家長善於學習,善於吸納這種最優質的理念,你自己內心有了定力以後,其實你是會產生出很多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來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的。



培養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上幼兒園要上好的幼兒園,小學要上名校,中學要考重點中學,大學要考著名大學。這樣的家長他是在不斷的用孩子的一些成就,成全自己的虛榮心,我覺得一個孩子如果他有幸福感的話,他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是可以的。


很多人就問我說你培養孩子的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培養他自食其力的能力

他必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二,我希望他有幸福感,

只要他今生有這兩點,我認為這個教育是成功的。



真正的教育成功是什麼?


真正的教育成功,但是還包含著你從不受外界的影響,你是獨立的,你是堅定的做什麼樣的選擇,你非常明白,你瞭解自己,我們很多人太喜歡跟風,別人幹什麼我就跟風去幹什麼。這個年代是資本年代,我就覺得賺錢最牛,以前是學歷年的,我覺得這個高學歷是最牛。


有段時間,有公屋的最牛,然後人們就使勁兒當個低下階層,只要是擁有公屋,犯法的事也照做,真的,這都是外人的一些評價而已。你永遠要清楚你是誰,你要做什麼,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要此生為自己爐灶,哪些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我要為這個社會提供一些什麼樣的服務,我怎麼樣在歷史中留下我應該留有的痕跡。


我覺得只有一個人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才是不枉來世上一趟。



這裡我們重新解釋,何為高質量的愛?


在我所看過的著作中,得出的這個教育理念,一直都是在強調對孩子的愛,就是高質量的愛。


我覺得就是說,「首先家長你要愛孩子。」,這個彷彿是一句廢話,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是我們真的實事求是的說一下,家長對孩子愛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就說我們要愛孩子,同時我們一定要給孩子高質量的愛,我們不能夠給孩子劣質的愛。


那高質量的愛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難道我們這種愛還有差別嗎?


對,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很小的時候剛學會走路,可能磕磕碰碰的,他不小心跟一個小凳子和一個小桌子碰了。


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就趕快打那個桌子,就說看!你怎麼能碰我的孩子呢!?這似乎是表達了對孩子的愛,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你這個動作教給孩子什麼?


我也很愛我的孩子,那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會跟什麼東西磕碰一下。

比如說他跟小凳子不小心碰了一下,把她碰疼了,然後哇哇的哭,那我也會很心疼的趕快安慰我女兒,安慰完她不哭,之後我會拉著我的女兒,就是說寶貝,你看你剛才不小心跟小凳子碰了一下,你把小凳子也給碰疼了,我們也給小凳子揉揉痛去,然後我就領著我的女兒給那個小板凳也揉揉痛。


那我的這個行為就會告訴我女兒,說碰撞是雙方的一個事情,不是說他單方面得罪你了,所以我們不要去復仇,我用這種方法就教給我女兒,你跟他人應該如何相處,我覺得這就是「愛與愛」的一個區別。


那就是說作為這個家長在生活當中很多的這種事情他都應該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的教育意義或者引導意義在裡面。


我覺得就是說跟兒童相處沒有小事,每一個小事,每一個生活細節其實都是一個教育的一個契機。


你抓住了這些契機,你在每一個事件上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引導,最後孩子他就會成長為一個身心非常健康和諧的人。



那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好,說遠了,回到你的問題上,其實所有方法都是基於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說話和能溝通的,而前提下是孩子的狀態是情緒平靜。

所以,尤其是大人們語氣和態度,對孩子的不理解和感受,往往是令孩子皮質醇升高的原因,因為父母要把我手中的玩具奪去,因為父母要剝奪我的權利。所以說,如果家長要孩子明事理,有同理心,做個聽話的孩子的話,那家長首要要明白孩子,懂他的感受,做個聽話的父母。


當然,我們作為監護人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所謂的無條件,但有邊界的愛,就像之前我的第一講,我們家長要像一個導遊的角色,好好去設定邊界,而不是去捉錯。因此對於沒有即時生命危險或足及犯法的事,我們其實可以放下面子,然後嘗試去慢慢引導他。


比如我女兒在兩歲的時候也試過搶別人的玩具,這是我們父母初時教育的錯誤示範而讓她有樣學樣,教育的失敗而做成的。


但後來,我不再為了公眾形象,而尷尬地即時從她手裡奪過來還給別人,而是有備而來的把一些吸引小朋友的玩具帶在身上,在必要時拿出來,轉移她的視線,讓她放下別人的玩具。


其實方法很簡單,難就難在父母有沒有去想、或願不願意去為此努力去想辦法。


父母有時並不是懶想辦法,其實可能只是輕視這個問題而已。

我說的是我自己,為何我會想到很多辦法?

其實說實話,一開始時,我並不是為了教育好女兒才想辦法的,一開始時是因為幼稚園面試的一次失敗,女兒在兩歲時,因為家裡玩具不缺,所有玩具都願意還給老師,但卻因為不願意交還一隻不起眼的彩色碗具,而哭起來。


所以我自此之後,我習慣地在她兩歲的時候,就會帶備她未曾見過的玩具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尤其面試。


因此,在我的不斷學習、嘗試和探索之後,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把握,在一次的港鐵車廂上,剛好來了一個小哥哥五歲,而我女兒當時兩歲半,她看上小哥哥手上的玩具,我就即刻問她是不是想玩哥哥手上的玩具,她點點頭,那我就代她問哥哥可否願意給妹妹看看,當然哥哥不太願意,而即時我也拿出了有備而來的玩具與哥哥作交換玩,雖然我說「交換玩並當對方要離開時一定要還返給哥哥」,但我女兒已又急不及待想要玩我這個了,而哥哥也開始好奇地看著我女兒在玩這個,到後來他們交換玩,再到對方要離開,也能很順利的各自交還給對方。

就是這種問她是不是想玩別人的,讓她明白我們了解她的感受,再預先約定,對方離開時一定要還給對方,其實孩子她是樂意聽我們的。


當年我未懂情感引導,也不懂教她這個行為叫分享。但我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女兒哭,而盡力去試錯、去學習、去上網找方法和看書,然後再去返回第一步去嘗試。到最後可能就會有一次能成功,但這次的成功,重點是能成為日後能引導孩子最有效影響的開始。


所以現在我,也習慣了問她為什麼,或是不是很想玩等的問題的方式,來引起與她的情感共鳴。

以上這方法是從這個就如《怎樣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一書裡學到的。

因為只要她說「對」的這個時候,她才會感覺到你真正理解她,然後你才能正確地示範她真正的擁有同理心的表現是怎樣的。





而師兄說得非常對,「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但這個往往是剝奪了孩子發展和成長的機會,因為孩子不會在長大後一下間就能夠學懂。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對此,小弟更覺得過早懂事的孩子,未必是好事。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崩潰。

我們曾看過那些小孩,小小的年紀就非常成熟了。但你知道心理學家警告我們說,這些在過小的年紀就已經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容易崩潰,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而沒有得到的,他身體內得到的愛是根本不夠的。


