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有時候,你需要跟自己說加油






轉貼 

《有時候,你需要跟自己說加油 5種讓今天更好過的好方法》 by 艾爾文


出社會後,我得到一個深刻的體悟: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困難在阻止你前進,所以一定要學習為自己打氣。

雖然不容易,但還是要堅持地跟自己不斷加油、持續打氣;這是一種意志,更是一種鬥志。

當然,激勵自己的方法可以是喊喊口號,伸出雙手爆氣,但那都只是一時的效果。真正能維持自己持續成長的方法,還是需要些能夠提升身體與心智狀態的實際方法,最好還可以變成習慣。以下5種就是我用來激勵自己的方式,給我很大的幫助,你也一同來為自己打打氣。

人生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為別人而活。 ── 賈伯斯

1》跟自己說做得很好

雖然人一旦滿足現況就容易不想往前,但對現況失望更會讓人不敢往前。當人陷入低潮時,最常做的就是否定自己做的一切,把付出的努力看作跟螞蟻般大小,把失敗看作跟世界末日般嚴重。

並非不用檢討,但其實你也真的沒那麼差,甚至有時你只是要求自己多了些,對自己稍微嚴苛了點,所以明明有努力,確實有成果,你還是看不上。

多肯定自己,無論如何都能找得到你有進步的痕跡,不需要連那些都否定掉。我們當然要繼續往前,繼續突破舒適圈,讓自己變得更好,不過在進到下一個階段之前,先跟自己說:做得很好,繼續加油!

電影:救救菜英文 電影:《救救菜英文》

2》去健身、去運動

我一個星期會運動四到五天,每次都是約2小時,常是讓身體累到只想趴在地上,流得滿身汗,氣喘呼呼,不過此時大腦裡的負面情緒也就跟著清光光。

運動有個好處,會讓自己感覺變年輕。每次運動完時都會覺得周圍的燈光變得比較明亮,也會特別容易發現有趣的事,這就是運動很棒的地方!除了加速排放身體的廢物,同時又能提升自己的活力,訓練自己的毅力與專注力。

活力絕對會影響人的情緒。當你想睡覺、餓肚子、精神恍忽時,特別容易不耐煩,做事情也會覺得較不順利,此時如果硬撐下去,最後常會覺得諸事不順。所以,試著一天運動10到30分鐘,維持自己的活力,讓腦袋釋放會讓人快樂的安多酚,一段時間下來就會看到嶄新的自己。

比昨天更近一些

3》用閱讀跟自己對話

閱讀除了是我吸收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幫助我跟自己對話的最佳工具。

讀書時,心裡都習慣默念書中文字,因此就好像有個人在跟自己說話一樣,每每讀到賞心悅目、觸動人心的句子,身心都會覺得處在舒服的狀態。有了閱讀習慣,長期就能透過一本又一本的書,持續跟自己內心對話,認識更多自己,找出最想要成為的自己。

4》看場動人的電影

電影就是人生,讓人心動是因為演出了心聲。

我經常在電影中找回自己。可能是主角的一句話,電影的一個場景,一雙堅持的眼神,一次來不及的後悔,都提醒我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當然不是那種主角需要飛來飛去的科幻動作片,我喜歡看地球世界末日的樣子,但沒有想成為地球最後一批公民。

能啟發我的電影,通常都有特定的人生主題。

好比《命運好好玩》,會讓我省思如果我也有個遙控器可以快轉人生,真的該按下去嗎?好比《全面啟動》,提醒我是不是也一直耽誤在錯誤的夢境裡?好比《當幸福來敲門》,讓我知道幸福,經常躲在努力的背後。好比《永不妥協》,提醒自己覺得事情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去做,即使有很多人不斷阻止你。好比《白日夢冒險王》,它告訴我只要肯跨出去,沒有人有資格阻擋你

電影:白日夢冒險王 電影:《白日夢冒險王》

5》把該做的事寫下來

為自己指引道路,也是激勵自己的好方法。

每當我心中產生莫名的焦慮,就會拿張紙把想要或該做的事情寫下來時。隨著書寫記錄,也似乎把短期該走的路給指引出來,而不會讓自己處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

