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自我療癒,與自己和解,才能孕育出更好的自己和下一代


很多坊間的家庭裡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即使他們用了很多錯誤的方法,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地揍打和辱罵小朋友。然後這孩子成長的過程走了一些彎路,最後到了30歲又回復變好了,回歸家庭,因而很多人總是認為並說著沒關係等等。


而為什麼會出現回復變好的現象?


這個人能夠走回來,能夠浪子回頭,是因為一個人本身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不能夠證明你用錯誤的方法是對的。 所以,即使作為父母的你,就算做錯一點,你也不用太焦慮,你和子女們,其實都可以透過學習自我覺察、接納、回饋等這些原理,而做到自我改變的。

因此,我們若能早一點學到這些原理,我們可以做一些調整,很有可能就不用走那麼一大段彎路,也不用經歷那麼糟糕和痛苦的青春期。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這些理論的原因。



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感到憤怒,大多數都是父母潛意識下的投射所導致的!

對於我們自己,如何自我療癒的核心,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元素,叫做「投射」,就是你有否把孩子當做代罪羔羊  


投射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你自己過去所經歷的感受,你自己過去所經歷的那些痛苦,投射在當下,放在孩子身上,然後產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行為。


舉個例子:

「不寫作業的時候叫作母慈子孝,然後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庭的寫照。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把一個東西寫錯了,馬上就生氣,就開始在樓裡邊大喊。我經常就問這些父母,你沖他那樣大喊大叫,對於他能夠把作業寫得好有沒有幫助?他說,那氣得不得了,一股莫名的怒火從背後湧上來。


但同樣地,假如太太學開車,然後你先生坐在旁邊指揮,你先生特別生氣,他對你說:左拐踩剎車,你腦子在哪兒?有沒有看見?你長眼睛沒有的!?這樣不停地吼你!

請問對於你學會開車有沒有幫助?當然沒有,而相信你為這事吵架,因此你會發現夫妻之間不能一塊兒學開車,一個教一個學,搞不好就離婚。


我甚至認識一位朋友,因為她老公陪她開車,最後放棄了駕照,就不學了。所以,有一個人在你旁邊大喊大叫,根本無助於你能夠學得更好。


那麼沖著一個孩子大喊大叫,為什麼就能夠有助於他學會二次元方程呢? 雖然每個父母聽完也能理解其道理,但是卻又在當下控制不了自己,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有一股怒火從背後冒起來。


這個世界上只要你覺得有莫名其妙的事,一定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沒搞明白。


20世紀最偉大的三個心理學家之一,卡爾·榮格說過一句說話,他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能夠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你的潛意識當中,我們講冰山原理,大家能夠看到的、能夠覺知的那部分就是水面上的這一小塊冰山,但是冰山不可能整個都浮在水面上,所有冰山底下都有一個很大的根基,這時候才能夠形成一個冰山。


大量的人的生活是沒有反思的,見招拆招地活在水面之上,他就只看到水面之上的這一部分,所以,該生氣就生氣,該發怒就發怒,該打人就打人,就這麼簡單,他沒有想過自己在冰山下邊還有很多潛意識。


在面對莫名其妙的事情的時候,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有沒有問自己一句,「我為什麼要發脾氣?」我明明覺得發脾氣對孩子其實沒有用,而且發完以後自己還難過,還需要過來跟孩子安慰道歉的。 但是,在當時你因為投射控制不住自己,你因為小時候類似的事情被欺負過,因為類似的事得到過屈辱、憤怒、生氣,甚至家裡人揍過你。


所以,在今天,當你上二年級的孩子又不會做題的時候,當年的那一副受過傷害的場景就全部投射在了當下。 然後,這時候你已經長大了,你在心中暗暗地告訴自己,這次可不能怪我了,你不願意再扛這個包。


所以,你聽父母跟孩子最常說的是什麼:「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你為什麼總是記不住?」