他小小的年紀就整天往外付出這些愛,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追求一個過度的補償,他會變得無比的叛逆。



最後,其實人的大腦習慣性地會把矛盾事合理化。


就如故事書中的狐狸,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相信你會聽過這故事,但實際上,其實也很真實,因為牠想吃而吃不到,而為了合理化這狀態,大腦就會幫你想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解釋你為何做不到,這個問題要小心,因為他雖然會讓你感到合理化而不再感到矛盾,但重點是他同時也會讓你處於不思改進的狀況。所以,有時要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努力去維護是很重要的。


所以,工作回家很累、父母都是雙職、主要靠長輩或工人湊小孩、即使是媽媽習慣大吼大叫也好,我們作為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都應該盡責任去在孩子心中植入一些能影響他一生的正能量,而不是跟隨無知的長輩或親人,去對我們的孩子作出傷害,甚至乎是落井下石。


最近,分享一個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的心得。


很多家長就是忘記了自律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以為,總以為我們給孩子規定好哪些紀律,哪些規則,他就能學會了自律。其實恰恰相反,我們不要給孩子規定太多的規則,或給他制定種種紀律,他才能夠學會自律,這就跟我們走路一樣。


如果我們天天給他,從小給他弄一個架,或一個框子,讓他只能拄著這個拐棍或柱著這個架子去走路的話,他怎麼可能能學會自己走路,我們只有給他充分的自由,他才能夠學會自律。


而我實際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當我女兒在週末醒來,她不會主動去刷牙洗面,但我也不會一起身就催促她去梳洗,而是表達無條件的愛,說聲早晨,想和爸爸一起刷牙嗎?是我刷先還是你先刷?讓她有選擇權。問她今天想做什麼?然後只告訴她,如果能盡快梳洗完和吃完飯,就能有更長的玩耍時間了。


我所希望的,並不是讓她有一個經常催促她的父母回憶記印在她的童年,變成她的潛意識,從而長大想找一個不會催促她的人來彌補她童年時的缺失。而是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無條件的愛,去關注她的健康,利用能多點的親子時間和陪她玩來正確引導她自主去刷牙和吃飯,幫助她建立一個身心健康和幸福的童年。


請記住這句,「有些人童年能治癒他的一生,

有些人卻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那個,相信答案很明顯。


最後,分享一個培養聰明懂事的育兒心法給大家。


那些聰明懂事的孩子是怎樣培養的?


有朋友的女兒上中學,然後那女孩學習成績全校第一,而且是滿分的全校第一,然後打鼓打的特別好,然後唱歌劇唱的特別好,唱音樂劇唱得特別好,還收養小動物什麼都會做。後來我就不明,我説這怎麼教育的呀,怎麼什麼都行?


科科都第一名,那天我就問這位女孩的父母,説你到底怎麼教的,他説的辦法跟我正在學的一模一樣,覺得就是我們家教妃妃的方法,説盡量不管,放養,但不是簡單的放養,而是關注、愛她,給她足夠的關懷,讓她覺得父母對她足夠的關心。


但是她喜歡做什麼,她有決定權,她想看手機,她有決定權,她想今天不寫作業,明天再寫,她有決定權。所以這孩子長大到中學的時候,你就發現她一下子全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是可以掌控,原理是什麼呢?是她的大腦皮層比其他孩子發展的快,他不需要有那個慘痛的青春期,不需要到30歲才能夠明白。


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讀完了這書本之後才明白,書名叫《自驅型成長》,而在下一講,「家庭教育的第三根支柱 - 終身成長」會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謝謝。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價值感之三「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家庭教育三根支柱」中的第二根支柱:價值感之三「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這是我們關於培養孩子價值感的第三講: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話題?核心是:如今這個時代,「直升機父母」是越來越多。


什麼叫直升機父母?

這是小孩子的話,孩子説:父母像直升機一樣懸停在我的頭頂上方,父母永遠罩着,這孩子出現任何問題,父母都會出現,什麼困難都幫你掃清障礙,這就叫作直升機父母。

而直升機父母的出現變得越來越多,幾乎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


 「直升機父母」的密集型教育

耶魯大學的兩個教授做了一個長時間的研究,這是兩個經濟學的教授,研究的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會使用這種密集型教育的方法。密集型教育就是天天盯着、陪着,花很大的力氣幫孩子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實,原因是來自於經濟的發展。在一個國家裏,假如國家的收入水平差距比較大,一個上過很好大學的人,教育的投入產出比,上過很好大學的人的收入很高,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收入很低,這兩個之間的差距越大,家長對於教育這件事情就會越焦慮、投入的資源越多,它就會容易進入這種直升機盤旋的狀態。最典型的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美國的家長其實也很焦慮。


如果收入差距不大,比如像日本,日本雖然也是東亞國家,也很倡導基礎教育,但是日本的家長是允許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學,回家裏繼承家裏的魚店、壽司店,或者在路邊做一個指揮交通員。因為他們的收入差距不大,賺再多的人和賺得少的人差別也不多。北歐國家在教育上的壓力就更小,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為什麼直升機父母會變得越來越多。


直升機父母變多了以後,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

孩子的價值感不容易建立起來了,原因就是孩子覺得我做什麼反正也沒什麼用,我做什麼事你們都替我做了,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們都替我兜着。所以,他甚至長大後惹了禍,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找我爸、找我媽,都是由他們來解決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他所表現出來的自信是一種外強中乾,你看起來很陽光、很自信,但其實是外強中乾。因為它沒有經歷過事,他沒有解決過問題,他不知道這個問題解決的邏輯是什麼。

所以,在這裏有一本書要推薦給大家,這本書很有意思,叫作《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孩子的這些社會能力,比如他與別人交往打交道、合作、妥協、談判的這些能力,是培養出來的。你如果想一直替他解決這些問題,直到把他送進了大學再放手,他不可能突然冒出這些能力。

這些能力是從幼兒園,甚至沒有上幼兒園之前,更小的時候就有的。他一天到晚跟周圍的小朋友就會出現大量的合作困難、大量的問題,比如:喜歡爭一個玩具,爭一個鞦韆等等,這時候他得能解決。

如果他不能夠解決的話,那麼就只能等到長大了以後,社會才能夠給他教訓,讓他慢慢地學會,這是很大的一個代價。


阿德勒的兩個重要觀點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裏邊有兩個觀點很重要:


第一個觀點是關於如何克服自卑最有效的方法:讓你的價值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融為一體。

