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2019上年年度回顧


2019年財務回顧

1. 學習選股,嘗試買入能力圈以外的股票。好處是令自己認清自己對零售股的認識和信心程度缺乏,但同時找到一隻適合自己的內地房產股,原因是當業績表現或市況轉差時,自己對公司其盈利仍能保持樂觀和有信心,並且越跌越增持著的,就應該算是選對適合自己的股票。


2. 學習月供股票,每月月供金額為2萬元。選了當時價格(為17.5元一股)並不便宜的中華煤氣、和市賬率時常保持在1左近並等不到大跌的領展,作為我的月供股票組合。

雖然今年業績表現並不是非常亮麗,但月供股票是買自己長期認為最有信心和最穩健之選的企業。(一隻長期派發10%的紅股;另一隻則相信其管理層替股東賺錢的回報能力。)


月供計劃取代了我的現金儲蓄計劃,好處是減低了買入決策的風險和怕買入價過高的顧慮。

(而幸運的是2019年裡,這兩支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其價值回落了不少,讓我的平均買入成本便宜了一點,也算是個好的開始。)


3. 學習放租的同時,做按揭加按(2.375厘按揭 2%回贈)套現50萬。(由於201811月樓價估值到達理想的價位,因此作出加按決定。現在回看,原來當年估值是歷史高位,比現時的估值高出100萬元有多。)小弟與自己的其中一為啟蒙老師積奇哥聚餐後以及在Blog內和各位網友交流後開始,一直有留意自己的物業估值和銀行的按揭利率。

而最後我發現,最好的時機,原來是選擇在適合運行自己的計劃時,去出手、去作決定,就是最好的決策。


4. 學習向銀行借貸(月平息0.17厘,實際年利率3.8厘)借入50萬。


5. 學習控制借貸和如何利用借來的錢,去錢搵錢,總共多出100萬的現金的同時,也多了100萬的負債,這令流動資產一下子達到200萬,但這多出來的100萬只是把數年後會有的資金提前拿出來,而且是需要支付利息的,當中有50萬是2.375厘,另50萬是3.8厘,因此如果只放在mortgage-link是不足夠賺取息差,因此我要運用我所懂的投資方法來把息差拉闊。


6. 學習放貸,以高利息放貸數十萬,借給內地的一位做生意的親友周轉,以賺取利息。


7. 利用向銀行借來的50萬元貸款,買入派息回報高的企業股票,以負債和資產跑馬仔的方式來賺取息差。


8. 學習走出舒適圈,買入非建設銀行的股票。


9. 嘗試買入香港以外地區的樓宇,一次是郭Sir(郭釗),推薦的馬來西亞雙子塔500米內的中心地段的酒店式服務公寓(馬來西亞所稱為的「公寓」是指Service Apartment,而中國內地所稱為的「公寓」實際上其實是工廈,雖然叫法一樣,但實際用途上卻差天共地,因此買外地或內地樓宇的朋友要小心)。

雖然最後買不成,但課堂上被教授了很多買樓的知識和投資陷阱,並認識了一些投資朋友,確實是很不錯的開始。


10. 到香港以外地區作考察,作退休生活計劃。今年重點之一是到外地考察生活和教育。最後雖然看中一個不錯的地區的自住物業,是太太非常喜歡的,因此試試下票,但在嘗試以外國人身份去做按揭不成,因此也算是好事,讓我和太太有機會看更多、了解更多再作決定。也讓我感受到當地的樓宇買賣措施和當地銀行的風險體系,是極之有制度化和安全。是一個市場穩健向上和不錯的退休生活地。希望未來成功到當地生活後,再作分享。



這次不再列出持有什麼股票,原因是因為自己在這一年間,不經不覺地轉換了數支股票,雖然不多,有些甚至是好的決定,而有些則是買入後不久剛好遇上環境變差和所出的業績不乎合預期而即時賣掉的,因此給別人參考又不能即時更新自己的組合,不如不給,何況自己也不鼓勵直接跟隨別人的組合作跟隨,如推介,小弟也只會以建設銀行或公用股作例子分析和參考吧。


而今年即使有7萬股息,面對各位Blog友和網友,也不是一件什麼值得驕傲和自滿的事。而且我終於明白到一個道理,我們應該要集中精力放在選股、儲蓄資產、嚴謹執行為自己定下的規則、保持良好心態、並有效地運用好每一筆的資金為重點。而不再是執著回報率百分比後的小數位,因為當進入人生中段,我們可能會有多種被動收入,不同類型的收入,因此能把精力放在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中,生產力和回報便會在不知不覺間提升。



2019年人生深度回顧,


年度達成的財務目標。

1. 月供股票,每月儲蓄二萬元,加上派發紅股和一點股息,讓我輕鬆達成儲蓄預期。

2. 月供股價以外的股息收入,達到7萬,希望繼續累積,有朝一日到達6位數字。

3. 持續了四年的租金收入。(希望下一年能把樓宇轉給太太,透過政策制度,把按揭成數擴大。)

4. 買入足夠手數的建設銀行股票失敗,原因是運用了一些資金去買不熟悉的股票,而令到可運用的資金比例超出自己的限制,而不能再買入更多的股票。(回顧後,買入自己熟悉的股票,成績其實更好。)

5. 每月的洗費上限都不能達標,即每月洗費開支都超支了,主要是用錢的心態改變,注重了健康和生活方式,有時一家大小又有BB車,為了方便而搭多了的士。(但有很多時候,用得其所,比儲得更多更重要。)

