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創業反思人生的意義


(真正的快樂錢,是買時間、買體驗和買難得。)


今日看到我一位前輩朋友的分享,他說了一些東西,我認為很有道理,尤其是人生那一部分。


所以我寫下了一些筆記。


搵錢第一個目的,就是令到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和有更大的自由度。

(但要注意當你有越來越多錢的時候,其實是會令到自己有煩惱出現。)

而人生的經歷,是一個保持住繼續去行的心態,唔會讓自己的人生停滯不前,不要一開始就知足常樂;人要有不斷進步的追求,去到幾多歲都要有進步。(這和小弟開始領略到的「進步才是真正的快樂」一樣。)


他說自己是一個創業家並且是一個投資者,兩樣的角色。而兩個角色中,他較喜歡創業家的角色多一些。因為由無到有,去創造些東西出來,而且會得到外界的一些回饋及回應給自己,這樣的東西是錢也買不到的。


我節錄了他的話:


「我看到有不少的有錢人,用一個極端收租佬的心態,即是相應是源於「窮爸爸富爸爸」書本中的一些理念。我當年也被書中啓發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但當件事推到去極致的時候,好多人就會令自己在人生之中,只懂得去累積資產。讓我覺得這樣會讓自己整個人生變得非常枯燥乏味。


如果你說回看一些實際數據,就如這次恒大地產,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跌幅,2030個百分比,兩次跌停板等。其實財務自由的朋友有大部分都會涉及到投資債券,因為利用債券的派息作為被動收入,尤其是內房債,息口是很吸引的一個投資選項,因為有些有十幾厘。但是,一個十幾釐回報的債券,其實背後蘊含住很多東西,十幾厘的債券裡邊,他的盈利一定要賺超過十幾厘才足夠去支持它的派息,而在國內的運作,其實差不多每一間內房的公司企業,都是透過發債,由六成幾負債比率,提高到九成幾負債比率不等來買地起樓做生意。

就等於好多人做大生意,即是10個煲,9個蓋。然之後想再把生意做大一些,而變成30個煲,但可能只得22個蓋,蓋的比例越來越少。

但是,當你的生意是擴大到一個地步,大到企業不能倒,你就把自己的問題拋出來去講數,同個國家講,「喂我今次炒粉了,成個國家這個行業都會被拖冧、甚至乎這個時候樓市都會被拖冧。你救唔救我?你唔救我就大家攬炒啊!?」咁樣樣。。。所以,我又不覺得是會很大件事。


但是始終,如果你說你買了這些一類型的資產或者股票,是否真的是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呢?自由其實是,像剛剛說的第一種,就是說你是否真的可以去那裡就去那裡?想怎樣花費就怎樣花費呢?

雖然,財務自由是指你個被動收入大於你的開支。但這樣通常,有些人可能就會把自己的開支收縮得非常緊要,因為這樣不就令你更加容易達至到被動收入大於你自己開支嗎?但是當你的開支收縮得這麼緊的時候,你好像成功了,所以你就會保持住你一個所謂成功的模式,並且需要非常節儉,因此你是永遠做不到真真正正的人生自由。


第二部分,就是說,你的腦根壓力的自由。就好像在3月的時候,股票大跌了很多,很多朋友都非常害怕和沮喪,很多朋友即使買了一些低值的beta股票,因為貪它們較穩陣和息高,甚至去做leverage槓桿,倍大個回報,但沒有想過原來也可以跌三成,甚至乎有些是跌五成的。


如果槓桿做過大了,需要去平倉,如不去平倉或減倉,有機會你是會被斬倉甚至是輸九成的。。。而這個時候,你所飽受的心理壓力,並不是一個普通人能頂得住的心理壓力。尤其是現在新舊經濟的交替出現,新經濟股,升到非常誇張,二百幾倍甚至過千的市盈率都有人繼續去追,這個誇張的程度是匪夷所思的。

如果你說是去投入去這一個波動性非常之大的市場,而這樣的波動性,會令你茶飯不安甚是傷透腦筋的,並且長期飽受住壓力的話,或者這一次的跌市足以令到你不見了一半身家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會很頭痛,對不?所以這是否是真正的自由呢?


