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你可以不原諒,但可以選擇放下系列(二) - 原生家庭問題


《都挺好》道出原生家庭的問題,以及都市生活人們的「眾生相」

----------------------------

「父不慈母不愛」導致「家宅不安寧」

問題多多的原生家庭,話題也多

劇中關於啃老族、贍養父母、財產分配等問題的展現,是原生家庭長期影響的結果。這樣一幅家庭眾生相裡,每個人都是現實的縮影,也是一次次關於親情的叩問:「當家長閃耀著神聖的光輝挾親情良心以令親人」「當巨型嬰兒的父母一哭二鬧以弱行兇」,親情的枷鎖該如何打開?

《都挺好》告訴你,這個問題發生在多子女家庭,也有另外一種不容易的打開方式,誰能養?誰來養?不論是老人還是子女,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盤算。

《都挺好》的出現,其實是必然的。2008年,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在豆瓣網成立。隨後的十年間,它成為了一個擁有十餘萬成員的網絡小組,這是中國年輕子女與原生家庭代際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狀況展現在公眾視野之中,也是80後一代在網際網路時代展現的第一次集體叛逆。



就像《都挺好》製片人侯鴻亮接受採訪時說的:

《都挺好》創作出了影視劇中不一樣的父輩角色,把家庭中老人的很多缺陷和缺點都表現了出來,這跟我們以往認知中「父慈子孝」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呈現出了很多現實原生家庭的狀態。而其中的很多話題,相信觀眾也會特別有代入感,覺得是自己的身邊事。


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學習慢慢放下

發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一感慨後,《都挺好》透過極具戲劇張力的故事表層,背後探尋的是對於家庭的極致渴望。而這,正是家庭劇應當賦予觀眾的內核洞悉原生家庭之「惡」後,依然頑強地相信美好的勇氣。

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是:我們得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一種清醒和自覺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否與之有關?追本溯源,不是要以此來責怪我們的父母,而是避免傷害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向下一代蔓延。

有這樣一段話惹人喟嘆:「我們等了一輩子,都在等父母一聲抱歉。父母等了一輩子,都在等我們一聲謝謝。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等到。中華民族本就是不擅長說「愛」的民族,所謂的含蓄與忍耐,讓親情變得更加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但凡是經歷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會用這一生來和「原諒」這兩個字作鬥爭。所以《都挺好》編劇王三毛說得很到位: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轉貼]

每當朋友之間,家庭之間的互相問好時,

「都挺好」,其實是中國家庭最大的謊言!

------------------

《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真的能牢牢占據了觀眾的視線。劇情中關於原生家庭、重男輕女、職場危機、「啃老」等眾多貼合生活的話題都引發了觀眾一波又一波的熱議。


最近小編我也正在追這部劇,看得我真想衝進去罵人,但那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昨晚蘇明成暴打蘇明玉之後,蘇家一家人的反應我簡直是......無語......

螢幕黑下來那一刻,看到劇名,我只覺得深深諷刺。

好是不可能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好的。


姚晨飾演這部劇的女主蘇明玉,大企業女高管,深得集團大老闆信任,開奔馳,坐擁蘇州市區數套豪宅,是個典型的霸道女總裁。

然而,在家人眼裡,她是冷漠無情的。

母親去世,她沒在人前掉一滴眼淚,好像這場葬禮與她無關。就連接機從美國回來奔喪的大哥,她還在處理工作。



到了二哥家中,她既不安慰傷心的日父親,也不主動跟二哥和二嫂說一句話,而是坐在一邊回覆工作的訊息,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一家人嗎」。

在同事眼裡,她是個性格古怪的大齡剩女,心狠手辣,為達目的誓不罷休,多年的合作夥伴因裁員問題懇請她高抬貴手,她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她也太冷血了吧?

