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無條件的愛的第二個模塊叫作「温柔,但是有邊界」。
我們前面講了無條件的愛,你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並不是説,他幹什麼,我都不管,才叫無條件的愛,那個叫作溺愛。
愛的最高境界叫温柔,但是有邊界。也就是説我的態度是温柔的,我的語氣是尊重的,我們倆之間是心照不宣的,我們知道,我們是相互愛着對方的,但是有些事不能做,這個叫作邊界。所以,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邊界感,讓孩子有規矩,其實是給他帶來安全感的一件事。
有些人家的孩子,就覺得好像特好帶似的。那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生孩子三歲以前,培養了這樣一個基礎。但我自己家的孩子,我之前沒有學過,所以,他已經脾氣很大了,他經常就哭鬧,經常跟我大喊大叫,都搞得我也很抓狂,怎麼辦?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方法,如果孩子有這種失控的情況,如果孩子真的很難管,我之前做錯了很多的事,我現在想要改正,想要回歸到温柔,但是有邊界的狀態當中,我應該怎麼做?
父母是孩子的「導遊」
我們説,家裏邊基本上有兩種極端的類型,一種類型叫嚴厲型,一種叫嬌縱型,這是我們簡化的家庭的版本。
嚴厲型的標誌就是有規矩,沒自由。曾經有一位老師跟說,他爸爸是部隊上的領導,打過仗,他們家嚴厲到什麼程度呢?晚上睡覺的時候,貓都排隊,家裏邊養了大概七八隻貓,所有的貓貓都老老實實地排成一排,只要有一隻貓沒有按照位置排,他老爸就發飆,就揍那貓,所以全家七八隻貓排成一行。你想多可怕!而這人長期受到這樣的壓力管教,而後來得了抑鬱症。所以,這叫嚴厲型家庭,有規矩沒自由。
然後,另外一個極端的案例是嬌縱型,叫作有自由、沒規矩。他沒有規矩,他什麼事都敢幹,他見誰都敢打,他成為了一個小霸王,最後成為給全家帶來最大麻煩的這麼一個人,這也是很頭疼的一件事。
那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取個中平衡?
這裡要提到隱喻這一個東西,我覺得隱喻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説科學性很重要,但是科學性是簡單體系當中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叫作拆分模塊。
而在我們複雜體系當中,隱喻有時候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有一本書叫《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裡面提到,如果你在你的頭腦當中一旦換了一個比喻,你的人生可能就徹底不一樣。比如説,父母跟孩子更像是什麼關係?我認為,正確的方向是「導遊」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導遊」。
我們過去如果是嚴厲型,那父母便是「警察」,孩子是「犯人」。驕縱型孩子是「皇帝」,父母是侍奉的「太監」。
但是合適的狀況下,父母是導遊,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獨立的,人家是一個人,人家經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是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格、性格、命運,所以他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基本上是他説了算,不是你説了算。這就是「導遊」和「遊客」的關係。
而你作為一個導遊你能做什麼?