曾經讀過研究,人的大腦在不知所措時,會啟動本能隨便抓件事情來做,但它並不會主動分辨做那些事情是對你有益;多數人會動起整理或打掃的念頭,有時卻是選擇大吃大喝,或拿著遙控器期待能轉到吸引目光的節目,好打發掉焦慮的感覺,卻換來更多的焦慮。

所以培養自己在心情煩躁或低潮時把想做事情寫下來的習慣,同樣也可以安定心情,釐清接下來可走的路,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往想要的目標前進

人生好走是下坡,困難代表往上

人生就是如此,不論是大事或小事,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要不要突破現況的決定都會掌控著你我,結果也幾乎隨之確定。影響關鍵在於,你聆聽的是心中讓你處在低潮出不來的聲音,還是站起來推自己一把。

每個人都想過更舒服的人生,也都想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不過就像我常說的:這世界可不是那麼好混的,我們都得學會為自己打氣,成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幫手。


後記:

每當自己感到情緒低落時,都會回看一些文章,重看一些心得,重溫一下自己學習過,而又忘記的。

希望這一刻的你我,不要在對自己現況的失望而不敢往前,練習肯定自己,不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和忽視自己的努力,也不要因為結果的不滿意,就以為自己根本沒進步。

不論事情有沒有成功,我們都要繼續往前,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讓自己變得更好,在抵達下一個階段目標前,先練習跟自己說:


“做得很好,繼續加油!”


而在心情煩燥時,試著把自己心中要做的事情都寫下來,並透過眼睛去看,幫助自己釐清思緒,進一步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讓自己重新振作,持續往想要的目標前進。


最後,艾爾文先生說的一句:

「人生就像爬山,好走的時候是下坡;

困難,代表你正在往上。」


的確,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無論是跟工作有關或生活有關,但讓我們陷入低潮時,很多時候真正困住人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而走出來的關鍵,就在於你要抵抗內心否定自己的聲音,並在背後推自己一把。

人生一定會遇到低潮的,特別是你正在為某個目標而努力改變的時候,因為你遇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一定會有打擊的,並同時你的大腦也一定會要你退回去。但不過要記得,好事情通常會發生在舒適圈的另一邊。因此,你一定要多練習為自己打氣,而不是因為短暫的困難就選擇放棄。

最後,希望分享此文章能給予大家和自己更多信心,去突破眼前的困難,謝謝。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買樓不買樓,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買不買樓,其實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計劃,沒有對與不對,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回顧人生第一次買樓時,我記得我有好好寫出買與不買的好處和壞處,而發覺在計劃日後的供款和人生規劃時,有置業比沒有置業更容易得多,因為有了既定性,有了既定的數字,才能更容易規劃和預算人生的其他事情。

但無論如何,即使是現在的我,若我今天是第一次置業,對我來說,買與不買的決定,對我來說仍然困難,因為是不是時機買,還是等待?買那裡好?對我來說仍是問號。因此我仍是會把問題問一次自己,若買,升如何?跌如何?若不買,升如何?跌又如何呢?把升跌兩個不同方向,買與不賣的兩種決定,然後分別寫下這四個方面的好處和壞處,共8個層面的細節去思考,然後把情境想像一遍,並經常審視一番,慢慢自己就會得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和答案。但這答案也會隨著自己的知識增加而有所改變。

但對於個人經歷來說,我還是認同在一般只有現金儲蓄、在缺乏財商但在考慮是否買樓自住的朋友,我多數都會鼓勵他們說,當自己有能力買自住樓時,算是不錯的安居置業時機。而今時今日,我更相信一個道理,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資產升值,銀紙貶值,資產長遠來看只會越來越難買;假若經濟向下,企業栽員,銀行閂水喉,借貸、借按揭上會,也只會更難上加難。

不過,對於投資,本港樓宇的投資回報已到新低,我的租金收入,四年多以來從沒有加過,(因為我不是一個進取的收租佬,也很怕煩,而且想到對方是好租客。(好吧我承認我的性格是不適合做收租佬,因為連搭小巴叫「有落」都難開口,何況是叫加租,因此我多年來都未敢加過租,但也很放心和安心去製定計劃,因為我知道失去這位好租客或失去這份租金收入的機會很微),並只會在真的落後市價很多的時候才會考慮提出加租,因此租金回報其實相對今時今日的樓價算是新低。

