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小弟可能在外人眼中被認為是一個好爸爸,但我內心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只要當與孩子朝夕相處時,就讓我意識到自己更需要虛心地學習如何做父母。畢竟我們做父母的年資,也只有在真正有了自己的孩子時才開始。對於學習育兒的經驗,要看如何學習才有否機會增加;而對於成長速度,則要看自己有多渴望想做個好父母。而坦誠地說,我的確很渴望成為我女兒的好爸爸和太太的好丈夫,只因我愛她們、在乎她們,因此希望不斷進行回饋,以加強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可是現實的是,對於育兒方面,我和太太經常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改善現況。原因是,即使我們每天都對自己說:「今天將會不一樣。」也好,但現實卻是每天都只是前一天的翻版。為要看手機、不吃飯而要吃糖果,發脾氣;為了在公園繼續玩耍,而訓地下;為了繼續能爭取多一點的玩樂時間,而不願意去睡。
媽媽為了戒掉長輩給她看手機的習慣,可算是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利用陪她手工勞作作代替;為了女兒的健康和減少她吃糖果的次數,則用兩歲兒童能吃的魚肝糖作代替及限制數量;為了讓她有足夠的玩樂時間放電,太太每天都一定帶她到戶外玩個夠;到了晚上我們就合力地給她洗澡、吃飯、玩一會、飲奶、刷牙、講故事,然後盡力控制能讓她在固定時間裡睡覺。
雖然看似不錯,但其實每一天,都很難避免她哭鬧的情況,除了每天的工作、家務,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和生活規律,的確成了我們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全職媽媽的太太,每天還要面對女兒的百厭頑皮,似懂不懂的反應,加上不吃飯、鬧脾氣、容易哭、訓地下,總是被她折騰得精疲力盡。而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其實我們都很渴望想知道別人是怎樣育兒的,尤其是如何能做到一方面能給予她自由,一方面又不失分寸呢?
自問我們已經不是什麼怪獸家長,我們已是會鼓勵小朋友去做自己,很樂意地看見她自由去選擇做任何事情,任由她去嘗試、去犯錯。在人們眼中,我們反而是放任過頭了;也開始懷疑長久下來,這會不會就是使她容易哭鬧的原因。
但我反思了許久,其實這方法並沒有錯,也讓她開始建立她的自主人生,也讓她很喜歡這個世界,熱愛每天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超喜愛上學,更捨不得早早去睡,(但也正是這原因,讓我們頭痛不已)。
而在放任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有底線,底線就是安全,玩樂時只要不涉及性命安全或危險;吃的食物不損及肝臟、胰臟、腎及大腦等器官,我們都任由她玩、任由她選擇。
因此問題出現在那?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話?
為何孩子總愛哭鬧?
為何孩子總和父母吵架?
為何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
若有以上問題,我想做父母的我們,還是應該好好反思,問題其實很可能還是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自知。
問問自己,我們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嗎?
可能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自己是有的,因為大家都可能認為自己是有同理心的人,因此認為那也許是別的父母才會不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但自己不會這樣的,自己不會覺得自己是沒有理解自己孩子感受的。好吧,那我們看看以下三段的對話:
第一段、
孩子說:媽媽,我累了。
媽媽說: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地說:我就是累了!
媽媽說: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說:不,我累了!
第二段、
孩子說: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說: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開始哭鬧地說:不,我熱。
媽媽說: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開始憤怒地說:不,我熱!
第三段、
孩子說: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說:不會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說:這節目真傻。
媽媽說: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說:這節目真爛!
媽媽說:不許你這麼說話!