你想想看,假如一個導遊像警察一樣嚴厲,這也不許動,不許拍照、不許看,這叫導遊嗎?這叫監工!所以,如果一個導遊把握不好這個尺度,什麼事都不讓幹,那麼建立的全是邊界和規矩,遊客肯定造反了,因為不好玩,花了這個錢什麼都沒看到。
但是,如果導遊什麼都不説,導遊到這兒來了以後,連翻譯他都不管,你隨便走,也不能夠值回票價。
所以真正有效的導遊,是我要告訴你這叫什麼、那個是什麼,我要告訴你這兒有一個規矩不許碰,但是我們這次的目的是為了開開心心地玩,帶着他把人生旅程的前半段這麼走下來,然後讓他慢慢地熟悉人世間的環境,用18年的時間幫他慢慢熟悉這個環境,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兒。
如果我們能夠在我們的頭腦當中,建立這種「導遊」的隱喻,那麼我們想要實現的就是有規矩、有自由的了。這樣,孩子既能夠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自由的、有選擇權,同時又能夠知道有那些邊界、有那些規矩的。
要做到這「導遊」與「遊客」關係之平衡,父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
第一個準備就是父母必須修煉穩定的情緒。
針對成年人的內心問題,我建議所有人尤其是父母們,都必須要先調整自己的狀態,看到自己冰山下邊所擁有的那些問題,然後跟自己的父母和解,去解決它,然後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在家庭當中就會出現「踢貓效應」。
這是讓家裏變得雞飛狗跳的重要原理。在公司裏邊,老闆罵了員工,然後員工出門坐出租車就罵那個司機,然後這司機回家就罵老婆,老婆就打孩子,孩子出門踢貓,然後貓回頭撓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大老闆。這叫踢貓效應。
如果一個社會裏邊,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弱者身上,然後不斷地傳遞下去的話,最終受傷害的是整個社會,踢貓效應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作為父母,這是一次難得的修煉機會。
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一個重要的禮物。
你想想看我們前半生,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你也沒有想過要修煉,你也沒有想過要學習,就那麼過生活就行了。但是,現在有了孩子給你造成了這麼多麻煩以後,這是個機會,所有的痛苦和麻煩當中,都藴含着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是孩子帶給你的一個很重要的禮物。所以,藉着禮物來修煉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情緒穩定,來處理問題。然後,情緒穩定意味着你不容易被激怒。所以,不要輕易地被孩子激怒。
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被孩子激怒當然很難,因為孩子有時候確實很皮。但是,你在被激怒了的時候,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關照自己的情緒,你要知道自己此刻又生氣,這是一招非常有用的方法。
比如説,感到疼痛的時候,你的手劃破了,流血,這時候,你體會到,原來這就是疼的感覺。當你能夠盯着自己的手去感受疼的感覺的時候,疼痛感開始逐漸地消失,然後變成一突一突的熱,感覺在跳動。你可以試一下。
其他的情緒都一樣。情緒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像照顧我們自己一樣地去照顧我們的情緒。
當你的憤怒升起來的時候,你照顧你的情緒説,我此刻又生氣了。如果你再有能力往前進一步説,我為什麼會生氣呢?因為我被我的孩子激怒了。那麼,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激怒我呢?因為,我心中有一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慢慢的,找到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做這樣的剖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的情緒就會逐漸地安穩。如果你一時間做不到,轉身離開也可以,離開不意味着甩門就走,不是那種甩了門我不管你了,而是説媽媽需要休息一下,你讓爸爸休息一下,爸爸這會兒情緒不太好,一會兒我來處理這個問題。你要冷靜地離開,給自己一點時間,給孩子與家人一聲溫柔的通知。
然後,在頭腦當中提醒自己一件事,就是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如果你都不能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請問孩子怎麼能夠學得會?
在一個家裏邊發生了問題,誰應該負責?不用問,肯定是大人應該負責。因為大人能力強,大人有自控力。你是一個具有自控力的、有能力的人,孩子現在沒有建立自控力,你得幫他建立自控力。最好的方法是示範給他看,讓他能夠看到,爸爸是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慢慢的,他才能夠學得會。
這是一個父母首先應該做的準備,把自己的情緒管好,你可以選擇離開,可以按下暫停鍵,然後思考如何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孩子的四種常見問題
在家庭當中,經常會讓人煩惱,出現很多麻煩的狀況,一般有這麼幾種。
第一個就是過度地尋求關注。
孩子有時候調皮或者故意把這個東西搞壞,就有可能是在尋求關注!
