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你缺乏的是金錢問題嗎?





人們富有並不是因為金錢,而是因為他的能力

增加財商不斷學習的建議說多了,但人們總是認為他人有錢是因為他人有錢,錯了,完全錯了,富人之所以富有,並不是因為他的金錢,而是因為他們的技能和能力。即使讓他們一無所有,但只要他們還保留著技能和思維,他都一定會再富起來。


窮人缺乏的並不知金錢問題,而是缺乏技能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增加的,並不是金錢,而且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技巧。一切能增加收入的能力或技能。

若然你覺得自己很貧窮,很需要給你一些號碼和一些投資操作建議,甚至完全不知道怎樣開始投資或說:「我的本很少,可以怎樣辦?」我想對你最好的建議是,先增加你的主動收入技能,這個主動收入技能,相比起投資的增長回報會更好、更有效和穩健。因為,這主動收入能力一旦增加之後,沒人能從你身上拿走,但投資操作或回報則是要依靠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而影響,別人的操作建議只能對你有心靈上的安慰或支持,但對你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的長遠財富累積根本豪無幫助,完全沒有作用或甚至會為你長遠帶來反效果。

我認為投資更應該是在尋找錯價的股票或以安全邊際買入自己認為好的優質企業股票,然後等待價格回復到正常水平,或等待企業內在價值成長,然後再次判斷是否仍繼續增持買入或繼續持有你懂的東西。


後記:

我需要更多的資金做我想做的事情,我需要資金協助我的投資。但反思問題,原來資金的問題,是與我自己的能力問題有關,投資的關口暫時真的到了自己的樽頸,期權也最多只能為我增加那一點點的零用或回報(因為不可貪心和只SP作儲貨的關係),因此投資只能等待其慢慢成長後才能進入另外一個學習和實踐的環節,因此在這個時候,我應該專注回自己忽略的東西,就是主動入收和個人技能,因為增加主動收入,相比起提升投資回報或勉強去進入另一個階段,對於現在的我,可能把時間和火力增加在主動收入更為有效率。這並不是說我要放棄學習財商,而是因為,當我在職場上到了某個樽頸時,我集中火力去增加我其他有興趣的事情上,如投資心態和財務知識,到了財商到達能發揮的效用到達樽頸時,在低價買入後並慢慢等待其成長時,我應該返回我更擅長的領域上去努力,這將會有更大的效益。


如你是本少,可能只有廿萬或三四十萬元,即使給你有10厘回報,也只是數萬元。這可能只需要有少許的理財改善,如去少幾次旅行或控制好花費,這可能已等同你的投資回報,如真的是這樣,那真的建議先集中火力去增加自己的主動收入或看書增加自己的一些基本投資知識,改良自己的投資心態更為可取。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富人們會做自己也不懂的事情,直到他們懂得如何做為止。



今天和一位皮老闆群裡的一位朋友私下交流,他是位很厲害的前輩,而我今天才知道他也是位blogger:

堅果樹(70後, 用了十年時間透過創業已財務自由的人,現在用失去的時間找回學習處理財務的方法)


雖然只是和他第一次交流,但在對話中,令我再次認定一些曾聽過或看過的道理,以及令我回想起曾看過書中的一篇文章:


你有聽過這句話嗎?「成功是當做好準備的人遇到了機會」。

你最好弄清楚,不管你怎麼準備,你將永遠無法做到萬全的準 備面對所有的機會。如果你在把握機會之前還在等待萬全的狀態,那麼你將至死都等不到。

我在辭職時還沒做好準備......我在開創第一家公司時還沒做好準備......我在開設第一個網站時還沒做好準備......我在寫我的第一本書時也沒做好準備......我還沒準備好要站在幾千人面前演講......我在賺取人生第一個一百萬時也還沒做好準備......我幾乎從未做好準備迎接我人生中重大的事情,但我感覺自在。

我喜歡《生還者》和《學徒》的作者——馬克•布奈特在《跳 進去!:即使你不知道怎麼游泳》著作中所道出的經營哲學:「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完全策劃好。你只能期望 有一半的計劃是肯定的,以及相信你和你所組建的團隊都願意努力工 作,以克服不可避免的問題。而困難肯定會到來。」

另一件讓人怯縮的事情就是,他們對自己說:「但我不知道怎麼做。」好吧,這就是我給你們的答案:在做某件事之前,你無需知道怎麼做!