6. 負債和資產的的息差,暫時是資產跑贏一點,原因是有mortgage-link放現金,加按的供款有租客幫手,而稅貸的供款則以借錢給做生意的親友還款來還,而我只需要買入5-10厘穩健的收息股票,控制好現金流,就能輕鬆跑贏息差。


年度達成的人生目標。

1. 利用心理學,幫助自己找出自己的核心問題和情緒來源,(原來是來自於原生家庭,和自己附加給自己的額外壓力和責任。)以改善自我的情緒控制。

2. 把太太的小願望和小要求都盡力做到。(雖然仍有一兩次做不好,因此還有代改善。)

3. 參選成為PTA,成為兒女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委員。(幫忙學校、老師一起籌劃各方面的節日舉辦和學校活動。)

4. 第三次和Production House合作,並帶領兩小隊成員,順利完成公司在會展新翼舉辦的週年晚會活動。(義務幫忙處理公司內的員工登記系統、Form Table、到會場場地視察、接代和負責抽獎活動等事宜。)

5. 堅持每星期帶女兒出戶外或陪伴她全日用心地玩一次。

6. 堅持運動,每星期兩次的運動。(幫助自己建立健康的體魄和排出體內垃圾,令自己保持著正能量。)

7. 被出第二本著作的Rexh兄和Sam兄邀請寫序,是人生的第一次,是非常好的經歷,這件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既高興又特別的事,真的非常感恩。


三件踏出舒適圈的事情。

1. 減少了只閱讀一種類型(如理財類)的書籍,增加了育兒、人際關係、溝通技巧等的書籍閱讀。也讓我獲得了一點的育兒心得和溝通技巧,也開始分享一些育兒心得的文章,也實踐了令女兒打針不會哭,更不害怕打針的奇蹟。(小弟只是讓她清楚知道打針只有小小痛,這痛能忍住可以不哭,但忍不住很痛也可以哭,只是描述打針的過程和實際的痛楚程度,並讓她自由選擇哭泣與否,便帶來了神奇的效果。)

2. 參選PTA,嘗試負責高班的畢業聚餐和寫校刊。參選PTA需要積極主動和小朋友玩,還要扮鬼扮馬,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主動撩小朋友玩,去記住每一個小朋友,而只要有一位小朋友記得你時,你的內心會份外感動;女兒看到爸爸經常在台上有份演出、演講和參與校園活動,她也會份外投入和享樂於其中。(而對我來說,能與女兒一起享受各色各項的活動,是對我最好的回報,是我最珍貴的回憶。)

3. 踏出勇氣的第一步,認識朋友圈以外的人。(如與買賣二手書的Apps裡交收書籍的人結識、吃飯,並成為朋友,與Blog裡、講座裡新結識的朋友去交談和吃飯,並都是以兩人飯局、隨便到任何餐廳、任何地方,坐坐、吃著或飲著點東西,談天說地,談創業、談生意經、談人生目標。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朋友。)



三件最痛的教訓。

1. 打波時不錫身,把手和腳都弄到受了個中傷,暫時仍未完全痊愈。

2. 不理會買入價買入股票,當市場向下時,令自己的資金比例失了預算,而不能再大量增持該股票。(因此不可以再忘記這點!)

3. 買入不熟悉的公司股票,令自己損手離場。人生第二次的損手教訓,看來我太急進,性格上我應該由自己熟悉的東西慢慢來,對我自己才是最好的。


三件最好的決定。

1. 實行了月供股票計劃,令我可以專注其他事情。(不過這要在一開始時認真進行選股。)

2. 實踐了人生移居決定。(雖然仍未成功,但此舉讓我的人生和觀念開始有些微妙變化,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

3. 參選了女兒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委員選舉。(創造和女兒更多的不同回憶。)


五個影響你最深的人。

  1. 第一位是我太太,鞭策我邁向更成功和成熟的人。
  2. 第二位是止凡兄,鼓勵和教曉我不斷改變、改進自己的人。
  3. 第三位是積奇哥,無論是投資或工作上,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方面,我都在模仿著他的行為和思想方向,令我事半功倍,開始懂得運用人際關係和說話技巧來為自己解決難題。
  4. 第四位實在有太多人,每一位都是到過來留言並向其長處學習過的Blog友們。由於實在太多,我暫時不列出了。(怕篇幅太長,有機會日後續個講。)
  5. 第五位是生意人,因為2019年這年認識了多位非常厲害的生意人,帶給我很多不同意見和創業上的思維,與我以前所認識的人思想上很不一樣,因此帶給了我思維上很大的衝擊,開始令我有種想從舒適區裡跳出去的念頭。



暫時對我最棒的書。

1. 智慧型投資人。(實在百看不厭,與看止凡兄的著作感覺一樣,有太多學習過但仍要不斷練習才能獲得的智慧;而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會。)

2.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育兒心態,有空再分享內裡的一些好的章節。)

3. 怎樣聽孩子才會說,怎樣說孩子才會聽。(這是改善與孩子溝通技巧必讀的書,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基礎技能,尤其是提醒大人們要尊重小朋友的意願和感受,教導大人學習和練習的一本育兒書籍。)


繼續改善/堅持的三件事,

1. 英語聆與溝通能力,這一年裡,我完全沒有改善,原因是我從來沒有執行過改進的行動。而也知道,若我繼續抱「我的英文可能就是全大學裡、全碩士生裡、全公司裡是最差的一位」的想法,我是不會有改變的。還有,只要繼續害羞和不敢開口說話,就會讓我繼續停留在同一階段,不會有任何進步。因此我要改變,變得放膽與外籍同事聊天,主動撩他們說話,也要經常勉勵自己,英文寫作是拿D的、英文科曾是專科班裡最好的一位,英文文法上我比身邊朋友都要好的⋯⋯等等。為自己打下正確的自信心和真正的謙卑,才能有不畏懼的勇氣和進步的動力。

