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根支柱」中的第二根支柱:價值感之二「情感引導塑造行為」
我們之前曾經講過,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經常犯的錯誤包括:控制型、賄賂型,還有放任型,這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和結果。很多家長問怎麼辦,今天,我們就進入到一個非常實操的工具層面,叫作「情感引導」的方法。這是來自於一本我非常推薦的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也是構成我們價值感這根支柱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
通過情感類詞彙建立「情感引導」
我們在孩子兩三歲學説話的時候,最常教孩子的詞彙是什麼呢?
許多家長最容易教給孩子的詞一般是名詞。這是水杯,這是書,這是花,這是汽車,那是桌子。為什麼名詞好教呢?因為只要你一摸、一看,就知道這個「名詞」叫什麼,所以重複幾遍孩子就會了。
大部分孩子在一開始學會的都是名詞,但是情感引導方法要求我們能夠在孩子剛剛開始學説話的時候,學會大量的情感類詞彙。
什麼叫情感類詞彙?
你看,這叫作愛,這叫作寬容,這叫作難過,這叫作委屈,這叫作傷心,這種感覺叫作後悔,這種行為叫作改變。你現在表現的行為叫作堅持。
所有的情感類詞彙都非常重要,但問題是:怎麼教呢?
這些東西不像桌子和花,一摸一看就能知道,但是假如一個孩子沒有掌握這麼多的情感類詞彙,他就沒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你得理解為什麼孩子在地上打滾、大喊大叫、哭得一塌糊塗,威脅你。
原因是什麼呢?我問過很多家長。他們説原因就是你沒滿足他,你只要滿足他就沒事了。不對,這只是表象。
為什麼孩子為了得到一個東西,非得做出那麼多嚇人的動作?為什麼要喊來喊去呢?原因只有一個:他沒有學會正確的方法表達那麼多複雜的情緒。他內心中充滿了那麼多難受的感覺,但是他説不出來,這種感受是極其痛苦的,所以他就只能躺在地上打滾,大喊大叫。父母的責任是要教會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但是我們不教。我們的辦法就變成了威脅、恐嚇、賄賂、交換。
例子
我記得在較早前,我和女兒走路時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哭和鬧,我就問我女兒妃妃,剛剛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她回答:「在哭、在發脾氣。」我接著問:「那發脾氣有沒有用?」她說:「沒有!」我問:「那什麼有用呀?」她回答:「溝通啊!還要很溫柔地講,可不可以給我吃粒糖啊親愛的嗲D!」4歲的她很懂說話,而且思維很清晰。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與我女兒一樣,都經歷過哭和鬧的過程,即使是教導過孩子溝通是沒有用也好,但哭鬧沒有用不代表無情,我見過很多家裏邊説哭鬧沒有用,父母的表現就是只要哭就不理你。這個是放任,是無情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特別可憐無助。
在我們家,孩子哭鬧,我們會陪着他。你難過是吧?爸爸知道你不開心,但是不能因為他哭鬧,我就一定要達到他的目標。孩子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得跟爸爸商量,我們來討論可不可以。所以他就會知道通過單純的哭鬧是沒法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
怎麼才能夠幫孩子學會這麼多看不見摸不着的情感類詞彙?其實就是情感引導這個簡單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
例子
我記得在較早前,我和女兒走路時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哭和鬧,我就問我女兒妃妃,剛剛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她回答:「在哭、在發脾氣。」我接著問:「那發脾氣有沒有用?」她說:「沒有!」我問:「那什麼有用呀?」她回答:「溝通啊!還要很溫柔地講,可不可以給我吃粒糖啊親愛的嗲D!」4歲的她很懂說話,而且思維很清晰。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與我女兒一樣,都經歷過哭和鬧的過程,即使是教導過孩子溝通是沒有用也好,但哭鬧沒有用不代表無情,我見過很多家裏邊説哭鬧沒有用,父母的表現就是只要哭就不理你。這個是放任,是無情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特別可憐無助。
在我們家,孩子哭鬧,我們會陪着他。你難過是吧?爸爸知道你不開心,但是不能因為他哭鬧,我就一定要達到他的目標。孩子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得跟爸爸商量,我們來討論可不可以。所以他就會知道通過單純的哭鬧是沒法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
怎麼才能夠幫孩子學會這麼多看不見摸不着的情感類詞彙?其實就是情感引導這個簡單的方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
教育的最佳時機 ?