富人們會做自己也不懂的事情,直到他們懂得如何做為止。

舉個例子:假如你一年後被迫參加馬拉松比賽。為了避免爭論 起見,這裡也要再假設你不被允許閱讀任何有關馬拉松比賽的書籍, 你也不被允許購買任何特殊裝備,甚至不能獲得其他馬拉松選手的建議。但你還是得做好準備,因為你知道一年之後就要參加馬拉松比賽了。

而我的問題是,你還能準備跑那場馬拉松嗎?當然可以!怎麼?穿上你的跑步鞋,然後開始比賽啊!你可以邊跑邊學。

人們以不懂某件事的恐懼作為不開始的藉口,這叫做「分析麻痺症」。你會在研討會附近看到很多這類現象。人們會出席一個又一個的研討會,尋找著開始做某件事之前的所有「答案」。結果,他們永遠都還沒開始。他們躲在教育的後面,深怕做錯一件事。

我現在並不是說不要接受教育,只是別太在乎細節。你可以邊 做邊想辦法。現在就立刻行動去做些事情

答案會在你努力的過程中出現。


你沒必要教一個小孩怎麼走路

想一想,你沒必要在小孩試著學會走路之前,教導他們怎麼走路。他們不必看影片的指導或去研討會,也無需停下來問父母:「我現在該怎麼做呢?」

不需要。總有一天,他們會厭倦了爬行並準備行走。他們靠最近的東西將自己撐起來,然後開始行走。

他們會撞到傢俬,一屁股摔倒地上,偶爾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淤青、割傷、劃傷。但他們不在乎。為什麼?因為他們想要走路!

我們所有人都是這樣開始自己的人生。然而,我們在長大期間發生了一些事情。我不曉得那是什麼。也許是因為教育體系在我們經 歷「真實」的人生之前,就把我們關在教室裡十二年以上。在我們實 際「做」事情之前讓我們覺得已經受到了教育。

今非昔比。在幾千年以前,經商是以學徒形式由成人傳授給小孩。

在二十一歲之前,小孩都會由一名「師傅」教導。而师傅們會 在一個工作環境下,實際教導他們經商之道,而不是在一個「教室」 的環境。換句話說,學徒是靠實踐中學習,而不是只靠「聆聽」。


學校永遠是百利而無一害

我並不是在抨擊教育。事實上,學校永遠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其實 根本沒有所謂的畢業,你永遠都不會真正的畢業,因為你永遠不都會停止學習。

你一定要永遠主宰自己的遊戲。我有一間容納上千本書的圖書 館,我會閱讀和聽取他人的金玉良言——尤其是那些有資格說話的人。


生意是學習的最終極學校。

我是從「社會大學」畢業的。我所學到的最 好東西都是來自於我本身的經驗。它教會了我學校沒教過的東西—— 跟我在這本書教你的東西一樣。


別等到萬事具備,因為事情永遠不會完美。

基本上是一群勵志和精神上的專家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討論著吸引力法則如何神奇地在你的生活中吸取財富。他們坐在那裡,試著蒙騙所有人說致富的秘密就是靠著足夠的正面思想,然後宇宙將以某種方式使你致富。


就好像我說我想要減肥,我只需要坐在家裡想像自己又瘦又苗 條。然後,如果我想像得足夠努力的話,魔法就會降臨,我就可以成功減肥。胡說八道。

所以,我是在告訴你不需要有正面的心態嗎?不是。事實上, 想要成功就必須以正面的心態開始——但那僅僅是開始。

不僅是擁有正確的態度,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除了正確的態 度,還必須將其他正確的能力相結合。

但人們寧可聽那些花言巧語。這簡直是天大的謊言。

之前我參加了一場房地產研討會,一名坐在我旁邊的聽眾告訴 我:「我出席過十場不同的房地產研討會。我已經學會如何不用首付 購買房地產......如何做租賃選擇......如何進行談判......如何尋找有動 機的賣家......所有這些東西。我關注這些演講家和培訓師很長一段時 間了。」

我說:「太好了,所以妳買了多少資產?」 

鴉雀無聲。

 我再問道:「太好了,所以妳買了多少資產?」 

「沒有。」他慚愧地回答。


人們深怕犯錯,害怕開始。

人們只是閱讀和參加研討會,就期望能獲得所有的答案;以及在採取行動前做好萬全的準備。他們深怕犯下一個錯誤,他們害怕開始。

但,猜猜怎麼著?人們都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其實犯錯是很美好的。這意味著你有所進展,正在嘗試新東西。在你開始做某件事 之前,你不一定要懂。單靠知识並不是力量。知識本身只是力量的儲 備。如果你沒有附上行動,知識是完全沒用的。唯有學以致用才是力量。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我們在看電視或是翻著航空雜誌時, 接著我們對自己說,「咦!他們偷了我的點子!」或者是馬後炮,「 這個我十年前就想到了!」

你知道嗎?其他人能從你的點子賺錢是因為你太懶得採取行動。

沒有行動,即使你有最好的點子、最好的計劃,你仍然會失敗。而適度的想法和不完整的計劃,通常會在採取足夠的行動下取得成功。


點子一毛不值, 除非有所行動。

應該採取大型的、持續性地行動。你遭遇了幾回挫折?即使你 犯了一些錯,那又怎樣?繼續忙著失敗吧。

切記,你不一定要做對,你只需要走下去。



試試做個練習,完成以下句子五次

如果我知道自己不會失敗,我會......