因此,我自己永遠都是以生意和投資房地產,因為我認為投資房地產的波動性較股票沒那麼大,而且我將這些房地產的投資分散到世界各地都有,雖然不之於每一個地方,但每一個陣型,我都會有一個比重。假設中方贏我都會有贏,西方贏我也會有得贏。如果大家打和大家永遠角力有的國家,其實是兩邊都有著數的地方,都有,而自己住的地方當然也要有。這樣,不就就能令到自己的資產組合穩健一些,也讓自己的腦筋放鬆一些。


同樣地,我主要是靠我自己生意來做一個被動收入。

因為生意有很多時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只要你的點子有效,只要生意是自己的,你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控制權。因此當你有了這樣的生意之後,你才能真真正正令到自己自由,無論指的是思想真的自由,還是你可以騰出來做自己希望做的東西。


「所以比起想做一個有錢的窮人,我寧願做一個窮的有錢人。」


所以有這樣的生意,我就可擁有大一些的自由度,而這個才是真正經歷一個人的人生,因為你的人生,可能現在看到很多的人生無常。如台灣「小鬼」黃鴻升三十六歲就可以這樣就逝世。。。很多人說真的,因為這可能是我自己家人身體不太好,對我是一個影響,所以只懂得賺錢,但是不懂得去花錢、不懂得得去經歷,合適地享受一下人生,是很可惜的。


又譬如說娛樂圈裡,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是謝賢,聽聞佢後生時有很多伴侶、而且有很多跑車等,但是好像說年少時,不善理財,然之後去到年紀大的時候,還要他的兒子幫他還債。


另外有位朋友叫曹達華,他聽聞好像說是非常沈迷賭博。以前是一個片場大亨,然之後去澳門賭錢,可以把整副身家輸掉,然之後還要復出拍戲去還債,但是他自己個人很看得開。


最後一個人叫邵逸夫,他創立了肇事,創立了TVB,但你說給我選的話,我寧願選擇做謝賢。


因為我後生的時候,我起碼經歷過。但是,同時我亦想做邵逸夫那種的創造性,有一種由無變有的一個成就,但是,我覺得並不需要有無限大的成就,因為當你去到太大成就的時候,你下邊負累住的東西可能會起來。


我自己識的朋友,佢自己是大家族,上一代的人剩落好多財產,接著他的子女們進入了爭產的田地。而好多時即使是家人安排好一切,但始終只要有其中一個人是認為分配是不公平的,就可能會透過官司去爭取自己認為自己應有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勞碌一生,你不停地創造價值也好,但如果你最後是製造了一個麻煩給下一代,其實是否更愚昧?

即是說你工作賺錢的時候,其實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以我自己的目標為例,我就是要經歷我的人生和可以未來能會幫助更多的人作為回饋社會。


這次差不多,下次再講過,拜拜。」



後記:


所以比起想做一個有錢的窮人,我寧願做一個窮的有錢人。」


這其實就是說,你想做一個實際上好像財務自由了但思想貧乏的人,還是做一實際上未能達到真正財務自由但思想富裕的人呢?


對於這樣的選擇,我以前可能會偏向前者的,但現在的我則較偏向後者。


原因是,我在靜思的幾天裡,如果我的一生是透過股票投資、透過證券分析、走向致富,是否真的能讓我得到真正的快樂?


從而我又想,如果財務自由是在我的人生快要終結的時段才能財務自由、才能去過我想過的生活;

接著我又想,如果財務自由是我一生都不能夠達到的,或是在死的一刻才能夠達成。(因為死的時候,開支為零。)

在我死的一刻,我的一生回憶,是否就會回帶看到我自己在看年報、股票分析、企業投資、債券、期權等的學習呢?(笑)


因此,如果同樣是靠投資致富,或靠創業致富,我又會是如何想的呢?