而市價的租金,四年來也只不過是升了約一兩成左右,但樓價卻升了五六成以上,因此租金回報已跌至只有2厘左右,所以算是少了很多,因此懂得資產分配的,或懂利用其他槓桿工具去投資的,可能選擇作部分投資股票或債券去收息會更佳。



而樓價上升空間,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狹窄,因為樓價的供款要求,已開始接近2017年香港政府統計的個人或家庭收入的Top10%,即使不計壓力測試,在供款要求上,人工必須是供款金額兩倍的前提下,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開始感吃力。因此,在這情況下,買樓投資以搏取樓價升幅,是否又值得呢,真的要小心考慮,畢竟對樓價的支持,除了政策、看趨勢,更重要還是看當地人均收入對樓宇供款的支持,如果支持不了,樓價只會有價無市,無人有能力去承接,自然樓價很難再升上去。(這點是與Rexh兄和Sam兄交流時,他們不時提點小弟的。)

但這又不代表本港樓宇完全沒有價值,因為放租容易、稅收方面和政策方面,都讓香港樓宇的租務市場,算是全球數一數二放租容易的城市之一,加上本港土地供應有限,未來仍未有任何改善,只會繼續嚴重供不應求,對樓宇需求仍不足的前提下,使樓價短期內很難出現大幅度的下降或調整。



記得止凡兄的朋友,郭釗/Sir,常說:「政策會形成趨勢,趨勢會帶來機會。」

在按揭成數放寬,免除壓力測試,剩下供款要求,銀行體制的確會增加了一點點風險,但對一般市民的我們而言,風險側是個人的投資和操作的風險考量。

這政策的推出,也令一眾朋友,看見趨勢,看見機會。但看見什麼,則人人不同,有的看到最後逃生門,有的看到換樓機會,有的看到樓市會大升。但在作出什麼樣的操作時,不防冷靜想一想,到底這乎不乎合你人生的規劃。這也是財商高,情商更高的人會想的事情。就是資產分配,保持個人的資產比例,不會在結果出現與預期相反的時候,而給沒了,從而影響人生計劃。


如一個擁有800萬樓宇的人,財商低,他最好還是什麼都不要做,因為萬一操作令他走向一個自己沒預計過的結果,可以後果不堪設想。

但若果擁有800萬樓宇的人,財商高的人,他可能會檢視自己的樓按現有多少成數,看看太太有沒有首置物業,計算轉賣給太太,並扣除稅款及律師等的費用後,可以套現多少錢,從而再用套出來多了的錢來投資,可能是買股票、或是買債券收息,賺息差等。


(以下是小弟未來可能會做的計劃和想法,只供參考,不是財務建議,純分享討論,反望Blog友指點)
小弟以600萬樓來計算,現樓按只有5成,以600萬轉賣給太太,若能以9成上會,即可以由借5成的300萬,增加至借9成的540萬,扣除18萬稅款(未以稅務優惠來計算),以及加了安揭保險、律師費等雜費,當20萬,即是套現有(540-300-20=220萬。
借多了的240萬,需要俾的利息是2.375厘,只要將220萬放回mortgage link,其實就接近零成本套現220萬,但就可以30年慢慢地還240萬。

如只以加按所多出的貸款240萬來計算,還30年的全期總利息是999,630元,只有約一百萬,但約果將套現的錢220萬(因當中有20萬是加按的稅或雜費等成本),假設拿來投資5厘回報的穩陣股票或債券,並以複利計算,30年後的本利和是(2,200,000 x 1.05^30=9,508,273)約950萬。嘩原來利息只用不夠100萬,就能幫自己跑出多了約730萬的利息來,這是否就是息差的威力!?