當一個孩子在家裏邊尋求過度關注的時候,證明他並沒有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所以他才需要搗亂,他才需要讓別人關注他。尤其是很多家裏邊有了二寶以後,大寶經常被不小心忽略掉了,因為被忽略,他的辦法就是折騰,然後搞出很多叛逆的事,這時候父母才會關注他,這是一種經常會給人帶來煩惱的狀況。這是孩子在尋求過度的關注。
第二種狀況就是權力爭奪。
媽媽説,不允許,孩子説,我就要。有一次,在我們家,小孩的朋友和他的媽媽在這兒,後來臨到晚上八點要回家了,孩子不走,很多孩子覺得好不容易爭取來的玩的時間,你能不能讓我再玩10分鐘?他媽説,行,再玩10分鐘,玩了10分鐘,孩子又説再玩10分鐘,他媽説,不行,必須得走。然後,他們就開始吵。這孩子説:「我今天就不給你面子了!」雙方進行了全力的爭奪。
很多家裏邊一旦出現權力的爭奪,憤怒出現,最後,要麼就是賄賂妥協,要麼就是暴利終結,這就回到了破壞無條件的愛的路子上去了。
所以,當出現權力爭奪的時候,我們頭腦需要警惕,我們説,温柔,但是有邊界,想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要提醒自己先去梳理自己的情緒。
第三種讓人抓狂的狀況就是報復行為。
孩子出現報復行為就是我故意的,我就是為了讓你生氣,我就是為了欺負你,我就是要讓你難堪,我甚至在這麼多人面前,我做這樣的事,你拿我沒辦法,因為你不會在這兒打我。孩子是有心眼的,所以當出現了這些報復行為的時候,父母也會相當頭疼。
還有一類是自暴自棄。
打遊戲這最常見。孩子一邊打遊戲,一邊抱怨自己,他覺得自己很糟糕,但是他就一直打遊戲,他説,我就這樣了,我沒辦法,我只能這樣。
用傾聽,識別對方的情緒
這幾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最需要我們去調動「温柔,但是有邊界」這句話,思考怎麼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這裏邊所用到的方法:
第一步永遠是展開良好的傾聽,然後能夠識別對方此刻的情緒。
像之前所説的那個孩子,在我們家向自己的媽媽喊:「我就不給你面子了!」後來全家人都看着我,説要不然你來吧,我們都搞不定了。然後,我把他拉到我身邊,他一開始不願意在我旁邊。
我就會這樣輕輕揉,不用使勁,輕柔的,扶他我説:「你是不是特別不想走。」他説:「對!我們都沒有玩。」你看,第一句話説出來,他就説對。
為什麼呢?這句話説出來了以後你説準了,你理解他了,他其實已經玩了一天了,但是,他的感覺是「我們都還沒有有玩夠」。因此,首先你得允許他有這樣的感覺。他的媽媽站在旁邊講,你都玩了八個小時了,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孩子感覺自己沒玩,這是一種感覺。你不能夠説,因為有事實,所以你感覺不對,這叫作忽略對方的情感,你不允許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説:「我理解你肯定是還沒玩夠,好不容易玩得這麼開心,所以沒玩夠。」他説:「對,我們就是沒玩夠。」所有這些複雜的情況出現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套路,他只要説對,他的情緒水平就在下降,他就沒有跟你對抗。而且他覺得找到了理解,他知道你是一個願意跟他説話的人。
然後,我説:「你還有什麼委屈,可以跟我講一講。」他説:「你知道嗎?我媽在家裏怎麼對我的嗎?」然後,他開始跟我講,媽媽在掐他或者怎麼樣,這樣的狀況讓他訴苦,讓他講講完。
這個時候你就傾聽。傾聽是第一步,是為了讓孩子的情緒水平下降,讓他感受到有人理解他、有人愛他、有人關心他,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有這樣的感受,他並沒有錯。我們不能説,八個小時長,還是短,有這樣的感受並沒有錯。
等他情緒恢復正常了,説話聲音也合理了,也不大喊大叫了,也柔軟了,坐在我腿上了。這時候,我説,現在八點半,我們回家還要很長一段路,然後,回到家還要洗臉、刷牙,這麼長的時間,媽媽也很辛苦,明天還要上班。我們是不是應該照顧一下媽媽?他想想看,他説:「可以」,然後,後來很快協商過了,一會兒收拾東西開開心心走了。我還跟他講,我們這是美好的一天,我們希望有一個happy ending,我們在最後結尾的時候,不要因為最後的結尾不愉快,破壞了一整天快樂的回憶,所以我們開開心心地回家好不好?我跟他商量完。
所有人在旁邊就傻看着,説這樣就搞定了。
我們倆其實並不熟,但是這孩子回到家以後,跟他家裏的人講了一句話,説,別那個別人的爸爸從來沒有跟他自己的孩子發過一次脾氣,而那個媽媽之後説:「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過我兒子對別人家的羨慕,但是我兒子是真的很羨慕,因此反思,我之前對他的態度,真的太簡單、太粗暴了。」
所以,不需要長時間地建立感情,不需要説,兩個人必須是父母關係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跟他只是沒剛認識沒多久,但是只要你掌握了合理的方法,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是可以被溝通的。當你能夠學會「温柔,但是有邊界」的原則的時候,我們建立了邊界,家是必須要回去的,但是,我們如果可以温柔地去處理這件事情,即使是我們前面所説的那些糟糕的狀況也是能夠解決的。
當孩子做錯事了怎麼辦?
