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20萬瀏覽量感謝言(特別鳴謝鍾Sir)


blog寫了一段日子,雖然初時只是為了自己的個人成長和學習交流而寫,但發現原來自己也聚集了一些長期的讀者和粉絲。


有了一班會定期看自己Blog文的朋友,除了帶給我支持和鼓勵,我更是萬分的感激。因為除了大家的高質留言和交流,我還認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網友、Blog友,甚至反教曉了我東西的前輩們等等。這一切一切,都比我付出的,來得更是寶貴。


謝謝大家,致所有的讀者們,一直以來,多謝你們無聲的閱覽。


為了回饋大家,我會繼續分享對我自己很有幫助的概念和心得,幫助曾與自己有相似困擾的人們,能得到啟發和找到一個自助的機會。


在初時,小弟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分享有什麼吸引別人閱讀之處,但久不久有網友說喜歡看小弟的文章時,原因是看完有一鼓正面的鼓勵作用、或突然被點通的啟發,而有時更誇張的是說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得到這樣回應,說真的,真的讓我心感溫慰呢。非常感謝欣賞和鼓勵小弟的人們。


尤其是在早一段時間,有幸得到Blog友前輩鍾Sir的賞識,推薦出版社找小弟出書,也感謝出版社的鼓勵。對此小弟內心是十分激動和感激萬分的!


因此我也請教了我的導師(心中那位),衪反問了我一個問題,「出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完成心願?還是為出而出?有沒有個人特點?主線是什麼?


這些都是核心問題,想了一想原來出書並不簡單,必需要認真思考,更需要考慮如何把個人的專長和特點帶給市場。


而當我想想自己能帶出的價值,是否市場沒有的。一想,就發現,原來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想帶出的東西其實也只是從別人或看書所學到的。講財商別人也講過,講心態我還未財自,沒有說服力。而最重要的問題是,我是為了什麼目標而出書?為了心願?還是為出而出?


對!我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出書,純粹有別人推薦,但並沒有想過要寫的內容是什麼。加上現在的我自問還沒有這個能力,一來未夠墨水,二來我其實家庭環境和生活上,正發生變化中,很多事情需要我花更多的心力去關注。因此我以「需要更多的沉澱」而婉拒了出版社,並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閱歷和成長。相信這樣,才能對得起期待我的人吧。


另外一個是比較現實的分析,現今市場上,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由過往賣超過十萬本或二十萬本的,才能有資格登上暢銷書的排行榜,但現今有一萬本銷售的已能排上香港的暢銷書榜上,因此,以一名普通學習者的角度和能力來看,加上市場上會看書的人已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閱歷,尤其是財經書籍,要再推出一些市場沒有,而又有價值的財經讀物,若不是:

一、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分享,或

二、有非常好的切入點去帶出事情和想法;


的話,相信是很難得到大眾讀者們的認同。(但這只是難,並不代表不能做到。因此小弟心中也開始構思一些生活上的切入點,也會把我所看過書中的重點,透過自身的實踐,並成功做到的事情,一一在網誌裡分享出來,同時也把這些啟發,帶給別人。)


而現在的我,才剛剛開始計劃為我的家人和事業盡全力打拼,我需要更多的精神和時間去做好對我有用而重要的事情上(包括自律、學習和實踐),而非花精力在出書上。因此,專注自己,認知和選擇,而不是只跟著別人做的事而做。


專注自己,就是繼續和別人交流、學習,整理並分享筆記,從而再進入另一次交流學習的循環,這對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也是每一位成功人士不可或缺、不斷在做的事情。「因為比你聰明的人,都比你努力。」


同時,現在小弟需要做的,除了事業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專注在太太和女兒的健康、生活、養育和環境,並在不斷發生改變的情況下,而作出不同的心態調整。


現時小弟已找到合適妻女的居住地,和日後財自生活的地方,是一個擁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並且是我們的一個新開始。


而為了調整這些東西,我也甘願去付出一些代價(雖算不上犧牲,反覺得是生命的轉化),離開一些會影響我的人和物,來換取更大的營養價值和專注力。


想知小弟是如何一步一步實踐,並希望觀看小弟的心路歷程,窺探一些心中想法和人生決策等,歡迎繼續支持和收看。


最後,不知大家有否興趣,加入小弟新開的Telegram 群祖(其實未開,只是有個想法和新嘗試),有興趣的話不妨留言說聲,以讓小弟知道,以及想知道你對這群組的期望、或是在小弟未來的分享裡,最想要的是什麼樣的題材?(雖然我還是會隨心分享,但你的留言,是我寫下去的動力。)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培養親子關係 與 自我覺察的重要


到底什麼因素阻礙了親子溝通,要怎麼做才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深厚?


從我們上一代獲得的親子教養,到底對我們養兒育女的教育方式有何影響,以及我們在親子教養上不知不覺犯下的錯誤,尤其是那些我們從不察覺的錯,以及該如何解決?


我們需要幫孩子做四件事:幫他們穿衣,餵他們吃飯,給他們洗澡,哄他們睡覺。


但其實在做爸爸之前,我有個幻想,就是以為家長就是在草地上與孩子恣意地奔跑和輕鬆的野餐,但實際上面對孩子,每天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你得一直幫他們做那四件基本的事情;並且如何讓自己變回6歲的智商,然後哄著3歲的孩兒。。等等。。


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那可能很無聊、令人沮喪、失望透頂、傷透腦筋,但同時也是你經歷過最有趣、最快樂、最有愛、最棒的事情。


當你忙著換尿布,為孩子生病忙得焦頭爛額,忙著應付孩子的脾氣(幼兒和青少年),或上一天班回到家,開始處理真正的課題時(包括從兒童座椅的縫細刮除殘留的香蕉,或是收到校長再次來信,請你去學校一趟),你很難客觀地看待為人父母這件事。


而在養育孩子時,那些是重要、那些不重要、怎麼幫孩子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呢?