我會反倒來想,如果兩樣都不能使我致富並到達財務自由,到底那一樣會令我不後悔些?


從聽聞死的一刻會倒帶回顧自己的一生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創業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從「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那裡我領悟到,原來我一直為自己的人生說謊,我以前是一個工作狂,學習狂,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就會瘋狂地投入,以致我可能用「工作太忙、太多東西要學,所以無法兼顧家庭」為自己辯解。但這只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但阿德勒認為,生活原本就該對家事、養育兒女、還有交友和興趣都要付出關心,而不是特別專注在某一部分。這種模式是在迴避人生任務的生活方式,也就完全只考慮公司的工作這人生的一小部分而缺乏了人生協調的生活方式。


而從阿德勒裡,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一說中,我之所以逃避交友聚會的不適,是因為我欠缺了想要改變的勇氣而不去學習交際和改善說話技巧;而創業厲害的人,他們大都是很懂說話的人,這正正是我的弱項。


因此,若果能走一條可以改變自己的道路,即使最終不能帶自己走向致富也好,但這條路能令我各方面的技能提升並能成長,我相信這條路我也會較喜歡和不後悔。


不過,當然我並不是辭職創業,也不是完全不再學習投資。正如某前輩所說:「Why not both?

而什麼破釜沉舟式的創業,也別傻了,為何不能一邊穩穩地工作,一邊利用工餘的時間去建立呢?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今天我要為你介紹的書是被討厭的勇氣,它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很多人都害怕被別人討厭,希望喜歡自己的人越多越好。但是這本書要告訴你的就是如何鼓起勇氣被別人討厭,這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奇怪哈?



為什麼要教人勇敢的被討厭?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認為,我們生活中的煩惱大多來自於追求別人的認可,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反而讓自己活得不自由。如果能不害怕被別人討厭,我們就能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所以被討厭的勇氣正是擁有幸福生活的關鍵。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童年的阿德勒長得又矮又醜,而且體弱多病,從小就不受父母喜歡,他小時候還出過車禍,生過幾次大病,好幾次差點死掉。阿德勒的童年可以說是在死亡與自卑的陰影下度過的,這段經歷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學思想。阿德勒非常重視自我的價值和影響力,認為決定人們生活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行為背後的目的。


所以阿德勒又被稱為現代自我啟發之父。不過阿德勒畢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他的書多少有點距離感,有點難懂。這本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是兩位日本人,一位叫岸見一郎他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同時也為許多日本青年人做過心理輔導。另一位作者叫古賀史建,出版過多部暢銷書。在這本書裡,他們讓一位煩惱纏身的年輕人去拜訪一位智慧的哲學家,通過這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來闡釋阿德勒心理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應用。


這本書不僅探討了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還提供了不少解決方法。被討厭的勇氣出版之後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歡。他是二零一四年日本亞馬遜的銷售冠軍,還在二零一七年被改編成日劇在富士電視台播放。這本書在國內也獲得了許多心理諮詢師的推薦。


如果你被自卑感或者其他人際關係問題所困擾,相信他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啟發。



我會從三個重點為你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如何用勇氣主宰人生;

第二,如何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

第三,勇氣來自何處? 




第一個重點,如何用勇氣主宰人生?