這裏,要提醒很多父母的一件事,就是當你給孩子建立邊界的時候,肯定要讓他承擔一定的後果。比如説,孩子不寫作業,我經常會跟很多家長講,他不寫作業,你不要管他,你就讓他去學校,老師會管他,他要慢慢地接受這個邏輯後果。
但是,我們很多家長用的是過度懲罰,這就意味着,爸媽生氣了,所以,你不寫作業,我罰你再抄十遍。這時候孩子覺得不公平了,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你憑什麼有這個權利,我們家難道是個法庭嗎?很多人把家裏邊變成法庭,變成警察局。
我們可以用這個邏輯的後果,來讓孩子感受到做錯事以後的結果,但是,這裏邊依然有四個前提,讓孩子承受邏輯後果,你自己絕對不能在旁邊冷眼旁觀,父母跟孩子不用玩這樣的攻心計。
第一個叫作相關。
就是這個邏輯後果和他做的這個事之間是有聯繫的,你不能平白無故的懲罰他。
第二個叫尊重。
雖然我們説好了六點半吃飯,你在那兒看電視,我們可以理解,給你延長到七點,但是七點了,你還沒吃,那對不起,今天沒有飯了。餓了怎麼辦?媽媽也很同情,給你拿點餅乾。這樣做就行了,讓他能夠接受這個邏輯後果。我可以幫你準備些餅乾什麼的,但是你得讓他知道,按時吃飯是我們家共同遵守的習慣。
第三個是合理。
指的是,這個邏輯後果要合理。
第四個叫預先告知。
就提前你要告訴他。孔子在《論語》當中講,不教而殺,謂之虐,一個人對別人根本沒有教育過,然後,上來就給人懲罰,這個叫作「虐」。
所以,如果家長能夠掌握好尺度,相關、尊重、合理,然後預先告知,通過這四種態度來幫助孩子設立界限,讓孩子知道有很多事是有規矩、有規則的,這個孩子的內心會更容易接受。
利用啟發式問題調動孩子思考 。
我們把道理講明白了,然後,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我們應該真誠地向他發出提問、啟發他。你覺得這事還有什麼方法,你認為現在做什麼是比較合適的?來,我們一塊兒想想看,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帶着尊重的啟發式的提問,而不是責問。
要尊重的啟發式的提問,而不是責問!