親子教養的核心,在於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人是植物的話,關係就是土壤。關係支持及滋養著孩子,讓孩子得以成長(或抑制成長)。少了可依靠的關係,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受損。而緊密的親子關係會是孩子獲得力量的泉源。


我發現通常我認為好的育兒書籍,原來與心理諮詢書都脫不了關係。大多數的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等。。。原來親子教育上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外乎是處理家長與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以防止陷入令人疲憊的衝突或退縮的模式。


家長們應該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親子教養的問題,而不是靠一些小技巧或訣竅來馴養孩子,目的應該是如何與孩子相處,而不是如何操縱他們。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只有『關係』而已。親子關係深厚,我們說的教養話語,孩子才願意聽得進去。關係緊密,孩子才願意說出內心話,與我們進行溝通。而關係的累積,父母絕對是掌控者,因為孩子都是非常的渴望得到爸媽的愛,可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卻用錯了方法。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往往是受到過往成長的影響。我希望家長能透過自我覺察從而更加瞭解自己,重新建立與孩子牢不可破的親子關係。」


「自我覺察」是指一個人從主觀及客觀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言行、情緒、變化,從而反省和思考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想法、以及實際感受的背後原因。


我鼓勵你回顧自己嬰幼兒時期及童年的經歷,以便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效益傳遞到下一代身上,也避免把以前受過的傷害複製到孩子身上。我會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所有的關係變得更好,讓孩子可以在那些和諧的關係中成長。


而在閱讀《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面提到,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來自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和照顧,我們用環境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不自覺的批判和傷害,來自我們曾經承受過的對待。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內心都藏著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的過去,都是成人們都不堪回首、甚至想要扼殺的記憶,這段記憶會從與孩子相處之中、相似的經歷而悄悄出現,而這可能會讓你不以為然地悲傷起來,從而導致不知所以的恐懼或憤怒。


要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如何終止不當的管教延續到孩子身上,是一門值得深思的課題。


我相信做父母不容易,但這個不容易,所指的並不是父母的辛勞或辛酸,我所指的不容易,其實指的是父母能否對自己進行覺察,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從而思考和練習去改變既有的思考模式、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因此,我將會引用我看過的書本、每一則的小故事,從而帶領家長們思考自己在對待孩子時,是否也有相同的狀況?是不是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批判孩子的努力?有沒有忽略了孩子要跟我們分享的小喜悅?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期待?帶著孩子用什麼角度看風景?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我也曾對投資成績和個人成長感到迷惘


一位網友的迷惘,原來我也曾有過,也感謝他向小弟的疑問和交流,我才能看到自己不知不覺的進步。


希望透過以下分享,能帶給有著同樣困惑的你一些釋懷。




小弟的回覆:(並作一些修改)

我其實相對班長和薯兄、甚至是Tommy兄也好,我應該算是極少讀財報的一位。

只讀過自己現在買的東西的5-10年年報

9393383166568232638的,

因為有興趣同有些地方吸引自己才深入研究。


其他如9988700、等等升得好勁我都好少理,因為自己唔識睇就唔會大力投資。


當年我只懂兩隻股票,就係939同港燈SS

939@$9沽出後,

全部轉晒入2638@$7


之後939跌到落$5.7x,就由港燈@$8全部轉返做939,(看似低買高賣,但其實我只是以息率為優先考慮),有點似狗股投資法,由派息低的轉去派息高的,但不同的是,我還是買自己懂的和熟悉的。


主要是嚴守紀律同法則,不熟悉的就不投。


之後就學習借貸,同擴大能力圈,

也是我損手的開始,

把上一年整年派息的整整7萬完全虧掉,

因為買咗xxx零售股,同xxxx酒店股

但慶幸是看完xxx的年報由盈轉虧即沽出,

以及看到疫症來臨時忍痛沽出酒店股,

不然就不是只損手7萬。


而發現自己夠膽越跌越買的股票只有6823香港電訊SS3383雅居樂,

發現自己只有公用股才不怕其PBPE貴,

以及對PB值極低並深入了解過的內房股更是有信心並放膽買入。


因此在3月底,我就大大力投資3383@$7.x6823@10.x 9.x,一個係未見過佢跌到咁低既公用股,另一個係未試過有咁高派息率(有成12.x厘)的内房。

還有小試1665,現在雖然升咗接近三倍,可是只敢投資極少量(只有5萬)。


最後自己現時整體的帳面回報也只有正15%

但是先-7% +15=8%,因此回報其實少得可憐。。


學習了投資一段時間,成績也未如理想,看到別人把握到機會大賺,也是非常沮喪😆


所以其實我也是在想如何可以進步,如下次怎樣才能放膽去買?怎樣才能避免損手、又或是有時間就要好好發掘一些有興趣既企業研究,以免再次錯失機會,而感到沮喪。


或者,投資就係用盡自己所想既一切有效辦法、把一些有用的心法和法則學以致用,幫助自己生活罷了。


其實我很少計財務比率,

多數都係直接睇一些近10年的財務比率的報告,有興趣先再深入去研究。

不然,自己工作、家庭、小朋友、看育兒書籍,已夠我忙的😅


而除了帳面回報外,小弟今年預期收到有8萬股息,又再比上年多一萬,算是儲蓄的資產有在增加,雖然回報比別人差,但總算有進步吧~


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要和別人比較。


只與自己比拼,

如今年收到的股息有無比上年多?儲蓄的資產有沒有在增加?有沒有研究多一、兩間企業或深入了解自己的投資作下一次機會作準備。。等等。


同自己比較之如,又以可以不斷請教Group中的師兄們,把握好機會請教不同的人總會有得著,借利害的人的能力,幫助自己成長。


又或者抄鐘Sir、止凡兄、伊面兄等等利害的人物的功課也好,

期望下一次比今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可以了。


(伊面兄是誰?請看https://www.patreon.com/NoodleLobster/posts


其實我們投資都只是為了過上好一些的生活,忙可以選擇月供,有空才考慮研究個股,有時間和興趣才看看年報,把生活的意義活正確、活開心,才不會本末倒置吧😆


我今年看了近30本的育兒、原生家庭、心理諮詢、婚姻、個人成長等的書籍,所能用在我個人生活上的用處都比投資成效的進步來得更好和更有意義。


投資成績只是數字,最重要的是不斷增加收入和儲蓄資產,投資的成效並不是最重要的,最緊要投資心態,穩打穩賺,慢慢儲蓄富爸爸所說的資產,不要過分著急。




後記:

