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


在我們看見某事之前,已經決定好自己要看見什麼,而且一定看得到。


有位女士打電話給旅館樓下的經理,她很生氣地叫囂:「我住在樓上五一五號房,有個全身赤裸的男子在對面的房間裡走來走去。」經理回答說:「我馬上就來。」他進入女士的房間,從窗子外面望出去說:「妳說的對,夫人,那個人的確是光著身子,但是他不論在房間的哪一個地方,窗戶仍然遮住他的腰身以下。」「沒錯,」那女士喊道:「但你站在床頭柜上看看,你站在床頭柜上來看看!」


《奇蹟課程》說:我們之所見,取決於自己想看到什麼。如果我們想看見別人不尊重我們的感受,就一定能找到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如果你對隨地吐痰的人感到相當厭惡,那麼你在街上就一定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人,甚至有人在五十公尺之外吐痰你都會注意到。如果你認為所有主管都很專制獨斷、喜歡控制人,那麼你的每一個主管在你看來就都會是這樣的。


當你一直說著關 於自己是受害者的故事,那些故事就會在你生命中不斷出現。如果老婆認為老公是個爛人,便能夠輕易地舉出許多「他是爛人」的實例:小孩也不顧、家事也不做、一點都不體貼、只會看電視、放假不會帶我出去等等。


有位初入職場的學生告訴我,她發現社會很現實、很黑暗,不論去到哪裡,幾乎都可以發現人性的險惡。「週遭的環境和人永遠都會配合你,」我跟她說:「每當我們注意什麼,就會在自己的生活當中發現更多相關的事實。這個社會有些人確實險惡,但善良的人也不少。但由於妳意識專注於黑暗面,結果所到之處,就會一再遇到險惡的人。」她聽了,感到非常驚訝,但也點頭承認我說的對,因為她有幾個朋友也一樣身在職場,卻沒有跟她一樣的遭遇。


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我們看見某事之前,已經決定好自己要看見什麼,而且最後一定看得到。


對那些覺得生活令人沮喪,世界充滿危險、充滿腐敗與悲慘的人來說,我們周圍充滿了佐證。當你想為自己憤世嫉俗的見解辯解時,絕對不愁找不到證據。

你想要尋找什麼,你就會發現什麼,而且一定看得到。想像一下,有兩個人在爭論:「窗外滿地都是泥濘。」而另外一個人說:「窗外滿天都是星星。」他們可以一直爭論,但永遠不可能有結論,因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看到的。你可以說這世界充滿愛,也可以說世界充滿險惡。

你選擇看的方向,決定你所看到的事物。當你看你的家庭是幸福美滿的,你就是幸福美滿的;當你看到你的人生是悲慘的,就是悲慘的;如果你看到充滿希望,你的人生就充滿希望。


以上部分內容,節錄自《你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假的》一書裡的《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一文章。

後記:

分享此文,主要希望能增加一點正能量,和真的不知道說什麼。

前晚的事,身邊的親人或朋友,有人悲傷、有人憤怒,但有人竟可說出痛快和心涼的說話。我相信有同理心或明白因果關係的人,並不會選擇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也不會為這些不合理的行為吶喊助威。我更相信因果關係,你不存善心也罷,存惡念的人,總有一天在運氣差的時候,會受到因果報應的。因此,希望大家能以善待人,擁有同理心。

謝謝。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情緒控制,從處理行為開始


其實當人憤怒的時候,越是急着撫平情緒,越是會讓自己煩躁不安。

對於情緒控制,小弟也經常問自己:「我看過很多有關情緒的書籍和文章,學了各式各樣的情緒管理方法,為什麼我有時還是會衝動起來呢?為什麼情緒還是無法控制?」心靈修了一年多的我開始懷疑:「修了都有一段時間,為何總是沒有半點改進?為什麼永遠保持心境平靜這麼難呢?」


後來我找到答案:

「不必平撫情緒」,我們需要的是學習「改變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不必平撫情緒」呢?

試想想,你能夠撫平波濤洶湧的大海嗎?