好多人克服自卑的方法是錯的,阿德勒認為,人這一輩子是靠自卑作為動力推動我們前進的。


假如一個人説:我很自卑,因為我很窮,那麼我將來不想自卑怎麼辦呢?我要比你們所有人都有錢,他要努力地成為一個比別人都有錢的人。

那麼,這個人長大了就會變成一個工作狂,他很累,到處吃飯跟人搶着買單,為了搶着買單,甚至跟人打架。他的克服自卑感的方向發生了偏差。


還有一種人説:我自卑是因為你們欺負我,我長大了我要成為一個欺負別人的人。那麼他的自卑感變成了彌補自卑感的方式,就是變成了欺負別人。

你會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就是以欺負別人為樂的,手中有一點小小的權力,都可以讓別人圍着你團團轉,他會覺得很開心,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甚至有的人為了克服自卑感會造成人格的分裂,他可以造成自己一個虛假的假設,然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


阿德勒講了這麼多錯誤的方法之後,他説:

「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們獲得健康的心理和價值觀,克服自卑的方法是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融為一體。」

也就是説,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為社會做出多少貢獻,取決於你能為這個團體,讓別人的福利得到多少的增加。這時候你會發現,你賺錢也好,不賺錢也好,你在大城市工作也好、小城市工作也好,你做公務員也好,還是你創業也好,都沒關係,你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是和社會有聯繫的。

這是自卑與超越裏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阿德勒第二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人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合作。

因為我們生長在這麼一個時代,這個時代裏沒有人能夠單打獨鬥解決問題,所有人都需要跟別人產生合作,只有有了極強的合作能力,你才能夠創造價值。


學會識別並體會他人的情感

所以,今天這一講的核心就是:怎麼樣讓孩子建立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跟別人合作的能力。

為了建立這套東西,首先要學會的一件事:

「就是讓孩子能夠學會觀察和體諒他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測試很有意思,他們拿了很多畫像,很多簡筆畫畫的人的表情,然後到學校裏去給各種各樣的孩子們看,問他們:你看這個人什麼表情?

有的表情畫得很明顯,笑啊、哭啊,有的表情畫得沒那麼明顯,但是其實也是有很明確的傾向的,給孩子進行測試,測試完後發現:

有很多小孩很容易就識別出來什麼是高興的、不高興的、狂喜的、自信的。但有一些孩子識別不出來這些人的表情,畫上是一個傷心的、難過的人,但是這個孩子會説:他挺好的,他在開心、他在笑,像這樣出現了很多的這種識別上的偏差。

再去了解這些孩子的表現,先通過測試他們對於其他人的表情的認知,然後再去問老師這些孩子們在學校裏的表現,最後得出了非常具有集中性的一個結果:

那些識別不出或者不能夠準確識別他人表情的孩子,在學校裏存在大量的人際關係問題。

我們小時候遇到一個人,他打你把你打疼了、打傷了,他沒關係,他不覺得把你打傷了,他沒覺得你疼,他對於你疼這件事不敏感,這是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麼多,對別人的感情沒有感覺的孩子呢?我們應該反思這件事情,其實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就明白了。

我們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感情就沒有反應,孩子摔了一跤,家長走過來就説「不疼不疼」,「起來,勇敢點,不疼!」你用這個方法真的有可能教會孩子勇敢。孩子以後摔倒了想哭,一看周圍沒人理他,站起來,很勇敢,爸爸很得意,説:「你看他很勇敢。」但是這會有代價,代價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孩子要求別人也都得這樣。他體會不到別人摔了會疼,他甚至打了別人,他不會覺得別人會疼。

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這樣的孩子會把你氣得要死,媽媽氣得在廚房裏邊哭,兒子站旁邊問:怎麼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把媽媽氣成這個樣子,原因是他體會不到他人的情感。而一個人體會不到他人的情感,是從小被訓練出來的結果。

我們當然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是勇敢,但問題是:他摔傷了,他摔倒了,得有人關心他,得有人問:摔着了嗎?哪兒疼?跟爸爸説需不需要上醫院?你需要讓孩子感受到有人關心他,他才能夠學會關心別人。要學會和他人的互動的第一招,首先得能夠學會識別和體會到他人的感情。


在互動中教會孩子識別情感 

我們剛剛講那些都是忽略孩子的情感,比如説:孩子説「我餓了」。媽媽説:剛吃過飯怎麼會餓?大人就認為孩子剛吃過飯不會餓,但是很有可能這孩子剛才沒吃飽,或者孩子出去瘋跑了一圈,體力消耗過大,他就是覺得餓了,但是在媽媽看來,你不應該餓,這就是忽視了他的情感。

我小時候經常會説:我最近腰疼,我媽的反應就是:小孩哪兒有腰,小孩都不應該有腰。所以,很多孩子的情感被忽視,他長大以後,慢慢的會忽視別人的情感。

除了在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去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情感的探索、瞭解、描述、去反映別人的情感之外,還有一個機會就是看動畫片。

現在很多父母讓孩子看動畫片,就把孩子扔給電視就完了,就不管了。把孩子扔給電視,孩子跟電視學不會任何東西,孩子學東西靠的是反饋。大人陪孩子玩,孩子説了一句好玩的話,大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理解這句話是好玩的,或者他説了一句話,大人皺眉頭,孩子就會知道這句話説的不合適。他是在互動當中學習。


為什麼把孩子扔給電視沒法學習呢?

電視不跟孩子互動,電視上那光頭強打了熊大一下,孩子也學着打一下,但是沒反應。電視上的人對他沒有反應,生活中再沒有人給他反應,孩子就根本不知道這個動作有什麼意思。

如果把一個孩子長期扔給電視,你會發現這個孩子顯得呆呆的,顯得有點木木的。因為他不知道跟別人的情感怎麼樣互動。

所以,即便是讓孩子看動畫片,我們最好應該陪他一塊兒看,在陪他看動畫片的時候可以多問他,你看這個人腦袋被砸出了一個包,他是什麼感覺?那人這會兒是什麼反應?那他如果被別人罵,那人的心裏會高興嗎?他會覺得怎麼樣?這叫作情感。

所以,你要幫助孩子去識別這些情感,讓孩子猜測、分析、讓孩子聊天,這時候孩子才能夠學會人是有情感的,他人是有感覺的。如果一個孩子眼裏沒有別人,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就完全沒有反應。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這是透過互動培養出來的,這個絕對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是通過父母和孩子大量的互動產生。



教孩子學會「連詞」

除了學會識別情感之外,接下來,要讓孩子學會一類非常重要的詞彙:連詞。

孩子兩歲左右開始學説話的那段時間,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大量的連詞,什麼是連詞?比如説:「是」、「不是」。這個東西是、不是。讓孩子用「是」和「不是」來跟你互動。

還有什麼詞呢?「和」與「或」,誰和誰是什麼、誰或者誰是什麼意思?讓他把「和」與「或」能夠區分開,這代表着什麼?有選擇。有很多情況用「和」,有很多情況用「或者」。

還有這個叫作「一些」,那個叫作「全部」,這是不同的歸類的問題。

這個叫作「因為」,那個叫作「所以」,這兩個之間是有聯繫的,要幫助他用這樣的連詞來造句。

還有「之前」和「之後」,發生這件事情之前是什麼情況?這個事發生了之後是什麼情況?讓他來描述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這些詞全都是連詞。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遊戲可以跟孩子玩,就是接龍遊戲。你編出一個開頭,然後你讓他説後來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他講完了以後説,接下來又來了一個什麼人物,這個人物幹了什麼事,然後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這種接龍的互動遊戲,就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要讓他感受到他所做的事情是有結果的,而且他所做的事情是可以選擇的,有「和」、有「或」,他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向,然後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孩子剛剛學説話的時候,我們要去跟孩子做的大量的練習,千萬不要只會教孩子説名詞、動詞,因為名詞、動詞最好教,我們除了上一講中講過的情感類詞彙之外,還需要讓孩子學會這些連詞。


讓孩子獲得「如果」的力量 

到了孩子再大一點,大概4-6歲的時候,還有一些高級的詞彙,比如説「如果」(If),如果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那麼會怎麼樣?