1. 

2. 

3. 

4. 

5.


也試試完成以下句子五次。

如果我擁有目前所需要的一切技能、智慧和人脈來賺取我的財務自由金錢,我會 ......

1. 

2. 

3. 

4. 

5.


以上,你不需要告訴任何人,你只需要告訴自己,和每日對自己作提醒。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告別拖延症。


後記:

和這位前輩交流後,讓我認識到揾錢方法有好多,也視乎自己找唔找到做生意既觸覺。別人得,其實你都得,只係你願意走出呢個comfort區就行。而主動出擊,也很重要。

而有一些細微的建議,也是小弟非常認同。

  1. 你可找一個較易入行同興趣黎try下。
  2. 反正攞幾萬出來,唔好太多。
  3. 唔好夾friend做。
  4. Buy and sell 呢d最易。
  5. 先試試你才會明白個Flow。
與這位前輩的交流實在難能可貴,也獲益良多,並令我深思了一晚上。

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皮老闆很有意思的直播 出路



筆記:
  • 買入時機比長期持有重要;勿離棄股票,籍增加鈔票以更快減債,通脹自必攀至頂峰。

  • 股息收入至為重要,但不要因為高股息就買,要買有高盈利增長或低PEG的股票。

  • 要多看當年今日,不要只看理財投資書,還要多看數據統計的歷史。

  • 「明明匯豐,轉眼變成利豐」老闆唱咗句改歌笑爆,但皮太太的撈底策略,小弟也時時用,尤其在沒有這麼多的時間研究個股和
  • ,以及小弟也十分認同老闆說的買入時機也非常重要的關係,買入價格十分低殘的東西再慢慢研究,唔得再慢慢轉換,比起花多眼亂,一開始咩都唔識去選股為容易。

  • 不要買USO,有結構性問題。
  • 美股ETF
    VOO: 買S&P500(標準普爾500指數)
    QQQ: 買納斯達克指數

    VOO與SPY追蹤的是S&P 500指數。
    以管理費來說,VOO大勝SPY,年管理費低廉的VOO,持有越久成本越低,所以回報率比較高,這兩者追蹤的指數都一樣,對普通人而言,這2者間直接選VOO就可以了。

    SPY是成立已久的ETF,市值比年輕的VOO多了兩倍,相對流動性與買賣差的差距會比較小(事實上,VOO的流動性也相當大,買賣價頂多差個0.01而已),但對一般人而言,除非你投入的金額有千萬級別,不然是可以忽略買賣差,直接選擇VOO,享受低廉的管理費。
  • 最後,小弟認為的老闆金句:「若然你有一個信念而死,比起你隨波逐流無一個人生意義買樓而死,是相差很遠的。」


而真正的窮人和富人分野在於視野,時代不斷變遷,上一輩的老人家和現今一代的年青人的視野很不同。

小故事第一則:


如上一代的老人家會說:「要得到越多的寶藏,就必要付出更大的犧牲。」現今世代的年青人則回應:「人生短短幾十年,全用來收集和保護寶藏也太可悲了吧?」


小故事第二則:
〈人生和做生意的游戲〉



















以下是皮老闆的肺腑感言:
很多時候,老人家的眼光可能是很好的,但他們對社會的觸覺或變化,未必及年青的一代,
而年青人有如一張白紙,如沒給別人劃花或刻上一些前輩所謂的(已過時的)成功經驗,其實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可以是很好的。

而問題是,當大家都是行同一條路時,如買樓收租、或死跟某些人、或死跟某一些方法、或如父母、長輩、甚至乎一些財金演員等等。

想想,其實別人或他們當年能成功的方法或舊路,你照跟或聽從,這其實是否會害了你呢?
倒不如忠從你自己內心所想?寧願好玩咁輸一次,起碼到七老八十的時候,沒有後悔過自己曾選擇做忠於自己的事,也能回味自己當初曾做過的事,即使是雖然輸了,但無他的,人生短短數十年,不試試怎知道,可能好好玩。
就算這樣,也好過違背自己你根本不喜歡做的事,做成高薪的職業?為贏?為咩?回想我們小時候?其實我們都為了玩,(就像小弟女兒,很喜歡玩,每天都很喜歡起床,不願意睡覺,為什麼?因為她覺得生活很開心、生活就是為玩。)我們財自為了什麼?也就是為了可以玩、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無論你人生到了什麼年紀,當你還沒有負擔時,沒有老婆仔女要養、甚至上一代可以不用你照顧時,當你有得選擇時,是否真的要走別人的舊路呢?