雖然廢up了一輪,但網友回覆非常有幫助,因此我也放心了,感覺得到鼓勵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也勇於與大眾分享一下。


而另外,剛剛看到鍾Sir《控制情緒是致勝關鍵》一文章的內容,十分值得大家去看看,因為小弟覺得非常棒,也不得不把部分節錄下來,作自我提醒。


內容是小弟最喜歡並經常翻閱的「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的經典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投資人一生要投資成功並不須要超高IQ、非凡的商業洞察力或內幕消息,只須要擁有一套完好的智慧框架去做投資決定及有能力捍衛該框架不被情緒所侵蝕。」


「事實上,投資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面對投資決定時,投資者宜建立正確的心理和情緒態度。股票市場上,不少品性適合做投資的『普通人』,其投資成績往往較沒有品性的投資者優勝,即使後者擁用豐富的會計、財務和股市知識。」


而鍾Sir說的「平實、冷靜、有耐性、守紀律的人較適合做價值投資。」,也慶幸是小弟一直以來在培養自己的品格。


也即時回顧了自己《我真的在做價值投資嗎?》的學習筆記:





謝謝觀賞。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在大時代理財 - 止凡、鍾記、威廉人(已取消或延期)

以下是止凡鍾記威廉人的分享會


日期:2020年07月18日
時間:晚上7:30pm - 9:00pm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S423

講者簡介:

iMoney財經專欄、擁有多本暢銷財商著作、能改變人命運的超人氣Blogger止凡;


iMoney價值投資課程「鍾記補習社」人氣導師,擁有多本價值投資、年報估值、資產配置著作並登上暢銷榜、以及有「香港價值投資之父」之稱的超人氣BloggerSir


以及非常年輕、擁有會計方面的相關知識、並且是鍾記價值投資學會的班長威廉人;

為大家分享,大時代的理財概念,以及投資之道。


三位都是在財經網誌中,被認定是「取之有道」的講師,所分享的東西,都是以授人為樂為宗旨,以蔗渣嘅價錢,讓聆聽者享受著燒鵝嘅味道,讓大眾增長財務知識,是使人們獲益良多的良師益友。


*註:以上簡介,純粹以小弟角度、小弟所知所聞,並以真心分享推介好東西為前提而寫的。如有不實,歡迎告知作修改。




登記報名網址:

輕鬆手機報名方法短片介紹如下:



小弟已經報名了,你有興趣參加嗎?

多間參展商先後宣布退出 消息指書展延期至9月或12月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我失業了,升職加人工了,但又怎樣?


我失業了,我該怎麼辦?

我要如何照顧我的家人?

我要如何照顧母親?


我記得我經常思考「萬一失業了」的問題。


當我失業時,我應該做些什麼? 

非常令人不安,非常令人沮喪的思考。。。

我要如何支付租金?

我要如何吃飯?


我需要使用我的信用卡嗎?


當我已經用完我的信用卡,當我已經負債累累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即使經營自己的生意,也有時候,即使你做得很好,但客戶有時並不喜歡自己的所作所為,並被客戶解雇,這些都是非常的令人沮喪。


我知道也許會有一天經歷這樣的事情。


從表面上看,可能會想保持鎮定, 但內心深處卻令人不安。你不想告知家人,認為告知也無濟於事,原因是,即使你告知後,也只會讓他們擔心,於是想承擔這個負擔。


今天我想給大家、給自己一些想法,以及一些可以幫助你、或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提示。


多年來,什麼幫助了我,讓我自己能安然地去渡過一些不好的時期。


當我失業時,確實有兩種選擇,以及一種預備,就是:



第一,你可以回去找另一份工作。


也許您有完善的履歷表,最更新的履歷表,將其發送到不同網站並與人們交談,然後分發簡歷,然後嘗試尋找另一份工作。 


有時候,我見過人們,他們被解雇了,並不是因為表現或能力問題,而是因為有時候,高層管理人員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或行業下降趨勢, 因此有很多縮小規模。 


就在最近,香港銀行剛被裁員數万人。

對!香港銀行有錢。 

但是由於他們有什麼結構, 或者他們想削減開銷, 他們解雇了很多人。可能這並不是你自己的錯,對吧?


因此,無論如何,你都可以尋找另一份工作, 這總是有可能的。 


在某些情況下,也許您可以獲得類似的工作付給你相同的薪酬;也許不幸的是,可能新的工作,並不能再給予你這麼多薪資;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你擁有的技能不再相關,那麼你甚至找不到工作。 


可能要花幾個月的時間。 


那在這種情況下,你最需要的是什麼?




第二

或者你可能會想開始自己的事業,去創業。


對,有很多人會說:「嗯,你知道嗎?我被解雇了,所以我要開始自己的事業,擁有自己的生意。」


但請不要忘記:最差的創業時間,就是當你沒有錢的時候,因為你不得不做出決定,而這決定可能對自​​己來說並不是最好的。


「因為人在絕望時,是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的!」邁克爾·格伯(Michael Gerber)在他的《創業必經的那些事》一書中談到了這一點。 


但什麼是企業家?