這就是讓孩子想象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

如果今天你從鞦韆上摔下來,不小心磕到這個石頭上,會怎麼樣?這就是讓他推演。他就知道如果運氣不好的話,腦袋就摔破了,就會更疼。

什麼叫「合適」?什麼叫「不合適」?這就相當難了,很多人長大都不知道什麼叫合適,什麼叫不合適,我們要幫孩子去體會合適的感覺,這樣合適嗎?那樣合適嗎?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你就覺得不合適了呢?跟他探討這樣的邊界。

再比如:「可能」、「或許」這樣的詞。

包括更復雜的故事接龍,把你們家庭的童話創造得更加豐富一點,甚至你給他講灰姑娘、講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講這些故事的時候,你可以問問他不同的選擇。我們如果光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你聽誰講都是一樣的。

父母為什麼要陪伴?父母陪伴的時候,可以問孩子:小木偶這時候可不可以有別的選擇?如果你是灰姑娘的話,你有什麼感受?皇后為什麼生氣?小木偶主為什麼要說謊?是什麼讓他這樣做?你能感受得到嗎?

你看,這全都是練習的機會,在這些練習的過程當中,孩子慢慢的豐富了情感,知道了選擇,知道了有大量的可以用的不同的舉措,為他以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這些都是在語言層面的準備。



情感引導五步法 

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怎麼能夠教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我們先來做一個案例的演示,比如:

你們家來了一個小弟弟,跟你的孩子在一起搶玩具。小孩搶玩具開始生氣爭執,然後哭了。大人要參與,問怎麼回事,我們平常的父母怎麼做的?


大量的父母會跟兒子講,你要學會分享,弟弟是客人,你要對弟弟表示主人的友善,要把你的玩具分享給弟弟。孩子説:「我不給!這是我的玩具!」你會説:「不想給他,不行!你必須分享!我數三聲!一,二,三。。。你給我分享!」然後,你介入進去,拿這個東西給弟弟。


請問,這一套教育方法做完了以後,孩子有沒有學會分享這件事?


答案是:「學會了。」


孩子學會了「分享」就是把我的東西搶走給別人,所以我討厭分享!在孩子看來,「分享」變成了一個很糟糕的詞,因為分享帶來不愉快,分享帶來強制,那不就是你比我有力氣,然後拿過去給他,這是一個錯誤的教育。


所以,你要知道孩子有一件事特別有意思,無論你對他做對或做錯,都是教育,他都在跟你學習,你用這樣錯誤的方法示範了「分享」這個行為,那他就學會了一個錯誤的「分享」。 錯誤的分享就是我不高興,但是非得給他,所以我討厭分享這件事。


我們來看看怎麼樣解決問題,正確的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是:


第一步父母過來,首先要問發生了什麼事,出現了什麼狀況,誰能夠跟我説説什麼情況。

先提問,搞清楚事實。然後孩子説:「我想要他的車他不給我。」另一個説:「這是我的車,我憑什麼給他?」

家長搞明白了,是因為這個問題。


然後第二步,你要問他們感受,讓他們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受。

「我很難過。」「你呢?」「我很生氣。我不想給他,憑什麼?」要讓他們的感情要表達出來。


第三步你要問:「我們今天是不是都想開心地玩,那麼,我們來想想看,有沒有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大家能夠開心?」

我們在一起是為了高高興興地玩,所以出現了這樣不愉快的情況應該怎麼辦?我們來想想怎麼才能高興,因為我們今天的目的就是高興。我們來比賽,看看誰能想出辦法來讓大家能夠開心的玩,號召大家一塊兒來動腦筋。

小孩子是特別喜歡參與這種挑戰活動的,只要能夠有這樣的挑戰,他就會爭先恐後想辦法。哥哥説:「我給他玩,但是他得還給我。」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或者「我給他玩,他走的時候要還給我,他不能帶走。」「可以。」「我給他玩,但他要把那個給我。」「行不行?你願不願意?」你像這樣子問他們。

然後,讓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大家商量之後達成一致:「你給他,他給你,你答應走時候還給他。」好了,確認了。


第四步,問問現在他們感覺怎麼樣,現在的心情怎麼樣?

「你高興了嗎?」高興了!「你呢?」也高興了。「好了,你倆都高興了!」


最後第五步,就是以問的方式,告訴孩子剛剛的行為是什麼。

問孩子:「知道你們剛剛這個行為叫什麼嗎?這個行為就叫作分享,你們已經學會了。」

這就是跟我們上一講中講到的「情感引導」,其實是連起來的。

我們通過提問的方法,通過不斷確認孩子情感的方法,讓孩子參與進來一塊兒頭腦風暴的這種方法,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把事情做對的機會,做對了以後就要用到情感引導的方法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這值得表揚,這個東西就叫作什麼?孩子就學會了。很簡單,通過這樣幾次經歷,孩子就能夠學會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每一次出現問題,其實都是我們給孩子展開教育的最有效的機會。


但是在處理過程當中,因為父母心急,父母一般想要趕緊hold住,特別怕他們hold不住他們。

你別忘了,hold住、hold不住,其實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急於hold住,只是為了我們能夠安靜一點,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去聊天或者去吃東西,不要理他們。但實際上,你錯過了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

因此,不要那麼在意是不是hold得住,要關注我們有沒有抓住教育的機會、幫助孩子學會怎麼處理面前困難的問題。



激發孩子的價值感 

有一本書叫作《高績效教練》,這兩者之間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高績效教練是針對成年人的,針對你的員工、下屬,你會發現「告知無用」,你告訴他,你應該怎麼做。沒有用。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現給別人提建議,在別人聽來就是被批評,甚至別人會覺得你站着説話不腰疼。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權威的領導,你説了,他可能不敢反駁,他記下來,但他回去一做,發現做不了。


為什麼別人的建議無效,原因是為什麼?