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只要有勇氣,現在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擁有幸福。勇氣是解決生活中一切煩惱的基礎。阿德勒的這個觀點很有顛覆性,因為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是被過去的經歷所決定的。比如網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就是詢問童年陰影會不會伴隨一生,一萬多個回答裡。大多數人都用親身經歷表示童年受到的傷害還在影響現在的自己。這種觀點也被稱為「原因論」,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現在也被許多人接受。但是阿德勒完全否定原因論,他認為如果現在的生活真的由過去的經歷決定,那它就必然無法改變,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穿越時間去改變已經成為事實的過去,或者是讓自己免於受傷。


另外「原因論」也沒法解釋一個事實,就是許多人雖然小時候也經歷過很痛苦的事情,但是長大之後並沒有出現心理問題。比如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對兄弟,他們的母親很早去世,父親成天喝酒,也不關心兄弟倆,於是哥哥奮發圖強,而弟弟呢,則自甘墮落。過了十幾年,哥哥已經成為成功人士,弟弟卻因為酒後傷人被關進了監獄。有記者去採訪他們,問是什麼讓他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呢?兄弟倆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攤上這麼個父親,不這樣,我還能怎樣?


而現實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成長經歷相似的人,其性格卻完全不同,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樂觀,有的悲觀。中國有句俗話叫一樣米養百樣人就是形容這種情況的,這是為什麼呢?阿德勒認為,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客觀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主觀看法。


同樣是口渴時候看到半杯水,有的人會歡呼:「嘩!幸好還有半杯水。 」有的人則會悲嘆:「哎呀!怎麼只有半杯水了? 」我們以為是這半杯水讓自己高興或者失望,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主觀上怎麼看待這半杯水。因此,只要我們改變看法,生活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阿德勒從這一點出發,得出了解釋人們行為的另一套理論叫「目的論」。


「目的論」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是因為我們現在有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主動選擇了現在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努力學習是為了好成績,努力工作是為了多掙錢。但阿德勒的目的論涵蓋面更廣,在他看來,一切行為都是被某種目的驅動。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目的的存在而已。比如吃飯的時候服務員打翻了你的飲料,你大發雷霆,可能你會說我真的沒什麼目的啊,實在是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

但請你想像一下,如果打翻飲料的是你的老闆,你會大發雷霆嗎? 應該不會了吧? 所以,看起來無法掌控的情緒其實也是受控制的,我們會對服務員發怒,是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讓他盡快道歉,發怒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而已,對於老闆,我們壓根兒不想讓他道歉,當然也就不會發脾氣了。又比如說,有的人因為小時候父母老吵架而留下童年陰影,從此對結婚產生恐懼,不願意和別人交往。


阿德勒並不否認糟糕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況。但是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擺脫負面影響,就可以選擇不去受影響。如果他現在依然無法與人交往,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背後一定有著其他目的。 


聽到這裡,一些人可能會有些生氣,我明明這麼痛苦,你居然還說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為什麼我要這麼折磨自己啊?阿德勒的回答是,理由有很多,可能是他害怕與人交往之後被別人傷害,也可能是因為他習慣了單身狀態,對於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有些不安,所以呢,乾脆就選擇了逃避。總之不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有著現在的目的,而這些目的最終讓我們選擇了現在的生活。過去的經歷雖然會對現在有影響,但歸根到底,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還是我們自己。


這種觀點聽起來讓人有些不爽,因為好像是在說各種煩惱和痛苦都是自作自受。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雖然「原因論」把生活的問題都歸到別人頭上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是這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好壞都取決於別人,這又該是多麼悲慘呢?


好,聽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為什麼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勇氣的心理學了吧?


我們經常會思考,有哪些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卻告訴我們,在尋找方法之前,我們要問自己想不想改變,而邁出這一步的關鍵在於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承認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只有勇敢地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最終改變生活。這就是第一部分我們要說的內容。 




那麼具體要怎麼改變呢?


「阿德勒認為,生活中所有的煩惱根本來源就是人際關係,而擺脫煩惱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改變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




第二個重點,如何用勇氣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些疑問,雖然人際關係社會帶來各種煩惱,但生活中也有很多其他煩惱,比如有的人煩惱自己錢掙得不夠多,還煩惱自己身高不夠高。這些都和人際關係無關吧。但是在阿德勒看來,你煩惱錢太少,一方面是因為你有攀比心,另一方面是因為生活在社會中,你需要用金錢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都屬於人際關係的範疇。如果你一個人跑到山里隱居種地,既沒什麼人好比較,吃穿住行也都能自給自足,當然就沒金錢煩惱了。身高問題更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和別人比身高,又怎麼會煩惱身高不夠呢?


