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上)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上)

孩子打大人
最近,又偶然發生太太對女兒大吼大罵的情況,而女兒又為了表示不滿,作出了不被一般人認可的行為,就是拍打媽媽。

雖然我常跟女兒說:「打人是不尊重人的行為。」但我慶幸女兒能作出反抗。因為她被單方面的吼叫,沒有不作反應或乖乖的順從,沒有把這不快打入到潛意識而做成她長遠的皮質醇偏高,而感到恩惠。

因為我知道,孩子與同伴打架,他們很快便回復,很快就沒事;但當父母單方面的責罵或甚至打孩子,因為你是大人,孩子不能還擊或不敢還擊,這時,孩子受到的壓力會打壓到那裏去呢?其實,這股壓力就會打壓到她的潛意識,形成皮質醇偏高,到長大後也一直是這樣,容易壓力大,或動不動整個人就炸了。

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看大人,其實作為大人的我們,對小朋友吼叫或挑釁等,也同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也是不被我們家認許的行為,所以我也會經常對女兒說:「如果當發現別人不尊重你的時候,我們也應當自己尊重自己,離開對方。讓對方冷靜過後,再一齊處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我又會說:「所以如果你打媽媽,媽媽雖然愛你,但媽媽為了尊重自己,媽媽也會暫時先行離開,但我們不會走遠,就在附近,等妳冷靜過後,準備好和媽媽好好溝的時候,我們是很願意與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處理完個女之後,也就是代替媽媽被她打,但她明顯細力了很多,而我用的招數,不外乎也是「允許」、「轉移」、「滿足對方」等的策略,和自己有足夠的「耐心」,經過好一會兒,「允許」讓她打,把打的過程轉化為認為她是跟我玩,我發出慘怪的叫聲,逗她笑,當她一笑就慢慢轉移「不如我哋玩其他東西」。讓她選擇,讓她滿足。當她說要玩到天光時,也只表達自己感受,「我擔心」或「我很累」等,當你和孩子是真正感情連結了,其實小朋友是很體諒我們的,她說:「那好吧玩100分鐘」我說:「不,5分鐘」她說:「20分鐘」
我說:「10分鐘」她說:「15分鐘」我說:「好吧,我們就玩16分鐘,玩多一分鐘。」然後快快樂樂地滿足她。當她玩完後,說還要、還不滿足時,我說:「不行了,爸爸真的很累,再玩爸爸明天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明天就陪不到你玩,不如我們早點睡,明天早點起身我們不就可以玩了麼。」當說著這話時,你所表達的態度是愉快的,是開心的,是很想跟她玩的時候,孩子她其實也很願意和我們合作的。

只是大人們常常把「不聽話」,「不懂體諒別人」,而往往放大問題來令自己焦慮、令自己擔心,從而急著想透過羞辱和操縱對方,而當得不到效果時感到更不安而產生恐懼,並隨之而憤怒起來。而當你是真的明白自己的情緒來源和變化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好笑了。我也曾有這麼的體會和醒覺,所以我很明白。


你生氣,其實是在氣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實的全部。
而為了讓在太太冷靜過後,可以好好的有效理解。
我用WhatsApp sent了以下的啟發性短訊給她:

你生氣,其實你是在氣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的事實。

請你想想,你的看法是事情的事實嗎?
答:記住,你的看法,只是你的想法,並不是事實的全部。

小朋友打你,是真的想透過打你,來令你討厭她嗎?
答:當然不是,她打你只是想得到的回應並不是她想要的,或她希望得到你的關注而不是吼她。所以,她只是對於如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罷了,並且其採取的行為方式,導致所達到的效果與其目的背道而馳而已。她並不是想透過打你令你更討厭她。她只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明白這點後,你的想法就可能有機會改變,改變對小孩子作出的回應。」