當一個人沒有內在解決問題的動力的時候,就算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也會感覺困難重重。這原因是因為提供這個主意不是他自己想的,當實行時遇到了困難,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方法不對,或者他會再來找你,還有別的方法嗎?還有別的資源嗎?幫他解決。

這樣,那人就變得沒有建立自己的責任,去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我們理解《高績效教練》在成年人身上所起到的作用,我們就能夠理解我們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作用。


「問」遠遠大於「告知」的作用,這裏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一個目的:幫助孩子瞭解自我的現狀。

當他們在一起打成一鍋粥的時候,他們的腦子已經亂掉了,他們是沒有關注他們此刻的狀態的,所以你要問他們:你們在幹嘛?什麼樣的感覺?你們想要什麼樣的感覺?幫他理清這個現狀,人只有理性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第二個目的:建立自我責任。

這就意味着:今天下午在這兒要好好玩的人是誰?是你們倆。所以你們現在要解決「怎麼才能好好玩」的問題,這叫作建立自我責任。


只有通過提問,才能夠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掉。但是,反過來,如果父母是「直升機」,父母懸停在空中,像一個上帝一樣,伸手出來説這事聽我的,那事聽我的,要不然你倆別玩了。最後會把一場聚會搞得不歡而散,而且會讓孩子慢慢地感到了一種無助感,孩子的無助感就是:反正每次都沒法好好玩,反正每次都解決不了,我只要惹我爸生氣,這事就全完蛋了。這就是很多家庭的現狀。

所以,如果我們的每一個家長能夠把孩子遇到困難的這種狀況,視作是一個教育的機會的話,你就會有更多的耐心去提問,你就會學會高績效教練的方法,也就是GROW模型。


Goal先問清楚目標:你們想怎麼樣;

然後再Reality問清楚現狀;

再問有哪些Options可以做的選擇;

最後問Will:你們打算怎麼做。


這是針對成年人的一套工具,如大家想要深入瞭解的話,可以看一下讀書會裡《高績效教練》的這本書。


面對孩子時,我們先問發生了什麼情況,然後,確認他們的情感,問他們希望怎麼樣,然後邀請他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


在他們做對了以後,馬上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趁機把這個行為固化下來,這就是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


後記:

你看,方法只要對了,一定很省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只要你方法錯了,你就會覺得痛苦。

如果方法對的話,你會覺得分分鐘都是很美妙的,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對象,他充滿了生命力,他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改變,他比我們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

所以,只要你真的開開心心做一個教育家的角色,你就能夠認識到,你是孩子在這個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唯一的導遊。你就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讓孩子自己面對這些問題,並且能夠解決問題。

想想看,孩子自己通過玩耍,通過跟小朋友之間的互動解決了問題。他的自尊水平會不會提高?他的自信心會不會上升?他有沒有建立自己的價值感?當他感受到自己有價值,他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價值感」的這根支柱就建立起來了。


相信閱讀過這三遍文章後,大家對怎麼樣幫孩子建立「價值感」這第二支柱有了理解。


而我更相信,一個有價值感的孩子,才會更願意在社會上做出貢獻,才會更願意去做很多創新的事情,也更願意具備領導力。


希望這一講能夠幫到大家,謝謝。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價值感之二「情感引導塑造行為」


「家庭教育三根支柱」中的第二根支柱:價值感之二「情感引導塑造行為」


我們之前曾經講過,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經常犯的錯誤包括:控制型、賄賂型,還有放任型,這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和結果。很多家長問怎麼辦,今天,我們就進入到一個非常實操的工具層面,叫作「情感引導」的方法。這是來自於一本我非常推薦的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也是構成我們價值感這根支柱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


通過情感類詞彙建立「情感引導」

我們在孩子兩三歲學説話的時候,最常教孩子的詞彙是什麼呢?

許多家長最容易教給孩子的詞一般是名詞。這是水杯,這是書,這是花,這是汽車,那是桌子。為什麼名詞好教呢?因為只要你一摸、一看,就知道這個「名詞」叫什麼,所以重複幾遍孩子就會了。

大部分孩子在一開始學會的都是名詞,但是情感引導方法要求我們能夠在孩子剛剛開始學説話的時候,學會大量的情感類詞彙。


什麼叫情感類詞彙?

你看,這叫作愛,這叫作寬容,這叫作難過,這叫作委屈,這叫作傷心,這種感覺叫作後悔,這種行為叫作改變。你現在表現的行為叫作堅持。


所有的情感類詞彙都非常重要,但問題是:怎麼教呢?

這些東西不像桌子和花,一摸一看就能知道,但是假如一個孩子沒有掌握這麼多的情感類詞彙,他就沒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你得理解為什麼孩子在地上打滾、大喊大叫、哭得一塌糊塗,威脅你。

原因是什麼呢?我問過很多家長。他們説原因就是你沒滿足他,你只要滿足他就沒事了。不對,這只是表象。

為什麼孩子為了得到一個東西,非得做出那麼多嚇人的動作?為什麼要喊來喊去呢?原因只有一個:他沒有學會正確的方法表達那麼多複雜的情緒。他內心中充滿了那麼多難受的感覺,但是他説不出來,這種感受是極其痛苦的,所以他就只能躺在地上打滾,大喊大叫。父母的責任是要教會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但是我們不教。我們的辦法就變成了威脅、恐嚇、賄賂、交換。


例子

我記得在較早前,我和女兒走路時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哭和鬧,我就問我女兒妃妃,剛剛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她回答:「在哭、在發脾氣。」我接著問:「那發脾氣有沒有用?」她說:「沒有!」我問:「那什麼有用呀?」她回答:「溝通啊!還要很溫柔地講,可不可以給我吃粒糖啊親愛的嗲D!」4歲的她很懂說話,而且思維很清晰。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與我女兒一樣,都經歷過哭和鬧的過程,即使是教導過孩子溝通是沒有用也好,但哭鬧沒有用不代表無情,我見過很多家裏邊説哭鬧沒有用,父母的表現就是只要哭就不理你。這個是放任,是無情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特別可憐無助。 

在我們家,孩子哭鬧,我們會陪着他。你難過是吧?爸爸知道你不開心,但是不能因為他哭鬧,我就一定要達到他的目標。孩子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得跟爸爸商量,我們來討論可不可以。所以他就會知道通過單純的哭鬧是沒法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

怎麼才能夠幫孩子學會這麼多看不見摸不着的情感類詞彙?其實就是情感引導這個簡單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


例子

我記得在較早前,我和女兒走路時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哭和鬧,我就問我女兒妃妃,剛剛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她回答:「在哭、在發脾氣。」我接著問:「那發脾氣有沒有用?」她說:「沒有!」我問:「那什麼有用呀?」她回答:「溝通啊!還要很溫柔地講,可不可以給我吃粒糖啊親愛的嗲D!」4歲的她很懂說話,而且思維很清晰。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與我女兒一樣,都經歷過哭和鬧的過程,即使是教導過孩子溝通是沒有用也好,但哭鬧沒有用不代表無情,我見過很多家裏邊説哭鬧沒有用,父母的表現就是只要哭就不理你。這個是放任,是無情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特別可憐無助。 

在我們家,孩子哭鬧,我們會陪着他。你難過是吧?爸爸知道你不開心,但是不能因為他哭鬧,我就一定要達到他的目標。孩子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得跟爸爸商量,我們來討論可不可以。所以他就會知道通過單純的哭鬧是沒法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

怎麼才能夠幫孩子學會這麼多看不見摸不着的情感類詞彙?其實就是情感引導這個簡單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




教育的最佳時機 

很多家長一直以來認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是在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他們覺得教育就是:「你做錯了,我要糾正。」做錯了就糾正,這是警察的行為,不是父母的行為。溫柔有邊際的引導,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角色。


所以,「教育最有效的時機,是發生在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的時候,而不是做錯事的時候。」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非常緊張,他的腎上腺素分泌旺盛。他站在那裏,肌肉都是緊張的,在他擔驚受怕看着你的時候,你覺得,他會分出一份心思來學習嗎?