責問就是質疑他,「我跟你説過沒有,我有沒有跟你説過這件事,説過多少次了?」你「明明知道會這樣,你怎麼還這樣做?」當我們用這種責問的口氣對待孩子的時候,你不會調動孩子頭腦當中的思維。
你知道,啟發式問題的作用是調動對方思考,而不是讓對方難堪。所以,如果我們用責問的方式來問他,不管是問大人,還是孩子,對方的腦子都不懂運轉。因為他的腦子就停下來,覺得説,我現在不安全。怎麼才能夠安全?所以,我找藉口,我找理由推卸給別人,或者我沉默,我不説了,沉默和暴力就這麼來的。
有一本書叫《高績效教練》,即便是在公司裏邊,你去問市場部的人,銷售為什麼做得不好,你都可以換一種問法。你比如説,「為什麼不試試其他的方法!?」這是一句責問。如果換成,「有哪些原因讓我們沒有試過別的方法?」這就叫作會問問題。這就是在啟發大家動腦子想。為什麼!?Why!? 這時候,就變成了一句責問。
所以,在這裏邊,父母要學會真誠地提問,如果一個父母從來沒有這樣的習慣,你平常説話的語氣就那樣的話,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非常難!你肯定會做錯很多次。但是不要緊,做錯了,停下來,再來一次,或者這次做錯了過去了,我下一次我儘量做對。不要對自己提一百分的要求,學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跟孩子好好説話的技巧。
最好的狀態是父母本身很有修養,只不過是對孩子沒這個耐心,你就把孩子當作你的同事,學你跟你同事説話時的方式,把修養調動出來,然後跟他好好説話就行,在家裏邊,好好説話很重要。
好好説話裏邊,有一個很有效的工具,叫作一致性的表達,心口要一致。
你比如説,孩子衣服穿得少,要出門,你希望他多穿兩件衣服,那你就應該心口一致地表達,説,多穿一件衣服,小心不要凍感冒了。
不一致的表達是什麼呢?
説,凍死你,餓死你,沒人管,你過馬路為什麼不讓車撞你?哎喲~我就聽過很多父母喜歡用這種詛咒式的語言,這其實是來自父母內心的恐懼,當孩子橫穿馬路的時候,他沒有在意,父母心中的恐懼「啪」一下子就冒出來了。恐懼感脱口而出,變成了一句詛咒、一句辱罵。
在心理學上講,這種狀況叫作「述情障礙」,是因為孩子從小可能生活在恐懼之中,所以,他沒有學會表達豐富的情感,他所有的負面情感都只能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憤怒。
比如説,擔心,他表達出來是憤怒。
恐懼,他表達出來是憤怒。
甚至心情不好,他表達出來也是憤怒。
任何一個他關心的人,你手劃破了,你老公過來説,「怎麼那麼不小心!」,而太太就覺得「我手都劃破了,你還衝我大喊大叫。」但他實際上就是關心你,但他説不出來,叫「述情障礙」。
這種「述情障礙」導致的後果就是表達不一致,你明明想表達的是多穿兩件衣服別凍着了,但你脱口而出的話是:「為什麼不凍死你?」所以,當父母表達不一致的時候,你怎麼能夠温柔而有邊界呢?這温柔就全沒有了。
我特別能夠理解,因為,有時候你內心當中的恐懼感升起來的時候,那種焦慮和擔心升起來的時候,你確實會難以識別,你就忍不住會脱口而出,想要生氣、罵人。
我前之前跟女兒在我們小區裏邊騎自行車,她在前面騎,我在後面跑步,然後我就看到她在主路上騎自行車掉頭的時候,根本不回頭看路況,我當時內心的擔心,你想想看,後邊可能會有汽車開過來,按照我們成年人的習慣,肯定要扭頭看路,但是這孩子沒有建立這種騎自行車的交通規則。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氣,然後我喊了她一聲,她第一時間是被嚇一跳,後來到了她前頭後,我的情緒已經平復了。我説:「你剛剛掉頭那一下,爸爸有點害怕。」她説:「為什麼?」我説:「你回頭了嗎?」她説:「好像沒有回頭。」我説:「你知道,你不回頭是一件危險的事嗎?」她説:「我知道了。」。我説:「爸爸擔心是因為你不回頭,後面萬一有汽車就會很危險。所以,以後記住掉頭的時候,一定要回頭看。」這就叫作克服「述情障礙」。
我特別能夠理解父母內心當中的焦慮,那一刻,你忍不住就想大聲地吼他,但是大喊大叫會讓他驚慌失措,會讓他感受不到這個信息。
這一段對話是有信息量的,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要多穿一件衣服,是讓他知道為什麼要按時完成作業,所以,你要心口一致地把它表達出來。你心中愛他,你要用愛的語言來説,你心中關心他,你要用關心他的語言來説,而不是把所有的愛和關心全部都變成嘮叨、抱怨、諷刺、挖苦和大喊大叫,所以,如果你能夠克服表達一致性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就慢慢地接近温柔而有邊界了。