不,不是這樣的。


張愛玲曾說過: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01

蘇明玉出生在典型的中國式重男輕女的家庭,雖然是家裡的老么(排行最小的),卻絲毫不受寵愛。


母親極其重男輕女,最偏心兩個哥哥。

吃飯時,母親給兩個哥哥一人夾一個雞腿,唯獨明玉沒份;

哥哥們的早餐從來都是火腿加雞蛋,而明玉就是一碗泡飯;

兩個哥哥都穿著入時,明玉穿的卻是一件漿洗得發白的校服;



都快高考的明玉,好不容易周末回趟家,還必須給二哥洗衣服。


爸爸十分軟弱,雖不偏袒哥哥,但也不吭聲。

成績名列前茅的明玉,完全有把握考上清華大學,母親卻逼著她去讀免費的師範學院,明玉據理力爭,換來的卻是一巴掌。



大哥要出國留學,母親賣房子;二哥要結婚,母親連個通知都沒有就賣掉了明玉的房間,卻連一本複習資料都不捨得買給她。


明玉再也忍不下去了,她撕心裂肺地說出所有的不滿,卻並沒有得到母親的反省。

母親最後的這番話徹底澆滅了她最後一絲可憐的希望:

「你怎麼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明玉轉身離去,再也不回頭,從此與家裡斷絕了來往。


當我看到這些劇情的時候,眼淚忍不住往下掉,真心心疼明玉,遇到這樣的媽也真是到了八輩子霉。




02

劇中最戳心的一場戲,是明玉在母親的葬禮上與二哥起衝突。

二哥怒氣沖沖地質問她,「蘇家怎麼養了你這麼一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你配姓蘇嗎?」


明玉開車離去,回想著二哥的指責,她再也撐不住了,直接停車在路邊,崩潰大哭。


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這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對她的心裡造成了多大的創傷。

明玉怎麼能不委屈?她對這個家的付出,從不輸兩個哥哥。

母親去世,她雖然與家裡決裂多年,但還是拿出四十萬給母親辦了場風風光光的葬禮;

看到父親衣服破舊,主動帶父親逛商場,動輒幾千塊,從頭置辦到腳;


叮囑父親看好自己的存摺,不要被二兒子揮霍。

明玉為這個家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到頭來還是不被認可:爸爸像防賊一樣防著她,哥哥當著眾人的面要打她。




「不被愛的孩子,沒有一個瞬間是不委屈的。

他們一方面想要證明父母錯了,一方面又想要得到哪怕一點點的承認和肯定。」



03

曾經在豆瓣上看到過一個話題: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你帶來的哪些傷害,至今都無法釋懷?

半數以上的留言,都來自女孩,一字一句,皆是血淚。:

「從小爸媽就不喜歡我,一次過年,全家人都在,我爸說:『我最後悔生了個女兒,一輩子沒個兒子。』那時候所有人坐著聊天,我跪著擦地。」

「我媽說:『你不嫁個有錢人,你弟弟指望誰養活?我和你爸都要老的,他以後就是你的責任。』」

「爸媽微信頭像、朋友圈全是我弟弟。」

「記得有一次吵架,我媽說:『你以為我想看到你?看到你我就噁心!』」

「租金天價的現今,明知婆媳關係惡劣的我,我媽說:『為什麼不去奶奶那邊住,總是要黏住家裡!』」

「因為自己當天需要覆診,老公不能再請假的關係,拜託自己媽幫忙看顧一下小朋友時,她竟說:『為何不交給奶奶湊要我幫手湊,個孫女都不是跟我姓!』」

「還有多次吵架,我媽說:『有本事就搬出去!』、『正一頂心杉,我有錢分給哥哥們,一個仙也不會分給妳!』、『嫁出去的女兒,就如潑出去的水!』」


每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都是女兒的「隱形監獄」;

每一對重男輕女的父母,都給女兒判了「無期徒刑」。

他們讓女兒變得自卑和恐懼,沒有底氣沒有勇氣,不敢愛、不會愛、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愛。

就像蘇明玉,就像樊勝美……這樣的傷害,就像一把刀,狠狠插在了心口上。隨之而來的疼痛,不是伴隨一陣子,而是一輩子。



04

人們總是天真地以為,過去受的所有委屈,終會過去的。可長大後才發現,因為那些過去而改變的脾氣和秉性,需要用盡一生時間去消化。

有一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性格上的。


 《都挺好》中,愚孝的大哥,不惜以犧牲妻女的生活質量為代價,滿足父親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小時候的任何要求,父母都無條件滿足,所以當父母老了後提出些要求,自己也該滿足;

 欺負妹妹的媽寶二哥,就因為從小看著母親對待妹妹的態度,覺得理所當然,跟著有樣學樣;

 而蘇明玉,正是由於自小受到家裡的不公對待,才有了現在這種要強、甚至不近人情的性格。


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東西,會影響你未來的人生選擇,乃至整個人生走向。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那麼嚴重嗎?」