(為何有以上的想法?
主要原因是因為兩三年前開始,就植入了止凡兄借貸的思維,以及一直帶著其說過的債務與資產跑馬仔的想法,小弟上年中,經Blog友們的提點,並在上年年尾樓宇估值最高的時候,加按套現了100萬,利率是2.375厘,回贈2%,套現的資金,一半用以賺取相等於貸款而來的利息開支,另一半則放在mortgage link,以賺取2.375厘的回報,也同時讓這畢資金等待機會,以買入平價資產。這是一個不錯的計劃,使我的股息回報大大提升到今年收到6萬多元的派息,但同時唯一失敗的是,在持有一大筆資金,使我因害怕資金放在銀行沒有效率,而亂買了點東西,算是增加了點經歷,和知道自己要改正錯誤的地方。)


而說回加套現220萬的例子中,事實上,我又不能這樣計,因為以上只是一個概念和想法。
真實世界,加按或借多出來的240萬,每月供款是約9千多元,約是一萬元;而舊有的按揭供款則是月供15千元,剩餘300萬和25年的供款年期。但轉按或加按後,是否就是25千元供款呢?
答案並不是,因為最好還是以540萬的按揭重新計算,重新做按揭30年,連按揭保險保費一起供,每月供款大約是22千元,供款的月薪要求則是44千元。
假設以上的計算正確和要求都乎合,

盲點,就是租金並沒有增加,供款卻增大了,年期也長了點,變回30年。

因此,對以上類似加按效果的操作,是否真的可以進行,除了要與銀行交涉,相信我還要把數字和各方面的好處壞處都寫下,把情境想像一遍,並反覆思考,才能有助自己決定,並在財務計劃裡,走出最穩健又長遠的道路。


後記:
買樓不買樓,在乎個人計劃的考量,和財商的高低。

最後,小弟希望能幫助自己與別人平衡心態,不要把政策看得異常興奮而一頭熱地投入樓市,也不要因為陰謀論而把樓市看得過分悲觀從而把自住樓也賣掉。

放寬到800萬以下可借九成樓宇按揭的措施,在我來看,不算什麼大的改變,這只是政府把一早可以做的事情在這時推出罷了,算是在顧不及年輕一輩,但也讓高收入而又首期不足的人士,有首次置業的機會,並作一點點的維穩工作罷了。

對於影響樓市的成效,我相信短期是利好的,尤其是500萬至600萬的樓宇非常受惠,因為首期大減,借九成的按揭供款入息相對專業人士還算輕鬆,在低息環境下,是一個不錯的置業時機。而在長期樓市供求仍然不足的情況下,經濟放緩,各國又不斷印銀紙,不少Blog友都對樓市有著不升但也難跌的預測,這又是否乎合自己預期?估錯時有否其他計劃或部署?

而從生意/投資人的角度,借平錢套現,再投資,如去買入股票,賺息差,則是我看到的另一個有興趣研究的方向。

而對於一直努力儲錢,有做好本份的人,這次政策的改變,則給予一個不錯的安居置業機會,但買與不買,還是需要自行去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等等。

而小弟最近的一位有緣人,正是有買樓需求,他是剛出社會不久的90後,工作近五年,已有很不錯的人工升幅,加上自己儲有一定的資金,在準備與準太太買入目標600萬的樓宇,以作未來置業安居,而剛好這時政策的推出,令資金有點兒緊的他們,得到不錯的助力,雖然之前想買的樓盤隨即封盤反價,因為政策推出令部分業主心雄,叫價進取,也令他們想置業的成本上升,但事實又是否這樣呢?

我們不應該只看或只相信新聞報章的報導,置業或投資,其實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親身感受,並去親眼看看。

