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樓市亮話-湯文亮》移民離開的人心態



《樓市亮話》近日有很多人申請移民,如果問他們點解要移民,大多數都會話對香港的前景失去信心,擔心日後不能示威遊行,甚至連言論自由都失去,我聽到之後就會話,如果擔心沒有言論自由,現在就應該要移民,因為現在發表的言論無論是黃色抑或是是藍色,一定會受到對方攻擊,就算是黃攻黃,藍攻藍也不出奇,最好方法就是保持緘默。宏觀全世界,以言論自由來說,任何一個地區或是國家都好過香港現在的情況,所以,以言論自由來考慮,移民是值得的,不過,這個現象是否會永遠長存,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逃犯條例》事件影響香港差不多兩個月,除了未有人當場死亡之外,其實情況已經壞到頂點,有超過500人被拘捕,當中有44人立刻被以暴動罪起訴,事情還見不到有解決跡象,和理非的人已經變成勇武者,以這樣的情況,樓市應該急速下跌。但結果大家是想不到,樓市在這動亂期間不但沒有下跌,而且還在一個月前創新高,現在距離破頂位亦不足1%,這令到有很多打算買樓的人摸不著頭腦,既然有咁多人話對香港失去信心要移民,那些人大多數應該是業主,要移民就要賣樓,但點解樓價沒有下跌。

現在移民離開的人目的地並不是昔日美加,移民後的心態亦不似當日的移民,要找工作,積極融入當地社群,而是以做寓公心態移民,享受為主,工作免問,目的地亦改為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他們不會將香港的自住單位出售,不過會出租,將收到租金支持移民當地生活。以台灣為例,假定那些移民將香港住宅單位出租,每月收取4萬港元租金,換算新台幣就超過16萬元,以3至4萬元租一個千呎單位,餘下的就非常好使好用,根本不用考慮工作,所以,即使大家聽到有咁多人移民,但樓價仍然不跌,但這並不是必然的。當香港局勢繼續轉壞,再加上政府容許那些未補地價居屋出租,不但空置率上升,而且租金會下跌,那些移民離開的人就會被逼出售他們在港的住宅單位,那時候,樓價才會下跌。有老友聽完我講之後半信半疑,以現在非黑即白,非黃即藍的環境,半信半疑已經很好。
《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 
轉貼自《移民離開的人心態》

後記:
其實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會越來越明顯,能把握機會,一直有自住需求的你,趁機買入自住樓,如果能劈到價,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從小到大,小弟一直被灌輸「買自住樓可以慢慢來,10年後都未遲。」
相信這一句說話,害苦了很多還沒上車的八十後。
而施永清先生也說過,參與樓宇買賣的人,是香港比較有實力而且少數的一群人。
而止凡兄也說過,當樓市股市下跌時,能相安無事、自處、甚至能更有實力的去買入更多股票或樓宇資產的,相信都是更有能力的人,而非實力較差的我自己。
因此,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
其實置業、規劃自己的人生,才是我們從來人生都必須面對的事情。早早規劃,才能讓自己更快進入軌道。
而上面的轉貼文章中,小弟覺得有一段是很認同的,雖然很不想承認,但確又像是在說事實:「現在移民離開的人目的地並不是昔日美加,移民後的心態亦不似當日的移民,要找工作,積極融入當地社群,而是以做寓公心態移民,享受為主,工作免問,目的地亦改為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他們不會將香港的自住單位出售,不過會出租,將收到租金支持移民當地生活。」
老實說,雖然,今時今日香港發生的事情,作為香港人,你我和大家都感到不幸。但若向一些像大灣區、大馬等地非常積極的年青人學習,我們看他們看似人工相對較低,但他們的心態和目光,像是我們七八十年代時的香港人一樣,充滿活力、充滿幹勁、充滿希望。
作為香港人,我們慶幸能生於這遍搵錢容易的地方,這也容許我們可以作其他生活水平較低的地方作退休和生活的選擇。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止凡兄難得的銀行C


(以上圖片只作參考,由於自己喜歡人手輸入,難免有機會出錯。而當中2019年的建行,由於保守的關係,只更新了股價,新增加了的盈利和資產並沒有update到表中。)

以下是上年做2017年年度的功課:

還記得止凡兄在2014年寫過一篇《難得的銀行C

現在小弟借助止凡兄的功力,看看其關心的基本數字,從而對現今的銀行C感覺是如何。
銀行C一直以來都在賺錢,雖然近年盈利增長放慢,但盈利多年來一直增長著,由2014年尾賺2,200億,到對上2017全年賺超過2,400億人民幣,3年增長了近一成,即平均每年有3%以上的盈利增長。今天銀行C的淨資產超過1.7萬億人民幣,這是否大銀行呢?匯控大約為1.4萬億人民幣,恒生大約為1千300億人民幣,銀行C絕對是大銀行之列。銀行C在2014年尾時的淨資產大約為1萬億,3年增加了7成,即平均每年大約有23%的增長。

單看銀行C的盈利增長及淨資產的規模與增長,所有香港及國際級銀行都不能達到,近年人人都在看渣打及匯控的比較,又說多年來渣打的增長都比匯控好,因為渣打集中於新興市場,但今年的新興市場出事,令渣打的前景可能不及匯控。但說來說去,最多只是在說一些低雙位數字的增長,甚至是單位數字的增長而已,當出問題時,還會出現倒退。跟長時期的平均兩成增長的銀行C實在不同級數。

銀行C的淨資產多年增長,盈利又多年增長,那麼股東回報率又怎樣呢?最近幾年這家銀行的平均股東回報率超過18%,大家可以看看匯控今年只有5.35%,還記得匯控換新主席及行政總裁時,曾經在2011年5月定下三年目標,希望在2014至2016年股東回報率能達12%-15%的範圍,就算能達這個目標範圍,比起銀行C的運用資本效率還差很遠。本地最優質的恒生銀行2013年可以超過26%,有時又會跌到20%甚至11-12%,2017年回升到13.68%,從股東回報率來看,銀行C算是恒生銀行的質素,但規模則大很多。
成本對收入比率少於35%,即銀行C要賺1元回來,背後都不用花掉3.5毛的成本。

銀行C 2017的淨息差有2.1%,這個數字比中銀的1.84%及渣打的1.6都要高。大家都知道銀行是靠把借入的錢借出去賺錢,存款客的錢是要付出利息的,借錢出去就有利息收回,一來一回就可以計出淨息差是多少。控制好的話,這個息差大,總額又大,利潤自然大。但要留意的是,錢是沒有記認的貨物,大家做物業按揭都有經驗,選擇銀行時,最重要是低息,哪家銀行息口最低就到哪家借錢,很少考慮品牌等其他因素,這是十分正常的想法。所以要有技巧地把淨息差推高,即對存款客付低息,對借款客收高息,又能維持存款及借款的量,這是一點也不容易的銀行管理,淨息差就反應這一方面是否到家。

看到這裡,不錯嗎?這家銀行C安全與否呢?銀行C的規模都說過了,絕對是「大得不能倒」的級數,而2014年它的資本充足率達14%,核心資本充足率逹10.75%,到2017年它的資本充足率達17.8%,核心資本充足率逹15.4%,這又是什麼數字呢?大家還記得金融海嘯之後出現了對銀行的壓力測試嗎?2014年就有一則新聞「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花旗不及格美銀高盛僥倖過關」,這個壓力測試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為何呢?是要在「極端負面條件」壓力環境下測試後資本充足率達不到5%的最低要求。雖不知道金融海嘯是否到達了「極端負面條件」,但只知道銀行C這個充足率比任何國際級銀行都要安全得多。

又有不少人話可能銀行C有壞帳問題,這個命題說了十多年了,而這十多年來,反映壞帳的數字一直穩定在1.5%是合理水平,不良貸款由2014年的不足1%升到2017年的1.48%,但相比起2005年時是3.84%已經算低,如果說它還未上市時的話,可能就有10%、20%的不良貸款率也不足為奇,所以銀行C都是「洗白白」之後才放上市,之後還一直進步。還記得2012年有一則新聞,報導銀行C有30億貸款「凍過水」,壞帳潮恐一觸即發,這類新聞令不少日望夜望銀行C這類銀行出事的朋友飛跳起來,認為預期終於發生了。當時止凡說打了幾個呵欠,30億?即代表當年貸款總額七萬多億的百分之0.04,即代表當年盈利1900億的百分之1.6。然而,當時大家都非常關注,股價亦跌了不少。

止凡兄的習慣是分析基本面過後,最後才看股價相關的數字。
銀行C的基本面幾方面都好,看來又是龐然大物,不可能便宜吧。市盈率及市帳率多少呢?匯控的市盈率及市帳率分別是13倍及1.1倍左右,恒生就大約9倍及2.3倍左右,渣打就大約14倍及1.2倍左右,看過以上的基本面,對銀行C都會有個感覺,其數字應該不可能比這三家銀行便宜吧,對不?事實是銀行C今天的市盈率及市帳率為5倍左右及0.78倍,能相信嗎?