2. 保持美好的婚姻關係和情緒的自我控制。今年對我來說不容易,在忙碌的日子去花心思,真的很難;另外放下原身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和執著,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還需繼續努力。

3. 學習和改善親子關係,小朋友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也是父母的老師,凡事帶著反思的心去觀察、相處、去學習,總會發掘到自身問題,因此繼續努力改善吧。



記下這幾天的里程碑。


2020116日這晚,完了學校舉辦的花市,參與這次學校活動,說是義務幫手舉辦活動,但我更認為是讓我可以到學校與女兒一同參與了校園的節日生活,使我十分開心和滿足。


2020118日,這晚也完成了公司的Annual Dinner活動,繼續參與和幫忙公司搞活動,讓我感到很有成功感。


這些雖然不算是什麼成就,但卻讓我實踐到付出越多,就會收穫越多的理念,而收穫的全都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指的是與女兒一起創造的回憶和結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


2020119日,太太生日,也只是用年卡去去迪士尼,陪女兒遊玩,之後一家人吃晚飯,遞上精美的生日蛋糕,和女兒一起為太太唱首生日歌,吹吹蠟燭和拍拍照,就這樣過了一個快樂又幸福的一天。



後記:

縱使我們學習了很多知識、如何有能力、生活上多忙碌、多精彩也好,若果我們忘記了回顧人生,忘了定期回顧一下自己經歷的話,很可能我們就會漸漸忘記自我,忘了自己定下的目標,不知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走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以至使自己開始變得焦慮和漫無目的。


因此我們需要定期回顧自己,利用問題來問問自己,深入去回顧自己過去一年的努力和結果。而回顧自我,就是去檢視自己的經歷,看看那些事情是做得對,那些事情是做得不夠好,從而做到自省、自覺、自勵、自勉,並在新的一年裡,釐清自己要走的路,該走的方向,和該做的事。


而過去的一年,我認為有三點對於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

1. 除了自我反省,從錯誤中得到慘痛的教訓並學習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之外;

2.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習嘗試踏出舒適圈以外,不怕去撞一下板,才是會令自己成長。

3. 無論失敗或成功與否,把結果都用文字記下,如成功,為自己建立里程碑;如失敗,也可誠實地認清自己現在的處境,誠實地去認同自己。


以上我認為用信念與信心連結在一起作解釋會更清楚,例如當初,我曾認為買樓、買股票就是炒賣、金錢就是萬惡之源,這些都是我個人的一些價值觀,又可稱之為是我的一些信念,即你相信什麼就會接受什麼、或排斥什麼,而當你開始改變這些信念時,就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吸收以前沒有的知識,打破一直以來的信念,如買下第一個投資物業、買下決定長線投資的股票等⋯⋯。

而做出違反自己信念的決定時一開始是困難的,因此你必須要有信心去克服你目前所做事情的恐懼,但多數人,包括小弟我自己,也會害怕失敗,擔心失敗的後果,但若果我們一直只停留在害怕失敗、恐懼後果,就真的不可能嘗試行動了,也不會為了成果而去冒險,而「不冒險,其實才是最大的風險。」

當然,我們也不應為了冒險,而去做些自己不能承擔後果的事情,如賭博、或把全副身家也投進去賭注上⋯⋯,而是要合理分析自己的狀況,找到更多信心去做自己會害怕的事情,如學習、甚至去請教有經驗的人,把要做事情的利弊得失都寫出來,我可以得到什麼,而又有可能會失去什麼,不做以後會後悔嗎⋯⋯等等。

其實踏出舒適區時的恐懼,有時可能只是自己嚇自己而且。


最後,我們除了回顧自己,接著便要開始訂立目標,為自己的目標制定計劃,把要做的事設一個限期,分做每年,再到每月,最後到每日或每星期要做多少。


希望這遲來的回顧不會太遲,而我也要加油,繼續向大家學習和努力。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親愛的老婆,生日快樂!



由拍拖開始直到現在,妳總是喜歡問我愛妳的什麼,而每次我總是難以啟齒,只會腦海裡一直想,最後怕你等太久而只懂衝口說出詞不達意的東西來,亦因為這樣未能傳達我所想,使我更加驚慌失措,對著妳我總是不知怎樣開口,即使是寫信也不知道怎樣下筆,因此我看書說,試試希望寫出對對方最初的感覺,希望利用對別人說的方式,來嘗試說出我對妳最深的感受:


我之所以愛我老婆,是因為她有一顆總會先替別人著想的心,因此和她做朋友的人大多是找她便宜的人;對於親友的訴求,她總是會申出援手;在決策方面,我們總是喜歡問她意見,而她總能夠快速、果斷、準確了當;看見她全家上下兄弟姊妹、甚至是婆婆、姑姐們,也都必定找她出謀獻策,連家裡建酒店,也是她說了才算,對於優柔寡斷的我,是無比的才華。雖然她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自卑起來,說自己什麼都不是,但對我來說她卻是帶領著我走向更好目標的精神領袖。原本她也有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她的能力,必定會成為一個優秀和很懂帶人的上司,同時也能為家庭經濟上分擔一半的壓力。