你細品一下,這幾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這事不怪我,這事怪你,我沒問題,我是個好媽媽。


你看,跟你說過多少次?」「為什麼你總是記不住?」這其實是在跟孩子分清責任。


而你為什麼要跟孩子分清責任?在孩子寫不出作業的時候,你跟他分清責任有這麼重要嗎?沒有人會跳出來,到你們家說,為什麼這孩子會這麼糟糕,你們家誰負責這件事。


但是,你忍不住就會去分清這個責任,原因是你沒有自我療愈,你自己內心當中受過特別多的傷,它們無處安放,所以,在這一刻你又委屈了、又難過了、 又痛苦又憤怒,你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替罪羊,從而進一步落下傷痕。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這是真的,因為,孩子被你罵過之後,過了大概一兩個小時就好了。


對於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有很多家長可能不同意,原因是他們都覺得自己一片心都在孩子身上。 


你試試看,揍一頓孩子,揍完以後過15分鐘,孩子過來跟你說,媽媽我錯了,揍完孩子,他還主動跟你和好。

但如果你被你們家孩子揍一頓,你過15分鐘能跟他和好?開玩笑嗎? 不可能。所以,孩子愛我們要遠勝於我們愛孩子,因為孩子對父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哪怕父母是禽獸,是人渣,孩子都愛父母。


曾有電視台做節目,去解救在家裡邊被虐待的孩子,然後警察說,跟叔叔走,惹察叔叔送你去一個沒有人打你的地方。但那孩子不要,就哭,說我要回家。 孩子他需要這個家,他要找安全感、要找歸屬感,他離不開這個家。而很多父母利用了這一點欺負孩子,所以很多父母欺負孩子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說:「我不要你了,把你送人,我們再也不管你了,出去,出去……」他們就推孩子出去。


我們只要一做這樣的舉措,孩子馬上認輸,乖了,所以父母說,你非得逼著我出重手,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個孩子在今天被你傷成這個樣子,而過了15分鐘,雖然跟你和好了,但是那個傷並沒有消失。 那個傷到哪兒去了呢?去到他的冰山下邊,到他的潛意識當中潛伏起來。好了,等他長大,當了父母或者結婚找對象的時候,那些傷全部都泛上來,然後造成更多的人生的悲劇。 這個叫作「代際傳遞」,就是一代一代地把悲劇逐漸地傳遞下去。



在孩子錯誤時,父母應該有怎麼樣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自己的潛意識,知道孩子不會寫作業,這是最正常的一件事。你發現,孩子有個題不會做,應該用什麼詞來形容這種感覺? 


好萌。


一個孩子說2+2=5,太好玩了,這孩子真逗,一個大人是不會說2+2=5的,但是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你覺得很好玩、很有趣,這才是正常的心態。 你幫助孩子學會2+2=4不就可以了嗎?


所以,如果大人內心當中沒有那麼多的憤怒,沒有那麼多的痛苦,沒有那麼多的傷害,你就不會跟孩子為了會做一個題,發那麼大的脾氣,家裡邊該多麼美好、多麼安詳 



情緒穩定的父母至關重要 

所以,當一個父母的心態是輕鬆的,是覺得好玩的,覺得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這都是趣事,你來對待他的時候,哪有那麼多矛盾,哪有那麼多可上火的地方 !?


反過來,為什麼很多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為什麼很多孩子在一個錯誤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因為這個孩子分了80%的精力在應付他家裡邊愛發怒的父母,你想想看家裡邊,如果有一個人像一顆雷一樣動不動就炸,動不動就突然冒出來吼一聲,這孩子的生活得多麼恐懼。


小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雖然也堅強,但同時也脆弱,一點都不矛盾。 父母吵架按理說跟孩子沒關係,但是,作為經歷過童年的過來人,我們都知道,誰家父母一吵架,有哪個孩子不害怕?