不可能。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能夠混過去,怎麼能夠不被罵,怎麼能夠平安地度過難關,我會不會遭受什麼危險?所以,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説什麼東西他根本聽不進去,而且他的激素水平還會被你搞得不斷提高,因為你在他做錯事的時候雪上加霜,還在不斷地罵他。


事實上,誰沒有犯過錯呢?誰小時候沒有幹過偷雞摸狗的事?誰小時候沒有打碎過家裏的花瓶?沒有搞過惡作劇?我相信每個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情,你回憶一下,自己就知道了。

所以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跟孩子建立聯結、建立愛的最佳機會。

比如,孩子把家裏的花瓶打碎了,你總不能站出來講「沒關係,我們家花瓶多,打碎多少個都不要緊」,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邊界,他會覺得打碎花瓶不要緊。這是你很喜歡的一個花瓶,孩子把它打碎了,你很難過,你可以表現出來很難過。

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最喜歡的一個花瓶,真可惜,竟然打碎了,但是已經打碎了,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看怎麼能夠彌補。來,我們把它打掃一下,注意不要扎到手,扎到手很危險。」你可以帶他一塊兒來收拾殘局,然後告訴他安全最重要,爸爸媽媽最擔心的是不要扎破手,因為人比東西重要。

因此,

先把「為何會打破東西」的教育先拿開;

第一反應是:有沒有人受傷,先關心人。表示人比東西重要,然後收拾東西,弄好以後;

第二步: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也打碎過東西,現在我們要學會什麼呢?我們以後要離瓷瓶子遠一點,在家裏邊不能踢足球、也不能亂扔籃球。總之,經一事長一智,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他能夠從中學到一點東西就可以了。

所以,經過這麼一次做錯事的機會,你能夠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在孩子面前暴露出來你曾經犯過的一些錯誤,讓孩子知道你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你們倆的感情變得更好了。這就是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其實最應該做的這種表現。

當然,特別嚴重的錯誤,你需要讓他接受後果。我們講過懲罰的方法叫作「自然後果」,你需要讓他去承擔這樣的後果,這沒辦法。

有一本書叫作《解碼青春期》,書裏講,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極其叛逆,因為他是一個孤兒被放在寄養家庭。

他偷着把寄養家庭裏爸爸的汽車開出去,酒後駕駛,後來被警察抓了。他打電話給爸爸的時候,他很害怕,因為他要跟那些成年的罪犯關在一起,他告訴父親説,「我開你的車出來被抓了。」爸爸歎了一口氣説:「你今天晚上可能得在那過夜了,我明天早上來接你。」,這叫「自然後果」。你犯了法,你被拘留了,你就得在那兒待着,我明天過來接你。

接他的時候,他覺得這個爸爸肯定是要放棄他的,因為前面那麼多個寄養家庭都曾經放棄過他。他做好了準備,跟他吵一架,然後離開這個家庭。結果爸爸在回來的路上跟他講了一句話,徹底拯救了這個人的一生。爸爸説:「你視自己為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你看這句話多有力量。孩子犯了這麼大的一個錯誤,他視自己為一個麻煩,而養父母視他為一個機會。

這個孩子從此以後結束了叛逆,開始認真學習。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已經是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了,這就是教育者能夠給孩子的心靈所帶來的改變。

所以,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那麼誇張,大喊大叫,好像自己從來不會犯錯一樣站出來批評他,指責他,「你怎麼搞的?」「跟你説過多少次?」「你怎麼總是學不會?」

凡是説這種話的父母,都是沒有長大,自己都還是個小孩子,因為你在跟他分清責任。我跟你説過,所以你搞錯了不怪我。説明你也被錯誤搞得害怕了,瓶子摔碎了,你也緊張,緊張、恐懼帶來的是推卸責任,這就是你沒有長大的表現。

所以,孩子犯了錯以後,父母要淡定一點。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時機,方法就是表揚他並且説清楚為什麼。那個「為什麼」是非常關鍵的,是有技術含量的。表揚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




所以,孩子做對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時機。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我們是怎麼教孩子情感類詞彙的。

在我女兒大概兩三歲的時候,我教會她什麼叫作「耐心」,因為我覺得耐心很重要。有個場景,我記得很清楚:

有一天,我女兒晚上餓了,要喝牛奶,很急,就喊「我要喝牛奶」,喊得撕心裂肺。她媽媽趕緊去給他沖牛奶,我就陪在她旁邊,我一看這孩子性子這麼急,需要教她,就跟她講:「妃妃,你知不知道什麼叫耐心?」她説:「我不知道!」我説,爸爸告訴你,耐心就是大牛奶還沒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不哭。第一天,我先教會她「耐心」的定義。

等到第二天,她又開始哭,媽媽去沖牛奶了,我爬過來跟他講:「妃妃,記得嗎?爸爸昨天跟你講過什麼叫耐心,還記得嗎?」她説:「耐心就是沒有牛奶時也不哭。我説那你試試看,試試看能不能表現出耐心。來,我們給媽媽看看我們的耐心是什麼樣的。」我就鼓勵她,然後她就忍着、憋着,雖然眼淚還在流,但是她在努力,她在努力做對的事。

當她媽媽把牛奶衝好,她喝了以後,我馬上就説:「快來看,你女兒表現出耐心了!」這時候我就認真跟孩子説:「妃妃,你剛剛表現的行為就叫作耐心,你已經學會了。」就這樣,在她做對事了以後,告訴她,你剛剛做的行為是對的,這個對的行為叫作耐心。

這就叫「情感引導」,表揚她,並且告訴她為什麼。

從此以後,我就發現他經常會用「耐心」這個詞。她想玩一個玩具,然後我説你等一會兒,我説什麼是耐心?她在旁邊站着説:「等待。耐心就是等待。」

她在嘗試着使用這些她能夠理解的新詞彙,這個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非常新奇的過程,她每一次能夠用對這些情感類的詞彙,都會給她帶來特別大的成就感。我至今能夠記得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場景,我能夠記得這些詞是怎麼樣一個又一個灌輸給她的。

有一次,我們去一個單車公園,結果那天因為新冠病毒的關係而還未解封,到那兒才知道場所還在關閉,當然很失望,沒玩成。我想孩子可能會生氣,我就跟她説:「不好意思,爸爸搞錯了,原來單車公園還沒開,我們今天可能玩不了了。」結果,她沒生氣,她説:「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吧!」轉身準備去玩別的。

這是不是個教育的機會,我藉着這個機會能教會她什麼?