一期《奇葩說》中,馬東也這樣問過武志紅:「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武志紅回答了三個字。。。「很嚴重!」

「家庭是社會的濃縮,人是家庭的濃縮。我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師,找我的精神分析師治療已經三年多了。

治療得越深,越來越深刻地感知到,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和我原生家庭的聯繫實在是太緊密了。」




我們中國人經常說「家和萬事興」,血緣關係是最可靠的關係,可往往正是最親密的關係,結出了最沉痛的仇怨。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甚至要用一輩子去消化那些傷害。


很多人會告訴你,要原諒自己的父母,放下那些年受過的傷,因為那些「已經過去了」,更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

然而,恰恰因為他們是生你養你的父母,才造成了比別人重千百倍的傷害。


那些受過的委屈、流過的淚,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傷疤只是結了痂,並非消退不見了,只要類似的事情再上演,傷疤就會再次被撕開。

原生家庭確實決定了我們的起點,但終點去向何方,卻在我們自己的選擇。


明玉遭遇的種種不公,都轉化為她前進的動力,她發誓要出人頭地。

終於,蘇明玉憑著自己多年的努力,改變了命運,成為一個精明、能幹、果斷的女強人。


拿到一手爛牌的她,卻打出了最漂亮的翻身仗。

電視劇裡,明玉說了這樣一句話:「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不原諒,但可以選擇放下。」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可以自己拿回來。


原文網址:都挺好,才是中國家庭最大的謊言!







[轉貼]《都挺好》:我們能否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

《都挺好》是正午陽光繼《歡樂頌》《大江大河》之後,第三次將阿耐的小說進行影視化呈現。該劇開播不久,便迅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澎湃有戲刊發的《<都挺好>:揭開原生家庭中的瘡疤》,從類型劇的角度為我們揭示這部劇出圈的重要原因——切中這兩年網際網路上廣泛關注的「原生家庭」議題,讓觀眾看到並思考親子關係的另一面。假若我們將《都挺好》當做一個原生家庭的樣本,那麼它很值得我們說道說道。比如原生家庭是如何具體影響劇中人物的個性的?劇集伊始就將所有矛盾全部攤開,阿耐的小說原著是如何圓回來的,劇集會怎麼處理,才能反映現實的真實情況?



《都挺好》

這是「都挺不好」的一個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初認知和感受的世界,你的原生家庭是怎麼樣的,你對世界的認知可能就是什麼樣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相關的心理學著作汗牛充棟。也有不少名人有過現身說法,比如高曉松曾在一檔節目中說:「我一輩子沒問過父親問題,我有長達20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與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導致我年輕時候出現很多問題。」


《都挺好》中,劇中每一個人物的奇葩個性,都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電視劇從蘇母(陳瑾 飾)的去世開始。這是小說和影視劇中都經常出現的設定,通過一場葬禮,讓各路人馬登場,並揭開主要矛盾。《都挺好》也是如此,蘇母去世,蘇家老大蘇明哲(高鑫 飾)從美國匆匆趕回,內心暗暗埋怨弟弟妹妹沒有照顧好母親,但倒沒有想過他自己都10年沒回過國了;蘇家二兒子蘇明成(郭京飛 飾)與蘇家小女兒蘇明玉(姚晨 飾)互看不順眼,如果不是蘇母去世,倒有「老死不相往來」的陣勢;二兒子蘇明成嘴上厲害,口口聲聲盡孝,實際上母親去世一分錢沒出,之前也是變著法子「啃老」;蘇明玉看似感情單薄冷漠,卻默默操持母親葬禮;而蘇父蘇大強(倪大紅 飾)傷心歸傷心,但借著這回大兒子回國,一心想著跟大兒子明哲到美國去……

一場葬禮,將這個看似風光無限的家庭隱藏的內在矛盾和盤托出;而家庭成員的個性形成,又不約而同地指向了蘇母——蘇母個性強勢、說一不二、愛面子、重男輕女、溺愛男孩;雖然蘇母已經去世,但她象徵的原生家庭對其他家庭成員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強勢的蘇母影響著蘇家所有人的性格

蘇母去世後,蘇父的贍養會成為牽扯仨兄妹的最大矛盾點。蘇父平生都是「妻管嚴」,在妻子的強勢下,他個性懦弱、唯唯諾諾、缺乏主見,也因為長期壓抑變得小氣而自私。妻子去世後,他的個性反彈,想抓緊彌補早些年失去的自由,因此對子女過度索取,做作、不講理,對子女的困境也不聞不問。