往情感賬户裏存錢
我們跟孩子之間是有情感賬户的,雖然沒有人記錄,但是這個賬户是在那兒的。你想想看,一個賬户裏邊,如果只取錢不存錢,你拿什麼取,所以,我們要經常性地給孩子的情感賬户裏面存錢,也就是説,你需要建立很多跟孩子共同的感情經歷,你要去刻意地做很多事情,讓他感受到跟你在一起很幸福。這叫作增進感情的過程。
我有時候帶着女兒在旅遊的時候,遇到那種很美好的場景,比如星空,我甚至會問他,你將來長大了會記得這一刻嗎?他説,我會記得這一刻。他有可能會忘記,但是我要提醒他,記得這一刻多美好,爸爸曾經跟你在這個地方看着星空。然後,爸爸給你買了一個冰淇淋,我們坐在這兒吃,這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可能只是平時你不在意地滿足她一個小小的願望就這麼一件事。她一直都記得。
你在情感賬户裏邊,你要跟孩子裝東西,你要經常地向他表示關愛,然後將來你到了青春期,荷爾蒙分泌旺盛的時候,他和你之間一定會發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在那個時候才有東西可以取,才有堅實的基礎。
而我們很多父母,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天天嘮叨他,陪他寫作業,不斷地指責他,挑毛病,你的賬户早就取空了,三歲以前,乖,心頭肉似的抱在懷裏邊的那段時間,沒有多長,你沒有建立足夠的情感賬户,所以,到最後透支的時候,你發現來不及了,沒有東西可裝了。所以,我們要能夠學會去增加跟孩子之間的感情。
增加感情還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效的鼓勵。
我們在後面會講到一個專門的工具,叫情感引導。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是塑造孩子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工具。
就算你沒有學會情感引導,你最起碼要學會適當地鼓勵,在孩子做對一件事的時候,更多地看到他做這件事情時,對的動機、出發點和過程,而不是僅僅表揚他的結果,説,寶貝你真棒。這樣的話其實給孩子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讓他慢慢地總想爭取表現出最棒的狀態給大人看,他變成了一個表演型的人格。我們要表揚的是過程,是動機,這才是值得表揚的地方。
最後還有一個小方法,在遇到一些重大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家庭會議,這是來自於《正面管教》的一個很有效的工具。
開家庭會議的時候比較正式,弄一個桌子,鋪上桌布,擺上一束小花,形成一個儀式感,讓孩子知道,家裏邊開會很認真,然後有人負責主持,有人發言,別人發言的時候不要打斷,然後大家可以展開討論和辯論,最終,形成一個大家都遵守的結論。這時候整個家庭的這種氛圍就建立起來了。
總結:
所以,我希望你能夠學會,温柔,但是有邊界。它的前提是我們父母首先自己要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要能夠學會好好説話,跟孩子一致性的表達,把你心中所想的、所感受到的這種愛的感覺表達出來,而不是心口不一,整天用暴力的方法來講話。能夠做到這一步,「無條件的愛」這根支柱的建立就又進了一步了。
溝通,包括表達、聆聽、回饋。
回覆刪除你的文章,正好指出後兩者的重要。
輔導工作,非常重視聆聽、情緒反映、協助當事人釐清想法,讓他作出當下認為最適合的決定。
作為教師,這些輔導技巧,只是入門級。
可是,作為家長,當局者迷,很多時就錯失了讓孩子放心表達意見的機會,也不能夠聽到孩子的心聲。
最後,還是孩子和家長,中間永遠有一道無形的牆。
可是,家長始終不明白,那道牆是生活中,自己一手一腳,一點一滴地築起的。
貓姐說得對👍
刪除除了教育孩子的知識, 好像還學到了一點當導遊應有的態度呢!
回覆刪除也是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