一定有一點問題的,應該是銀行C拿到盈利之後都在玩弄財技,賺到的錢都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派息率都不可能高吧。今天匯控、渣打、恒生的的派息率為5.89厘、3.4厘、3.45厘,不錯吧?而銀行C的派息就近5.7厘,還每年有超過10%的增長,有時事情可以荒謬到你想像不到的程度。

如果大家對銀行的數字都有個感覺的話,自然對銀行C的水平有所定位。記得這裡有不少blog友都留言希望止凡兄對個股作一點分析,而最止凡兄也有一些重心法和看法的分享,而也一直邀請blog友到巴黎兄、市場先生及飛鳥兄的blog處看看,雖然當天一篇對內銀股的感覺,沒有excel的計算,就只是簡單數字拼湊成的感覺。

止凡兄:不知道整篇不點出公司名字大家會不會看起來感覺強烈一點呢?不過大家心水清的話,看了兩行便知道銀行C是哪一家了。

還有一點,銀行C是國有的,中央的匯金其中一支收息的「大水喉」,而且在現在的借貸總額還有一成半的存款準備金(共800億)放在中央銀行,這樣的投資,怕什麼?


另外
一級資本充足率,又稱核心資本充足率,但什麼是資本充足比率呢?
資本充足比率是衡量銀行沖銷呆壞帳能力的指標,比率愈高反映銀行財政愈穩健。

一級資本充足率即銀行的第一級資本÷風險調整資產。根據《巴塞爾》資本協定,銀行資本被分作不同等級,

第一級資本(Tier One Capital)包括普通股、保留盈餘、優先股及其他股權工具等,
*其中普通股及保留盈餘被稱為「核心第一級資本」(Core Tier One Capital);

第二級資本則是第一級資本,再加上資產重估儲備、呆壞帳準備金及混合資本工具等,使用不同級別的資本計算,可得不同的資本充足率。

至於風險加權資產(Risk Weighted Assets)則是銀行按其資產(主要為各類貸款及金融資產)的信貸風險,將其帳面值乘以由0%至100%不等的風險權重值,然後再相加起來的總和。
(一般來說,各國監管當局會定下各項比率的最低標準,讓該國銀行遵守。)
理財是一門學問,要掌握當中技巧,首先要懂得其用語。

後記:
回看上年自己做的功課,再看今年的銀行C,淨資產由前年2017年的1萬7千億人民幣增加到上年2018年度的1萬9千億人民幣了。2017年賺超過2,400億人民幣到上年2018年度繼續上升到賺超過2,500億人民幣。
但今天銀行C的市盈率及市帳率為4.5倍左右及0.64倍,能相信嗎?
怎能不在這時候再增持一點,買入我的第二注呢?而且我還有第三、第四注的資金。
繼續50:50的買入心態,
在現今恒指市盈率為10.38左右,(最高為18.00,最低為7.7x,平均為14.33)
我也慢慢開始超出60:40的股票現金比例,很快就到達75:25的界限。
但為求用盡自己的可用資金以達到最大效益,因此我會越跌越買,直到沒錢為止,便繼續用心工作。
工作收入的5成又繼續作為我儲備的儲蓄比率,加上每年派息又放進Rexh兄式的待熊基金作下一次投資之用。
現金流源源不絕、並進入不斷增加的正循環中,就像標竿兄的財富流系統、也像自由一千萬禪師等Blog友的儲資產、正現金流概念。
把我消化過後,和加入自己的一點操作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其實道理很簡單,最難的是在堅持和執行力。

最後,我們不應只麻目追隨便人的買股選擇和買入價,而更應該是學習別人的功力和投資心態,學習他們看待企業的角度,學習他們會看的企業數據,如以上年報內的一些會計數字等,不只是PB、PE、股息率等,最重要是把前輩們的功力吸收,然後變成自己的,才能更充分掌握自己的投資道路。 大家可以試一試,把止凡兄的文章作為範本,每年定時定候把一些數字更新,嘗試去找出這些數據的同時,學習這些數字對企業發展的含意。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打了64折的建行


今日有同事問我,建行買唔買得過?點解?