阿德勒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得出了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的結論。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際關係煩惱都是由自卑感和認可慾造成的。 下面我就從這兩個角度出發,為你介紹如何通過勇氣,尤其是被討厭的勇氣來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


先說自卑感,阿德勒認為自卑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更加理想的自己,以及希望達到的目標。當我們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卑。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有著積極的一面,因為它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比如一個作家認為自己寫得不夠好,於是他做了很多努力提高寫作水平,最終創作出精彩的小說,這就是一件好事兒。但是積極自卑感的前提是我們的比較對像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換句話說,我們是想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而不是比別人好。但是如果我們總跟別人比,就會把對方看成敵人。既然是敵人,那麼對方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去嘲諷、攻擊甚至陷害自己,於是人際關係變成勾心鬥角,讓人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的身邊也彷彿全是敵人。而這種心態當然會帶來許多煩惱。


自卑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會把自己的不足當作無法成功的藉口。比如,同樣是因為學歷不高而自卑,有的人會在工作中加倍努力去彌補學歷上的短板,但有的人會把學歷不高當作藉口,覺得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怎麼努力也沒用,乾脆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那麼怎麼消除自卑感呢?

其實在阿德勒看來,因為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這很正常,所以不需要消除自卑。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生活中各種煩惱的根本來源並不在於能力的不足,而是,你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責任,只要有勇氣承認一切問題都來源於自己,不害怕改變帶來的痛苦和挫折,我們就能讓自卑感成為進步的動力。


說完自卑感,我們再來說一說另一個更常見的煩惱來源,那就是認可慾。


小時候,我們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認可,長大了我們希望得到同事和朋友的認可,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有。但是阿德勒堅決反對認可慾,在他看來,認可慾的本質就是去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為他人而活。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時時在意別人的評價,看自己到底有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但是很多時候你又不能直接去問人家,只能自己瞎猜。這就會帶來各種煩惱。許多人就是是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產生了社交恐懼症等等心理問題。阿德勒認為,歸根結底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而是為了自己。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那最終只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無法體驗真正的人生樂趣。所以呢,我們完全不用理會別人的期待,去全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就行。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放棄認可慾,為自己而活呢? 

阿德勒給出的答案就是課題分離。

這裡的課題是指我們在生活各個階段所要承擔的責任和面對的問題。比方說,上學的時候我們要面對自己的學習課題,走入社會之後要面對自己的工作課題,成家之後則要面對與伴侶和孩子的家庭課題。


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給分清楚,專注自己課題的同時也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阿德勒明確指出,為自己而活的另一面,就是別人也不為你而活,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緊密相關,缺一不可。


舉個例子說,如果員工遇到很嚴格的老闆,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表揚,還很容易被挑毛病,要怎麼辦呢?可能有些人會選擇去揣摩老闆的心思,去討好他,在工作上也盡量的不和老闆衝突、爭執,他說什麼都答應,但是阿德勒不同意這麼做,他認為老闆喜不喜歡你,那是老闆的課題,你不應該去干涉,你應該做的就是專注自己的工作課題,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成績。而這個目標該和老闆爭論的時候也不要迴避,不能因為擔心老闆的批評就逃避衝突。況且一個合格的老闆是歡迎員工為了工作來和自己爭論的。可能有人會問,如果因為和老闆衝突,導致老闆加倍刁難自己,讓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那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當然你可以考慮換工作,但是請注意的是,我們換工作的理由並不是老闆不喜歡我,而是我不能發揮自己的工作價值。前者是別人的人生課題,後者才是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