其實人的心情,就如大海潮起潮落,心情會起起落落,實屬心的本質,乃正常不過。若想讓自己完全沒有情緒波動,就如同要讓海面永遠變得風平浪靜,花盡一生氣力也是徒勞,越是用力去撫平,越是帶來反效果;就如你沒有睡意時,越是急着睡著,越睡不著一樣。


當我們不順心時,家人朋友總是叫你「想開點」或「不要想」,而小弟有時也很鼓吹一些正面思考、或樂觀心態等,但這時,這些有用嗎?當你處於負面的情緒時,你想用帶有負面的情緒來思考,以對抗那些負面思想,這樣你不但不能走出負面思想之餘,還可能走向惡性循環的一個極致,繼而將心情或把事情變得更糟的地步。


舉個實例:

小弟每當遇到挫折時,我會不斷想:「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對方憑什麼這樣對我?」、「我做錯了什麼?要受這種罪?」、「我為什麼這麼倒楣?」或是「我怎樣才能擺脫這些負面情緒?」

在心情差的時候,把這些內容都想過一遍後,我發現,原來我的心情只會更差,而且整個人更鬱悶起來。而當情緒糟糕到一個地步時,就會開始做出一些不智的行為,或自己將會後悔的事情。


另外,小弟記得女兒在碰到挫敗或不順心時,我和太太從兒童無限學校的創辦人邱振明先生和劉詠思女士、以及靈糧堂幼稚園的曾建樂校長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好的育兒心得和一些技巧:


第一步,應是先了解事情, (不要先責怪孩子),幫助孩子去了解她自己的心情,如向她解釋說:「碰到頭了,一定很痛了,你可以哭,但來,爸爸抱抱或錫錫就冇咁痛了。」

讓他明白,她可以哭的,但哭並不能為她減輕痛苦,而當還是小孩時,爸爸媽媽可以用哄來安撫小朋友的情緒。

因此長大後的我們,則需要靠我們自己,當遇到影響自己心情的事情時,必須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的痛楚是什麼。


第二步,則是轉移小朋友的視線,因為她正處於不愉快的情緒,父母可以帶她離開充滿情緒的地方。而自然地,情緒會隨着轉移或離開而過去並且消失。


就如當發生爭執口角,即是對方是謾罵你的家人,也讓自己先行離開,可以離開時先讓自己遠離該地;若因情緒而要發作、謾罵別人、或要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等的行為,也請先停一停,或忍一忍。嘗試去做做其他事情,如繼續上網、看書、看文章、或是什麼也不做,先讓自己的情緒隨着時間過去而平復心情。




在此,引用一句我曾聽過很有道理的說話:「好好觀察別人的行為在你身上所引起的憤懣、挫折以及痛苦,你會發現,他們帶給你的折磨遠比他們的行為本身大得多。」


事實上,不成熟的行為給我們自己製造的麻煩,其實遠比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事情麻煩得多。那麼在面對外來事情不斷紛擾我們的情緒時,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需要抑壓情緒,情緒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沒有什麼不對,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


而經常發脾氣的人,動怒的人,其實他的問題,並不在於他的怒氣上,而是在於他感到憤怒時,會採取什麼行動。


舉個例:如你正在和配偶吵架,但這時門鐘卻響起來,而站在門口的卻是你尊敬的止凡兄來探訪你,你會繼續將吵架的情緒發洩到無辜的人身上嗎?還是快快冷靜下來,向止凡兄說句你好?


相信,一般人這時都很快地便會冷靜下來。


處理行為要比處理情緒有用。

當你發現自己緊握拳頭,提高音量,面部崩緊。很明顯,你在生氣。

現在試試看:把說話的速度放慢,聲音變小,臉部表情放鬆,你會發現脾氣發不起來。

因此憤怒一旦冷卻,便不會升級成攻擊和破壞行為。


回想一個你生氣的時刻,有人說了或做了你不喜歡的事,你想去找人出氣或算帳的時候。現在想想,如果你當時停下來,深呼吸,把這個過程放慢,會怎麼樣?就在這個靜止時刻,我們有時間觀照:為什麼我們想打一通令人不快的電話,說些不厚道的話,或酗酒、飆車、摔東西,或做些其他什麼事情?


無可否認,我們會有一股衝動,因為我們相信這樣會讓自己比較痛快。但是如果我們暫停並且問問自己:「事情過後,會覺得好些嗎?」

你會發現,這個方法非常有用。因為當你停止行動,就不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後記:

以上內容,取材自《你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假的》一書裡的《處理行為比處理情緒有用》一文章,著作者何權峰先生寫得十分好,小弟只是改抄半改地並加入自己的思維重新整理一番,但最重要是能與大家一起學習的同時,自己能更印象深刻和容易吸收。


看完、寫完文章,希望小弟能與大家一起學習學校裏沒有教授的知識,並一起學習成長。


重溫以上重點:

明白這點:「處理行為比處理情緒有用。」

練習這點:「說話速度放慢,聲音變小,臉部表情放鬆,你會發現脾氣發不起來。」

記住這點:「憤怒一旦冷卻,便不會升級成攻擊和破壞行為。」


另外,小弟之前也有一篇相關的文章:《不要把壞情緒,趕走你未來的好事情》,希望也能使你有共鳴和得著。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