(就如我當年買樓,我和太太是走遍該屋苑的每一個放盤,雖然每個月只有不到兩三個新的盤源,但當經紀們一有新放盤通知,我們去看就是,甚至原來是重複已看過多次的放盤也不理會(因為用的不是自己的身分來簽睇樓紙),總之當時數個月以來,我和太太於同一個屋苑裡,看了大概三十多個單位,(而其他屋苑也有數個),因此對該屋苑每一座的座向、好與壞、有否大廈維修、或那一座的某個位置會經常滲水等都十分清楚和了如指掌。)
(而我們當時在樓價不段上升,放盤越來越少,質素卻越來越差,並開始變得沮喪的時候,出現一個質素很不錯而又價錢合理的放盤時,我和陪伴了我多月的經紀把單位給搶過來。沒錯,是搶過來,因為該單位的確是當時屋苑裡最好質素的一個放盤,在我們想出價的時候,剛好同時也有另一客人在同一單位觀看,也對該單位十分喜歡,因為是單邊樓、十分開揚、實裝非粉裝,而樓價則相對非常低層的一個放盤在二樓、樓向樓不開揚並且是殘裝修的單位貴不到十多廿萬的價錢,但想不到的是,在我們向業主出價時,經紀先生為了做成這單生意,願意買賣相方都各減掉一半佣金,造就我人生的第一次買入成交,(這經紀是我的貴人,一生銘記)。
由於這次的樓宇成交,是以創新紀錄的尺價上了新聞,因此我很少講樓市,也可能或多或少是這原因,自問對於樓宇投資,我實在並不在行,今時今日,只有一次買香港樓經驗的我,更是覺得自己只因為有需要和運氣而買入樓宇罷,什麼資產升值,現金貶值,也是之後自己後覺的理由。因此即使樓價結果是升了,感覺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炫耀,但經過不斷的審視和觀察,我對自己在目標計劃和人生規劃方面的才能,卻有著不錯的自信和對自己的肯定。)

說回朋友的置業計劃,他並沒有因政策的出現使樓價又回升了而抱怨,反而身體力行,繼續看實際的放盤情況,而事實是,有些樓價開價的確是比早前高了一點點,但同時,放盤也比早前多了一點點,而且有些,更是比早前放售的盤源更為優質。

因此,能看見機會,並判斷出是否是優質盤源,需要靠著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平時不斷的努力,去看樓盤,及早去計劃和準備,才能在適合的時機佔著先機,買得較好的東西。

最後,買樓不是一切,著重的還是增加自己的財商。在一同學習的同時,也提醒各位,現時如能擁有數千萬流動資產,而你的財商高如皮老闆、風兄、Starman等人般能製造出十多厘回報的能力時,你會選擇以輕資產製造正現金流去交租之餘並且生活,還是以買入樓宇這重資產去賺取升幅緩慢的租金收入呢?相信我自己仍可能是後者,暫時的低息環境,未學習得到和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時,我仍會繼續按計劃走,慢慢地等待資產升值,繼續學習財務知識,學習別人看什麼數據,以學習他們的分析能力,保持好心態,用自己合適的方法,以及吸收Sam兄的股樓兩邊走心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到如他們般穩重而厲害。

謝謝。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買樓實際回報計算,個人心得分享



回望過去第一次實踐財務知識的操作,其實原來是買樓放租。


==================================

純分享當年我朋友(積奇哥)教我計一條數:

400萬既樓,借足9360萬。

如正常抵買既樓係3.6%回報率400x3.6%=14.4萬再除12個月=每月12k租金收入。

而借360萬,30年;

供款大約係13k一個月;

7k係供入層樓,6k係息;




(假設借九成能放租)

扣返差餉地租、管理費和收租需要俾稅:

300多尺左右既樓既差餉地租大約是$2200一季,

管理費(大型屋苑如淘大花園$817 < $900)$900,

收租需要俾既物業稅(租金收入業主支付差餉壞帳收回壞帳)x 80%,(20%是當為修葺和支出的標準免稅額),(簡單計算,交既稅大約是1.5個月的租金收入12k x 1.5= $18k)

所以一年total支出=$2200 x4+ $900 x12+ 18k物業稅= 37600

而每月支出就=$37600 / 12個月= $3133.33


因此每月:

租金收入=12k,

供款支出=13k,

差餉地租+管理費+物業稅=$3133.33 per month。


所以每月既收入係12k收租 - 13k供樓 - $3133.33(差餉地租+管理費+物業稅)= -$4133.33

無錯收入為負數,即買樓放租係每月你還需要俾4千幾蚊,

但你再看回你的供款,

供款13k一個月當中,

7k係供入層樓裡面,而只係得6kfor俾銀行利息,

即係話借9成,放租,你每月俾41蚊,就有成7千蚊係供入層樓入面。


因此你的淨收益= $7000 - $4133.33 = $2866.67。

$2866.67 x 12個月一年有$34,400.04淨收益/收入係供入層樓裡面。

而成本 買樓既成本(40萬本金+15~20的稅,佣金和俾律師費等雜費)55~6060萬。

所以淨回報率淨收益/成本= $34,400.04 / 60= 0.0573334 or 5.73%。


所以借9成買400萬樓其實做緊咩?