不過無論相識時還是現在,我最喜歡是和她談天,喜歡什麼都和她說,她是我最喜歡的傾訴對象。和她一起,我無所畏懼,因為她不會因為挫折或別人的觀點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但卻為了我和女兒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更走進了最不喜歡做的家庭主婦。雖然她總是說自己不是好媽媽,做不好這樣那樣的,說生育後記性開始變差,總是忘記這樣那樣的,總是說自己不是好媽媽或好妻子,但我們總是靠她,家裡的一切才能井井有條。她很懂節儉、很懂人情世故、說話雖直接但很正確、熱愛生活、對各種節日都充滿熱情、好勝心強、喜歡什麼都靠自己、喜歡當媽媽、有時信奉神明、有時又不相信命運⋯⋯,和她一起,總是帶給我生命上各種的驚喜。


而雖然,我們都與自己的父母關係不好,但太太卻很懂得營造家庭環境和氣氛,讓我和女兒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家的氛圍,並感受到每一個節日的快樂。對著大小事情,她總是能夠快速地作出決策,即使是移居或生活上的大變格,她也總能夠堅定地作出選擇和適應過來,這和優柔寡斷的我、經常不清楚自己想法的我很不一樣,她是非常清楚和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認識我之前,她本來有很多追求者,全都是非富則貴,在眾多母親眼裡,她更是一位很好的兒媳婦,只有在她自己母親和我母親的眼裡,才會不被看待,經常看扁自己的女兒和自己的媳婦。


當年我也不知道是何來的勇氣和自信,才會去結識她,而後來她卻幫助我打破我那井底之蛙的自信,同時也幫助我慢慢認知這個世界和建立真正的謙卑與自信,無論事業上或是生活上,她都幫助我並讓我越來越走向成功,在一起後,她把光芒都加到我身上,不知道是否這樣,她漸漸失去了光彩,開始顯得不再自信,但無論如何,我最喜歡的,還是她那何時何地都能保持著自信的笑容。



也因為這樣,我會重視她每一個願望,也知道重視她願望的重要,重視她期待的每一個節日,重視陪伴她和女兒的重要性,也重視過節日會不忘禮物,重視她每一個要求,重視她每一個小願望。


老婆,我珍惜妳每一個和我的回憶,重視妳每一個小決定,希望這次能表達我對妳的愛。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鱼魚漁 持續價值投資篇》 一切從芝士開始


收到Rexh兄的短訊邀請,為他和Sam兄的新書寫序,能被他們信任,深感驚喜和榮幸。

 

記得對Rexh兄的第一個印象,是其「待熊基金」的理念,用一個簡單想法,就把儲蓄、複利、等待時機再買入的概念融合,並發揮得淋漓盡致,因而被其投資理念深深吸引著。

 

第一次接觸,是在一個「七十後皮老闆」的WhatsApp群組裡,有幸被他們主動邀請,以公益捐款收據作為門票,參加他們的《魚鱼漁》價值投資薈課堂。除了慷慨地教授人們投資知識,更推動慈善公益,感覺他們有著崇高的抱負,回饋社會,授人以漁,傳授知識,讓人終身受用。

 

Sam兄在分享會上向小弟真心奉上個人己見,教授不斷換入優質資產的股樓兩邊走心法,對此很有得着,更因為這樣,啟發了小弟發掘一條全新的生活投資道路,實在感激不盡。

 

而作為大灣區其中之一的香港,在201918日,香港四大貨櫃碼頭公司成立了香港海港聯盟,其業務佔全港集裝箱碼頭業務95%以上。但可惜的是,香港已從2014年的世界最大集裝箱運輸港口,下跌至2017年的全球第五位,預期排名還會進一步下跌。與十年前相比,香港的優勢已逐漸消失,原因是內地的航運基建等設施,在近年的急速發展下,以更平的價格,便已提供相近的港口服務,相對之下,香港雖然也有進步,但其競爭力相對其他快速成長的地區,正在不斷下降。

 

作為一位八十後港人,看着香港的業務越來越單一化,人工增長變得越來越慢時,很明白同輩的朋友,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在按揭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下,感到向上流的大門進一步關閉,看著已上岸或佔有資產的人士,有一種望塵莫及的感覺;而面對前路茫茫,年輕人感到無助,筆者是很理解的。

 

但筆者希望讀者能轉換以另一種心態去閱讀此書,因為有一班人,無論在任何處境,都在努力地自強不息,擅於發掘機會;在大部分人還在抱怨時代的不公平、沒出路的時候,這班人已向不同的發展中地區出發,去探索、了解、考察,並鎖定目標,等待時機,看準機會就出擊,買入更多能為自己帶來現金流的資產。

 

而作為一名打工仔,在內地掘起,國內基建、科技、各行各業的急速發展下,如果我們還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相信能力和見識將會或早已被內地所超越,並越拋越遠。在檢視自身價值的同時,有沒有發現我們港人的優勢已逐漸消逝?想想為何我們的工資就要比別人高呢?