蘇父懦弱自私,長子的大男人主自,愛面子多過愛妻兒,明知力有不逮,卻不顧妻子感受,不斷犧牲自己小家庭妻女的幸福。蘇明哲作為家庭長子,清華畢業後一心出國,考了兩年考上斯坦福,因為拿的是「半獎」,家裡砸鍋賣鐵供他讀書。加上畢業後他就定居美國工作生活,一直沒能反哺家裡,所以他對這個家庭既感激又愧疚。長子的身份加劇了這一心理。母親去世後,對於父親的一切需求,他都盡力滿足,甚至不惜犧牲「小家」、犧牲妻女的幸福來成全父親,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小家庭出現危機。


而二哥蘇明成則是典型的「媽寶男」,從小被蘇母各種溺愛,以至於蘇明成成年之後精神上始終沒有「斷奶」,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高度依賴蘇母。他雖然也有孝順的一面,但因為沒有獨立、缺乏主見、責任感不強,生活漸漸亂了方寸。小說中的蘇明成好歹是復旦大學畢業生,劇版做了改動,蘇明成成績很差,能上二本學校都是父母砸錢買的。劇版的改動以及郭京飛出色的演繹,讓很多觀眾對蘇明成恨得牙痒痒的。


蘇明玉是受原生家庭傷害最大的人。因為蘇母嚴重的重男輕女,她從小極少得到父母的關懷。劇版前幾集就密集呈現,凸顯出蘇明玉與蘇母的矛盾。像全家為了供蘇明哲上斯坦福,就把明玉的房間賣了,也不管明玉在高三複習的衝刺期,要其為哥哥們洗衣服;蘇明成工作前去旅遊向父母要2000元,蘇母爽快答應了,但明玉要1000元的高考衝刺班學費,蘇母不答應;明玉成績極好,有望上清華,但蘇母為了省學費要她報考本地免費師範……總之,為了兩個兒子,蘇母犧牲了女兒的一切資源,明玉是翻版的「樊勝美」。


蘇母嚴重的重男輕女

明玉始終憋著一口氣,考上大學後就和家人斷絕經濟往來;她也非常爭氣,大學期間各種勤工儉學,跟對了師傅,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很快成為「明總」,是蘇家仨兄妹裡最出色的一個。當下的蘇明玉有魄力、有能力,她以為獨立了就可以擺脫糟糕的原生家庭。但蘇母的去世還是將她攪和進來,她刀子嘴豆腐心、無法狠心割裂一切,而之後她也會慢慢發現原生家庭打在她身上的烙印:比如她跟母親一樣強勢,比如她對親密關係帶有恐懼,比如她始終意難平  因為她想得到母親的道歉,卻等不到了……

經由這幾個典型人物的刻畫,《都挺好》進入了對原生家庭的深入剖析。不少女性觀眾對蘇明玉這個角色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有些男性觀眾也從蘇明哲、蘇明成的性格悲劇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像蘇家這樣的原生家庭其實並不鮮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可能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

答:

「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應該事先說明的是,追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不是為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人生悲劇「甩鍋」,而是只有找到潛在的問題並解決它,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人,生活亦能更幸福。




女兒與妻子一吵架,蘇大強就躲到一旁看報紙

現實中更多的是「當家長閃耀著神聖的光輝挾親情良心以令親人」,「當巨型嬰兒的父母一哭二鬧以弱行兇」。。。

這個世界上有著太多過於懂事的父母,但也有太多太不懂事的父母。比如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往往會有不被看待的「樊勝美」「蘇明玉」,自然也會有一個「蘇明成」(被偏袒溺竉的、甚至「啃老」的哥哥或弟弟);而有的原生家庭也不和諧,比如父母並不相愛、家暴、父母出軌甚至是虐待兒童……投胎是一個隨機的活兒,假設你不幸地成為「蘇明玉」,該怎麼辦?


