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條件的愛」這根支柱的第三講:不吼不叫的溝通。
大吼大叫是家長的「常見問題」
很多家長覺得:「我對孩子是無條件的愛的,我願意跟孩子建立無條件的愛的關係,這的確是非常讓人覺得很羨慕的一種關係。」但問題是:「我就是忍不住要吼,吼叫的衝動是憋在我胸口,從後腦勺躥上來的,我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為此,我們專門來談一談,關於「吼叫」這個話題。
首先,我要安慰各位家長:「你並不孤獨,這個世界上喜歡吼叫的家長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和別人都不一樣,是一個很糟糕的家長,那麼這可能很難有助於你改正錯誤。因為,一個人越是自我批評得厲害,自我改正的動力就會越弱,所以,不要過分地自責。」
其次,我們要知道:「有時候一些吼叫其實是必須的。比如,孩子過馬路的時候不看車,這時候你大吼一聲,你可能救他的命。」所以,面對很危險的事情,我們需要通過吼叫的方法來提醒孩子。
另外,「有時候一些吼叫是正向的,你去看孩子的體育比賽,給孩子加油。」所以,這時候的吼叫展現的是你對他的支持,會讓他受到鼓舞。
但是,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自己為什麼在生氣的時候容易吼叫?説到這個問題,裏邊包含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父母吼叫的原因分析
第一個原因,是父母的壓力水平過高。
有一本書叫作《感受愛》,那本書裏講過一個道理:「當一個人壓力過大的時候,所有事物都容易使他憤怒,他體會不到眼前的美好,體會不到那裏邊煙火的氣氛。」
比如,家裏邊亂糟糟的,孩子在屋裏跑來跑去地鬧,這是生活的常態,如果放在某一部動作片的結尾,這會是非常温馨的一個畫面——「主人公終於打敗了壞人,最後回到家裏,看到孩子跑來跑去,其樂融融。」你會覺得,這真美好、真幸福。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每天下了班,很累,回到家裏,就覺得這個畫面特別讓人生氣呢?原因就是:你的壓力水平過高,當壓力水平過高的時候,你就會容易脾氣暴躁、憤怒。
人們在每天早上起來去上班的地鐵上,很少會吵架,但是下班的地鐵上,吵架的就很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壓力大,一天工作下來累了,所以早上的地鐵車廂立安安靜靜,晚上經常會有吵架。
甜品都是在下午賣,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下班的時候,從寫字樓間走過,聞到泡芙的香味就會很想去吃,為什麼?也是因為壓力。壓力太大的時候,你就會做更多的可以讓自己放鬆的這種事情。
所以,當你壓不住自己的脾氣,衝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壓力過大,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叫作觸發器效應。
很多父母大吼大叫的原因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媽媽對小朋友大吼大叫,是見不得孩子家裏房間亂,還有的家長是見不得孩子玩手機,只要孩子一拿手機就發怒,這些就是各式各樣的「觸發條件」。
我們可以自問一下:為什麼我們會對針對不同的點,有着格外的憤怒?要把這個原因搞明白,光看親子類的書是不行的。
有一本書叫《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剖析兩性關係的,而書中講過:「一個人在兩性關係當中,為什麼會對配偶的某一些事情特別的敏感?這其實是來自於我們童年在這個問題上受過的挫折。」
比如,當你小時候,因為沒把東西放好,被爸爸嚴厲地批評過,或者爸爸把你的一個很漂亮的芭比娃娃從樓上扔了下去。這樣的事情造成的傷痛,會長期潛伏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因為孩子在小時候是不可能跟父母直接對抗的,由於反抗不了或者反抗無效,孩子只能跟父母和好,和好之後看起來傷痛沒有了,但實際上,傷痛進入到了潛意識當中,在你長大成人、結婚生孩子以後,那些傷痛仍然會主宰你的情緒。
不再讓潛意識成為命運的方法!