孩子一定會瑟瑟發抖,躲在一邊,害怕父母吵架。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罵孩子,因此他手害怕什麼? 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會認為吵架是跟自己有關的。 所以,你再反過來,父母如果再罵他,他的壓力更大,他會更害怕。所以,如果家裡有一個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做作業一定粗心,一定在那兒晃來晃去晃半天,寫作業寫得特別慢。


很多父母,天天因為自己的情緒管控不好,導致孩子分散大量的精力來應對你,而不是跟他一起快樂的去學習知識,探索這個世界。


因此,若然是一對溫柔的父母,能夠正面地引導小朋友,其實他是可以懂得自己約束自己,懂得自己管理自己的,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很自如地把這些東西給應付,並不用分精神來懼怕擔心其他事情,尤其是自己的父母。



淺層次反思,只會想令自己更失落!

如果你現在知道自己的情緒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兒。 那麼,你說,我小時候就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我爸媽就是這麼做,我現在怎麼辦?有很多人對於自己的經歷有過反思,但是大量的人只做淺層次的反思。


我見過我們家就有這樣的親戚,他說:「我今天吃虧就吃虧在我沒有聽我爸媽的話,你看我爸媽當年讓我好好學習,我不好好學習,我逃學,他們打我 ,我跟他對著幹,我離家出走,我現在可不能讓我兒子再這樣。」


他只做淺層次的反思,淺到「我是因為當年沒有聽我爸媽的話,所以我現在混得不好。我沒好好學習,因此我現在要讓我兒子聽我的話。」於是,他把他爸媽那套東西全部都再次祭出來,該打就打,該罵就罵,罰站罰,罰不讓吃東西,然後隔離,送出去等等。


這個反思的層次太淺,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當年作為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你那麼叛逆的原因不在於你,而在於你父母的方法就不對。



為什麼悲劇會一代代地重演?

為什麼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斷地重復?就是說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法,可能並沒有那麼成功,讓你的內心產生了那麼多的痛苦。然後你的事業,也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然後等你長大了以後,你就竟然會用你父母對你的方法原封不動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後你卻希望著你的孩子這次會發生奇跡,跟你變得不同!?


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是每一個成年人,在長大以後都會反思,反思自己為什麼這麼失敗。就是不管你成功不成功,你的內心當中都有失敗的一塊。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不夠得志的那麼一塊。所以這種鬱鬱寡歡的心情,導致我們去回顧我們的父母的教育的時候,大量的人只做了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



什麼叫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呢?

就是她會覺得,當年我要聽我爸的就好了。當年我爸讓我好好學習,我媽讓我好好學習,可是我沒聽。所以,我現在覺得,我應該讓我的孩子好好學習,然後他們應該聽我的。這就是我們很多家庭教育不斷重復的原因。也就是因為我們成年後做了一個非常淺層次的反思,得出了一個結論,認為父母是對的,父母當年要求我讀書,要求我上進,要求我考大學是對的。是我自己沒聽話,所以導致我變成了這樣。



不要只做淺層反思,而是要從孩子的投射中覺察自己當年的感受!

因此事實上,如果你稍微深入一點去反思,你應該可以這樣想:我為什麼不聽話?我為什麼不願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為什麼希望放棄我的人生,而不是讓我當年就好好學習,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這個東西跟我父母的教養方法,有沒有關係呢?