事實是,我們作為家長,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否定孩子、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
一、「孩子的感受!」
而在現實中,原來我每一次都會不知不覺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們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斷。因此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言語行為後,我決心改變自己,再次不斷閱讀,尋找改進自己的智慧,最後我找到了,原來像學習投資道理般簡單但卻又不容易的東西,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的感受。」
二、「關係的建立。」
對於父母和孩子,不管怎樣說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和各自真實的感覺,而感覺是沒有對與錯之分。因此我想到如何建立關係,是育兒重要的一步,更反思家人的關係是基於什麼而建立的,是不是孩子是我生的就代表能永遠維繫著家人關係?是不是有血緣關係的就等同建立了家人關係?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夫妻本生沒有血緣關係而能夠變成家人,而孩子更不會只因為有血緣就能永遠與父母關係維持良好。
三、「與之共鳴。」
當發現這一點之後,我發現關係其實是建立於是否在意對方感受的這一點上,但單是在意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孩子的內在感受,和學習如何去理解孩子、甚至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透過使用適當的言語和技巧,讓做家長的我們回到與孩子站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不是對立面,只需傾聽孩子的說話、回應她的感受,與其產生共鳴,就能有很大的幫助。
好比如,假設你是某公司員工,老闆今天差遣了你一項特別要事,但因為你今天的工作要事實在太多而忘記了,更忙到連午飯也沒吃,怎料老闆在放工時卻走來向你大罵,責罵你把他的要事給弄掉了,正當你想解釋之際,老闆卻對你大吼:「我不想聽你解釋!我花錢請你不是讓你坐在這裡無所事事的!」這時所有同事都在場,只是他們裝著沒聽見,而你也收拾東西下班。在回家路上,你遇見一位朋友,這時你心裡很郁悶,你也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朋友。
而朋友則有以下八種方式來回應你,不妨寫下你會有何感受:
- 否定感受:「這沒什麼,不值得你這麼郁悶。你可能只是太累了,才小題大作。來,笑一笑吧。」
- 講大道理:「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看開些吧,因為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
- 給出建議:「我告訴你怎樣做吧,明天一早,走去向老闆道個歉,別理會其他小事,繼續工幹,保住份工要緊。」
- 提問:「是什麼事情讓你竟把老闆給你的要事給忘了?你不知道掉了老闆的要事他會生氣嗎?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為什麼你不追上前去解釋?」
- 偏袒對方:「我能理解老闆為什麼要如此生氣。他可能也壓力大吧。他沒有天天對你這樣,已經算對你不錯了。」
- 過份同情:「真可憐!真是太糟糕了!我真為你感到難過,我都想哭了!」
- 用心理分析,裝作了解你:「你這麼難過,有沒有想過是你把你老闆當成了父親的角色?小時候你總是怕讓父親失望,因此當老闆責罵你時,你又把往日的情緒帶回來。」
- 產生共鳴(試圖去了解對方感受):「今天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這麼多壓力,又在同事面前捱老闆訓,心裡一定不好受。」
沒錯,當人聽到不同的說話方式時,內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這說說我的感受:當我難個或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是別人的看法,因為這只會令我感覺更差;而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範心理;但最激怒我的,是否定我、說我的感受是毫無道理的。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也沒有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听,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機會讓我多說說自己的困擾,我就會沒有那麼郁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面對的問題。
我可能還會對自己說:「老闆平時還是不錯的⋯⋯我當時應該馬上認真處理那份報告⋯⋯但我也不能假裝這事沒發生⋯⋯好吧,明天早點到公司,先把報告完成⋯⋯不過,到他辦公室交報告時,我還是要讓他知道,他昨天那樣對我,讓我很難過⋯⋯另外,也讓他知道,以後對我有看法,最好單獨和我談。
而這個過程不但對大人適用,對小朋友也同樣適用。因為如果我們也能用心傾聽孩子,與他們產生共鳴,那個也能有助於子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勢助孩子面對感受的技巧:
- 全神貫注地傾聽;
- 用簡單的話語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例如「哦」、「嗯」、「這樣啊」等;
- 說出他們的感受。
圖例一、
圖例二、
圖例三、
四、「學習描述孩子感受的技巧。」
但比起言語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鳴,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只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的行為罷了。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鳴,再加上一點點的技巧,才會有效打動孩子的內心。
就像投資道理一樣,我們必先有良好的心態,才能走向成功,如只有技巧,最後可能只會走往錯誤的方向,但若有好的心態,加上學習到好的財務知識,使用一些技巧如估值工具,往往就能使你更輕易取得成功。
而在學習和使用這育兒的言語技巧過程中,最難的恐怕是傾聽孩子情緒的宣洩,並說出他們的感受。這需像學習投資心態一樣,需要我們不斷地演練,才能慢慢看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的真實感受。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孩子知道他們在經歷什麼樣的感受,便能開始着手幫助自己。
現在起我們懂得先了解孩子的感受為優先,但假若以下情況發生,你又會懂得如何去描述嗎?