提到潛意識,很多人可能會問:「我為什麼沒有感覺到我的潛意識?」如果你能感覺到得的,這就不叫「潛意識」了?潛意識就是那種會莫名其妙地泛上來的東西,會讓你覺得特別的痛苦、難受。
所以,如果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對一件事情極其敏感,那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可以讓我們去發掘我們和自己的父母之間的關係,回憶我們童年經歷過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你能夠找得到,並且理解、接納這些事情,然後告訴自己:「這事已經過去了,我現在已經不需要為這件事情再糾結了」,那麼,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
以上,就是我們大吼大叫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解決第一個原因的辦法,就是對自己好一點,在工作和生活上給自己減少一點壓力,多做一些自我同情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安排。
解決第二個原因的方法,就是你要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對某件事情這麼敏感,因為同樣一副畫面,在不同的家長看來,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吼叫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理解了情緒的來源,接下來,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吼叫的頻率呢?在此之前,我們還得先了解一個話題,那就是:
大吼大叫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經常被吼叫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會有焦慮情緒,而且會聽不懂你在説什麼。
當一個大人大吼大叫地對孩子説話的時候,孩子是被嚇懵的。所以你可能覺得自己把事情説得夠清楚了,但是孩子一臉懵,他完全不知道你在説什麼。
有的家長諮詢時問:為什麼孩子原來成績挺好的,最近成績卻突然之間下滑了這麼多?
這時候家長就要反問自己一個問題:「家裏是不是有人吵架?」而基本上大多數答案都是確定的。只要家裏有人吵架,或者是大人衝孩子大喊大叫,孩子的成績一定會下滑。原因很簡單: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所以他在家裏一定是希望爸爸媽媽兩個人相親相愛,這樣整個家才能夠穩定。如果家裏邊父親跟母親吵架,雖然都沒有衝孩子發火,孩子也會被嚇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原因是孩子都有「自我歸因」的習慣,這是他們心理上的一個特徵。
什麼是「自我歸因」?
孩子看到路邊兩個陌生人打架,都會認為跟他有關係,這就是小孩子總覺得自己犯了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父母離婚,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我以後乖一點好不好?我變乖了你們就不用離婚了吧?」其實這些事情跟他沒關係,但是孩子就是會在內心當中給自己做這樣聯繫。所以,如果你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很容易犯楞、發呆,進而學習成績會下降。
很多父母説:我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該打也打、該罵也罵」——這兩句話多嚇人。父母在選擇教育方法的時候,首先就想到的是打和罵,認為「我的責任就已經盡到了!我都把他打成這樣了、還能怎麼樣?」
實際上,正是因為你的打罵、吼叫,才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才使得孩子沒法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天天擔心的並不是學習成績這件事,他擔心的是:「有人會在背後會衝他大吼大叫。」
我記得很清楚,我小時候,母親對我管得很嚴,我在上小學的時候,一不會做題,母親就吼一聲,用手指尖猛力的插我腦袋,發展到後來的結果就是:母親只要站在我身後,我就不會做題,而學業成績名次永遠是倒數幾名。
而我母親都中學的時候,開始跟不上我的功課時,開始不再監管式去看顧我時,我開始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去學習,因此我的成績就突飛猛進,最後成為Phy、Chem、Bio、Computing & Maths的全級第一。所以小朋友的學習潛力其實是挺好的,只是大多數的父母站在身後,讓孩子變得焦慮、影響了孩子的集中力。
第二個影響是,大吼大叫會讓孩子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
有一本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的書,叫作《身體從未忘記》,它是關於應激障礙的一本學術著作,這本書裏講過:一個孩子小時候如果經常遭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遭受到長期的語言虐待,比如大吼大叫,那麼他身體內的激素水平就會比正常水平要高很多。
小孩子打架也會分泌激素和腎上腺素,但是雙方打一架,會把激素消耗掉,激素水平會迴歸到正常。所以,小孩子在學校裏邊打鬧、打架,這都是很正常的。
但大人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體內也分泌了很多的腎上腺素,但他沒法發泄,沒法跟他的父母對打,也不敢回嘴。面對一場「不公平的戰鬥」,分泌出的激素只能在孩子體內不斷地累積。所以,當他的長大以後,他體內的激素水平就會比正常人高。
這樣的人,你在生活中一定遇到過,他們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像個火藥桶,一點就着。我們看到過很多刑事案件,就因為一碗麪收5塊錢,還是10塊錢,這點小事就會殺人,這在其他人看來不可想象,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能夠突然之間暴怒,甚至拔刀殺人的人,他的激素水平一定是不正常的。
所以,如果你長期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你就會發現他特別難管理,因為他的脾氣會很暴躁,會衝你大喊大叫,甚至就會爆發出一些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這就是因為他體內的激素水平過高,他控制不了自己。
第三個吼叫帶來的問題,就是會使暴力升級、破壞親子關係。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家長可能只是吼一吼,到三四歲、四五歲,家長可能就開始用手推他了,甚至會把孩子趕出家門。因為你會發現:孩子的「抗擊打能力」越來越強,結果就是你的暴力手段得不斷升級。這樣下去,親子關係就會毀於一旦。
由此可見,如果你放任自己大吼大叫,你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父母停止吼叫的方法
第一個辦法:要學會戴上氣質眼鏡。
什麼叫氣質眼鏡?好多父母容易生氣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這樣呢?我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強多了,怎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聽話?