判斷這個時候是不是教育機會的核心是什麼呢?

首先,得看孩子有沒有做對事?她到了想玩的那個沒玩成,要去別的地方玩,她並沒有生氣。有家長説:他這是「想得開」,我覺得,這個好像有點不太對。

我當時選擇了這樣一個點,我追過去攔住她,蹲下來把她拉在我的面前,然後跟她講:「妃妃,你知道嗎,你剛剛做的行為讓爸爸很感動。」表揚她之前,先要吸引她的注意力。她説:「是嗎,為什麼?」我説「你剛剛表現的行為就叫作『寬容』。」她問:「什麼叫寬容?」因為她沒有聽過這個詞,她不知道什麼叫寬容。我説:「寬容,就是當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我們也可以不生氣,這個就叫作寬容。人與人之間在一起生活,難免有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錯誤、失誤,如果沒有寬容的話,我們就沒法在一塊兒愉快地生活,所以這個行為非常好,這個叫寬容。」她就喊着:「寬容,寬容」,然後就跑掉了,就這樣地把寬容和她做對的這一次故事連接了,慢慢在她體內就建立起來這樣的聯繫。




而就在前幾天,我們一家三口在元気壽司用午善,女兒和媽媽說話時,她突然說出了一句,「那你要改變才可以,你看我和爸爸都開始懂得改變,我們要開始改變。」聽完我先一面呆滯,然後笑著點頭認同女兒,因為原來,父母的改變,孩子是能夠感知得到的。

而事後才知道,太太原來在教導女兒什麼是改變,就是以前爸爸曾打過你一次,你記得嗎?」妃妃回答:「記得,我那時哭著從廁所跑出來,然後爸爸打我。」這裡說明,小孩子即使只有兩三歲,但她對一些事情的印象是深刻的,然後媽媽接著說:「嗯,爸爸做錯,但後來他改變了,承諾過你以後無論你做錯什麼也不會再打你,所以爸爸現在改變。」

我的確是改變了,也的確不容易,因此,經過我自身的一番努力,加上太太對女兒的情感引導,原本一件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童年傷害,透過情感引導,除了可以把這些詞彙,如「改變」,來教授給孩子外,還可以將家人做對的行為與孩子做對的事情進行連結,把這些能建立孩子價值感的能量,從小就一點一滴地灌輸到孩子的成長當中。


這樣,孩子的價值感變高,從而情商也會變高,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就會懂跟你用情感類的詞彙溝通,這些都不是憑空來的,是一步一步地累積,用平日一點一滴的故事情節連結出來的。


一次表揚,勝過一百次批評 

大家會奇怪,問我:「你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你怎麼會知道這些方法呢?」

因為我在生孩子之後,在孩子兩、三歲時,我嘗試套用我父母的方法、甚至變本加厲也好、以父母相反的方法也好,我都無法去引導孩子好好地去引導其進行一些簡單而正常的生活習慣,如吃飯、洗澡、睡覺等,每隔幾天總是大人和小孩都是鬧得不快,小孩在地上打滾,然後就是大人的打或罵,這讓我覺得非常挫敗,從而希望去改變現狀,所以就拿起一本又一本的育兒書來閱讀。

而在看過一位作者的一個故事後,他也是曾經在教育這方面特別感到挫敗。他曾經養過一條狗,養壞了。和很多新手父母一樣,當時不懂怎麼養,於是就隨便請教一位老大爺,問道:「狗如果老是不去廁所撒尿,到處亂尿怎麼辦?」老大爺告訴作者説:「揍他,很簡單,狗就是揍,把他按在那兒,讓他聞着尿味揍他,揍幾次就會了。」作者覺得,這個方法簡單,於是就把他家的狗摁在客廳,尿了就揍,揍了它就跑掉。

揍了一個星期,這狗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改變了什麼?還是亂尿,但是它尿完了以後立刻就跑到床底下去,它不像過去那樣尿完了無所謂,他知道尿完了要被揍,所以尿完了就往床底下鑽。作者很生氣,用地拖去掏他,把它從床底下掏出來,掏出來後再揍,又揍了一個禮拜。

這狗的行為又發生了改變,它還是亂尿,尿完了以後鑽到床底下,但他不像過去那樣瘋跑了,他慢悠悠地跑到床底下,跑到床底下等作者,他要不去找它,它還叫。意思是:「你該來找我了」,然後他就拿個拖把進去掏,掏出來繼續揍,揍完以後它又像沒事一樣。它習慣了,覺得每天晚上被揍一頓,這是必須的。它麻木了,這就是一個教育的錯誤循環。

你會發現躲在床底下就是找藉口,找理由,然後慢慢的,被你揍習慣了、皮實了,所以就隨便你,你再怎樣揍你都改變不了它。

直到後來,作者有一天遇到了一位警犬大隊的那些訓犬員,於是便問對方:「怎麼能夠教會狗去廁所撒尿,這事怎麼這麼難呢?」

訓犬員告訴他説:「這太簡單了,這是我們入門功課。第一,你先帶它經常去廁所走走,你教它認識條道,告訴它這是上廁所的地。然後你把帶着它的尿液的那些報紙放到廁所,讓它聞那個味去。它總有做對的時候,一旦做對了,你要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它面前,用狗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表揚它,什麼是狗能聽得懂的語言?狗的智商相當於2-3歲的小孩,所以狗是可以聽得懂很多話的。撫摸它,不用給它吃的,撫摸它就好,並且説『很好』,語氣語調要温柔,狗能聽懂我們的語氣。然後,撫摸它,據説聰明的狗只需要一次,它就能夠學會去廁所撒尿,笨的狗可能需要三次。」

作者聽完這個以後,就覺得特別的失落,他覺得,特別對不起他自家的那隻狗。他這時回想才察覺他家的那個狗在與他生活的那段時間裏面,每天晚上到了尿急的時候,它的內心是多麼的焦慮,因為它知道無數個不能尿的地方,它在家裏邊被揍了很多次,知道無數個不能尿的地方,但是它從來都不知道哪個地方是能尿的。

他家的狗以前也在廁所裏邊撒過尿,但是我們人的行為就是這樣,狗做對了,作者的表現就是沒反應,最多就是不揍它。隨便講一句「不錯」,但它聽不懂。

所以,狗也好、孩子也好,都是教育的對象。當我們的教育對象做了正確的事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向於降低反饋的力度。當他做了錯誤的事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提高反饋的力度,這導致教育的對象對於錯誤的事情變得更加的敏感,而對於正確的事,可能他早就做對過,甚至做對過很多次,但他依然會做錯,原因是沒有人給他強化做對的事。