邁克爾談到大多數企業家,實際上不是企業家。他們只是遭受企業壓榨的僱員,只是一群被挑動創業神經的打工仔


對,他們只是在思考創業的員工:「嘿,你知道嗎?我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我有什麼樣的點子,我可以去怎樣怎樣創業。」


但是大部分時間,幾乎所有時間, 他們沒有商務技能,或沒有業務敏銳度所稱之為「商業觸覺」來開展業務。


因此,只有點子,沒有創業本錢及商務知識的,都不具備創業的條件。


就像不是每個人都很會打高爾夫球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職業籃球員。 


你可以玩, 你可以將業務作為一種業餘愛好。 


但,是要成為專業人士,商業人士,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這只是一個選擇,如果那是你想要的,的確可以這樣做。


但知道,這將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這比起找另一份工作,將需要更多的時間,以年數去計。因為企業不能在幾個月內就賺到錢,企業需要花費數年才能賺錢。 


因此,你必須問自己,您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 


對此,你又準備好了嗎? 在財務上是否可行?



因此,你需要預備的是什麼?

最後,無論是作什麼樣的選擇,你都需要一筆資金,這筆金錢,是確保你能在找到另一份工作有收入之前,抑或是發展的業務能產生盈利之前,讓你自己及你的家人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也助你在決策上或心理上,能有一定的安全感,以作出最好的決定和反應。


因此,無論何時,

失業時,抑或是創業時,


你最需要的,就是一筆「預備金」!


一個備有足夠維持基本生活數月至一年的備用現金,是你失業時,以及還未有財務自由時,的一個緩衝


雖然創業時,你需要的資金更大,

而創業的最好的狀態,就是財務自由。


但一般人而言,除非一開始很有商業意識,或是有一位「富」爸爸教他商務及財務知識。否則很多時、或大多數人,都是畢業後,慢慢從生意開始由零學起,或是從一些商務或財務相關的書本中學習並實踐。



後記:

小弟其實並沒有失業,反而在早一個兩月前,被上司通知升職加了人工。

好處當然是加快了財務自由的步伐,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市況不好的時候,加的幅度不似預期。但正體來說,有好過無,所以也是十分感恩和滿意的,尤其是同事的合作和上司的栽培。


但對於失業的朋友,尤其是也曾經歷過失業的小弟,雖然被解雇在這年代並不是什麼醜事或鮮有的事,尤其是I.T行業合約不被續約的情況年年發生,新項目開啓之後又cut budget、年年錯判預算等的事情在香港屢見不鮮。

不過,即使當年小弟離開公司之前,就能找到一份更好、公司更大、人工更高的工作。但對於被解雇或不被續約的感受,我還是印象深刻的,或多或少,無論是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都會有點難受,感覺自己很沒用似的。


而自從那次事件之後,我得到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就是備用現金的重要。除了是生活應急之外,它更給了我一種放心的狀態。讓我知道,即使一年不工作,也不用擔憂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在見工面試時,保持了平日應有的水準。(回想,如果沒有這筆備用現金的話,可能我會因害怕不能即時找到工作而著急,表現也會因壓力而變差。)


小弟在一開始寫blog時的一篇《投資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風險管理》中,也提醒過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它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投資或業務發展方面,它都是一道讓自己放心在場外搏殺或放膽投資的牆,也是能讓自己保持理性、不著急、有思考空間作決策的保護。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80後薯兄 - 《年報解密》推薦序


期待已久,薯兄的新作終於出版了。


作為戰友並能為其新書寫序,除了為薯兄感到高興,也為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學習者,如我,感到幸運和感恩。


主要原因是,薯兄除了工作背景是與財務專業相關(其中一項工作更是編制年報)外,他還對相關的知識學習有著濃厚的熱情,自行去考取CFA 等的專業資格,更對相關的知識作深入研究。


而這位Blogger,除了擁有相關專業和豐富的財商外,又熱愛分享和研究個股估值,而現在更是願意分享自己如何看年報的心得和經驗,對大眾,尤其是對一班價值投資的學習者,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也。


這裡分享一下小弟的推薦序:



AC儲蓄 《儲蓄為樂》Blogger


股神華倫·巴菲特說:「世上只有兩個投資法則,第一條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是不要忘記第一條」。


但要怎樣才能投資不賠錢呢?

除了要懂估值——懂得計算企業的內在價值和擁有正確的投資心態外,我們還需要有判斷企業管理層是否誠實的能力,這也是價值投資的基本。


就如巴菲特的三大選股法則:「公司必須從營運所需的有形淨資本獲得良好回報」「股價必須合理」丶以及很多人所忽略的其中一則,就是「公司必須由有實力且誠實的管理人營運」。


而怎樣去判斷管理層?

這法則可從年報中管理層的一言一行看出來,至於怎樣由最基礎的看年度報告,再到進階的會計準則漏洞及粉飾帳目的手法等,作者小薯都會在書中一一和你分享,牽著你丶伴著你導讀年報。


看年報第一樣要看甚麼?

對於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薯兄一開始便教曉投資新手看年報時,第一樣最重要的是先看甚麼?而答案是核數師報告。


這也提醒了老手們,尤其是想發掘新的投資項目時,檢視資料的正確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對於未來的你,要靠自己研究新的企業股票時,即使你估值能力很強,估算能力有多準確也好,如果基礎不好,或是忽略了一些基本檢視,也有機會犯上一些價值投資老手常犯的錯誤,從而墮價值投資陷阱因此書中教導的方向,也是薯兄常說的「寧願模糊的凖確,也不願精準的錯誤」一樣,不要往錯誤的投標的裡投或研究,如方向錯了,這不但會浪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還要賠上金錢損失,大大增加達到財務自由的成本。


與薯兄的認識

小弟對薯兄的認識,是從千萬瀏覽量博客止凡兄的文章中及留言裡看到薯兄的獨特見解,從而吸引小弟按下薯兄的博客去看其文章,才發現薯兄與小弟都是80後的 Blogger,而且是比小弟更早開始寫Blog分享的,是個財商不凡,但為人卻低調得很的一位Blog友。