我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而不是去討好別人。其他方面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下定決心要擺脫認可慾,為自己而活,那就不應該去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別人怎麼評價我們,這是別人的人生課題,我們不應該去干涉,否則就又變成了追求認可慾。不過,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是人類的天性,想要真的做到不理會別人的評價。


阿德勒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想不被別人討厭就意味著要八面玲瓏的討好身邊所有人,這是一種最不自由的生活,也是最不可能實現的生活。只有當我們有勇氣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別人認可的時候,才能真正的做到課題分離,從而獲得自由的生活。換句話說,被討厭的勇氣就是我們追求自由的象徵。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第二部分的觀點。

生活中各種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煩惱的兩大來源,則是自卑感和認可慾。


對於自卑感,阿德勒認為我們要注意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和過去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同時要有勇氣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讓自卑感成為自己努力的動力,而不是不努力的藉口。


對於認可慾,阿德勒給出的建議是要做到課題分離,讓自己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專心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來獲得真正的自由生活。


而做到課題分離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聽到這裡你會發現在阿德勒心理學裡,勇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


那麼怎樣才能擁有勇氣呢?




下面我們就進入到第三個重點。 勇氣來自何處? 

阿德勒的答案是。主要來自共同體感覺。

所謂的共同體感覺,簡單來說就是把同一個共同體裡的別人看成自己的伙伴,在為夥伴做貢獻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而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要建立共同體感覺需要做到三點:

  1. 分別是自我接納
  2. 他者信賴、和
  3. 他者貢獻

(這裡的他者就是他人的意思。)


下面我會分別為你介紹他們的含義。

1. 先來說自我接納這個詞。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我接納就是肯定自己、鼓勵自己,但是這並不是自我接納。對於自我接納最好的闡述是由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寫的一篇祈禱文,他是這麼說的:「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舉個例子,一個員工的性格很內向,開會匯報工作的時候很容易緊張,如果他選擇否認現實,認為自己一定能夠不緊張,這反而是件壞事。因為他很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監督自己不要緊張之上,這反而讓他無法專注於匯報的內容之上。他應該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當眾發言就會緊張這件事兒,這是無法改變的。然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這是可以改變的事,去努力準備好匯報內容。


2. 他者信賴。

在阿德勒這裡,信賴和相信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


阿德勒將相信分成了兩種:

一種是信用;

一種是信賴。


信用指的是有條件的相信,比如說我找銀行拿房子做抵押,借了一百萬,銀行願意借給我錢,是因為有著房子做抵押這個條件。


而阿德勒所說的信賴,指的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認為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相信別人之上,因為只有依靠無條件的相信,我們才能和別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伙伴關係。


如果我們和別人的交往中總是擔心被背叛,那我們始終會在心裡把別人當成敵人,這就無法和別人建立起深厚的關係。比如說一個熱戀中的人,他總擔心戀人背叛自己,還積極地尋找對方不專一的證據,那這段關係必然很難持久下去。


一個團隊裡的成員總擔心對方背地裡搗鬼。那麼,這支團隊也不會有什麼戰鬥力,你可能會很疑惑,無條件的相信是很美好,但萬一我還是被別人背叛了怎麼辦?阿德勒是這樣解釋的。首先,並不是讓你信賴所有人,如果你並不願意和某個人合作或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那當然不必信賴他,只有當你想和別人搞好關係的時候,才需要去信賴他。其次,就算你被別人背叛了,按照前面課題分離的觀點,背叛你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干涉,但是和別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你的課題,需要你自己負責。