答:

蘇明玉為我們做的一個極好示範是:

趕緊斷奶,儘快實現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只有這樣,才能早日從原生家庭解脫出來。蘇明玉比樊勝美做對的一點是,蘇明玉不像樊勝美那樣將希望寄託於嫁給某個富豪,她將這些精力用於自我提升,因此最後她成了「富豪」,哪怕她不是富豪,人格上的獨立也讓她比樊勝美「洒脫」。




但經濟獨立了,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割裂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答:

無論是樊勝美還是蘇明玉的遭遇,都引起觀眾的不平,很多人留言說:這樣的原生家庭幹嗎還聯繫啊,切斷關係得了,他們要死要活是他們的事,不必理會。

狠話是這麼說,但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這恰恰是血緣和家人的玄妙之處,就像有人形容的:「血緣關係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就因為共享著部分相同的基因,我們隱忍,緘默,甚至放縱著那些難以承受的血淚史,壞脾氣,怪性格;我們大聲抱怨,指責,甚至有時候大打出手,可到頭來終又和解,哪怕是表面上的客客氣氣。」

血緣就是如此說不清道不明,偶爾有勾心鬥角,偶爾恨得咬牙切齒,偶爾相互攀比,但如果對方一示弱或者遭遇什麼困境,你又無法置身事外,又開始於心不忍。

這時就像李安在《飲食男女》中說的那樣,「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以從心底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顧忌裡,固然有妒忌、有猜忌,卻始終也有顧慮、照顧。於是樊勝美只能一次次地接濟家裡;蘇明玉最恨母親,母親去世後還是由她出錢出力來操持喪禮……




我們難以與原生家庭割裂

物質上的割裂可能還更容易,精神上的割裂更困難。就比如蘇母的性格,深刻影響著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阿耐的小說中也有對蘇母性格的追溯,同樣來自於她的原生家庭。她對原生家庭的傷害不自知,於是將這種傷害延續。

可見,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是:


答:

我們得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一種清醒和自覺。

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

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否與之有關?追本溯源,不是要以此來責怪我們的父母,而是避免傷害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向下一代蔓延。所以《都挺好》編劇王三毛說得挺好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都挺好》中

蘇母、蘇父、蘇明哲等人就是沒有意識到傷害,只能傷人傷己。在小說裡,蘇明玉意識到了,她最終決定放棄仇恨,以防把自己搭進去了;在石天冬的愛、包容與理解之下,她也敞開自己,接受了這一段親密關係。


這是大團圓嗎?這不是大團圓,圓滿不了。這是阿耐小說的可貴之處,她沒有採取以往涉及家庭關係小說的慣用模式:兩代人結尾抱頭痛哭,錯的人幡然醒悟,對的人寬容大量,皆大歡喜。這種和解其實是一種「和稀泥」。蘇明玉的和解是無奈之下的不得不,就像小說裡她想的,「這輩子再強,那也強不過老天了……這個父親,她無法推脫,她只能背上」。

小說結尾,一家人之間關係有所緩和,但依舊充滿顧忌。大年除夕夜,蘇父自己一個人過,卻意外暈倒送急診。蘇明哲遠在美國,蘇明成自身難保,只得蘇明玉陪床。蘇明玉想開了:「與蘇家其他人的關係,也別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蘇,怎麼能避得開去。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小說中,蘇明玉最終對原生家庭「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因為無法割捨,只能擔著;因為有過怨恨,所以不寄予厚望;因為要放過自己,所以不恨之入骨;因為在痊癒,所以現在自己幸福就行了。

如果你不巧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蘇明玉的遭遇和態度或許能夠給你啟發。


最後回到劇版《都挺好》上來。播出劇集,劇本、製作、質感、表演等方方面面,「都挺好」。這部劇無疑是值得追的,而且最終劇集能夠還原出小說的精髓,直面中國式家庭內部的矛盾和齟齬,因此並沒有遮遮掩掩來個「和稀泥」的大團圓,可能這被觀眾警告得多的關係,「如果結局是『皆大歡喜』,我就永遠唾棄這部劇」。


原文網址:《都挺好》:我們能否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後記:

在得知這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都挺好》之作者是  「阿耐」,從網上介紹得知作者是一位從不露面,身分極為神秘兼且是中國民企500強的高管後,小弟也略有看過作者的其中一個著作「大江大河」的故事背景,深信他是一位有著國家企業改革發展經歷的人,在做人處事上,感覺到他是位高人,擁有著大智慧,有著富人思想。因此對這部劇視為是「富人在經歷一些遭遇和困難時,能從中參考和學習富人思想行為」的一部紀錄片來看,希望從中得到些做人處事和與家人相處的啟發或得著。而最後當然,在自己對這部劇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再次面對家庭時,處理事情的心態,受這部劇帶給我的思維影響之大,大得超出了我自己所能想像的。