與薯兄更深入的交流則是從群組裏開始的,在初時他更不是以筆名「80後小薯」命名,而是只用了自己的英文簡稱在群組裡交流的。但後來因為掩蓋不住他身上散發出的那股氣場,在「鍾記價值投資學會」被鍾Sir賞識,與學會裡的班長-威廉人一同被邀請到 Telegram的第二個群組「鍾記價值投資學會2.0」去幫助學員學習分享知識並互相交流,而之後更被同學認出,問是否是薯兄。


而後來有趣的是,不知是否小弟的大膽建議還是薯兄自覺可省卻別人問道是否薯兄的時間,而最終被迫於無奈用筆名展示於群眾。


有看過薯兄的文章,都會知道估值是薯兄的強項。薯兄的Blog中有大量的估值計算以及分析文章,除了展露了很強的證券分析能力,還能看出他對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薯兄對於估值工具的應用也十分清晰,因為他非常了解估值工具應用上的背後理念。如:


  • PB的不確定性較低,因為股價和每股資產淨值是完全公開並不需要作估算的資料
  • PE則是多了一層需要作盈利預測的估算
  • PEG就再深一層需要去估計盈利的預測升幅作估算


在上述群組2.0的其中一次交流裡,小弟分享了估值工具PEEV/EBITDA的分別和背後所包括的財務數字時,薯兄除了認同相對於EV/EBITDAPE受資本結構大小相差愈大而影響愈大,使致其可比較性也大大減低外,薯兄更提醒了, EBITDA的實際定義,會看不同的分析員而有所不同,比較性也可能更低,因此需要驗證資料來源。


以及在其後私聊時,薯兄對 US GAAP(美國財務會計原則)與IFRS(國際會計準則),以及香港市場的HKFRS之間的區別,以致討論到當中細分如現金流的分類有所不同,以及他自己作估算分析時會作出些調整,而重點還是回到資料的可比較性上。


致讀者們

以上,能看出薯兄重質不重量的學習心態,在分析企業時,對檢視資料來源的謹慎程度,以及理解財務數字背後真正意義的清晰程度來看,作者是位財務知識非常高的人,能有這位高財商的價值投資分享者,分享如何看年報,不但造福了一眾對價值投資有濃厚熱情的學習者,讓大家省下不少的學習時間,也讓一眾不懂如何閱讀年報但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新手,有一個很有序且很全面的學習如何去看年報的機會。


而對我這般使用了價值投資一段時間有不錯回報的,就以為自己懂價投的人,也不得不謙卑地閱覽此書,以審視自己有否像薯兄在著作般,全面檢視自己所投資的企業年報裡,每一個需要去確認的項目。


最後,感恩並榮幸能被薯兄邀請寫序,分享推薦給有緣的讀者們一同學習,讓更多的人懂得這價投之路,以讓更多人能成為自助的人,幫助自己脫離不懂看年報和價投的迷思。


謹祝薯兄此書一紙風行。






後記:

回看鍾兄的《讀財報 學選股 計估值》,才知道原來鍾Sir,一早已提及看年報第一樣最重要的是看什麼,是否需要對報告存有戒心等。只可惜當時的自己,只著重並急於看如何計算估值,根本忽略了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確定自己所看的年報其資料的準確性和可信性,估值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因此,當我接過薯兄的新作稿後,看到年報導讀的第一章,這無疑是提醒我曾忽略的基礎,因而使我自己印象更是深刻。

加上薯兄在書中用不同的年報告報圖作例子並加以說明,此舉止非常細心,也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雖然,可能一般讀者所看的企業年報,都是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核數師所核對,但要如何去分辨「無保留意見Unqualified opinion」、「保留意見Qualified opinion」、「否定意見Adverse opinion」、以及「無法表示意見Disclaimer of opinion」的分別,和怎樣在年報中呈現,相信一定要買本薯兄的著作來看看。


而接著要看的是什麼?如何去看「主席報告」(Chairman’s Statement)、「管理層討論及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 Analysis)、以及在「董事會報告」(Directors’ Report)裡可以看到什麼?如何從年報中看出價投陷阱?等等⋯等等⋯⋯


這些東西,薯兄都會在書中一一分享,而相信只計這些部分,此書已值回票價,還未計及一些書中的財務比率解透、估值工具大拆解,以及近日領展的回購作討論的切入點,帶你剖析股權架構等。


因此,在這兩星期裡,又是大家對新書、新寵的搶購期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對學習看年報有興趣呢~



最後,再次謝謝薯兄邀請寫序,除了多謝薯兄外,還要多謝一個人,就是窮查理的信徒SPY兄,基於他的問道,我才再次鼓起勇氣,重新找回Sir班長William之聯絡,更膽粗粗地與薯兄、班長等人私下去交流,才能對他們有更深的認識,對價值投資有更深入的學習和探討。


謝謝觀賞。




相關連結:


隆重宣佈,小薯出書了!《年報解密 揭露公司價值真相》登場!(2020年6月23日)


年報解密—揭露公司價值真相- 小薯- Google Books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為什麼明明就很脆弱,卻要在他人面前顯得堅強?




Part 1

 “在嗎?”

 “在!”

 “有事嗎?”

 “沒事,我就問問。”

 “需要幫忙嗎?”

 “不需要哦。

 “真的嗎?”

 “恩,我自己搞的定。”

 “你真是太堅強了,如果是我,我肯定做不到”。

 “嗯。謝謝。”


 明明有事,硬說沒事。

 明明內心熱情似火,外表卻那麼高冷。

 明明不是很care大多數人的目光,卻常說一句“我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唉。”

 明明特別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卻常常對別人說“不用了,我自己可以搞定。”

 明明不是那麼獨立,卻埋藏脆弱,為了做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勵志青年。 男生身著整齊的西裝,女生畫著精緻的妝容,強打起精神上班,微笑,生活,不管多累,下班又像聖鬥士一樣活躍在另外一個地盤。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如此心口不一?

 什麼時候我們給自己穿上了層層鎧甲,阻擋著這個世界的紛擾?

 什麼時候,越來越多的都市年輕人,開始過上一種“反差人生”?