- 孩子說:「我真想打傑克一巴掌!」
- 孩子說:「就因為下點小雨,老師就取消了我們的校外活動!她真蠢!」
- 孩子說:「瑪麗邀請我參加她的聚會,但我不知道該不該去⋯⋯」
- 孩子說:「我搞不懂老師為什麼非要週末給我們佈置這麼多作業!」
- 孩子說:「我們今天有籃球練習,但我一次也投不中。」
- 孩子說:「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這時我才意識到,讓孩子知道你了解她感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我們更不會很自然地說出以下的說話,才是致命點。
- 「孩子,你好像很生氣喎。」
- 「對你來說,一定很失望了。」
- 「嗯,你好像有些猶豫要不要參加這個聚會。」
- 「聽起來你好像有些討厭這些作業。」
- 「那一定讓人感到泄氣了。」
-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難過的。」
原來,如果我們能透過敘述的方式,來表達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而且能幫助他們從情緒中釋放出來,以面對問題。而當你用一個詞來說出他們的感受時,不但不怕孩子聽不懂,更能從這些特定的場景中去學習理解這些新詞。
但當我們從生活或練習中,或多或少能表達出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後,我們很可能會急於給出建議,從而又回到原點。這是因為,成人們都慣性認為給孩子建議看上去能直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我們都要記得,凡事都不要希望能立竿見影,要保持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出建議。
如以下是我們日常與孩子的對話:
「媽媽,我累了。」
「那就躺下歇會兒吧。」
「我餓了。」
「那就吃點東西吧。」
「我不餓。」
「那就別吃!」
其實孩子並不是提出問題,也並不是不知道問題的解決方法,她只是說說感受,希望父母理解,只需要父母作理解其感受的回應。
當我學習過後,當我女兒在鬧脾氣時:
妃妃在哭鬧。
我說:「妃妃唔開心啦。」
妃妃開始減緩她的哭泣聲。
我說:「哦!俾媽媽罵嬲嬲豬啦。」
妃妃停止了喊。
我繼續說:「好啦!媽媽咁大聲話妃妃,媽媽唔啱既,妃妃唔開心,係咪?」
妃妃點了一點頭。
我說:「咁係咪想媽媽溫柔點,妃妃就會開心返?」
妃妃點點頭,然後向著媽媽說:「溫柔d,就唔喊喊,就唔嬲嬲豬。唔嬲嬲豬開心d好無?」
突然間,氣氛即時得到緩和,妃妃第一次說出這樣的連句,也令我和太太哭笑不得,也放下之前的執著,開開心心繼續地吃飯。
這令我十分驚訝,只是去嘗試描述,嘗試去理解女兒的感受,沒有刻意去說教或提出建議,一個剛剛三歲的小朋友就懂得利用詞彙,組成句子去與媽媽對話,應對問題。
五、「過往的錯誤!」
若果像以前的方法,我只會叫妃妃唔好喊,同佢講唔乖乖食飯咪俾人鬧囉,接著她一定會訓地下,然後我又只會教訓她不准訓地,上來吃飯,最後雙方只會越演越烈,她不斷被否定,而我也越來越生氣。
但現在回想,她原本只是為事情生氣,而我們也只是想讓孩子停止抱怨哭鬧,但當她的感受被擱置、被否定,被父母應為是無理取鬧而更加生氣、並對著幹,到最後演變成生父母的氣,而父母也被孩子對著幹的行為所激怒。而往往出現這樣的結局,多數是因為感受被否定,才釀成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走向敵對。而有些父母,可能會用更嚴厲的懲罰、剝削、甚至更暴力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來使他們聽從,但這只能在他們不能擺脫父母的時期才有用,而且在將來,在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再受到父母的管制時,就會加以反抗,而之前被約制的力度越大,作反抗的力度也就會越大,也是人們所稱為的反叛期。
因此,有沒有想過,當接受孩子的感受時,是否感覺衝突會在你們的互動中被不知不覺地化解?也是否想像到真誠對待孩子的力量有多大?