 

慶幸的是,我們生於大灣區人均GDP和收入較為高的地區之一,可以選擇到生活水平較低的鄰近地區,以購入優質的物業資產;又可以運用香港穩健的金融體制及成熟的投資平台,以買入優質的公司股票。

 

而更感恩的是,筆者能誠意向你推薦此著作,主因是此書與坊間的房地產投資書籍不同,不是以推薦股票號碼或買那個地區的方式,而是透過分享對每個地區的經濟數據、規劃和看法,教導人們如何去了解該區的價值和發展潛力,從而選擇自己合適的投資項目。正正是「授人以漁」的理念,也是筆者第一次看到以價值投資的方式去分析大灣區,更是股樓相容的價值投資代表作。而當中加入有趣的芝士理論,更有效地提醒人們應該重視那四種東西,才能在面對風險時,防止損失,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這四種東西,也是筆者一直非常認同的,但以這麼有系統的方式檢視並套用到房地產中,卻是世間罕見,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在後尾的彩蛋部分更是精彩,他們各自分享多年來的投資心得,是已經達至財務自由的人所分享的一套致富心法,能看見其價值的人會視為寶物,比起他們深入研究找來的數據更加寶貴,原因是數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過時,但他們所分享的投資理念和方法,卻是經過反覆驗證得來的,是歷久不衰,你我若能學會這投資心態,將會一生受用。

 

最後,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看到其價值,開啟你對大灣區的眼界,啟發你正確的投資態度,「認真對待,修正錯誤」,這是筆者希望的,相信也是作者所想。

 

謹祝Rexh兄和Sam兄此書一紙風行。




後記:

這次是小弟第一次替Blog友寫序,記得收到Rexh兄和Sam兄的邀請時,第一感覺是非常高興,因為能被曾教導和鼓勵過自己的前輩信任,是一年十分奇妙的事情,有種被肯定和再次被鼓勵的感覺。

雖說是邀請小弟寫序,但我反覺得是給小弟一個學習和嘗試的機會。

因此從作者的特點開始,再到他們的無私分享的風格,再透過單簡的敘述,帶出書中主要的內容和作用。最後,希望能透過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把我從書中得到的感受和認知帶給讀者,引導大家如何去閱讀這本天書。


P.S. 由於這本書大多數是圍繞大灣區樓市和香港股票市場的投資前讀物,因此對於港內兩地的朋友特別容易體會;對於第一次買樓(不論是香港樓還是內地樓),和進入股市的新手尤其有用;而對於擁有良好心態的投資老手,也是一本很好的決策書和投資前的心態和守則checklist,以讓大家保持在一個不敗之地,走向成功,幫助自己時刻保持在適合的道路上前進。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對孩子教育的想法


凌晨三點醒來,睡不著,看看文章和回覆一下感想,並希望分享一下作記錄。


http://happyvalleyjockey.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出來吹水同埋寫文等等的廣度,其實又係靠自己不斷咁學習同埋思考得來,這正正係西方教育遠比中國教育好的地方。傳統教育著重背誦,抄寫,操練,這培養到小朋友的刻苦,同埋堅毅。但創新方面亦有所欠缺。」


小弟留言:「謝謝小子兄,的確是很好的反思,我非常同意西方教育在人越大越出來社會越能幫助佢人生上遇到困難時解決問題,而刻苦和堅毅,相信這可以家長自小培育,尤其是中國家庭成長的我們,相信這刻苦和堅毅方面能協助他們。

更同意未來世界發展,的確創新、熱愛探索對小朋友來說,比起背誦,抄寫重要得多。

因為現在什麼都能google,人的計算能力和記憶力都不及電腦,或調返轉講可以靠電腦協助。

因此我們要操練的,應該是我們的思考能力和小朋友的思考能力。

最後還有一樣基礎,就是很想教曉孩子的

就是不斷閱讀,增廣豐富自己的知識。

重複閱讀練習,令喜歡的點子或別人的強項,變成自己的東西。」



https://junesummerinvest.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0.html

「有人跟我說,私幼學費很昂貴,不化算。我覺得那是只要少去幾次日本旅行就可以省下的開支,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私幼也有便宜和昂貴之分,唸不起昂貴的,唸便宜一點也可以,豐儉由人。我所接觸的家庭,大部分都願意花錢去旅遊,卻不願意花錢去唸私幼,實在令我很費解。」


小弟留言:「的確應該投放多點資源在小朋友的發展上,尤其是幼兒時期,這對小弟是很好的反思和提醒。謝謝June姐的分享。」



https://find-kindergarten.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3.html

「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教育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令個人改進或增值.宏觀來說是令社會更美好。也許自從人類始祖開始,人類便以不同模式來傳遞求生能力和思想文化,隨著時代改變,人類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到了今天,現代社會的孩子差不多花了二十年學習,這個過程這麼漫長,在現今交通工具發達的時代,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教育,便不受制於地域的界限,所以,學生們到海外升學選擇和機會,相比以前的孩子便多得多了。」


「再看看今天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便會發現有很多政界中人、高官要職,他們並不是在香港就讀大學,在海外升讀的亦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他們拿到學位或專業資格之後,便回港就業。另外,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便是這些原本學業成績不足考入本地大學的學生,到海外升學這數年,給他們一個良好的語境練習外語,讓他們回到香港工作的時候,他們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反而給他們在職場或仕途上力爭上游很大的幫助。」


小弟留言:「很有共鳴的分享,謝謝。

所以希望女兒能在真正的國際學校學習,環境語境和不同國籍的同學,除了語言能力,還能幫助培養她有國際視野和思考等能力。

但不論在那裡讀書,最重要是教曉她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保護好她的學習興趣(尤其是現代家長只會強迫和扼殺小朋友的學習興趣),而最希望的,是傳授她閱讀書籍的興趣,因為閱讀是人生學習的很好工具,而學習、思考、和實踐,才是人生成長的基礎,認清基礎,相信對選擇教育時,就會更加明確。」



後記:

有時自己的留言或回覆可能比一篇短文還多,有朋友提醒不多點記下來或再分享有點可惜,因此試試即時記下並分享。

突然想起積奇哥的一句說話:「在越小的時候提供越多資源給小朋友,將來大個時需要的資源則可能越小。」

不知各位家長又是如何想的呢?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做個好爸媽》 - 孩子愛哭鬧?