 Part 2

 一個朋友,幼年時分母親離世,作為單身漢的父親照看不了她,把她寄養在親戚家。

 今天在外婆家吃飯,明天在舅舅家.......居無定所。


 自小吃百家飯,看別人臉色長大的她變得特別懂事,也能很敏銳地能捕捉到別人的情緒。


 長大後她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張羅著家裡的大小事,既是家庭角色上的母親又是父親,家中的其他人反而成了“孩子”。

 工作上,她獨擋一面,責任心超強,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工作,晚上常因壓力太大失眠。

 個人問題上,也一直不順利。 相親若干次,男人們都覺得她太強。


 但我能看到她無比強大的外表下,藏著一顆需要關愛的心。


 只是,她的成長經歷,讓她不得不打起精神靠自己。


 “我也很想表現的輕鬆自在,但是我做不到。”


 外表和內心的反差,將很多人擋在了門外。


 我們穿起鎧甲,也許是真心曾被褻瀆,也許是成長經歷所致。

 適度的“反差”,是保護自我,為了靈活地適應這個世界,讓我們在與世界融合的同時保持著一份清醒和疏離。

 但如果“反差過度”,鎧甲太厚,就會漸漸遺忘了真實的自己,內心總覺得不快樂。


 要么我們會積重難返,遇到爆發的點,來一個頃刻崩盤。 又或者,會不在身體上出現各種不適。

 一層一層地將鎧甲穿上,雖是面對過往傷痛的一種自我保護,但卻會讓我們負重前行。



 Part 3

 到底為什麼,我們面對別人和麵對自己時,反差會如此巨大呢?

 (1)你害怕被人拒絕,也害怕拒絕別人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你都在超負荷運轉。

 你對周邊的關係,總不是那麼自信。

 你害怕聽到拒絕的聲音,與獨自做事的辛苦相比,被拒絕的時候,你能聽到內心流血的聲音,那樣會有背棄的感覺,更痛。


 所以,面對他人介入可以更順暢地解決的事情上,都選擇了獨立完成。 這樣,你發出的需求越來越少,相應的,遭受拒絕的機會也的確減少了。

 面對他人的求助,明明你覺得你承擔不了,但是,為了獲得上司對你的良好印象,朋友家人對你的喜歡,你都一一承接下來,努力完成得很好。

 於是,外界對你的真正需求也漸漸聽不見了。


 直到,你再也扛不住。


 你病倒了。

 疾病,可能是你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而已。

 (2)你害怕以脆弱的一面示人

 你經常可以聽見別人評價你“真能幹!”“沒有你幹不好的事情”,漸漸地,你的頭腦認同了。


 這成為你在職場和家庭的一個標籤,但卻也同時成為了你的一個牢籠。

 然而,你發現,你也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是超出你能力範圍的。

 有些人會選擇示弱,但你不會。


 因為,讓你說“我不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暴露自己的脆弱面會深深地激起你的羞恥感。

 你超負荷運作,即使開口就能得到幫助,你仍然不願意開口。


 你想方設法去達成,其他人的確會覺得你非常能幹,但卻看不到你其實已經非常勉強。

 (3)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你不相信你被愛

 每個人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都是被緊緊地包圍著,愛著的。 那個時候,我們與母親是完全的一體,那是一種完全的容納與承接。

 生下之初,第一次體驗分離。 所以我們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

 嬰兒時期,我們接受著父母的照顧,通過她們的引導和自己的探索,慢慢地融入這個世界。

 那些很好地得到父母關愛和照顧的孩子,通常意義來說擁有較強的安全感,也能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


 “我不夠好”的思想,常常是因為父母的忽視或虐待造成的,不僅僅是因為父母對孩子表達“世界不安全”;而是父母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撫育方式,直接讓孩子感到 了“世界不安全”。


 反過來,如果是父母內心藏著很大的恐懼,就會告訴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關係是不可信”等等的負面暗示。


 於是,你害怕,你恐懼,你顯得無堅不摧,但其實,你的內在住著一個十分委屈和脆弱的小孩。 她渴望被愛,然而她卻覺得世界不安全,不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

 “世界並不安全”

 “我不夠好,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如果我要得到別人的愛,我需要做點什麼來換”……

 在這種很難打破的信念下,她開始扭曲自己的身心,不敢釋放真正的自己,反而是在各種關係中按照別人的標準去改造自己。 直到漸漸忘記了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唯一可以提醒她的,是不開心,或者是身體出現了嚴重困擾。

 我都病了,總該順利成章地歇歇了吧。

 我都病了,總可以享受大家的關心和愛護了吧?

 假若這種狀況真的出現,也許你的疾病會變得非常的難纏。

 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在通過疾病“享受”被愛。




 Part 4

 如果你真的覺得外在你的你和內在的你之間衝突和分裂越來越嚴重,或許,是時候改變這種反差了,你需要知道的是: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真實的你比假裝的完美更有力量的多
 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恰恰是放下對自己的保護
 敞開並信任這個世界,信任自己,好的人和事會被你聚攏
 在行動上,完成這個蛻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和機會:

 (1)學會適當示弱,創造需要

 仔細觀察太極圖,你能發現,一陰一陽謂之道。


 我們如果一直堅持突出有力、積極、剛強的“陽”一面,而“陰”的柔韌、柔軟、承載得不到體現,那麼,人在身體上會生病,在人際關係中也不會太順暢。


 有時候,表面上的弱恰恰是一種柔軟的、十分有韌勁的。 這一點,對“女王們”尤其適用。

 不用怕麻煩別人,關係就是在相互麻煩中變得牢固。 當你需要他人的時候,也代表著對方對你的重要性。

 (2)相信他人,給予正向鼓勵


 婚姻中,很多女人容易抱怨“他什麼事情都乾不好”,但其實是,她根本無法從深層次相信他能干好。


 若你想一點一點卸下擔子,首先需要相信別人。

 朋友S剛與先生結婚的時候,先生什麼菜也不會做,但她充分相信他完全沒問題,讓他去嘗試。


 後來,先生不僅菜做得好,還陪兒子運動、下棋、學習,因為爸爸的參與,整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非常高。