又或者這樣說,另一方面,別人說皮老闆憎地產,一些收租仔,確實如此,如果少了這班market to market的人,少了這一班人,舖租、屋租這類,大家人生上的選擇,是否會多很多呢?
也不用只為了住一間較大的屋去移民到台灣、泰國,如蘋果訪問通常一開始就訪問那些受訪者的屋企有多大,而不是當地的教育有多好、校裡的不同種族比例有多平均、能帶給你子女日後的交友、甚至是國際視野有多廣闊、又或是當地的政治空氣有多自由等等。。。
太多太多社會媒體上帶給人們的價值觀都是,一開始大家可能談的是政治因素,但往往帶給別人很多的價值觀都是住大屋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觀。

後記:
對的,小弟也正為自己的妻女開始實行並走出自己希望走的路,雖然,仍未避免一點的犧牲,但太太和小弟,覺得這條路很好,很適合我們,加上幸運的是我們能有這樣的選擇,實在是非常可貴,也可能如皮老闆說的好玩人生,在開始之後可能會很好玩呢?也學止凡兄話齋,最緊要好玩。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美國股災未見底?如何思考選擇資產來投資?



聽完全部之後,小弟也要用筆記記下一些很有啟發性既論點先。

第1點槓桿危機,的確多年來的低息環境和升勢,確實令不少投資者或散戶放下戒心,做大了多倍槓桿,令危機出現時,傷害再放大多幾倍,只要跌幅超出了孖展比率或可槓桿的水平,就損失慘重。

第2點救市措施的後遺症,大量QE印錢,做成市場上充斥大量現金,若果未來十年,經濟增長放緩,租金收入不再增加,令硬資產不再是吸引資金投放的地方,而加上政府收入減少,令財政惡化,這將會埋下人民對現金失去信心並大規模惡性通脹的種子。(雖不希望會發生,但必須注意的一點,尤其是要考慮那些是防守性的資產,如果樓都不是最防守的資產,可能是土地吧~。看來在馬來西亞我要買地屋,這爆炸性會比單位升幅更大。)

第3點 三大水源:美國聯處局、日本央行、中國銀根的貨幣寬鬆政策。但效率很低,原因是資金投放到市場,在初期可能會很高,但若果機建發展到如建設大橋,記得看過止凡兄的書,當起到第一百零一條橋時,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第一條橋時會細很多很多。

GDP=C+I+G+(X-M), Consumption, Investment, Government Spending, X-M(Net Exports)

Solid yield generating - depression resistance
有固定收益的資產(有抗壓性)

No yield but generally acceptable for storage of value - hedge for currency crisis
沒有收益的資產通常可以想見儲存價值(貨幣危機對沖)

第4點-進入追yield的世界,什麼資產是能夠產生利潤、收息以支持派息的,才是我們值得投資的東西。

總結:
債息低,高通脹,我們需要找什麼的資產來投放才能令自己有利。
當炒股票、借高槓桿的散戶淘汰掉,沽壓就會慢慢停止。
財富轉移、消費也會轉移,世界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值得投資和總有牛市出現的地方,問題在於自己能否放眼世界,如能透過政策看見趨勢,就會為自己帶來投資機會。

後記:
果然要做筆記,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得著。

另外,小弟在片段的留言中,看到有不少的批評,(但其實相對於讚嘗只佔很少比例),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會對批評者有一定的否定,主要原因是心態上的改變,認為
「只懂得批評的人,即使自己做不到,也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從而少了欣賞別人,少了學習別人的長處。」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但懂得欣賞和發掘別人的長處,才能吸收,才能夠學習得更多。」
但對於有論點的批評,則認為是金石良言,因為這樣的批評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善的空間。

以上,其實不是說別人,只是對自己說。

而交流過後,得到止凡兄很好的提醒就是:
「凡事不會一步到位,要從嘗試中不斷改進。」

看來我要把拖延症改掉,也要和大家一同進步。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當你的人生陷入困境時



當你的人生陷入困境時,通常那些你認為是問題的問題,可能不是真正的問題。


這是什麼意思?