實際上,孩子跟孩子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就是好靜,喜歡看書、不願意多説話,這都很正常,你要理解、接受每個生命的不同,這樣你的情緒就更容易得到舒緩。
有的家長講,生了二胎以後才發現:原來老大跟老二都能有這麼大的差別,同一對夫妻所生下的孩子,竟然會在氣質性格上截然相反:一個慢性子、一個急性子;一個控制慾強,一個喜歡跟隨。這都很正常。這就是人和人不同的氣質。所以,如果你戴上氣質眼鏡,就能夠理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你會給自己一個緩衝的地帶,不去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比。
第二個辦法,叫作「自我覺察」。
有一本我非常推薦的書,叫《關鍵對話》,這本書裏邊講過:我們在跟別人説話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到「打」或者「逃」的狀態當中,要麼是「我跟你拼了」,要麼是「我逃跑或我認輸了」,總之都沒法跟人好好説話。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是雙核的,一個核負責氛圍,一個核負責內容。我們在跟別人談話的時候,如果談話氛圍被破壞掉了,我們就會大喊大叫或者摔門離去,「打」或者「逃」的現象一出現就不再適合談內容,所以,要掌握雙核的談話。
我們應該優先處理哪個核呢?一定是「氛圍核」優先。我們要想辦法先把談話的氛圍調節好,再去談內容。
很多父母跟孩子説話的時候,根本不在意孩子在説什麼,也不觀察孩子想些什麼,孩子根本不理他,他還在跟着孩子身後不停地説,我在大街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對雙方都很同情。
孩子很可憐:你想,身邊老有一個這樣的聲音,不停地説你糟糕、説你笨、不聽話、學習不好,那負面的感覺肯定是撲面而來。
媽媽更可憐:媽媽是個大人,但是一點尊嚴感、權威感都沒有。媽媽所説的話在孩子那兒徹底被屏蔽掉。
這樣的親子互動的關係竟然都能夠繼續,這就證明孩子和家長都沒有用雙核對話,他們只各想各的事,尤其是媽媽,只想自己想説什麼,我要把這話説完,我覺得你不聽話,我就使勁地説你,但是她忘記了自我覺察。
而當你能夠自我覺察的時候,你意識到:我的情緒好像不對,我好像有點生氣了,我這會胃都疼起來了。你看,一個人只有能夠覺察,才能夠改變。所以,既然你願意來到這裡閱讀,我相信你的目標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有那麼一點改變。
你得知道,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覺察,沒有覺察的人根本不會有改變的念頭。如果你問一個家長:你是不是經常衝孩子發脾氣?他説:我沒有。可能是因為,他根本沒察覺。所以,我們要首先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狀態,當你意識到狀態不對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我是一個懂得雙核對話的人,現在我要調動我的氛圍核,我希望把氛圍修復好,如果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修復氛圍,我寧肯先出去冷靜一下,跟孩子説:咱倆一塊數十個數,一、二、三、四⋯,一直數到10再説話,這也是一種辦法。
當你有了自我覺察,下一步就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意味着不要着急自我批評,是接納、而不是排斥。
當你能夠接納自己,可以對自己説:「我知道我生氣了,我真不容易。」,而不是説:「我真糟糕,我又生氣了。」你就開始接納自我了。這兩種感覺,這兩種語言所帶來的心理暗示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人只有真正地同情自己,才會願意做一些對自己好的事情,也就是説:
「一個人只有真正地接受了自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他才能變好。」