 好的夫妻,在磨合的過程中,其實是在愛和信任的基礎上相互“馴化”的。 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就是個魔法棒。

 (3)以孩子為師,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孩子往往高興了就笑,不開心就哭。 所以孩子情緒病少。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安全感好的孩子反而會調皮很多,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對於自己被愛這件事情十分確信,所以他敢於挑戰大人的神經。

 但是經過社會化這個過程以後,我們容易過著“反差人生”,壓抑了自己太多的真實需求和情緒。 有的時候,我們的確值得多觀察孩子,向她們學習。

 但凡修為頗深的老師,並無半點偽裝,她們就如天真的孩子一般,赤子般的笑聲、穿透力的聲音,甚至是沉默,都能夠瞬間擊中你的內心,如太陽一般, 讓你的面具無處遁形。

 我們,雖然暫時還沒能成長到這個境界,但或許選擇不逃避,不壓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慢慢遇見真正的自己。


 這點,是可以去嘗試的。


後記:
你是否常因為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而責備自己,
又因無法「馬上好起來」而充滿挫折感?
其實,每一個負面情緒背後,
都曾經站著一個哭泣、內心受傷的自己。


面對負面情緒,最難的是「對自己誠實」:
你的生氣,可能是出自擔心,或是由忌妒、自卑偽裝而來;
你竭盡所能責備自己、拒絕他人,是為了安撫脆弱的自信心;
你討厭對方,是因為你在他身上看見你不喜歡,但自己也有的某項特質;

  我們習慣以逃避、否認、壓抑來面對負面情緒,
  但這卻讓我們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遠!

  在華人文化中,為了不被貼上「情緒化」、「不成熟」的標籤,我們努力控制情緒,告訴自己「我沒事」、「我會趕快好起來」,但我們只會愈煎熬,也會讓負面情緒在我們內心更壯大,就像默默餵養一隻怪獸,最後反撲我們的身、心。



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你是那種總是會被身邊的人說「太努力」的人嗎?總是把你的肝腎都賣給工作,有錢沒錢的都做,甚至連同事的都抓起來做,只是因為怕別人討厭你嗎?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你自己這麼拼命,卻沒有顧慮到自己的身體和需求?

  兩種「自我疏離」的人

  這陣子因緣際會讀了一系列心靈成長書籍,發現每一本書談的主題雖然都不一樣,卻幾乎所有的書都講到同樣一件重要的事: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你不夠重視自己的情緒。

  第一種是藉由投入工作來「逃避情緒」的工作狂。總是馬不停蹄,害怕如果自己停下來,就會有人發現自己不夠好。為了能夠完成更多的「事情」,這些人變成胡心理師所說的「情緒殭屍」,只注重完成事情,不重視自己的心情(同樣地,可能也會被別人覺得很冷血、太過理性)。當然,變成殭屍一定有它的好處(例如賣命地工作可能換來不錯的成就,或者得到別人的尊敬)。只是,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之後,可能要想想,這樣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嗎?而那些你所逃離、沒有好好面對的情緒,也可能會在午夜夢迴、寂寞太猖狂(一個冷不防~)的時候,突然以焦慮、緊張、失眠等等的方式來襲擊你。

  第二種人剛好相反,就是傳說中的「黑洞人」。心裡面總是有很多不安的黑洞,總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做錯、是不是很沒用。別人說你太負面,你都知道,可是你自己也很困擾,努力了很久還是被那些情緒給抓住。這些人看起來似乎有比較「重視」情緒,但實際上依然是沒有辦法好好和情緒共處,例如和家人吵架的時候直接甩門離開;伴侶讓你失望的時候,冷戰悶在心裡面,腦袋當中有很多的小劇場,卻沒有真正讓它上演的空間。

  這兩種人看起來都很認真生活,但某種程度上也是疏離了自己,沒有接觸到自己情緒真實的需求。

不過,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必須抽絲剝繭看到那些生氣和哭泣背後真正想要說的需求是什麼,那些一直以來被糾纏的結,才有可能解開。

  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

  我們的文化裡,「別人」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論那是你的家人、你在意的人,或是你心目中想像的「內在江東父老」,我們總是時時刻刻擔心,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我們。可是有些時候,過度在意別人怎麼想,反而會遺失了自己真正的夢想。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情緒對我們的影響,而太快跳到理性、務實、正向思考,雖然有它的功能,但同樣有可能讓你重複活在一個困境的迴圈中,影響到自尊和人際關係。

  我常常覺得,我們可能要有「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一種「就算不做什麼,還是會有人會喜歡自己」的那種相信。

  而有時候,我們更需要一個陌生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協助,幫助自己,覺察自己的真實需求,傾聽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推薦以下一位影響我人生的諮商心理師 - 胡展誥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自序

  為什麼不愉快的情緒總是不請自來?
  ——好心情、壞心情,今天你選哪一道?

  現在請想像,在你眼前約一大步的距離,有兩台嶄新亮麗的自動販賣機。販賣機裡整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別出心裁的精緻包裝相當引人注目。不過,這裡面賣的不是飲料、餅乾,也不是其他小東西,這裡賣的是包裝成袋、各式各樣的「情緒」。

  均一價,一袋一百元。

  左邊那台販賣機裡賣的是開心、愉悅、滿足、放鬆、興奮等受歡迎的情緒,右邊那台剛好完全相反,放的是生氣、難過、挫折、害怕、憂鬱、忌妒、緊張、害羞等,大家印象中所謂「負向」的情緒。喔,對了,右邊這台販賣機目前還推出優惠活動「買一送一」,價格比起左邊那台整整便宜了一半。

  此刻,你的手中正握著一張百元鈔票,如果要你選擇帶一樣情緒回家,你會選哪一種呢?