對於孩子,當自己的感受被人接受、被人諒解時,得到大人們的尊重,就像之前的例子當有人理解你有多痛的時候,你就能更容易去承受疼痛,更有勇氣去面對事情。
但最後,我相信即使是知道心法,也不一定能夠每次成功,我也是失敗後多次才能成功一、兩次,而當成功後也不代表之後不會失敗,因為人始終是有情緒、事情狀況每次也總是不同,因此努力過後的失敗,並不等於回到原點,我們只要不斷練習、堅持去學習和嘗試,才能漸漸產生影響、發生改變。
後記:
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也要跟著學習不斷改變,才能與不同階段的她們溝通。也正因為意識到自己這方面的經驗不足和早前的學習方法有誤,才更希望自己能加快學習、刻意學習,令自己有這方面的技能和成長。
當我漸漸明白,如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明白他們為何要這樣做,認同他們感受,產生共鳴,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得到體諒,並讓她知道有人明白她,有了這被諒解的力量,自然會減少哭鬧的問題;而能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感受,這其實能幫助他們從自己的情緒走出來,回覆到心情平復的狀態;而當深入到孩子內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時,讓孩子一旦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後,才有餘力去作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能集中精神去應對和解決問題。
我希望分享自己學習到的新概念,就是: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直接有關」;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接受孩子感受,他們自然會感受好」;
而我知道自己每當認同一些觀點時,內心總是會很渴望能即時有些改變,但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和不斷反覆練習。或許我們都會說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有時間練習?但是經驗告訴我,父母必須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除了把它記寫下來,更要把理論變成行動,才能使學到的技巧真正內化。
從年初到現在,我放下理財投資書籍,開始慢慢拿起我最不想看的育兒書,但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吸收了好用的育兒知識,也讓我學習了不少的詞彙和技巧,使我漸漸懂得如何去理解或描述對方的感受,不論大人或小朋友,都一點一點地把糟糕的情況改善過來,也開始在每當我能正確地了解和描述女兒的感受後,即使她只有三歲,她都會即時對著我說:「我好愛你呀。好愛爸爸。」除了窩心外,也讓我有點驚訝,為何她懂說出這樣的說話來表達自己的喜悅,這讓我反思,這是太太和我常說的對話,這些詞彙是她從我們的生活中學到的。平常我和太太的言語行為,會不知不覺地灌輸給孩子,也逐漸地潛移默化子女的行為,也讓我更確定,我們能灌輸一些有用的詞彙,去幫助她去了解自己,去平復情緒,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更多新的詞彙和不停的練習這些技巧,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女兒。
而最後,我更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從來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被家長理解的孩兒。也由於這句說話,使我每當發現問題,都會先檢視自己,從而也讓我不斷發現和不斷進步,也讓太太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改變,走向我最渴望的理想家庭生活。
這也讓我又回想到,止凡兄當年的每一段鼓勵,鼓勵我看書,鼓勵我寫寫Blog,做做回饋社會的事,灌輸我學習自我改變的心態。原來從看止凡兄的文章,由講投資到做人道理,再啟發到我自己可以學習理財以外的知識,不斷的吸收並自我成長,更開始了寫文章來回饋社會,但後來發現回饋的最大好處,並不是幫助別人,而是我最大進步的原因,因為回饋時我需要對外說話,我除了要吸收之外,更要多次重新清空來思考,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和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將概念更好地、更容易地去傳達給別人。
而發現自己,寫Blog也快近兩年,有時是理財,有時有點投資,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分享自己學習到的點滴,不知大家會喜歡這類的分享嗎?
謝謝。
P.S 又快到聖誕了,不知大家有否準備好聖誕禮物了嗎?又再提提大家:《快樂的童年,又兩歲的聖誕開始》
或有時忘記了自己的文章標題時,尋找「ac00100 聖誕老人」,原來也能顯示在第一個。
止凡條友,係哲理學出身,自然少不免每事都充滿哲學元素,衹能簡單說說一句,AC兄你找對了男神!:)自己友
回覆刪除謝謝自己友兄,止凡兄的確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刪除而話時話,其實以前很喜歡聽黃子華,甚至之後喜觀看止凡兄的第一本著作《永不當田雞》等,都有著哲學的元素,但其實哲理學到底是學什麼的呢?突然有個問號?(又要去找找資料了)
因為哭鬧有用, 所以便不斷哭, 不斷鬧, 乃人之常情也.
回覆刪除這方面其實小朋友和大人都是一樣的.
謝謝師兄留言,不知師兄怎樣稱呼?
刪除師兄所說的不斷哭不斷鬧是指一個在不斷哭、一個在不斷鬧嗎?的確可能很多家庭都是這樣,哭鬧能令別人在意,的確很有用,尤其是女孩的眼淚,讓人心疼。
有時哭鬧有用,有時說話有用,但要看我們如何去使用這些技巧,目的為更好的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名字不提了, 只能說, 我曾是這裏的常客呢.
刪除我就說白點吧, 因為孩子哭了, 就有好吃的, 好玩的, 父母都聽我的, 所以孩子就哭鬧不斷了. 除了AC兄所指沒有體會到孩子感受之外, 因父母過份縱容而不停哭鬧, 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哦,原來是風輕雲淡兄,最近好嗎?
刪除這個人已經不存在了, 沒什麼好不好的, 哈哈~
刪除看來的確是這樣,但也祝風輕雲淡兄可以重新開始,不被過去的事情阻礙。加油💪
刪除睇完有反思,感謝AC兄好文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June姐,感因能為別人帶來反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