我想,這可能是在遇到止凡兄後,這位我認為是我人生上的啟蒙導師,對小弟不斷作出心態上的引導,不斷地告訴我們無論是做人抑或投資,最重要是擁有良好心態,要有計劃,心情要平靜,一步一步,向著好的方向進發;

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向成功者偷師,看看成功者的概念,看幾個、10個、100個,找他們心態上的共通點,學會欣賞,才能有效吸收和進步;

願意不斷改變自己,願意分享,願意把好的東西和想法與大家交流,不怕犯錯或被別人指正錯誤,彼此提點,不斷改正自己。


可能就是這樣,當慢慢營造好心態開始,我不知不覺發現,我能接受過往不願接受的一套,而且能基於新學到的好思維再為自己篩選並接受更好的思維和心態,從而不斷改變和進化著。


心態改變了,隨之然是對家人關係的看法也看得更開,目的除了是放過自己,更希望把眼光放在自己真正追求的幸福上。

就如上述文章說的一樣:「一家人的關係,不要避之唯恐不及,因為怎麼避也避不開。親情撿不回來,大家就淡淡如水地交往吧,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就足夠了。」


而的而且確,對著一些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

因為有過怨恨,所以不寄予厚望;因為要放過自己,所以不恨之入骨;因為在痊癒,所以現在自己幸福就行了。

如果不巧生在一個糟透的原生家庭裡,女主角蘇明玉的遭遇和對待事情的態度,確實令小弟領悟了很多。

令我懂得自我反省,更自我啟發,慢慢,原來我真的可以原諒別人,學會放下,同時放過自己,把方向放到自身改變,為太太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把目標放在將來和太太更好的人生上,而努力不懈。


而小弟也終於明白到為何無法割捨,只能擔著,因為當自己也成為了孩子的父母,慢慢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太太要以身作則,不要去期求改變別人,只求期望能不斷自我改變;不去理會別人的是與非,只求做好自己的本分,正常合當的關心父母,做任何事都必須心安理得,取之有道。


當再遇上與父母意見的不合時,也懂放輕一點點,對他們的責備說話和不同看法,也學會看開了一點點,不需與他們計較,不用為這些小事而氣憤。

雖說不寄予厚望,但如能同時明白多一點點他們為何會這樣做、有這樣想法?想想這可能是年代問題,也許只是他們自身的問題也好,這其實也是思想不能開放和改變的悲哀。

對於這些事情,我們總不能只記著不幸的事,更不應經常抱怨。我們應要學習相信,相信現在生活對自己的所有刁難,都是在為了以後的幸運,積攢人品。積攢到一定程度,迎接自己的,必定是繁花似錦的。



就正如自由一千萬禪師曾經點化過小弟的一段影片中,

師父說,當你覺得自己很倒霉的時候,為什麼偏偏是我。

因為走運的時候,你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記憶有一種壞習慣,總是記得住倒霉,但記不住走運。

要相信,現在生活對你的所有刁難,都是在為了以後的幸運,積攢人品。積攢到一定程度,迎接你的必是繁花似錦。



對,只要記得自己童年父母那一點點,曾對自己的愛,或只要有一點點的明白,他們就是這樣,性格就是這樣,他們的思想不可能有改變等。其實有時想想,明白到這一點後,開始去了解和體諒他們,其實自己就容易看得開和放得下。當學會看開,才能讓自己好過,當學會放下,才能作出改正。不再把錯誤延續,應把傷害在我們這代停止,並將我們學習過的,好好教授和引導我們的下一代。我們要把自己的生活活好,活出更正面和更正確的方向,言傳身教,才能成為我們孩子的榜樣,才能作為一個原身家庭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影響。


閱讀過以上文章後,小弟也希望大家能像文章所說的一樣:「洞悉原生家庭之『惡』後,依然頑強地相信美好的勇氣。」

因為這也是我經常對太太和自己勉勵說:「我們不要氣餒,要相信自己,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起來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的不斷進步及心態不斷改善,一定會為我們日後的生活,活得越來越美好及富足的。


另外,小弟也從故事中的人物:蘇明哲、蘇明成的性格悲劇裡看到自己以前的一些影子。


從而更同意上文的一句:「只有找到潛在的問題並解決它,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人,生活亦能更幸福。」