試想像在一張很大的畫紙上,中間的一點是代表你所知道的,包括所有的知識,如你的學識、經驗、現有的思維和信念等,

而在畫紙上的其他空白地方,則是代表你所不知道的。


假設大多數人的已知範圍其實是非常有限,他們的思想是非常保守。

試試想像你身邊周圍,更遠、更大的那些你不知道的東西,其實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


因此,你所知道的是這畫紙上的一點,而你所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則是這一點以外的所有空白地方。

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那些東西,正正就是問題所在。


當你覺自己停滯不前時,你嘗試去解決你的問題,或嘗試去走出困境時,你根據自己所知的範圍去尋找解決辦法,可是你不知道的,是自己不知道什麼,這正是大部份人身處困境的境況,也是為什麼會有停滯不前的感覺。


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說話「We can 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hen we created them.」,

即「我們無法用製造問題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與以上原理一樣,它說明了你的認知是有限的,而你試圖用「你所知道的」來解決「你所知道中而所產生的」問題,用你這僅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即使你不斷不斷去嘗試,到最後也不能脫離困境,這就是為什麼遇到困難找不到方法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想來想去的辦法都不管用。

這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另一個範疇的知識,或沒有意識到那個能真正幫助你解決問題的知識範疇。

而這就是為什麼,

有些人是愚蠢的;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愚蠢的;

有些人知道自己是愚蠢;

有些人儘管是愚蠢,但他們卻以為自己很聰明;

到底那一個會比較危險?


所以,要改變自己、改善生活、要脫離困境,想要脫離現在生活中的苦況時,最主要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認知問題」。



而什麼是認知問題?

它其實是代表了可能性,代表了你需要擁有更多的知識、或是更多的數據,從而塑造更多的可能性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這才能有更多的機會解決你現有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它可以是事業、它可以是人際關係、也可以是個人感情、甚至是你的人生、生活上的家庭問題、溝通問題。

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假設你只有兩、三個可能性,是你可用的方法以解決問題,但若你無法擴展你所認知的範疇,無法有更多的方法時,即代表你沒有太多選擇。

因此,你要讓自己更多選擇,多讓自己以不同的角度來對待同一件事情,那些你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當你接觸的環境越來越廣,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時,你就能越容易擺脫困境。


讓我給你提供一些想法:

如果你遇上困境,與其一直努力不懈地,不斷地不斷地去嘗試用你所不知道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倒不如用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即意思是:可能只要多看那一本書,可能是要找那個人交談,那個曾經走過你的路的人,或可能是去聽一個講座,又或可能是只要觀看一部影片等等。。。

只要某些事情的發生,某件事情改變了你的思維,某件事擴展了你的視野,這一切的可能性,將能夠提供你更多的選擇,對吧?

這更多的知識,這不同的角度和數據,從不同人上接觸到的不同經驗,將會忽然間把你認知的範圍,擴展成一個你會嘩一聲的領域:「哇!原來有那麼多的事情我可以做的」、「原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我的女友離開我,我沒必要去尋死」等等。。。外面其實還有很多選擇,好嗎?

又如「我現在業績不理想」、「我試過這方法了」,可是其實另外還有2030種方法是你可以去嘗試、去測試和實施的,可是你不知道那30種、40種的方法是什麼。

但隨著你越來越成熟,你變得越來越有智慧,你會察覺到其實外面還有多至50種甚至是100種可以嘗試的方法。



就像我以前遇到過困境時,曾找一位前輩請教說:「我嘗試過所有方法了。」

而這位前輩他問我:「你確定用過了所有的方法嗎?」,

我答:「是的,試過晒所有的方法了。」,

他說:「好吧,告訴我,你嘗試了那幾種方法了?」,

我說:「我嘗試過這個、這個、以及那個和那個。。。等等」。

「哦,所以你才試了五種方法~」,他回應:「你別告訴我試了所有方法,你才試了五種方法~」,

然後他就告訴我所不知道的東西:「你有否想過這另外五種方法嗎?」

我:「哦,對哦,我從來沒有想過。」

他:「好,去做做看吧。」

最後問題解決,就這樣擺脫了困境。

在感謝這位前輩時他只回應了一句:「沒什麼,我只是分享了我的想法和經驗,解決問題的人和想法仍然是你。」

而這位前輩並沒有說他有多偉大,也不覺得這事有多神奇,只是因為他也是個過來人,只是經驗比我豐富,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而已。


因此,當人們能解除知識範圍的限制時,意識認知自己所不知道的不知道,這才能有機會擺脫困境。


Learnt from Dan Lok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止凡 改變自己更好

轉貼止凡兄的改變自己更好

今天止凡駕車時聽到收音機,播放著政府就長遠房屋策略舉行諮詢會的一些錄音片段,當中有一位80後發言,質問房屋局長有關高樓價問題,指自己及不少朋友不能上車,因為香港的私樓樓價實在太高。在發問中,這位先生清楚地說明了一些數字,透露了他財務知識的底子。