儘管我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我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是我依然愛我自己,我也依然愛我的孩子,這時候你改變起來才會容易得多,這是我曾經講過的。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覺察、接納、行動、反饋。
第三種方法,ABCDE療法
這裏有一個工具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自我覺察、自我接納、冷靜下來、理性決定、和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他們。
第一個A叫作提問(Ask)。
問一問自己,我此刻的狀態怎麼樣?我出現了什麼問題?我為什麼會生氣?問問題能夠讓自己安靜。
第二步:呼吸 (Breathe),就是要深呼吸。
做一個深呼吸,尤其是腹式深呼吸,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平靜。
呼吸是很神奇的,除了一套動漫叫《鬼滅之刃》,是以呼吸為基礎以讓自己恢復冷靜、提升血液中的氧氣量,進而強化身體機能,以進行戰鬥的一種主要形式外。
其實還有一本書就叫作《學會呼吸》,就是教我們怎麼樣去呼吸的。呼吸是我們身體內可以連通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一個橋樑。
我們的身體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比如,打籃球,控制着我的身體,投射、搶籃板,都是我的交感神經在運作,因為我是有意識在做這些事情。但是,當我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睡着了,手腳不會動了,這時候控制我的身體的,就是副交感神經來負責我的心跳、呼吸等。
但「呼吸」為什麼說很特別呢?
因為呼吸是唯一既可以用交感神經控制,也可以用副交感神經控制的事情,所以,它是打通這兩套神經系統之間的一個橋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專注呼吸的時候,能夠使自己感到放鬆,能夠讓自己帶回到正念當中的原因。
一個從來沒有關注過呼吸的家庭是非常危險的,就是這個家裏邊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呼吸有這個作用,那你勸他關注呼吸就很困難。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今後就要學會在生氣的時候呼吸一下,把氣息吸到腹部、再均勻地吐出來,這時候你就會覺得放鬆。
然後C是冷靜(Calm),呼吸了以後,接着帶來的就是冷靜。
接下來是D做決定(Decision)。
當你冷靜下來,做一個什麼決定呢?
這時候冷靜的你,一定會想出一個理性、和有助改善關係的決定。
決定你要選擇不吼不叫這條道路,決定你打算怎麼去跟孩子好好説話。
最後一個E同理心(Empathy)。
你要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站在理解自己的角度思考一下。
第四種方法,4C溝通法
在我們跟孩子好好溝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叫4C法則,4C法則就是溝通(Communicate)、選擇(Choice)、結果(Consequence)、聯結(Couple)。
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如果我們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説服、控制,那麼這個孩子可能這輩子都沒法明白:他的人生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看,你要不要付出這個代價?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希望自己一個眼神,孩子就能知道做什麼,孩子在家裏邊如果只會聽話,只會遵照你的手勢、眼神、語言來行事的話,你能指望他將來到了社會上能夠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嗎?他能夠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夠帶領一個團隊嗎?