大量的人不會想到這一層,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就是不停地再去要求他的孩子上學。而且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小時候讀書越差的人,在對待孩子上學這件事上越較真。就他不停地給他報各種班,孩子成績不好,他心如刀絞。他會覺得更加難受。


而成較好的人,如我在中學曾在拿下五科全級第一的成績,最後能考上大學,考取碩士的人。我的孩子成績考得差一點無所謂。我覺得不要緊。為什麼?因為我們當年出社會後,沒有受過特別多成績差的痛。當你沒有特別多學歷差的痛的時候,今天孩子成績差,你不會有那麼多痛苦的反射。


而如果我們小時候是學渣,整天被人欺負,我們這一輩子沒有上一個好的大學。所以導致我看到孩子成績差,我就想象出了一系列的痛苦。


這時候你會更加地使勁讓孩子使勁學習。最後導致的結果可能正好相反,就是你的孩子,可能再次走上你的道路。因為他不可能比你當年更懂事,所以,你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希望孩子比(你)當年更懂事,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你應該反思的是,你怎麼樣能夠跟你的父母不一樣,而不是你怎麼樣比你的父母更有執行力、更狠地把你的兒子打服,這是完全南轅北轍的反思。


而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們要去了解,我們身上的這些傷痛是怎麼建立的。



這裡邊有兩本書著重的推薦給大家:

 一本書叫作《被忽視的孩子》,我就是被忽視的孩子,然後一邊聽、一邊哭,甚至聽上很多遍。我相信有很多孩子是被父母忽視,父母忽視孩子有很多種方法,當然有的是無心之失,然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內心覺得缺乏愛、缺乏歸屬感。


還有一個叫《母愛的羈絆》,介紹母愛的羈絆,尤其是講女孩和她的媽媽的關係。一個女人這一輩子最難處理的關係並不是婆媳關係,而是和自己的媽媽的關係。大量的女孩和自己的媽媽之間是一種相愛相殺的關係,不見面的時候想見面,特別想媽媽,見了面以後不超過24小時,開始吵架,然後吵完架以後,分開又內疚 ,不斷地糾結,就是這麼一個惡性循環。


很多女性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整天自責,然後喜歡批評自己、喜歡批評別人,其實大部分是來自於自己有一個喜歡批評自己的媽媽。 因為媽媽對女兒的控制,要遠遠大於對兒子的控制。媽媽對兒子的世界並不熟悉,但是媽媽熟悉女兒的世界,媽媽希望女兒能夠長成她理想當中的那個樣子,所以,當一個自戀型的母親讓女兒圍繞著自己的生活去成長的時候, 就會給女兒造成各種各樣的傷痛。


讓女兒圍繞著自己的生活去成長的時候, 就會給女兒造成各種各樣的傷痛。



自我療愈四步法 

所以,你如果把這兩本書讀明白,大概就能夠找到自己身上可能會有的哪些傷。找到了以後怎麼辦?我們說自我療愈,一個人怎麼能夠覺知童年的傷,然後慢慢地走出來?


這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覺察。(從閱讀中,自我啟發的能力)


你首先得知道,大量的人是生活在不覺察的狀態之下,他們不愛學習、也不看書!


但你知道看書這件事代表著什麼?

一個人如果還在看書,就代表著他具有最起碼的謙虛。


一個不看書的人意味著我什麼都懂。我現在所擁有的方法,我認為基本上就是最好的了、就對了。所以我不需要探索,不需要學習,我就用我的方法對待這個世界,跟他死過,這就是傲慢。


不讀書代表著傲慢,所以讀書代表著你最起碼心中有一絲懷疑,說有沒有可能,我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 所以我要去讀書、去上課、去學習,去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好一點的方法,來改善我的周圍的生活環境。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學習,他完全沒有感覺,不覺知不會帶來改變。 不覺知怎麼會改變?他? 覺得自己挺好,? 他給別人造成很多痛苦,他覺得無所謂,他就願意跟所有人作戰。 所以,第一步是覺察。