這位先生所說的數字是這樣的:「今時今日,一個新界上車樓,400多平方呎,至少都要 400多萬,要買樓上車,就要 3成首期,即 120多萬元,我們平均一年收入大約 24萬多,120多萬即代表要我不吃不喝不花任何錢地儲蓄,亦要 5年多時間才夠首期買樓上車,這是一個什麼世界呀?」


論點非常清楚,數字亦沒有錯,只是財務知識概念不足,露底了。其實看這個blog的常客應該不用多說都會明白,不過我發覺越來越多新鮮人看這個blog,所以都要不停溫故知新,討論財務知識,對各人都有好處。然而我一向認為,對的道理不怕煩,多講無壞。


這位80後的說話有何問題呢?第一,新界上車樓為何要400多萬起步呢?200萬以內就難找一點,但300萬以內還多的是,因為我就住在這個界別的物業內,環顧四周,多的是也。第二,首次置業就要有3成首期嗎?今天沒有9成半,但相信還有9成按揭吧,到銀行問過沒有?


第三,一年收入大約24萬,要5年不花分毫的儲蓄才成嗎?好明顯他假定了自己的工作表現是平平的,沒有改變自己找尋光明未來的決心。小弟在工作上已經不算出色,但首3年多的薪金就已經增加了一倍(可能起薪點太低吧)。然而,今天開始不太著重薪金,而是比較著重工作滿足感、成功感,為何要拿剛畢業的薪金與樓價比較呢?


最後一點,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樓價是什麼?樓價是買賣交易的記錄,樓價成交,即有買有賣,這位先生應該要明白,他沒有積蓄,收入低,買不起香港所謂上車盤,但今天有此樓價,代表香港還有不少人能買。香港走自由經濟路線,大約一半人有物業,即物業買賣及定價應按這一半人所定,外來人士已經被政府的BSD擋住了,能支持這個樓價指數是買賣雙方的角力


所以,明白這點後,不是要政府打擊樓價令自己能上車,而是想辦法成為能買樓的一份子,一起享受經濟發展令資產升值的上流力。但他的概念是要政府推低全港樓價讓他上車,自己不在一半人之內,可能是第60%的人,就要政府多建10%的單位,自己還是上不到車,可能在第70%的人之內,就要政府多建20%單位。最後連拿最低工資的都有物業時,香港的物業又會變成另一個價值了。


不是所有80後也上不到車,我身邊亦有80後朋友積極準備上車,他們所看的樓市運作跟這位先生的理解完全不一樣。他們都找過經紀睇樓,看中某單位之後又打過電話到銀行問按揭,積極做過功課及計劃,努力工作,控制支出。只工作了3年多,但他們在今日的樓價之下亦覺得上車沒難度,只是在想值不值得現在買入的問題,考慮點還是價值,並不是政府要做什麼的問題。


希望向局長發問的這位先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計劃未來,比改變政府來得更容易吧。老是抱怨的話,要這輩子能在香港買樓,難矣。

轉貼自: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2274.html

後記:
「減少抱怨,改變自己更好」,是在止凡兄眾多文章裡,對我最大幫助的其中一個啟發。而這個小小的點子或心
,正是不斷地影響著我,也被我運用至今,因為它真能為你帶來極大的好處。

「改變自己更好」,若你能擁有這心態,當你再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即使是受到錯敗也好,你不會再抱怨別人,也不會再怨天怨地,而是專注在解決事情的辦法上。而改變自己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問對自己問題。對,是問對問題,我們要少問「Why」,多問「How」,因為,問「為什麼?」很有可能會令到自己想到為何自己這樣失敗、繼而是世界的不公,從而回到怨天尤人去了。而問「如何才能做到?」,才能把精力放到尋找解決
問題的方法中,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可否嘗試這樣?」「能否又試試那樣?」,而到最後,這些問題往往有機會成為幫助你解決困難的點子。

「減少抱怨」,重點並不是不要抱怨,以前我也搞錯了,我以為只要我不再抱怨,把所有的委屈、傷害和怒氣都
壓下來,我就能改變自己,變得更好的自己。但實際上我發現我不但不能變好,還差點出現抑鬱症狀、心理壓力等的情緒問題。
而後來我改變方向,不再是先停止抱怨,而是要先改變自己,把自己的想法改變,甚至是一步步地去建立、打造自己希望擁有的能力和特質。因為,只有當你一步步的改善自己,一點點的改進自己,當你有能力改善你現在的境況改進到有能力去解決更多的問題時,你才會慢慢變得不再抱怨,或無需再抱怨。