很多家長一直以來認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機是在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他們覺得教育就是:「你做錯了,我要糾正。」做錯了就糾正,這是警察的行為,不是父母的行為。溫柔有邊際的引導,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角色。
所以,「教育最有效的時機,是發生在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的時候,而不是做錯事的時候。」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非常緊張,他的腎上腺素分泌旺盛。他站在那裏,肌肉都是緊張的,在他擔驚受怕看着你的時候,你覺得,他會分出一份心思來學習嗎?
不可能。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能夠混過去,怎麼能夠不被罵,怎麼能夠平安地度過難關,我會不會遭受什麼危險?所以,這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説什麼東西他根本聽不進去,而且他的激素水平還會被你搞得不斷提高,因為你在他做錯事的時候雪上加霜,還在不斷地罵他。
事實上,誰沒有犯過錯呢?誰小時候沒有幹過偷雞摸狗的事?誰小時候沒有打碎過家裏的花瓶?沒有搞過惡作劇?我相信每個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情,你回憶一下,自己就知道了。
所以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跟孩子建立聯結、建立愛的最佳機會。
比如,孩子把家裏的花瓶打碎了,你總不能站出來講「沒關係,我們家花瓶多,打碎多少個都不要緊」,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邊界,他會覺得打碎花瓶不要緊。這是你很喜歡的一個花瓶,孩子把它打碎了,你很難過,你可以表現出來很難過。
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最喜歡的一個花瓶,真可惜,竟然打碎了,但是已經打碎了,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看怎麼能夠彌補。來,我們把它打掃一下,注意不要扎到手,扎到手很危險。」你可以帶他一塊兒來收拾殘局,然後告訴他安全最重要,爸爸媽媽最擔心的是不要扎破手,因為人比東西重要。
因此,
先把「為何會打破東西」的教育先拿開;
第一反應是:有沒有人受傷,先關心人。表示人比東西重要,然後收拾東西,弄好以後;
第二步: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也打碎過東西,現在我們要學會什麼呢?我們以後要離瓷瓶子遠一點,在家裏邊不能踢足球、也不能亂扔籃球。總之,經一事長一智,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他能夠從中學到一點東西就可以了。
所以,經過這麼一次做錯事的機會,你能夠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在孩子面前暴露出來你曾經犯過的一些錯誤,讓孩子知道你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你們倆的感情變得更好了。這就是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其實最應該做的這種表現。
當然,特別嚴重的錯誤,你需要讓他接受後果。我們講過懲罰的方法叫作「自然後果」,你需要讓他去承擔這樣的後果,這沒辦法。
有一本書叫作《解碼青春期》,書裏講,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極其叛逆,因為他是一個孤兒被放在寄養家庭。
他偷着把寄養家庭裏爸爸的汽車開出去,酒後駕駛,後來被警察抓了。他打電話給爸爸的時候,他很害怕,因為他要跟那些成年的罪犯關在一起,他告訴父親説,「我開你的車出來被抓了。」爸爸歎了一口氣説:「你今天晚上可能得在那過夜了,我明天早上來接你。」,這叫「自然後果」。你犯了法,你被拘留了,你就得在那兒待着,我明天過來接你。
接他的時候,他覺得這個爸爸肯定是要放棄他的,因為前面那麼多個寄養家庭都曾經放棄過他。他做好了準備,跟他吵一架,然後離開這個家庭。結果爸爸在回來的路上跟他講了一句話,徹底拯救了這個人的一生。爸爸説:「你視自己為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你看這句話多有力量。孩子犯了這麼大的一個錯誤,他視自己為一個麻煩,而養父母視他為一個機會。