所以,你要決定的是你還願不願意和這個人繼續發展下去,如果不願意,你可以隨時剪斷這個關係。這才是你自己的課題。


3. 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指的就是我們對他人做出貢獻。在阿德勒的觀念看來,許多人的煩惱都在於無法喜歡自己。因此如果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就能夠感受到自我價值,進而接納自己、喜歡上自己。但他者貢獻並不等於為他人犧牲自己,比如說,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雖然賺錢是驅使人們工作的重要原因,但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作者指出,很多富翁,錢一輩子也花不完,但是他們依然每天忙碌工作,他們的目的不是錢,而是為了他者貢獻,繼而獲得一種社會歸屬感。可能有人還會說,我的確為別人做了貢獻,但別人從沒感謝過我,甚至沒有認同。我的貢獻這要怎麼辦呢?阿德勒的回答也很簡單,仍然是用課題分離的方式處理,別人怎麼看待你的貢獻,那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干涉,否則就又變成了追求他人的認可。重要的是你認可自己的貢獻,只要你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貢獻感,這就是有價值的,就算別人討厭你也沒有關係。


其實,自我接納、他者信賴 和他者貢獻這三點相互聯繫,缺一不可。因為做到自我接納,分清楚哪些能改變的,哪些不能改變,所以有勇氣去選擇他者信賴,因為做到他者信賴與別人建立起真誠的伙伴關係,所以才願意為別人做貢獻。因為做到他者貢獻體驗到自我價值,於是就能做到。自我接納,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第三部分的觀點。

獲得勇氣的關鍵是從共同體感覺中體驗到自我價值。


要獲得共同體感覺需要做到三點,分別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 他者貢獻。而這三點彼此影響,相互關聯,只要能做到這三點,就能夠獲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說到這裡,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也介紹的差不多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勇氣。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以及對於自身經歷給予了自己什麼樣的意義。


所以,只要有勇氣不去尋求他人的認可,邁出改變自己的腳步,就一定能夠擺脫煩惱。而生活中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為了擺脫煩惱,我們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不要把自卑感當成自己無法成功的藉口,而是要讓自卑感成為努力的動力。


同時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用課題分離的方式擺脫對他人認可慾的追求,專注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而勇氣來源於自我價值感,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 和他者貢獻這三點,在和別人的共同體、夥伴關係中體驗到自我價值,最終獲得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就為你解讀到這裡。希望你會喜歡。



後記:

如果止凡兄是小弟的啟蒙老師的話,有「自我啟發之父」之稱的阿德勒,便是小弟第二位追求並學習的新對象。


繼《永不當田雞》之後,這是小弟第二本最喜愛的床頭讀物,也終於明白到為何止凡兄做人能如此豁達,即使在沒有信仰的輔助低下,內心依然這般強大。


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文章,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再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我認為佛洛伊德的心理學,所說的童年創傷的原因論點以及其引用故事例子都是非常吸引人反思的;而阿德勒的心理學,與其說是心理學,倒不如說更像哲學。感覺就像是得到了一份力量、得到啟發、得到勇氣去追求幸福的改變。


但若沒有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我自己就很難覺察自我的潛在意識、潛藏於內心深處那些被扼殺的傷害和痛苦感情,原來正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客觀和主觀的理解,並且出現偏差,從而作出錯誤的想法和行為,而最終導致了走向糟糕的結果。


透過學習不同心理學知識,我認識到很多的自我情緒控制技巧,(包括理清對每件事情的想法、標籤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行為、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很多時候,明白和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為何有這樣的情緒之後,你就會更能夠地去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後也更容易選擇恰當的反應和行為,才能為自己正確地化解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


在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很理性的,因為擁有著對邏輯思考的數理和編程能力滿有自信,但在經歷過對家人的無條件付出,以及遭受到家人的感情勒索等傷害過後,自身的情緒處理和想法問題,令我差點兒婚姻破裂,以及自己從鬼門關走一遭之後,我開始看清父母對我們的不愛,以及接受他們的自私和難處。我開始學習慢慢放下,也療愈好自己的傷口。也找到了另一面的自己:「從寫文章後我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是個很感性,並且是個對感情很敏感的人。」,發掘到更完整的自己。


因此,人生第一個的感情挫折中,我透過學習和別人的幫助下,使得我更堅強。也在止凡的強大形象下為自己樹立一個多方向學習的意識,無疑令我在學習什麼事情上,總會有得著、也總不會偏重一方。即使在接觸不同的心理學時,也不會只偏向那一派,無論是「阿德勒派」、還是「佛洛伊德派」也好,我都會保持平衡,學習不同的見解並吸取所需,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人生真正的幸福感來自什麼?