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你不認為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給出選擇、帶來結果、使彼此之間產生聯結的話,那麼,你儘管可以用暴力的手段去溝通,但這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另一種可能就是:他也學會了會用暴力來控制別人,認為誰有強權誰就能夠説了算。
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未來當中嗎?要知道,生活實際上是充滿選擇的。
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理解到生活有很多的選擇,我們就可以嘗試着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各式各樣不同的問題,讓孩子跟你一起討論,除了吼叫,除了我贏你輸,我們能不能商量出來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當生活充滿創意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這就是解決吼叫的方法。」
這裏有幾個原則:
當孩子未成年的時候,家裏的有些原則是家長來定基調的。
家長作為監護人,要讓孩子知道:
- 父母要對還沒有成年的你負責,所以,有很多事情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才能夠做。
- 我可以和你商量、可以讓你選擇,但是你一定要尊重父母的意見,因為父母是你的監護人,這是家庭的一個底線,這樣可以避免家中的權力爭奪。
很多家庭在這一點上沒有建立起觀念,這就會導致“誰的聲音大,誰説了算”,或者“誰更狠,誰更能耍賴,誰説了算”。這個是不行的。
但是,家長也千萬不要濫用權力,動不動就祭出這杆大旗來,説「從法律上説是我説了算,所以你現在閉嘴!」家長如果在家裏淪落到需要靠法律來保護權威的話,就證明你在家裏邊沒有建立起威信來。所以,我們不能濫用權力。
作為一個家長,你是不是具備足夠的靈活度,你是不是有孔子所説的「無可無不可」的思維方式。解決一個問題有很多種方法,當你覺得只有聽你的話這個事才能解決的時候,你的關注點往往只是為了面子,你不是為了解決問題,你只是在想:如果我讓步的話,我就沒有面子。
凱撒有一個故事,特別有意思。一隊囚犯走過,老皇帝就叫出一個囚犯,對他的兒子説:這個是你的囚犯,我現在把這個囚犯送給你,他的命運由你來處置。你來告訴我怎麼才能夠顯示出你最大的權威。孩子説:「殺了他。」老皇帝笑了笑説:「這個並不能顯示你最大的權威,因為那些人都可以殺了他,顯示你最大的權威,是放了他。」
我們每個人顯示權威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非得用這種強制的方法來顯示你的權威呢?為什麼不能夠用寬容一點的手法?為什麼不能夠用更有創造力的手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引導,感受到你作為父母所傳遞的這種具有彈性的價值觀呢?我們的面子、我們的尊嚴、我們在家裏的家庭地位,都是跟我們自身的價值觀有關。
因此,
「不要濫用你手中的權力,要給予孩子真正的選擇。」
給孩子真正的選擇。
有的父母會説:我現在也給孩子選擇,他現在吃飯,兩個選擇是:你要麼現在吃!要麼永遠別吃!或者,你現在跟我走,要麼我自己回家,你自己待會兒自己打車回來!一個五六歲的小孩,你讓他打車回來,這像話嗎?這種選擇,都叫作「沒有選擇」,這就是「威脅」,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拋棄。
真正的選擇是,如果你發現孩子真的很想玩一個東西,這時要開飯了,你告訴他,你現在可以來吃飯,或者你想等多久過來吃飯?問問他,給他一個機會,他説,等10分鐘,好,再問問:需不需要媽媽提醒你?如果需要的話,10分鐘以後來叫他就好了。
再比如,有的家裏邊為了很多規矩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家長説,我們的規矩是到點都必須得吃飯。孩子在看書,好不容易養成了一個專注的習慣在看書,他沉浸在那個書裏邊,或者孩子在那玩遊戲、做拼圖,他是需要訓練專注力的。這時候父母説:吃飯必須來!然後,不管他幹什麼都得拉過來,孩子的專注力就被破壞掉。然後,反過來,當孩子缺乏專注力的時候,父母又反過來説:你沒有專注力!孩子是兩頭都受氣。
所以,我們要給予孩子真正的選擇。
成為真正成熟的大人!
還有一點,就算出現了吼叫這樣的狀況,不要記仇,不要跟孩子冷暴力。冷暴力就代表着你們倆都是孩子,大孩子還在生氣,所以饒不過小孩子。當你能夠知道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才能成為率先打破僵局,率先去跟孩子和好的人。
向孩子真誠的道歉 !
許多家長説,我家孩子已經不小了,我對孩子已經吼了好多年了,怎麼修復這個關係呢?