覺察以後這一步很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錯誤,很多人覺察以後就批判自己,我真糟糕。我聽了誰一一番言論之後,覺得我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完了我把我的孩子害了。你做這樣的反思和批評,只是把你媽媽帶在身邊接著批評你而已。很多媽媽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身體雖然遠離原生家庭,但是母親卻天天從你的頭腦當中蹦出來,接著批評你,你不斷地批評自己就是在替她說話。這種不斷批評自己的過程根本不會帶來改變,它導致的結果是強化責備,你越批評自己,你越會去做這樣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賭徒,你看那些賭徒說,我不賭了,我堅決戒掉,我立誓,我責備自己,我跪下來,最後實在不行了,我剁一個手指頭,剁完手指頭,過兩個月,又拿九個指頭去賭。所以,你對自己越狠,越是辱罵自己,越是責備自己,你就越沒有改變的動力。



第二步驟叫接納自己。

覺察以後的第二步,叫作接納,這一步很重要。


你必須要這樣地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犯過很多錯,我知道我身上有很多傷,但是我依然愛我自己。」 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 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與自己的和解的一個過程。


這雖然是很難的一件事,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己過不去。但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難也不難,你如果真的願意放下,一念之間就可以與自己和解。


比如說,你去演講,你覺得演講發揮自己100%表現的心得是什麼? 就是放鬆,你只要放鬆就能發揮出水準。請問在1000人的講台上演講放鬆這件事是難,還是簡單?當然很難,因為很多人控制不了自己發抖,但是放鬆難道不是最簡單的事嗎?


什麼才是接納自我?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接納自我並不是要變得特別積極或加強肯定自我,也不是要肯定自我。


簡單地說,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這次是運氣差了,然後催眠自己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時,這其實是肯定自我。但相對地,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自己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這才是接納自我。


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既然如此,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而是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如果你願意接納自己、愛自己,雖然犯過錯、甚至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你依然愛這樣的自己。這時候,第二步的接納自我的完整心態就建立完成了,因為這樣才有力量去繼續第三步,所以說這步驟是很重要的!



第三步驟叫行動。

接納之後的第三步,叫作行動。你必須得給自己制定一些事情,如今後要怎樣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或打算今後如何去做改變之前一直未能改善的狀況。


由於小弟這方面的執行力很高,只要想到要做的事,有了想法就做,因此,唯一的障礙就是未能衝破自己的心理關口。


而其中之一曾幫助自己的,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所給予的勇氣。



第四步驟叫回饋。

第四步,是我們常說的回饋。


不懂學習的人,內心總會抱有批評的聲音,因而總是學不到東西;

懂學習的人,永遠放下自己頭腦當中的批評聲音,從多差勁的人身上都能發掘出優點和學習之處的方向去發掘自己的長處。


當你完成一些事以後,雖然效果沒有那麼滿意,也沒有那麼令人感動。但請你也要給自己找一點正向反饋。比如,今天好像生氣的時間短了一點,大力度地去鼓勵自己。你看,只有給自己這種正向的回饋,你才會有下一步的覺察,才會有下一步的接納和下一步的行動。


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鏈條,無論是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別人都是這個過程。一個孩子不聽話,你不接納他,他永遠不聽話,然後,他做出行動以後,你不給他正向的反饋,他永遠不會改變,他不會找到樂趣。



最後,以感恩回報父母的愛!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好一點,慢慢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修復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讓你的潛意識當中的傷逐漸地暴露出來,然後慢慢地被修復。


在處理跟父母關係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你要想從父母那兒得到愛,唯一的辦法是給感恩,感謝父母,而不是給他們對等的愛。父母給你的愛,你沒法還回去。因為父母給你的愛當中有生命,父母把生命給了你,你不能把生命給他們。所以,如果一個人用交換的態度跟自己的父母相處,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要給父母更多的東西,因為否則到最後父母走的那一天,他會哭得要死,他會覺得我無能為力,因為父母走了,我什麼都沒有給他。


父母一定會走,那是生命,他把生命給了你,然後他走了,這很自然,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們跟父母之間,不能夠用交換的態度說,你給我,我給你,而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父母,坦然地接受這份愛,然後,把你的愛給到孩子,這時候 愛才能一代一代地傳遞得下去。


有的人說,我父母老是揍我,他們都是錯誤的,我爸媽更是加強版,做成我這樣,我怎麼感謝他?