一直以來,小弟可能在外人眼中被認為是一個好爸爸,但我內心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只要當與孩子朝夕相處時,就讓我意識到自己更需要虛心地學習如何做父母。畢竟我們做父母的年資,也只有在真正有了自己的孩子時才開始。對於學習育兒的經驗,要看如何學習才有否機會增加;而對於成長速度,則要看自己有多渴望想做個好父母。而坦誠地說,我的確很渴望成為我女兒的好爸爸和太太的好丈夫,只因我愛她們、在乎她們,因此希望不斷進行回饋,以加強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可是現實的是,對於育兒方面,我和太太經常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改善現況。原因是,即使我們每天都對自己說:「今天將會不一樣。」也好,但現實卻是每天都只是前一天的翻版。為要看手機、不吃飯而要吃糖果,發脾氣;為了在公園繼續玩耍,而訓地下;為了繼續能爭取多一點的玩樂時間,而不願意去睡。


媽媽為了戒掉長輩給她看手機的習慣,可算是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利用陪她手工勞作作代替;為了女兒的健康和減少她吃糖果的次數,則用兩歲兒童能吃的魚肝糖作代替及限制數量;為了讓她有足夠的玩樂時間放電,太太每天都一定帶她到戶外玩個夠;到了晚上我們就合力地給她洗澡、吃飯、玩一會、飲奶、刷牙、講故事,然後盡力控制能讓她在固定時間裡睡覺。


雖然看似不錯,但其實每一天,都很難避免她哭鬧的情況,除了每天的工作、家務,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和生活規律,的確成了我們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全職媽媽的太太,每天還要面對女兒的百厭頑皮,似懂不懂的反應,加上不吃飯、鬧脾氣、容易哭、訓地下,總是被她折騰得精疲力盡。而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其實我們都很渴望想知道別人是怎樣育兒的,尤其是如何能做到一方面能給予她自由,一方面又不失分寸呢?


自問我們已經不是什麼怪獸家長,我們已是會鼓勵小朋友去做自己,很樂意地看見她自由去選擇做任何事情,任由她去嘗試、去犯錯。在人們眼中,我們反而是放任過頭了;也開始懷疑長久下來,這會不會就是使她容易哭鬧的原因。


但我反思了許久,其實這方法並沒有錯,也讓她開始建立她的自主人生,也讓她很喜歡這個世界,熱愛每天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超喜愛上學,更捨不得早早去睡,(但也正是這原因,讓我們頭痛不已)。


而在放任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有底線,底線就是安全,玩樂時只要不涉及性命安全或危險;吃的食物不損及肝臟、胰臟、腎及大腦等器官,我們都任由她玩、任由她選擇。


因此問題出現在那?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話?

為何孩子總愛哭鬧?

為何孩子總和父母吵架?

為何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


若有以上問題,我想做父母的我們,還是應該好好反思,問題其實很可能還是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自知。


問問自己,我們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嗎?


可能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自己是有的,因為大家都可能認為自己是有同理心的人,因此認為那也許是別的父母才會不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但自己不會這樣的,自己不會覺得自己是沒有理解自己孩子感受的。好吧,那我們看看以下三段的對話:


第一段、

孩子說:媽媽,我累了。

媽媽說: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地說:我就是累了!

媽媽說: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說:不,我累了!


第二段、

孩子說: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說: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開始哭鬧地說:不,我熱。

媽媽說: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開始憤怒地說:不,我熱!


第三段、

孩子說: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說:不會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說:這節目真傻。

媽媽說: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說:這節目真爛!

媽媽說:不許你這麼說話!


事實是,我們作為家長,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否定孩子、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


一、「孩子的感受!」

而在現實中,原來我每一次都會不知不覺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們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斷。因此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言語行為後,我決心改變自己,再次不斷閱讀,尋找改進自己的智慧,最後我找到了,原來像學習投資道理般簡單但卻又不容易的東西,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的感受。」


二、「關係的建立。」

對於父母和孩子,不管怎樣說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和各自真實的感覺,而感覺是沒有對與錯之分。因此我想到如何建立關係,是育兒重要的一步,更反思家人的關係是基於什麼而建立的,是不是孩子是我生的就代表能永遠維繫著家人關係?是不是有血緣關係的就等同建立了家人關係?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夫妻本生沒有血緣關係而能夠變成家人,而孩子更不會只因為有血緣就能永遠與父母關係維持良好。


三、「與之共鳴。」

當發現這一點之後,我發現關係其實是建立於是否在意對方感受的這一點上,但單是在意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發自內心地去體會孩子的內在感受,和學習如何去理解孩子、甚至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透過使用適當的言語和技巧,讓做家長的我們回到與孩子站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不是對立面,只需傾聽孩子的說話、回應她的感受,與其產生共鳴,就能有很大的幫助。


好比如,假設你是某公司員工,老闆今天差遣了你一項特別要事,但因為你今天的工作要事實在太多而忘記了,更忙到連午飯也沒吃,怎料老闆在放工時卻走來向你大罵,責罵你把他的要事給弄掉了,正當你想解釋之際,老闆卻對你大吼:「我不想聽你解釋!我花錢請你不是讓你坐在這裡無所事事的!」這時所有同事都在場,只是他們裝著沒聽見,而你也收拾東西下班。在回家路上,你遇見一位朋友,這時你心裡很郁悶,你也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朋友。


而朋友則有以下八種方式來回應你,不妨寫下你會有何感受:


  1. 否定感受:「這沒什麼,不值得你這麼郁悶。你可能只是太累了,才小題大作。來,笑一笑吧。」
  2. 講大道理:「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看開些吧,因為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
  3. 給出建議:「我告訴你怎樣做吧,明天一早,走去向老闆道個歉,別理會其他小事,繼續工幹,保住份工要緊。」
  4. 提問:「是什麼事情讓你竟把老闆給你的要事給忘了?你不知道掉了老闆的要事他會生氣嗎?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為什麼你不追上前去解釋?」
  5. 偏袒對方:「我能理解老闆為什麼要如此生氣。他可能也壓力大吧。他沒有天天對你這樣,已經算對你不錯了。」
  6. 過份同情:「真可憐!真是太糟糕了!我真為你感到難過,我都想哭了!」
  7. 用心理分析,裝作了解你:「你這麼難過,有沒有想過是你把你老闆當成了父親的角色?小時候你總是怕讓父親失望,因此當老闆責罵你時,你又把往日的情緒帶回來。」
  8. 產生共鳴(試圖去了解對方感受):「今天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這麼多壓力,又在同事面前捱老闆訓,心裡一定不好受。」


沒錯,當人聽到不同的說話方式時,內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在這說說我的感受:當我難個或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是別人的看法,因為這只會令我感覺更差;而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範心理;但最激怒我的,是否定我、說我的感受是毫無道理的。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也沒有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听,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機會讓我多說說自己的困擾,我就會沒有那麼郁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面對的問題。

我可能還會對自己說:「老闆平時還是不錯的⋯⋯我當時應該馬上認真處理那份報告⋯⋯但我也不能假裝這事沒發生⋯⋯好吧,明天早點到公司,先把報告完成⋯⋯不過,到他辦公室交報告時,我還是要讓他知道,他昨天那樣對我,讓我很難過⋯⋯另外,也讓他知道,以後對我有看法,最好單獨和我談。


而這個過程不但對大人適用,對小朋友也同樣適用。因為如果我們也能用心傾聽孩子,與他們產生共鳴,那個也能有助於子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勢助孩子面對感受的技巧:

  1. 全神貫注地傾聽;
  2. 用簡單的話語來回應他們的感受。例如「哦」、「嗯」、「這樣啊」等;
  3. 說出他們的感受。

圖例一、




圖例二、




圖例三、





四、「學習描述孩子感受的技巧。」

但比起言語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鳴,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只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的行為罷了。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鳴,再加上一點點的技巧,才會有效打動孩子的內心。


就像投資道理一樣,我們必先有良好的心態,才能走向成功,如只有技巧,最後可能只會走往錯誤的方向,但若有好的心態,加上學習到好的財務知識,使用一些技巧如估值工具,往往就能使你更輕易取得成功。


而在學習和使用這育兒的言語技巧過程中,最難的恐怕是傾聽孩子情緒的宣洩,並說出他們的感受。這需像學習投資心態一樣,需要我們不斷地演練,才能慢慢看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的真實感受。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孩子知道他們在經歷什麼樣的感受,便能開始着手幫助自己。


現在起我們懂得先了解孩子的感受為優先,但假若以下情況發生,你又會懂得如何去描述嗎?


  1. 孩子說:「我真想打傑克一巴掌!」
  2. 孩子說:「就因為下點小雨,老師就取消了我們的校外活動!她真蠢!」
  3. 孩子說:「瑪麗邀請我參加她的聚會,但我不知道該不該去⋯⋯」
  4. 孩子說:「我搞不懂老師為什麼非要週末給我們佈置這麼多作業!」
  5. 孩子說:「我們今天有籃球練習,但我一次也投不中。」
  6. 孩子說:「珍妮搬家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這時我才意識到,讓孩子知道你了解她感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我們更不會很自然地說出以下的說話,才是致命點。


  1. 「孩子,你好像很生氣喎。」
  2. 「對你來說,一定很失望了。」
  3. 「嗯,你好像有些猶豫要不要參加這個聚會。」
  4. 「聽起來你好像有些討厭這些作業。」
  5. 「那一定讓人感到泄氣了。」
  6.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難過的。」


原來,如果我們能透過敘述的方式,來表達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而且能幫助他們從情緒中釋放出來,以面對問題。而當你用一個詞來說出他們的感受時,不但不怕孩子聽不懂,更能從這些特定的場景中去學習理解這些新詞。


但當我們從生活或練習中,或多或少能表達出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後,我們很可能會急於給出建議,從而又回到原點。這是因為,成人們都慣性認為給孩子建議看上去能直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我們都要記得,凡事都不要希望能立竿見影,要保持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出建議。


如以下是我們日常與孩子的對話:


「媽媽,我累了。」

「那就躺下歇會兒吧。」


「我餓了。」

「那就吃點東西吧。」


「我不餓。」

「那就別吃!」


其實孩子並不是提出問題,也並不是不知道問題的解決方法,她只是說說感受,希望父母理解,只需要父母作理解其感受的回應。


當我學習過後,當我女兒在鬧脾氣時:


妃妃在哭鬧。

我說:「妃妃唔開心啦。」

妃妃開始減緩她的哭泣聲。

我說:「哦!俾媽媽罵嬲嬲豬啦。」

妃妃停止了喊。

我繼續說:「好啦!媽媽咁大聲話妃妃,媽媽唔啱既,妃妃唔開心,係咪?」

妃妃點了一點頭。

我說:「咁係咪想媽媽溫柔點,妃妃就會開心返?」

妃妃點點頭,然後向著媽媽說:「溫柔d,就唔喊喊,就唔嬲嬲豬。唔嬲嬲豬開心d好無?」

突然間,氣氛即時得到緩和,妃妃第一次說出這樣的連句,也令我和太太哭笑不得,也放下之前的執著,開開心心繼續地吃飯。


這令我十分驚訝,只是去嘗試描述,嘗試去理解女兒的感受,沒有刻意去說教或提出建議,一個剛剛三歲的小朋友就懂得利用詞彙,組成句子去與媽媽對話,應對問題。


五、「過往的錯誤!」

若果像以前的方法,我只會叫妃妃唔好喊,同佢講唔乖乖食飯咪俾人鬧囉,接著她一定會訓地下,然後我又只會教訓她不准訓地,上來吃飯,最後雙方只會越演越烈,她不斷被否定,而我也越來越生氣。


但現在回想,她原本只是為事情生氣,而我們也只是想讓孩子停止抱怨哭鬧,但當她的感受被擱置、被否定,被父母應為是無理取鬧而更加生氣、並對著幹,到最後演變成生父母的氣,而父母也被孩子對著幹的行為所激怒。而往往出現這樣的結局,多數是因為感受被否定,才釀成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走向敵對。而有些父母,可能會用更嚴厲的懲罰、剝削、甚至更暴力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來使他們聽從,但這只能在他們不能擺脫父母的時期才有用,而且在將來,在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再受到父母的管制時,就會加以反抗,而之前被約制的力度越大,作反抗的力度也就會越大,也是人們所稱為的反叛期。


因此,有沒有想過,當接受孩子的感受時,是否感覺衝突會在你們的互動中被不知不覺地化解?也是否想像到真誠對待孩子的力量有多大?


對於孩子,當自己的感受被人接受、被人諒解時,得到大人們的尊重,就像之前的例子當有人理解你有多痛的時候,你就能更容易去承受疼痛,更有勇氣去面對事情。


但最後,我相信即使是知道心法,也不一定能夠每次成功,我也是失敗後多次才能成功一、兩次,而當成功後也不代表之後不會失敗,因為人始終是有情緒、事情狀況每次也總是不同,因此努力過後的失敗,並不等於回到原點,我們只要不斷練習、堅持去學習和嘗試,才能漸漸產生影響、發生改變。



後記:

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也要跟著學習不斷改變,才能與不同階段的她們溝通。也正因為意識到自己這方面的經驗不足和早前的學習方法有誤,才更希望自己能加快學習、刻意學習,令自己有這方面的技能和成長。


當我漸漸明白,如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明白他們為何要這樣做,認同他們感受,產生共鳴,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得到體諒,並讓她知道有人明白她,有了這被諒解的力量,自然會減少哭鬧的問題;而能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感受,這其實能幫助他們從自己的情緒走出來,回覆到心情平復的狀態;而當深入到孩子內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時,讓孩子一旦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後,才有餘力去作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能集中精神去應對和解決問題。


我希望分享自己學習到的新概念,就是: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直接有關」;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接受孩子感受,他們自然會感受好」;


而我知道自己每當認同一些觀點時,內心總是會很渴望能即時有些改變,但是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和不斷反覆練習。或許我們都會說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有時間練習?但是經驗告訴我,父母必須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除了把它記寫下來,更要把理論變成行動,才能使學到的技巧真正內化。


從年初到現在,我放下理財投資書籍,開始慢慢拿起我最不想看的育兒書,但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吸收了好用的育兒知識,也讓我學習了不少的詞彙和技巧,使我漸漸懂得如何去理解或描述對方的感受,不論大人或小朋友,都一點一點地把糟糕的情況改善過來,也開始在每當我能正確地了解和描述女兒的感受後,即使她只有三歲,她都會即時對著我說:「我好愛你呀。好愛爸爸。」除了窩心外,也讓我有點驚訝,為何她懂說出這樣的說話來表達自己的喜悅,這讓我反思,這是太太和我常說的對話,這些詞彙是她從我們的生活中學到的。平常我和太太的言語行為,會不知不覺地灌輸給孩子,也逐漸地潛移默化子女的行為,也讓我更確定,我們能灌輸一些有用的詞彙,去幫助她去了解自己,去平復情緒,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更多新的詞彙和不停的練習這些技巧,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女兒。


而最後,我更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從來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被家長理解的孩兒。也由於這句說話,使我每當發現問題,都會先檢視自己,從而也讓我不斷發現和不斷進步,也讓太太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改變,走向我最渴望的理想家庭生活。


這也讓我又回想到,止凡兄當年的每一段鼓勵,鼓勵我看書,鼓勵我寫寫Blog,做做回饋社會的事,灌輸我學習自我改變的心態。原來從看止凡兄的文章,由講投資到做人道理,再啟發到我自己可以學習理財以外的知識,不斷的吸收並自我成長,更開始了寫文章來回饋社會,但後來發現回饋的最大好處,並不是幫助別人,而是我最大進步的原因,因為回饋時我需要對外說話,我除了要吸收之外,更要多次重新清空來思考,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和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將概念更好地、更容易地去傳達給別人。


而發現自己,寫Blog也快近兩年,有時是理財,有時有點投資,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分享自己學習到的點滴,不知大家會喜歡這類的分享嗎?


謝謝。


P.S 又快到聖誕了,不知大家有否準備好聖誕禮物了嗎?又再提提大家:《快樂的童年,又兩歲的聖誕開始》


或有時忘記了自己的文章標題時,尋找「ac00100 聖誕老人」,原來也能顯示在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