然後就是分享自己看《正面官教》一書當中的一些概念。為了不再引起自己說教,令太太有抗拒的敵意。
我也只好靜靜的分享,用WhatsApp send給她。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 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苗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當他們處於「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作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2.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孩子們並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唯一群體。 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當阿黛爾(2)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裡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 這並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於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並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裡,並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4.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且很難記得其背後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於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



記住,雖然孩子並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而雖然,我的方法可能並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這方向是沒有錯的,因為每次我犯錯之後,都會變得比錯誤前更好。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NLP High Level 功課一:隱喻故事創作《誰是罪魁禍首?》(在最後送上20個感恩事項)

NLP High Level 功課一:隱喻故事創作(反思命題)《誰是罪魁禍首?》


(在最後送上20個感恩事項)

功課NLP創作隱喻


受導者的背景:

今天,我想講的一位受導者,是真人真事,他是一位經常因為子女問題,而跟自己太太吵架的爸爸,也是我的一位朋友。

 

問題是這樣,我這位朋友,他覺得自己老婆經常嘮叨孩子、又不斷抱怨他這個做爸爸的,不懂教育孩子,而每到最後,總是吵架收場。於是這位爸爸就十分生氣,總訴說著:「我都在傾聽她,我都這樣做了,也教她怎樣做了,但她為什麼總要挑釁我,抱怨我不懂教子,到最後總是跟我吵架!」

 

因此這位爸爸很焦慮,並總是在找辦法,希望教育好女兒,以減少老婆對他的抱怨和嘮叨。

 

受導者的真正問題是:

其實有問題,並不在孩子,而是受導者與太太的婚姻冷卻。

 

因為當我使用NLP的第三位置,透過第三者角度,幫助受導者抽離、冷靜的同時,也深入了解到他與太太平日相處時的畫面:

老婆一邊講話,老公就一邊Look()手機,

老婆一邊講話,老公就一邊想著自己的事情(心不在焉)。

 

而且他們唯一會傾談的話題,就只剩女兒的教育問題了。

 

當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為何他老婆總是抱怨這個、那個的,總是沒完沒了呢?

 

當了解受導者的真正問題,是婚姻冷卻後,於是,我就分享了一個故事給我這位朋友聽。


隱喻故事創作開始

個故事就叫作:《誰是罪魁禍首?》

故事是這樣的: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爸爸,他有兩個女兒。

而他老婆總是跟他抱怨,說大女兒不聽話,說大女兒欺負二女兒。

(這故事裡,我覺得這個爸爸最神(厲害)的地方是他的處理方法。就是過往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吧。但這位爸爸卻不一樣,而後來這位爸爸是怎麼解決的?我們來看:)

 

就是很多年以前,有一段時間,這個家庭的大女兒跟二女兒,她們經常吵架,她們年紀相差六歲。

 

太太就對丈夫抱怨,說「這個大女兒雖然優秀,但是她就是沒有愛心,因為叫她照顧她妹妹,她老是不照顧,她連妹妹都不愛,她怎麼可能愛別人?她都不懂得愛別人,她優秀又有什麼用?她這輩子就毀了。」

 

(你會否有時也會這樣?當你一焦慮時,經常把壞事情放大、甚至誇大,說:

這孩子不上學他這一世就毀了;

這孩子英文不好這一世就毀了;

這孩子手字不好這一世就毀了;

因為一件很小的事,不去照顧妹妹,最後就聯想到她這輩子就毀了的大事。)

 

由於這位爸爸經常每天被自己老婆嘮叨、跟他念這個,因此也變得焦慮起來,開始覺得必須要有所作為,於是就把大女兒叫來,講了一番你要怎麼照顧你妹妹,你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你妹妹都不照顧,你怎麼會有愛心?然後怎樣怎樣的講完一大堆。。。

(你估,有沒有效呢?)