其實就係用緊60萬,之後做槓桿借360萬,去投資一個有5.7厘回報的東西。


而這個投資計劃,會隨著供款裡的利息每年下降,供入層樓的數目越來越多時,回報會越來越高,(而且仲未計樓價同租金既升幅) 。

 

6年你供入層樓既金額開始去到8千。





10年、15年或20年後,由於各國不斷印銀紙,銀紙貶值,因此隨時間越耐,供款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而樓這資產則因銀紙貶值,而相對越來越值錢。


所以借9成按揭買400萬樓其實做緊咩?

學術性一點可選稱作「借按揭,使用了槓桿,將資本倍大,然後來買入資產,以資產來抗衡通脹,」。

而更簡單一點「就是借助未來會貶值既錢,來買將來會升值的資產物業!」

 

不過無論買樓投資或自住,最重要係做足功課,吸收多些相關既知識,如買樓按揭流程,同計啱條數,乎合你的計劃就可以了。

我買樓時,朋友強調,買樓抵唔抵買,最重要參考租金回報率(即參考同類型單位的租金收入最好有3.6%左右的回報[而唔係業主開個天價,之後話減50萬,就當係抵買])

另外就係參考多點同類型單位,睇多點該屋苑單位,最好買二手樓(比起新樓),睇有無滲水,有無穿有無爛等等。


買樓時,防中伏,要注意d咩,點樣殺價/開個合理的價錢等等,仲可以買本書嚟睇。(在當年)上車財枝實戰天書、上車又住又賺、買樓上車防中伏等等,都係對新手唔錯既書嚟~

 

最後提醒,買樓要小心陷阱,買樓投資放租更要睇回報率才好買,新手最好買大型屋苑,因為通常管理和大廈維修都有多戶分擔,成交、出租率和各方面都比買單棟樓宇的風險較低;而投資最好買地點,市區如港島、九龍(投資最好不要投資偏遠地區如新界屯門、天水圍、甚至郊區)。


如果是自住樓的話,學李嘉誠話齋,幾時都係買樓時機,因為樓價升幾多跌幾多都與自住無太大關係(只要供得起),樓係資產,長遠係保值的(起碼不會跌至零),但最好買300尺以上,同在市區,抗跌力會好好多,因為萬一經濟差時,150尺根本唔係人住,而且尺價非常貴同唔抵,抗跌力自然係零等等。而偏遠地區也是一樣,抗跌力差,萬一供唔起樓時,想搬返父母家住而放租時,市區一定會易放租過偏遠地區很多。


另外(在不懂財商時或沒有其他被動收入時),俾租金就如等同幫別人供緊樓,而租金會跟足隨通賬增加而增加,但人工則未必會~


*以上參考,只作分享及幫助你計數和計劃,而不是叫現在入市,因為入唔入市睇自己計劃、能力,並以合不合適為主要原因而決定的。

==================================


後記:

這是小弟五年前分享的一段說話,推動身邊朋友買樓上車的考量,雖然今時今日這條數字感覺細少了點,因為幾乎再沒有400萬的物業單位售賣,因此以上例子的數字計算,已不太合用。


雖然回望當時的文字稚嫩和口語化,數字已過時不合用,但若只是當作理念回看,仍然算是不錯的。起碼對一些當年像我被啟發、第一次接觸財務知識的朋友,或多或少帶來一點啟發,和思想上有一點衝擊。


而五年間,感恩的是,也算是鼓勵了數個有緣的朋友和同事們上車,使到他們為自己的伴侶和未來而去計劃、去實踐人生規劃。雖然我們大家都不時會遇到困難,面對困境,卡在人生的樽頸而停滯不前,但財務計劃已將未來的夢想拉近,使我們已開始減少抱怨,並更努力進步,實踐邁向更美好的人生。


最後,希望借這一篇舊文,作啟發自己,回顧計算投資回報概念的同時,也作現今應該如何再作進一步的部署的一點思考也不錯。


下一篇:

買樓不買樓,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儲蓄不能致富,但卻是致富的第一步



由於近半年不斷參加一些活動、講座和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因此在這裡重新出發,寫寫自己的初心,分享一點初初認識的財務知識和概念。


通脹即通貨膨脹的意思,指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


QE - 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寬鬆,即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的貨幣供應量。

簡單地說即是以一個極級瘋狂的量和速度去印銀紙。


而通脹的原因,並非只因QE,而是來自無時無刻多國政府的不斷印銀錢。


因此,你能想像,在一個荒島上,本來有一隻雞蛋,一塊黃金,如以物易物的方法,它們的價值是1:1對等的,因此一塊黃金能換一隻雞蛋。但突然間,島上卻找到多一塊黃金出來,因此雞蛋黃金的比例是1:2,這時一隻雞蛋相對能換兩塊的黃金,於是儲蓄金錢就像儲蓄黃金的人一樣,明明黃金數量在不斷增加,可是其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著。




因此,儲蓄金錢,就像是在儲蓄一個在貶值的東西,尤其是在一個資本社會主義裡,往往正在懲罰這一班純金錢的儲蓄者。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只會儲蓄金錢的人是越不利。


小弟有儲蓄的習慣,也謝謝各位朋友曾讚賞節儉儲蓄是一種美德,因為積穀防飢、為自己為家人未雨綢繆,的確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由小弟出社會工作,到7年後儲到人生第一桶金100萬時,在2014年樓市升得最急的時候,看見自己能買到的自住樓面積只有越來越細小,心裡非常不好受。也終於意識到儲蓄資產的重要性,雖然當年是因為預備結婚才上車的,但回看今天,早年買入的資產升值了。


但回想當年買樓的最正確想法,並不是因為看到供求問題,估計會升幾多幾多;也不是一心為投資放租,以物業賺取金錢。

而是抱著輸的想法,我會輸什麼?

如買樓,樓市下跌,我會輸什麼?

答:我會失去投資機會成本,鎖死了在樓宇上一筆的金錢。

但若不買樓,樓市向上升,我會錯過能買入現時還有能力購買的單位,甚至錯過上車的機會,更是對自己或對未來家人一個不負責任的思維,因此輸得會更多。


雖然,看供求和繼續放租是我認為正確的事,

因為放租,才能令物業變成真正有錢放入你袋口的資產,成為不斷有正現金流的機器。


但最令我覺得立在不敗之地的概念和思維,則是越簡單的理念和方向。

就是向輸的方向去想,和最不敗的方向去做:「不斷儲蓄資產,以對抗通脹。」

因為各國印銀錢是從未停過。


但儲蓄是否沒用?

不要忘記,儲蓄是做有錢人的第一步,沒有儲蓄,何來有第一筆首期?

沒有儲蓄,何來做生意有第一筆資本?

沒有儲蓄,如何更有條理規劃你的人生?

沒有儲蓄,如何支付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沒有儲蓄,如何感謝年輕時的自己?

沒有儲蓄,可能是自己人生不夠自律,也對未來的自己和家人不夠負責。



儲蓄,並不一定是指儲蓄金錢,可以是儲蓄資產,如樓宇物業、企業股票、債券等等。

而我的儲蓄,則更會是儲蓄知識、儲蓄經驗、甚至開始儲蓄人脈關係。



為何我們某些blog友們總在樓市下跌和股票下跌時才說增持股票或有需要就提醒朋友們上車,而在股市升的時候則說停止曾持股票。新認識的朋友可能會感到陌生,但相信這裡的blog友對「跌市興奮,升市沈悶」的想法,則不會感到奇怪。

因為價值投資,就是除了懂得資產的價值外,還要有耐性地持有和等待時機才買入。



儲蓄資產,以收取足夠的租金和股息派發,做到被動收入>開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讓自己達到「財務自由」。而能否到達,除了要儲蓄更多資產外,還可以透過減低開支來做到,但在沒有降低很大生活質素的前提下,這樣做才會較好吧。


最後,我也提醒自己,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不要為了儲蓄賺錢,而放棄了一些對

家人應有的陪伴,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以幫助自己去規劃人生,有計劃地做到較好的退休生活罷。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