最後,為我自己和大家重溫,小弟最認同和深刻的句子:。

  • 「趕緊斷奶,儘快實現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只有這樣,才能早日從原生家庭解脫出來。」
  • 「蘇明玉比樊勝美做對的一點是,蘇明玉不像樊勝美那樣將希望寄託於嫁給某個富豪,她將這些精力用於自我提升,因此最後她成了「富豪」,哪怕她不是富豪,人格上的獨立也讓她比樊勝美「洒脫」。」
  • 我們得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一種清醒和自覺。
  • 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
  • 追本溯源,不是要以此來責怪我們的父母,而是避免傷害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向下一代蔓延。所以《都挺好》編劇王三毛說得挺好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太太和小弟喜歡阿耐作品的可貴之處,就如上述所說的一樣,就是沒有採取以往涉及家庭關係小說的慣用模式:兩代人結尾抱頭痛哭,錯的人幡然醒悟,對的人寬容大量,皆大歡喜。這種和解其實是一種「和稀泥」。女主角對自己的和解是無奈之下的不得不,就像小說裡她想的,「這輩子再強,那也強不過老天了……這個父親,她無法推脫,她只能背上」

小說結尾,一家人之間關係有所緩和,但依舊充滿顧忌,這也就是一家人,各自有各的家庭過日子的同時,從心底產生固然有的妒忌、猜忌,但卻始終也有顧慮、照顧,之所謂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而現實,就如故事的結尾一樣,大年除夕夜,蘇父自己一個人過,卻意外暈倒送急診。蘇明哲遠在美國,蘇明成自身難保,只得最細的三妹蘇明玉陪床。蘇明玉想開了:「與蘇家其他人的關係,也別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蘇,怎麼能避得開去。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她和另一半幸福就行了。

11 則留言:

  1. 個人意見, AC兄宜多寫自己的感想, 最好把轉貼文章框起來, 比較容易識別是否轉貼的
    也好像轉貼得有點太多了, 看了一篇還可以, 第二篇感覺已有點重覆

    回覆刪除
    回覆
    1. X2. 自己友。

      刪除
    2. 哈,好的👌,自己友兄。

      刪除
  2. 謝謝雲淡兄,能得到不斷的建議和提醒,實在感激。
    //把轉貼文框起來,比較容易識別
    //轉貼得有點太多
    對這兩方面,的確轉貼文太多和太難分,作為發文者,下一篇必定改善。
    而自己感想方面,也有待改進。
    哈哈😄

    回覆刪除
  3. 未睇文。。想先請教是怎樣轉貼以避免剪貼時留下的白底?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小弟主要用手機BlogTouch發文章,非常不錯。
      而網頁上,在文字編輯的工具列有一個「移除文字格式」的按鈕,你可以試試。
      如下圖:
      https://i.imgur.com/F63hagy_d.jpg?maxwidth=640&shape=thumb&fidelity=medium

      刪除
  4. 都挺好,一口氣看了一半文。一路追看時在想蘇母可能也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導致這性格和行為。。哈哈,後段果然有答案。
    另外,轉貼中那問答形式拆解面對糾結方法也很有啟發性。
    記得初次接觸受原生家庭影響這話題是從一個名周華山的前大學教授處得知,他自己本人也經過一段很漫長探索階段,看他的工作坊片子對這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
    https://youtu.be/JVafIH8QspQ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師姐很厲害,可以估到上一代的問題是上上代開始傳下來,這其實令小弟想起《有錢人想的與你不一樣》書中的蘋果樹和火煺切掉頭尾的故事。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5/11/secrets-of-millionaire-mind.html

      是的,問答形式那部分,很有啟發性,小弟也不斷回看了多遍。

      謝謝有好影片推介,這片看到一半,已經聽到很多值得反思的問題,並且有很多維持好關係的要點,十分值得細看,這片有很多不錯的點子要記下,一定要寫寫文章,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左右銘。

      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很多人只是看表面,在公眾場所看到子女對老父/老母,大聲或冷漠"態度不好"。。有多少人會想想背後的種種原因,最簡單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和作出心裡的結論。我們要學習和做的不是一般人的行為。
    後記部份所述是說說容易,實踐起來極為艱辛的褪變,很高興你能分享這令人為你(和太太)鼓掌的實錄。
    這部份要珍藏再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師姐,我太太也經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我們不應常常只以道德標準去批判他人。
      的確是難的,但幸運的是小弟本身擁有努力,而在Blog友身上,學習到堅持,並且被啟發改變,因此努力、改變、堅持,是小弟的特質。😆💪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