 

(有很多時候,有道理並不代表有效果。)

 

無錯,結果效果真的很有限,雖然大女兒是很聽這位爸爸的話,爸爸講完後,她都很認同,她覺得爸爸說得有道理,亦都說她願意改。但就是改的效果不太明顯,然後老婆又說:「你這個老爸,都沒本事?弄了半天你女兒還是不聽你的,你搞不定。」

而這位爸爸一聽到老婆這樣說,又當場氣炸。


(到這裡,有一個反轉就來了。)

 

就是有一天,這位爸爸突然想到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發現因為二女兒比較黏他。

他回想每天一回家的時候:

二女兒就上來,拉著他去玩、去做她想做的事。因為她年紀比較小,也就比較沒有忌諱,所以整天黏著爸爸的。

 

但這位爸爸就突然有一天想明白。

方法是,他利用第三位置,抽離的方法去想,(當中更使用了第二位置去「代入對方」):

就是,想著自己離開了自己的身體,然後想著自己是牆上面的一部攝錄機,去回看著自己每一天回家,到底在演出著什麼樣的一個畫面,於是他就開始想,個畫面是這樣的:

 

每天自己一回家,接著小女兒就跑過來,然後他就跟著小女兒跑、陪她玩這個、玩那個的。

 

然後這時候,他就代入了他大女兒的角色去想,就那我們家的大女兒,她姐姐是怎麼想的:「爸爸偏心,他一回家招呼都沒打,就跟妹妹跑,不知道跑哪兒去玩了。」

 

然後又想到,那我老婆怎麼想的:「這個老公,心裡只有女兒沒有我。」

 

就這樣,這位爸爸才看到這個事情,根本不是姐姐不愛妹妹!

而是老公不愛老婆;是爸爸偏心!

 

當利用不同位置,去看清楚整件事情後。

發現,原來問題的源頭是我自己。

 

當這個問題想明白之後,等這位爸爸再次回家,小女兒走過來的時候,他就說「等一等,等一等,先看看你媽媽在哪兒,爸爸要先去跟媽媽講幾句話。」然後與太太打了個招呼後,看到老婆她今天心情還不錯,正在忙著,沒問題了。然後再跟小女兒說:「去看看你姐姐在哪兒,跟姐姐打招呼。」看大女兒也沒問題,都安頓好了,這才去跟小女兒去做她想做的事。

 

自從這位爸爸這樣子改變以後,他大女兒跟小女兒狀態沒有改變,但他的太太以後就沒有再念姐姐不愛妹妹了,才知道,原來人家出功課是這麼出的。

 

(隱喻:所以當你另一半對你抱怨時,問題的核心,可能並不是是對方抱怨的事情。而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再想深一層,就是去反思,反思自己的問題,並關注對方的想法和需要。)


受導者如何改變/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那我這位朋友,聽完之後,就好像明白了什麼,而剛好,他就讀的一個NLP課裡,正在做某個金字塔《不同層次的不同問題》的上山落山練習,並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信念認知,其實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家庭幸福,而真正能做到的有幸福感,最有效的方法,就只有自己給予自己,就是調整自己心態,學習感恩,並主動給予家人幸福。

 

因此,當信念發生變化之後,這位爸爸就由原本「要給小朋友最好的教育」,轉變為「想要幸福感」。從而找到的方法,就是帶著一家人走去執感恩石(以增加儀式感),然後每晚帶著老婆和女兒手握感恩石,去細說感恩事項;並從那天開始,每天都會跟老婆通一個電話。

 

自此以後,我這位朋友就發生神奇既事,女兒的問題依舊存在,但太太的抱怨開始有明顯的減少,並且感覺到太太沒有了之前那種對老公的不滿情緒,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親密。


最後,我也不瞞大家,以上的那位朋友,那位受導者,那位一開頭每每談到女兒問題,就跟太太鬧矛盾的爸爸,其實就是小弟我。

 

現在的我,自從拾起感恩石的那一天,我每晚都會帶著女兒和太太感恩,現在,我和女兒隨隨便便也能說出20個感恩事項,太太也能說出5個。

 