當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有了一個很大的挫折時,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某方面能力不是天生的,意識到自己的方法根本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如作者般連個狗你都教不會,你還自信什麼?所以我在養孩子的時候,就覺得不能這樣,尤其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養不好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會影響到別人。

所以,我就去買了所有我能夠找到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書。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二本就是《不管教的勇氣》,第三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完了我就信了,然後就用。所以,我每一個行為舉措、每一步的引導,全都是有理論依據的,我都是照着書上的公式這麼説的,後來就發現非常省事。所有關於孩子的教育,就説一遍,正確的事給她的不是稱讚,而是鼓勵,並且告訴她「為什麼」,一生當中一遍就夠了,錯誤的事,説無數遍都沒有用。

再比如,我希望激勵孩子愛自己主動自律,有一天,我早上起來發現三歲的妃妃她自己主動刷牙洗面,機會又來了,我下來表揚她,不是表揚他做得好或很棒棒的等,而是表揚説這個行為就叫作自律,説明你有自覺性。你喜歡自己的工作自己做,這很好,就行了。當她能夠覺得自己有自律性的時候,他從小就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自律的人。所以她一直都願意展示出來自己有自律性的這一面。


這樣一個良性的反饋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至少有三重好的結果:

第一重結果,孩子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她容易去做正確的事。

第二件事,她的自尊水平得到提高,她獲得了價值感。

第三件事,她感受到爸爸愛她,又進一步的增加了無條件的愛。

這就是我們説情感引導這個工具,為什麼在我們的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情感引導方法使用的三個難點 

其實,把這一招學會了,對三根支柱都有好處,但它是有難度的,説起來很簡單,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

難點在哪兒呢?三個難點,這是我在實踐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因為我告訴過不少的人用這樣的方法,後來看到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第一個難點,是你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優點。

你的眼睛只對孩子的缺點感興趣,孩子一旦做錯了事,你比誰都反應快,立刻就跳出來,但是孩子做對的事,你好像覺得今天沒發生什麼事就過去了。

正如《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這本書裏講過的一樣,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他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之所以那麼焦慮,之所以我們對於負面的東西那麼感興趣,我們老喜歡聽壞消息,老喜歡傳播壞消息,老喜歡看別人的缺點。

是因為我們在原始人的時代,就是靠焦慮感才能活下來,而原始人的焦慮感一直留在我們的體內,沒法清除。所以你關心則亂,你越是關心的對象,你就越是容易對他焦慮。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這才是問題。

一個父母如果真的自己能夠放鬆,能夠把焦慮的情緒放在一邊,你會看到孩子很多的閃光點。就正如我到今天才體會到的一句說話:「一個人的成長是靠自己的亮點帶動的,朝着有光亮的方向走,而不是靠修改自己身上大量的缺點前進。」

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這個你可以回家試試看,每天給自己規定:至少發現孩子三個閃光點,而且要跟他講、要表揚他。


第二個難點就是:我們不會説「為什麼」。

如果你説:「孩子你真棒,寶貝你真了不起,媽媽以你為榮,寶貝你最厲害,這種話全都是建立在對結果的評判之上,這種話全部都是建立在和他人的比較之上。」

當你只是表揚他的結果,只是表揚他比別人強,導致的結果是他會變成一個固定型心態的人,也就是説,他評價自己看的是我比別人強不強,我比別人有沒有排在前面,這樣,他的負擔會變得越來越重,而且更關鍵的是,他會不敢於去嘗試那些更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那些挑戰性的事情會很容易給他帶來挫折。所以,這種表揚的方向是錯的,也無助於他學會情感類的詞彙。

因此,「為什麼」的説法其實指的是要更多地關注於過程,還有動機,這個行為叫作堅持,這個行為叫作努力,這個行為叫作自律,當你能夠把這些情感類的詞彙放在「為什麼」當中去表述的時候,孩子就更容易獲得成長型的心態,這是第二個難點。


第三個難點是:表揚完了之後,不要説「但是」。

比如,你表揚孩子説,你今天表現的挺好的,但是如果你能夠改掉那個毛病的話就更好了。這種話只要一説,前面的話完全沒用,而且還會顯得你特別的虛偽。

以後你只要表揚孩子,孩子就會説:「你別説了,你別表揚了,我不接受。」為什麼很多孩子連表揚都討厭,就是因為你的表揚背後附帶了大量的條件。

所以,我們要把表揚孩子的這種情感引導的方式,要與糾正、批評徹底分開。

我們不是説不能夠糾正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你是可以糾正的,我們要建立起來這個邊界,但那是另外一件事,那是發生在他做錯事的時候。

但是,在生活當中,一個人做對事的機會要遠遠多於做錯事的機會,否則就活不下去。他能夠活下來,就一定是做了大量對的事情,所以你能夠找到這些做得對的事情,表揚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去塑造他的過程和動機,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塑造一個人的行為真的是相當容易的一件事。

我不是説成年人,你想塑造一個成年人的行為,當然是不那麼容易,也不是不行,只是在反饋時,更要著重只描述客觀的事實,並把對方的利益掛鈎,以及利用後果說明的方法來塑造成年人的行為,但相比起來,塑造一個孩子的行為則容易得多。



後記: 

我收到過一些很不錯的反饋,就是,只要對方聽完後,立刻地回家一用,孩子跟父母的關係立刻就發生改變。因為孩子太容易感激父母、愛父母了,所以,你只要有改變,孩子一定有感知。

同樣,看完這文章後,希望大家也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説「但是」,不要説「這個概念很好的,但是怎麼怎麼樣」,這對你有什麼好處?説「但是」,除了對我有點改善的好處之外,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你沒有責任幫助我變得更好。

你要想學一個東西學得更好,你就只需要去發現這門學問當中的優點,然後去使用它,就夠了。這時候才是我們進步最快的機會。

如果我們習慣性地批評自己、批評別人,連你自己的學習都會變得很困難。因為你找不到學習的樂趣。一學習就發現自己沒有學好,一學習就開始自己反思自己的批評,你就對學習會喪失樂趣和動力。

而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香港有很多的家長當遇到孩子教育感到挫敗時,大多數的家長(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會),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孩子太過怎樣怎樣,只希望孩子改掉陋習,變得像父母們期待的樣子,甚至有些家長會問,有那一些書本推介給他的兒子去看,從而讓孩子改變。而往往沒有想過,最需要閱讀的,其實就是沒有閱讀習慣的父母們本身。

在我剛開始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本身就是來自於我這個做父母的自己時,我的確會感到很錯敗和內疚,但能做到這個表層反思的父母們,你要為自己拍手鼓勵,因為批判和內疚並無什麼用,只有從而再深層反思的人,知道小朋友的錯,都一定是來自父母的教育有關的時候,並不是要讓你去責怪自己,而是讓你有一個覺察自己的行為,覺察小朋友的問題來自於自己身上,從而自己去學習、去閱讀、去改變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改善自己與子女的關係。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享受這篇文章所帶給你的啟發,學會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