第一步,向孩子表達後悔。(不要說是因為你不聽話爸媽才打你的話。)
道歉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得學會跟孩子表示歉意,我表示很後悔,我之前所做的舉措,我覺得不對。
第二步,給孩子承諾!(無論再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再出手打你或出口辱罵。表達出你愛孩子。)
因為,承諾是表達出你願意負責的態度:我覺得我有責任,我願意為這件事負責,我打算做出什麼樣的改變,要告訴孩子。
第三步,作出補償。
最後,可以給孩子一些補償。比如,你可以説:上週爸爸衝你大喊大叫,這是不對的,我們這樣吧,爸爸陪你打籃球,或者,爸爸陪你在小區裏邊騎自行車,試試看,你蹬着車子我在後邊追?然後你騎多快我就追一追,這種補償很有趣,不是説:我給你買一個什麼東西補償你,而是要跟孩子創造一些更加美好的親子互動的時間。
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找藉口!
好多父母道歉的時候都很不真誠,比如説,爸爸也不應該打你,這是不對的,但是你也不應該把爸爸氣成這樣!說什麼以後你如果不鬧、不讓爸爸生氣,爸爸就不會打你!這不是真正的道歉,很多道歉到最後都變成了聲討,要知道:打人就是不對的,或者吼叫本身不對,你要跟孩子説清楚。
最好的教育時機,是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
在孩子能夠很好地配合你的時候,對他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是最容易拉近兩個人的距離,最容易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感的。所以,當你能夠在生活當中,在一個家裏邊經常聽到發自內心的感謝,而不是「謝謝你啊,如果下次再怎樣就更好了」,沒有後半段,就是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表示感謝,這個家庭的氛圍就會越來越好。
總結:
吼叫只能發出驚醒和激勵作用,而不能把一段帶有訊息量的說話,傳到孩子腦中並讓他聽懂。因為孩子在被吼叫的第一刻反應是被驚恐著,他第一時間是在處理他自己的情緒,而身體停止一切機能的運作,因此這時候孩子的腦海裏而是一片空白的,你再說什麼他都會聽不到或聽進耳的,而這時候的他只記得自己父母吼叫時的語氣和表情。
因此,希望大家能夠覺察自己吼叫的原因,在瞭解吼叫會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後,學會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通過溝通和孩子建立連接,而不是通過溝通來破壞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你能夠真的把吼叫這件事情戒掉,我相信「無條件的愛」就更容易在家庭裏邊建立起來。
到此為止,我們的第一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就講完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
對「觸發器效應」很有共鳴呢!我自己就是對小朋友(及先生)經常搞到家中亂糟糟最容易生氣。在公司,我的桌面每天是習慣清空,因為我喜歡簡潔至甚麼也沒有的程度,但我的先生及小女兒則是完全相反,他們覺得沒問題,在我眼中看是亂到似亂葬崗。我唯有學習包容再包容。😅😂🤣
回覆刪除小朋友搞到屋企很亂的問題,我和太太也曾容許佢到超越了我和太太既極限,給她自食其果,踩到玩具痛後,也無效,話極都唔聽,或講都無用,總是唔肯自己收拾。。。最後增加儲物既空間和美感(買了個靚靚的櫃教她執一次之後),執拾好玩具就變得自動自覺。
回覆刪除教、鼓勵、讓小朋友知道她是有能力做事的,讓她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價值,是教育孩子的第二根支柱。
我成日跟我女兒說:「你把東西亂放在路中間,爸爸其實無所謂,但是媽媽看到會心情很差。」然後問她想不想媽媽心情愉快,買好多你喜歡吃的東西?她回答「想」之後,就問她:「可否一齊執拾玩具,一齊幫助媽咪心情愉快啊?」
改變這樣的說話方式後,我覺得對大人都用得著,會使整個家庭的愉快和幸福感提升很多。
第3步: 作出補償
回覆刪除如果孩子已經是中學生,家長可以怎樣呢?
我有些家長,都愛大吼大叫,甚至叫孩子去死。
聽到好難過,看到他們的親子關係愈來愈糟糕。
孩子開始放棄學業,只愛打機。家長期望落空,心情惡劣。
有些家中還有長期病患,家中長期低氣壓。
我可以怎樣幫忙?