而每天在公司工作的時候,我都會打一通電話給老婆,問問對方正在做什麼,或即使沒什麼特別事情,沒話題也好,也會說說自己在做什麼,在吃飯,又或是吃了什麼的。總之就是想關心一下妳。

 

謝謝。



後記:

這故事的隱喻是,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如另一半對你抱怨時,問題的核心,可能並不是是對方抱怨事情的表面。

就像很多人感到沒錢很痛苦一樣,但其實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因為你自己對自己的貧窮,感覺到痛苦而帶來痛苦的想法。


而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靠反思,反思問題所在,發掘自身的問題,並關注身邊人的想法和需要。


尤其是去探究一下自己的價值觀,自己和家人認為最幸福的事,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畫面。


最後,其實每一人都俱備有讓自己成功幸福的資源,就是感恩,每天說「感謝」。


感恩,是開啓心靈的珍貴記憶。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徹底改變了人類看待時間、空間和重力的方式,然而他每天都要說「謝謝您」上百次。他感謝所有以前的科學家,因爲他們的貢獻,才能使他在研究上學習與達到更多成就,愛因斯坦十分了解感恩的祕密。


感恩是來自心靈的珍貴記憶,當你手握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感恩石,注意自己的內在思想,會意那些值得感恩的事,向生命發出真摯的感恩時,你的能量會隨之而來。


感恩石的作用:

每當我的家庭中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我總是找一塊石頭將它緊握在手中。我將它放在一個袋子中並告誡自己:「每當我手握這石頭的時候,我都將想起我應該感恩的事情,隨之就會有一股很溫暖的感覺,由石頭流到全身。」


感恩,是幸福生活的鑰匙。

感恩,其實是一種存在多年的成功用於心理暗示的方法,也是生活幸福的「鑰匙」,它使你瞭解自己的所有和即將所得。


而感恩最有效的運用之一,就是當你表達感謝,有如你已經得到你想要的事物一般,你就是在向著宇宙發出強而有力的訊號。那訊號說,你已經擁有它了。因此你現在就感覺到對它的感激,並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當你每天都握著這來自大自然的感恩石,去細讀著這10個至20個的感恩事項,並養成一個習慣,除了你幸福感應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外,這幸福和感激的能量,也會儲存在這石頭之中。久而久之,即使你只是拿起這感恩石頭,也會感覺到滿滿的幸福。


來吧,新的一年,就讓我來帶你去寫寫自己的20個感恩事項吧:


例子:(只作參考,建議需由自己內心出發)

  1. 我感恩我來到這世上,得到生命,
  2. 我感恩得到健康;
  3. 感恩我有家人;
  4. 感恩我有愛我的太太;
  5. 感恩我有愛我的女兒;
  6. 感恩我有工作;
  7. 感恩我有很好的上司;
  8. 感恩我有很好的同事;
  9. 感恩有一班喜愛我的同事,和籃球隊友;
  10. 感恩我能學習;
  11. 感恩能經常遇到很多貴人;
  12. 感恩能遇到很多恩師和導師;
  13. 感恩我有手有腳,能周圍玩樂;
  14. 感恩我有眼,能看見東西;
  15. 感恩我有耳,能聽到美妙的聲音;
  16. 感恩我有口,能說話和品嘗美食;
  17. 感覺我有鼻,能嗅到清新的香氣;
  18. 感恩我有關心我的父母;
  19. 感恩我有朋友;
  20. 感恩我能上學;
  21. 感恩能有衣服穿;
  22. 感恩我有能力幫助別人;
  23. 感恩我能閱讀,能增長知識;
  24. 感恩我有地方住,有床睡;
  25. 感恩我們有一個寧靜的夜晚,讓我們可以好好休息,明天早上醒來有精神;
  26. 感恩我們每天早上都能醒來,能睜開眼睛,去繼續探索這奇妙的世界。


(可以進化,寫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