你想想看,你能夠活到今天,就代表你的父母並沒有虧欠你太多,他們給了你足夠的生命力,讓你活到今天。然後,他為什麼揍你呢?


因為在他的認知水平當中,所能夠掌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揍。父母的認知固然有的局限性,但是父母的愛,尤其在最初的嬰兒時期,就是想盡了一切辦法讓你活下去。他恐懼,他害怕、他擔心,所以會犯那樣的錯誤。因此在這個時候,你比他懂得多了一點,你不應該拿這件事來責備他。


有很多孩子說,我原諒父母了,千萬不要這樣說! 當你說,你原諒父母的時候,意味著你根本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愛,你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你有恩,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你有愛,這樣代表著你意識著自己的背後沒有人支持。一個沒有愛的人,還不是到處索取,你怎麼會給別人愛呢? 這時候你又付出了一次原諒,你的愛又消耗了。所以你跟你的父母之間沒有這種被滋養的關係,而是在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委屈的關係。狀態好的時候還好,狀態不好的時候,你就抓狂,你就發脾氣。


所以要去學習一本書叫《感受愛》,這本書就講一個人感受到愛的前提,是你要能夠對自己好一點,降低自己的壓力水平。當你的壓力水平過高的時候,再好的環境都不會讓你體會到愛。但是當你的壓力水平合適,沒有那麼高的壓力的時候,哪怕是坐在那兒隨便喝杯咖啡,你都會覺得好幸福,因為你能夠感受到愛。


因此,提高自己感受愛的能力,修復跟自己父母的關係,知道無論你小時候經歷過什麼,你的父母都是給過你愛的,他如果沒有給過你愛,你不會活到今天。 有了這份愛,內心的力量升起來了,你的價值感才會建立起來。



總結:

這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從孩子的投射中覺察自己、接納自我、行動,並給予自己正向的反饋,然後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潛意識,接下來,我們才能有能力去面對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如果你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力氣也是沒用。

12 則留言:

  1. 如果單親父親或單情母親,又如何教導孩子呢,唉!!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快樂的單親,也好過經常吵架的雙親。

      孩子出現問題通常最大的原因是他的感受被忽視。
      完美的父母都有機會造成對孩子的情感忽視。

      離異/喪偶型父母可能容易造成情感忽視,離異/喪偶型絕不是說只要離異,或者喪偶就不好。不是的,而是離異/喪偶型的典型特點是不快樂,喜歡抱怨,用離異做藉口。就是他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在婚姻的失敗或者是配偶的離開。

      這時候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快樂和抱怨的世界當中,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不是我爸離開我們,我們就不至於怎麼怎麼樣。這也是造成情感忽視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因為這樣的父母,自己本身也很痛苦,他已經沒有能量出來去關心孩子們的這種情感世界了。

      刪除
  2. 每次看完AC兄的文章, 總會令我反思&希望改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SPY兄,我相信你一定會是一個好爸爸👍

      刪除
  3. 很好的分享, 近期也看了一些心理相關的書, 很有同感 =]
    學習, 反思, 同理心的確很重要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的確是呀。
      謝謝真誠兄。

      刪除
  4. 早排博客:傻貓自由講,08,11,2020 標題:貪錢貓嘅家庭教育,寫得非常到肉,也是作為讀者父母的好反思!以前做 DJ的鄧藹霖也曾是一個虎媽媽,其後因一次體驗,從此改變很大,成為兒童心理專家,她頭一本着作媽媽不要哭,就講述她真實,其它一糸列的著作,也值得年輕的父母閱讀,她本人還走遍十八區學校及社區中心演講父母與子女心得,希望12月書展重臨的話,可以買齊她的著作!路人丙

    回覆刪除
  5. 謝AC兄分享,管好自己的情緒,樹立好榜樣,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