不過有時候,小弟也會與太太訴說一番,因為
適當的訴說可以平復自己心情,而抱怨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不要習慣任何事都要抱怨,而是每當自己找樹洞訴完苦之後,要把精神專注回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把自己的情緒整理,重點是不要沈沒在抱怨的氛圍裡,而要是先做些能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如做做運動、跑跑步,讓自己放鬆心情,清空一下腦袋,冷靜一下,說不定運動過後能突然想通一些事情,一下子就能放下心結而解決不再是問題的問題呢~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富人的8項致富技能


這次止凡兄的分享實在是獲益良多,很多觀點都值得咀嚼多幾遍。尤其是思考時,需要問對自己問題,管理時也應因人因事而異。

止凡兄的

  1. 思考能力非常非常強,
  2. 公眾演講能力好,
  3. 寫文章的能力又非常好,
  4. 說服和引導能力又非常高,
  5. 這次看完片後,相信其作為管理層領導的能力也很不錯,
  6. 時間管理和安排一直做得非常之完美,
  7. 溝通技巧也非常不錯,了解對方感受,利用話題試探對方並誘導討論的方向(在飯局時小弟留意的小細節,當日談到中產只敢生一個,公屋拿綜援就生三個,其實小弟不想證明自己是否有看過多次止凡兄的文章,而覺得只需向自己證明就足夠,也感恩止凡兄最後一句相信小弟是有全閱所有文章的。)因此覺得止凡兄是有著同理心去聆聽和很用心去了解過後,才作進一步對話的。)
  8. 還有擁有著閱讀財務報表的能力
如大家能跟著去磨練以上8種能力,相信致富能力也能同時提高。
  • 巴非特的演講能力也極好,這能力能把他自己和自己的公司推銷到全世界。
  • 文章寫得好能聚眾,一篇文章能產生槓桿效果,能一次過讓幾千人觀看,同時亦能流芳百世。如果能教育或想像成銷售東西,這就是創造價值和創造財富的能力。
  • 說服和引導能力,在任何時候,你面試、賣東西、與人溝通等。其實想深一層,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說服對方或是引導對方得出你想要的答案或行為。
  • 時間管理不用說,懂得管理自己和按排做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才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利。每個人擁有的時間一樣,我們不能管理時間,只能管理自己,而如何管理優先順序,才能令事情有進展,令自己向目標走近多一步。而這些事情學校都沒有教導過我們,大多數人要工作、應付考試、照顧家庭,但很多人從來沒有慢下來去靜心思考,然後審視自己做的事,並問自己「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做這些事?」「這些事回報是什麼?」我們從不問自己這些意義深遠的問題,只要每天,管理好自己,每次只專注少數的幾樣事情,每天建立一點點,每天建立一點點,你將會獲得想要的結果
  • 溝通就不用說,無論做生意、工作、與人合作、與家人、同事、朋友等,良好的溝通技巧都能幫助你解決或避開很多問題。
  • 讀書看成績要看成績表;人生的成績上半生看收入,下半生看健康和子女關係;而做生意或投資要看成績,則要看其財務報表。因此要看懂年報,你未必要做會計師,但你必須要看懂或明白年報上的財務數字,才能夠有效地理財和投資。這技能學校也是沒有教的,但我們怎樣去評估自己的表現呢?個人財務報表,和公司年報非常相似,它表現你的經濟狀況如何,你管理錢財的能力如何等。而理財能力,就是理解金錢的語言,懂金錢是如何運作,如你的資產負債表、你的收益表、你的現金流量表,當你看著這些報表,報表裡的數字時,你到底是否知道發生什麼,還是你能從中看到問題出在那裡,它在告訴你什麼或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或自己在理財方面的表現如何等等。因此,無論是自己個人理財、做生意還是投資,你都必須要理解這些關於金錢的一些基本詞彙,如信用評級、投資回報率、盈利和虧損、資本利潤、資本損失、以及折舊等等⋯很多這些詞彙你都必須要理解,這是因為你無法改進你無法衡量的東西。因此,理財能力,它是作為你個人理財、做生意、或是投資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技能,以助你致富之道、或路途中你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東西。
  • 但最最最重要的是,若不能把第一樣東西「思考能力」練好,你懂得其他七項能力也無補於事,因為不懂思考、不懂反思、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恐懼、沮喪、消極、妒忌、抑鬱、自己限制的信念、拖延⋯等等等等。你沒有正確的思維,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其餘的七項東西,都不會起作用。思考的一部分就是管理自己的思維,你腦袋裡裝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而有多少次你是清楚知道你需要做些什麼來實現目標,並取得成果,但你仍然不去執行,是因為拖延。或你人生中錯過多少次機會,而讓你無法踏出第一步去付諸行動,是因為你限制了自己的信念。又或是有多少次是你知道別人都相信著你並期待你表現的時候,但你仍不相信自己,也是因為你限制了自己的信念。這些都是一些更進一步的思維技巧。
以上,都是我從別人身上學習得來的致富思維和技能解說,而小弟也在一步一步地學習中,希望能啟發大家,一同進步。謝謝。