談到人生幸福時,我們心裡都可能會想到,這應該和金錢一定脫不了關係。

而寫Blog寫了兩年多的我,過往由對財務自由與財商的熱情,慢慢轉化成談人生、談改變、談人際關係,原因又是為何?

雖然財務規劃、投資賺錢很重要,但假如這個世界只剩下你一人的時候,錢的價值又會是如何呢?

首先,我們要弄懂價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例如交易價格很高的鑽石或是貨幣,我們在其中尋找某種價值,然後訂下一克拉多少錢,或是物價該如何等等。

可是當我們換個看法的時候,鑽石這種東西,不過就是顆石頭罷了。也就是說,所謂的價值,必須在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立。一美元紙鈔所被賦予的價值雖然是一種常識和共通的感覺,卻不是客觀的價值。

如果把它從印刷品的角度來考慮原本的價值,根本就不值一美元。

因此,如果這個世界上除了我之外,再沒有別人的話,我說不定會把一美元紙鈔丟進冬天的暖爐裡燒掉,或是當成衛生紙拿來擤鼻涕。

說穿了,價值的問題到最後其實是基於人際關係與群體主觀的意識上。

相信大家都聽過「施比受更有福」,因為真正的快樂,是施與人的喜悅。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因此,其實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而人也只有在自己主觀的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但所指的並不是尋求他人認同的意思,而是指在主觀上覺得自己有用處就行了。

我們人類擁有「追求卓越」的需求,不論特好還是特差,目的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不過,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特好的那一群,所以我們應有「甘於平凡的勇氣」。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所謂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當你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事。

自我啟發之父 — 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認真活在當下,不沉溺於過去的美好或傷痛,也不張望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或預期達到的錦繡前程,唯有「此時、此刻」才是自己應該著力的點,努力將每個當下串成有價值的人生。

而在這個充滿批評與抱怨的時代,人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甘於平凡的勇氣」才能勇敢做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假若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過的就是他人的人生。

因此,如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從而覺得自己總是為了別人而活,而走不出自己的路。

所以無論何時,自己都擁有決定自己生活型態的選擇權,而真正的「自由」,就是要學會做自己,不要追求別人認同的生活方式,不要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就迎合別人的喜好,更不要照著別人預期自己的未來方向而往前走。

簡單說來,只要盡興的活在「此時、此刻」,將當下活得精采,不要再拘泥於過去的創傷、未知的未來,只要生存在這世上,經歷每一天的起點和終點,就有價值。

然而,擁有人生智慧,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技巧,並不是快樂的主要來源;人真正的快樂,主要是源自於「愛智慧」,也就是追求學習未知的事物,還有得到智慧的過程,才是令人最快樂的事情。

因此,活在這世上,尤其是活在這個急速轉變的時代裡,有勇氣作出改變的人,才能感到幸福;

相反地,人之所以感到自己不幸,是因為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從而自己決定「不要改變」,最後只剩下抱怨、或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選擇新的生活型態,也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所以才感到不幸。

而更容易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為共同體作貢獻,就如工作或在家做家事。而當中的勞動,並不是賺錢的手段。而是我們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參與共同體、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那些擁有大筆資產、一輩子都花不完的富豪,他們之中仍然有很多人還是忙碌地工作著。為什麼要工作呢?難道是因為無止盡的欲望嗎?不,這是為了貢獻他人,同時進一步確認自己「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只要建立社會意識,貢獻他人,把所有人視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就可以專注自己的步伐,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更不需要去在意別人,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活出自我的價值,就是我們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