我們很難去改變別人,最多只能透過鼓勵影響他人。
回覆刪除但也可以問問孩子的感受,是否很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學習的原因是不是主要來自父母的壓力,家裡的環境影響?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去同理孩子既心情,看他們的看法。
問多點讓他們回答「對」的說話,建立起關係後,才能把真正的心底話傳到他們心裡面。
而小弟的心底話是,希望他們知道這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固定心態的人,另一種是成長心態的人。
就如一個戒煙戒酒失敗的人,他的面前有兩條路簡:
一條就是戒煙失敗,放棄;
另一條就是戒煙失敗,再嘗試。
成長形心態的人,就是認為自己有得選擇。
讓孩子們知道,即使家庭不愉快,你也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不用拿自己的人生去證明父母的做法是錯的,而是覺得自己是有選擇,「到底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去學習」,還是「為了自己未來的人生去學習」,這都是自己能選擇的道路。不要因為對方不夠好,或這課目的老師教得不好、做法不公平、針對你,而讓自己錯過一個自己也能選擇自己好好學這堂課的決定。讓孩子們知道,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空間,而不是交給別人。
在家裡無條件的愛已沒有了,但如果作為導師,我想我們能做到的一點,就是為他們建立一點點的價值感,讓他們知道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不過回頭看,想深一層,父母並不是不愛孩子們,只不過可能是他們的父母,用了錯誤的方法來去愛他們的孩子,而這錯誤的行為,也只因父母們有著有限的認知所導致。
而我們作為孩子,雖然能夠去批評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一個好父母,但我們最好不要去隨便認為父母不愛我們,因為當孩子認為自己在這世上不被愛的時候,其實最痛苦的就是孩子自己本身。
其實怎樣和孩子關通,就是多想想當年的自己。
所以,當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能否回想起父母愛自己的片段,我相信大多數總會有的。
而能否自己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與父母溝通,主動去修補與父母的關係,的選擇權,其實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上。
我好記得皮老闆說的,與孩子溝通,當佢大一點的方向去談話,其實他會明白的。
但做唔做,係孩子他自己既課題,這還是交回給他。
Hi AC儲蓄兄,thanks for sharing! May I know whether those are what you wrote as a summary of the book or these are really what's in the book? How may I buy this book?
回覆刪除Hi James,
刪除Please join my group, it is free.
https://t.me/joinchat/PfgrcRm1dcwBoABIGT7pNw
And I will send you those books and summary to you.
Thank you!
刪除很有意義的分享。同時我感謝樂兄保持網誌不受廣告的"污染"。自我啟發計劃創造更好的自己。
回覆刪除雖然廣告無減真正有閱讀興趣的人(用手機的閱讀模式就可解決),但為了能吸引更多新讀者能閱讀下去,小弟的確不敢加廣告。
刪除難得cool him師姐能閱畢,小弟已很感恩。😊
非常喜歡師姐的最後一句「自我啟發計劃創造更好的自己。」👍
一般來說女姓大多愛整齊清潔,看了AC兄博客很久,很久,這大半年的文風,由寫財自轉向兒童心理學家的味道,真想不到你會有興趣,這樣多元化博愛題材,亦很少見像AC兄這樣年輕的博客,寫得咁細緻動容。佩服,佩服!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謝謝長期讀者兄的支持,小弟也因為有你一樣的讀者,才能有動力堅持分享下去。
刪除另外謝謝誇獎,小弟從學價值投資以來,其實小弟發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原來可以是無形的,而心理學一開始我以為就是讀懂別人的心理、操控別人的行為、繼而進行銷售等。就好像有些人認為賺錢是骯髒的一樣,就沒有心去了解和研究。
而當我真正被心理諮商師開導,被心理治療的書籍所影響之後,發覺,原來了解心理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和一些方法是可以去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並影響伴侶、影響別人去改善生活、去作出改變時,是一件多麼有用和有意義的事情,因而之後,小弟看書就不再局限財經書籍,而更開始喜歡育兒和其他領域的書籍了。
而把複雜的東西,拆解成簡單而能夠讓大多數人明白的道理,是小弟的興趣,也是不忘止凡兄對小弟當年啟發所做的,同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