於是,我就回覆咗以下內容:

建行最容易做估值,因為它的資產9成半以上是以現金計算
因此可以看其PB(市脹率)作大約估值, 即 市帳率
(每股股價 / 每股資產淨值)

建行 現價5.63HKD
每股淨資產值 (人民幣) = 7.906 (8.782HKD)


以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來說
就是以較低的買入價錢,買入高價值的東西

(股價 / 資產淨值) = (5.63HKD / 8.782HKD) = 0.64 (PB越低越好)
建行現在就好像打了64折似的



在收益表(Income Statement)裡我們看到建行不斷成長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股東溢利: 254,655,000(+5.115%)	 242,264,000	 231,460,000	 228,145,000	 227,830,000 人民幣(K¥)
股東溢利約2千多億人民幣,而且年年遞增

在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裡我們看到其資產不斷膨脹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股東資金	1,976,463,000(+11.052%)	1,779,760,000	1,576,500,000	1,434,020,000	1,241,510,000 人民幣(K¥)
股東資金1萬9千億人民幣,而且每年越來越多

以一間市值(1,358.358B)過1萬億的企業,每年能賺約2千5百億人民幣
股東資金回報率(ROE): 13.559% 過10厘回報
現在算是很便宜,流口水中。。。

若以小弟的家庭開支每年為20萬為例,要到達財務自由所需要的被動收入為20萬(日後有增加再算),
以股息作被動收入以支持生活開支,每年收到的派息就需要20萬,而要做到這樣的派息,需要一個怎樣的投資計劃呢?
假若以5厘計,就需要400萬,才能製造出一個每年20萬的被動收入。

但一般人,一開始很難一炮過400萬買入股票或物業資產
所以都是以一個帶有投資回報的儲蓄計劃來實現。

不過有一點很有趣,因為儲蓄的資產,會隨著投資回報而變動,
假如買入的資產回報,不是5厘,而是多一點點的5.5厘,
要產生20萬被動收入所需要的資產,就不再是400萬,而是只需要364萬,需要儲的資產少了近36萬,也就是跑快了36萬似的。

如建行,我曾4.X元的價格時買入,當時預期派息的回報達7厘以上,若要即時財務自由,只需要286萬一炮過買入建行就足夠(產生每年20萬的派息)。

因此,買入的價格越平,回報其實就越高,(當然其內在價值要不變,何況建行的內含價值在不斷擴張),而風險也越低(因為其價格再下跌的空間相對高位已細了很多。

而為何選擇建設銀行? 其實不一定是建設銀行的, 建行只是作為一個配合自己個人投資計劃時的一個選擇,初時,我只是因為其入埸費不高,容易作自己預算、或每月買入一手等規劃。 後來慢慢才了解其乎合了優質的企業的其中一些條件 1. 長遠內在價值上升 2. 有足夠長的盈利和穩定派息的歷史記錄 建行過往的派息記錄: 公布日期 財政年度 事項 27/03/2019 2018/12 末期息人民幣30﹒6分 27/03/2018 2017/12 末期息人民幣29﹒1分 29/03/2017 2016/12 末期息人民幣27﹒8分 30/03/2016 2015/12 末期息人民幣27﹒4分 27/03/2015 2014/12 末期息人民幣30﹒1分 28/03/2014 2013/12 末期息人民幣30分 22/03/2013 2012/12 末期息人民幣26﹒8分 23/03/2012 2011/12 末期息人民幣23﹒65分 以2019年的派息30.6分人民幣來計算,即每手建行預期派息是$339.95HKD 現價5.63, 一手$5,630HKD, 派息回報: $339/5630 x 0.9(扣稅後) = 5.4% 約有5.4厘的派息回報,算是不錯。
後記:
以上建行只是個例子,
投資,尤其像我這樣的初哥,最好還是利用平均成本法,多點安全邊際,買入優質的企業股票。
如果因為怕買了後會繼續跌而沒錢買,或怕自己set的買入目標價過低而錯過買入機會時,
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分幾注買入,
例如我最喜歡用100萬分4注作為例子:
第一注10萬,第二注20萬,第三注30萬,第四注40萬。這種不同比例的分注方式,能做到越跌越買得多的效果之餘,同時也避免了在初下跌的時候用盡彈藥,而在再下跌時沒有資金買貨。
每跌5-10%(視乎個人選擇),才買一注。
這是我用的其中一種方法,分享希望只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