P.S 最後要多謝窮查理的信徒SPY兄的幫助,讓小弟加回到鍾Sir的群組裡繼續學習。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80後標竿 - 理財的良性循環

轉貼:80後標竿 理財的良性循環



理財的良性循環


年輕人應該趁早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愈早明白和養成,對將來財務穩健愈有幫助,可惜我們的成長和教育都很少教育我們這方面的知識。


現今比較多人認同和行動的「正常」社會風氣是「及時行樂」和「享樂主義」,年年旅行,換最新手機,食最好的,用最好的,買名牌等等都是「理所當然」,因為大部份人都這樣做,你不跟著大部份人走,你在別人眼中是「不正常」,但「正常」不代表正確。


我一樣喜歡用最好的,買最好的,買名牌我都會,因為有些名牌的確物有所值,十分襟用,例如我會用各一千多元買一個G字頭的背包和S字頭的手表,手表戴了約十年依然沒有問題,背包用了幾年依然日日用,沒有破損,未來仍會繼續用,直至破爛了。買名牌,我都會買,只不過是買的次數不多,夠用便可,什麼是需要,什麼是奢侈,我是能夠分辨的。


網上見過一位朋友分享,過一個「極簡而不節儉」的生活,內容如下,我是十分同意,因我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而且是樂在其中。


節儉是用最少錢求生存,極簡是用最少東西過最好的生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Dave Bruno的百項物品挑戰 (100 thing challenge),把生活上不必要的東西全丟光,只剩下100樣東西過生活(牛仔褲一條,內褲兩件,牙刷一支…),只留最需要跟最好的,反而才能享受真正的物質生活。


選擇極簡生活跟財富多寡無關,臉書創辦人小札,即便身家數百億元,還是只穿T恤牛仔褲,不過他自己說:相同T恤有好幾件,並非網路流傳的從不換洗。
原文: http://funusstockmarket.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20.html



多年來,我都是用這種的用錢方式生活,生活質素一點都不差,但又可以令我儲起不少的收入。直至近半年,對理財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我亦開始動用這筆省下的金錢作投資,學習展開我的一個「理財良性循環」:

「收入(金錢)可以去買好的資產,資產又會隨時間產生收入,再用收入去買更多資產,產生更多的收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如圖)」


我由儲蓄「金錢」,學習慢慢變成儲蓄「資產」,希望能為理財踏出成功的一步



後記:
標竿兄是我第三位喜歡的學習對象,他的思維和智慧都有別於常人,比一般人高明,他有些心得和思路,也是我最近才學會並明白的。

儲蓄「金錢」,變成儲蓄「資產」是我人生的轉捩點,也是我起Blog名時的原由,希望透過儲蓄,讓喜歡儲蓄或只懂儲蓄金錢的人搜尋到此Blog,繼而學習儲蓄資產和正確的投資心態。

「簡而不儉」,則是我剛剛最近才學到的東西,因為節儉雖然是美德,但過份節儉則變成了苦行憎。若不是薪金和投資成長到一個地步,我可能還會繼續苦行下去。而回望過去,若能早一點點懂得一些基本的財商,例如長線投資和複利的威力,相信一早投資自己的腦袋所帶來的效果,必定要比只懂得節儉來得好100倍。
而即使我現在慢慢變得不再刻苦節儉,尤其是不再貪平買便宜的東西,我發覺我所花費的和開支其實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投資所帶給自己和家人的回報及時間,要比之前刻苦耐勞來得還重要得多,例如有品牌的產品比一些雜牌產品只便宜了數百元或數十個百分點,但耐用的時間卻不只多出一倍甚至是數倍;以及不再買快到期的食品或食用切去壞掉部分剩餘的東西,以令自己擁有更健康的身體;還有多了搭的士、call Uber 、call Grap等,以方便家人,及讓自己獲得非常高的便利爽感度,這使我發現金錢所帶來的好處,並體驗前所未有超價值的洗錢方式。

雖然儲蓄在理財的初段,對個人財務狀況很有幫助,尤其是當儲蓄和節儉所留下來的金錢,佔收入的百分比越高其幫助會越大。但明白到投資自己的腦袋所獲得自己前所未有的方法和知識,則能幫助提升自己個人的致富能力,以及金錢以外解決生活大小事情的思考方式,比只懂儲錢、節儉、刻苦還要厲害和進步多了。

明白「貴而精簡」,比起「儉而煩多」實在是強多了,而試過並到達了這境界的人,自然會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