  可想而知,左邊的販賣機肯定時常大排長龍、暢銷一空;而右邊那台販賣機,即使有特價,生意應該還是很冷清,大多數走到它面前的人總是只看了一秒,翻了個嫌惡的白眼,就頭也不回地走到左邊去了。

  不過,現實總是殘忍的。

  在想像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恣意挑選自己想要的情緒,但是回到現實生活,別說要挑情緒了,那些不愉快的情緒似乎總是不請自來。

  我們都希望每天可以開開心心度過,但是聽了一整天的課、上了一整天的班、處理了繁雜瑣碎的家事,心情也經常隨著天黑而逐漸晦暗。走出校門、離開了公司,壞情緒卻像是附有強力魔鬼氈的暖暖包,緊緊黏著自己,悄悄地將我們內在的不舒服加溫、加溫、再加溫。直到踏進家門,又聽到家人的碎念,看到餐桌上討厭的菜色,聽到孩子的爭吵……所有的壞情緒突然被攪和在一起,膨脹、膨脹、無上限地膨脹。接著,不知道是誰,悄悄地按下了某個按鍵……

  砰!

  刹那間,那些在外面累積、可能與家人無關的情緒,就在此刻毫無保留地炸裂,接下來若不是另一場戰役的開啟,就是整個客廳只留下剛剛爆炸過的你(因為被轟炸的人都跑光了)。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劇情發展肯定都不是你原本想要的,你壓根就沒有想要發這麼大的脾氣,也沒有想要傷害誰。

  呆坐在客廳沙發,愣在房間的床上,坐在空蕩蕩的餐桌旁,感受著慢下來的心跳、漸漸和緩的呼吸。你既無奈,又不清楚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剛剛發脾氣的目的,到底是想得到像現在這樣的安靜?還是,其實你很希望有人陪伴,聽聽自己一天下來在辦公室、教室或所有忙亂中,所受的委屈與辛苦?

  事實上,此時你的思緒狀態就跟方才爆炸的情緒一樣混亂。

  你什麼都不清楚,只是無奈於很多時候不開心的情緒會自動找上門來,特別是在你疲累不堪、缺乏防備的時候侵擾著你,害你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這情況,就像我曾在諮商室裡看到一位九歲的小男孩拿著充氣棒用力搥地板,一邊大吼:「我要打死你,可惡的『生氣』,拜託你滾蛋!」對他而言,「生氣」總是毫不打招呼就霸道地降臨在他身上,經常害他情緒失控而闖禍,接著就是被大人處罰、被同學討厭。

  不過,有一件事情我們多多少少能確定,那就是不論自己喜不喜歡、想不想要,那些負向的情緒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且,這種莫名其妙的爆炸時不時就會發生,使我們可能因此被貼上「壞脾氣」、「情緒化」的標籤。

  但你真的是大家口中那種喜怒無常、陰晴不定的人嗎?

  很多人討厭、害怕情緒容易起伏的人,因為待在他們身邊,隨時可能會被流彈波及。但是另一方面,其實有部分的人也很害怕自己會「變成炸彈」,他們害怕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害怕突如其來的情緒崩潰會讓自己在大家面前出糗;害怕極端變化的情緒會破壞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可是每當不舒服的情緒累積到某個程度,某些突如其來的刺激就會點燃引線,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用多說,相信大家一定很清楚(或者很有經驗)。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情緒並不敏感,更精確地說,是對負向的情緒不敏感。對於開心、愉悅、滿足的情緒,我們大致上不會有什麼困擾(記得,只是「大致上」,而非絕對如此)。

  基本上,這跟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態度有關:避免往「負面」看;「情緒化」是不討喜的;「難過」太沒有建設性,還會讓人瞧不起;「害羞」、「緊張」是懦弱的特質;「焦慮」是沒有必要的……「憂鬱」?那根本是庸人自擾、作繭自縛的人才有的專屬疾病啊!

  既然我們被告知這些情緒不受歡迎、會被其他人瞧不起,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裝我們沒有這些情緒,假裝感受不到它們,再找各種理由告訴自己現在頂多只是「生氣」,而不是那些令人更難堪的情緒。雖然生氣也不是很受歡迎,但至少代表自己不是懦弱沒用的!

  然而,如果因此認為不去看、不去想,問題就會被解決,那就把這個世界想得太單純了。

  閉上眼睛不去理會的問題,通常只會日益惡化。一味地否認那些不舒服的內在情緒,不讓它們有機會透過適當的管道宣洩,最後它們可能會儲存在體內,造成身體的各種不舒服,生活也可能因為這些模糊且難受的情緒而變得更糟糕。

  接下來,你將會在這本書裡看到我重複強調一個觀念:「很多事情你不去正視,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問題」一直都在那,要去面對它、處理它,當然會令人不舒服,也很需要勇氣。但每當我們多關注、多解決一些,問題就會相對地減少一些,自己也會覺得更加放鬆。

  本書第一章,與讀者分享的是關於情緒的迷思,了解情緒如何在不自覺間影響我們;第二章將會帶著大家一起檢視某些我們不喜歡的、害怕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而這些情緒的背後,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聲音。或許,這些情緒並不若我們想像的可怕。最後一章則是適合隨身攜帶的提醒,引導讀者隨時覺察自己的狀態,練習用不同的方式來因應自己的情緒。接著你會發現,這些情緒的真實樣貌並不可怕,而且透過練習,也能提升自己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準備好了嗎?

  現在,請慢慢地移動腳步到右邊那台賣有負向情緒的販賣機前,這也將是你更靠近自己、更認識自己的寶貴機會。

  鼓起勇氣,將手上的百元鈔票平整地放進右邊的自動販賣機。眼前每一袋情緒下方的按鍵同時亮了起來,整齊的紅色燈號顯示著:「可購買」。

  深呼吸。

  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吐氣——,試著按下眼前的某一個按鈕!

  放心,情緒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相反地,當我們愈靠近它、愈認識它,就愈能幫助自己更安然地與它相處,也讓生活更放鬆、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