這個孩子從此以後結束了叛逆,開始認真學習。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已經是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了,這就是教育者能夠給孩子的心靈所帶來的改變。
所以,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那麼誇張,大喊大叫,好像自己從來不會犯錯一樣站出來批評他,指責他,「你怎麼搞的?」「跟你説過多少次?」「你怎麼總是學不會?」
凡是説這種話的父母,都是沒有長大,自己都還是個小孩子,因為你在跟他分清責任。我跟你説過,所以你搞錯了不怪我。説明你也被錯誤搞得害怕了,瓶子摔碎了,你也緊張,緊張、恐懼帶來的是推卸責任,這就是你沒有長大的表現。
所以,孩子犯了錯以後,父母要淡定一點。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時機,方法就是表揚他並且説清楚為什麼。那個「為什麼」是非常關鍵的,是有技術含量的。表揚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
所以,孩子做對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時機。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我們是怎麼教孩子情感類詞彙的。
在我女兒大概兩三歲的時候,我教會她什麼叫作「耐心」,因為我覺得耐心很重要。有個場景,我記得很清楚:
有一天,我女兒晚上餓了,要喝牛奶,很急,就喊「我要喝牛奶」,喊得撕心裂肺。她媽媽趕緊去給他沖牛奶,我就陪在她旁邊,我一看這孩子性子這麼急,需要教她,就跟她講:「妃妃,你知不知道什麼叫耐心?」她説:「我不知道!」我説,爸爸告訴你,耐心就是大牛奶還沒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不哭。第一天,我先教會她「耐心」的定義。
等到第二天,她又開始哭,媽媽去沖牛奶了,我爬過來跟他講:「妃妃,記得嗎?爸爸昨天跟你講過什麼叫耐心,還記得嗎?」她説:「耐心就是沒有牛奶時也不哭。我説那你試試看,試試看能不能表現出耐心。來,我們給媽媽看看我們的耐心是什麼樣的。」我就鼓勵她,然後她就忍着、憋着,雖然眼淚還在流,但是她在努力,她在努力做對的事。
當她媽媽把牛奶衝好,她喝了以後,我馬上就説:「快來看,你女兒表現出耐心了!」這時候我就認真跟孩子説:「妃妃,你剛剛表現的行為就叫作耐心,你已經學會了。」就這樣,在她做對事了以後,告訴她,你剛剛做的行為是對的,這個對的行為叫作耐心。
這就叫「情感引導」,表揚她,並且告訴她為什麼。
從此以後,我就發現他經常會用「耐心」這個詞。她想玩一個玩具,然後我説你等一會兒,我説什麼是耐心?她在旁邊站着説:「等待。耐心就是等待。」
她在嘗試着使用這些她能夠理解的新詞彙,這個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非常新奇的過程,她每一次能夠用對這些情感類的詞彙,都會給她帶來特別大的成就感。我至今能夠記得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場景,我能夠記得這些詞是怎麼樣一個又一個灌輸給她的。
有一次,我們去一個單車公園,結果那天因為新冠病毒的關係而還未解封,到那兒才知道場所還在關閉,當然很失望,沒玩成。我想孩子可能會生氣,我就跟她説:「不好意思,爸爸搞錯了,原來單車公園還沒開,我們今天可能玩不了了。」結果,她沒生氣,她説:「我們去別的地方玩吧!」轉身準備去玩別的。
這是不是個教育的機會,我藉着這個機會能教會她什麼?
判斷這個時候是不是教育機會的核心是什麼呢?
首先,得看孩子有沒有做對事?她到了想玩的那個沒玩成,要去別的地方玩,她並沒有生氣。有家長説:他這是「想得開」,我覺得,這個好像有點不太對。
我當時選擇了這樣一個點,我追過去攔住她,蹲下來把她拉在我的面前,然後跟她講:「妃妃,你知道嗎,你剛剛做的行為讓爸爸很感動。」表揚她之前,先要吸引她的注意力。她説:「是嗎,為什麼?」我説「你剛剛表現的行為就叫作『寬容』。」她問:「什麼叫寬容?」因為她沒有聽過這個詞,她不知道什麼叫寬容。我説:「寬容,就是當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我們也可以不生氣,這個就叫作寬容。人與人之間在一起生活,難免有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錯誤、失誤,如果沒有寬容的話,我們就沒法在一塊兒愉快地生活,所以這個行為非常好,這個叫寬容。」她就喊着:「寬容,寬容」,然後就跑掉了,就這樣地把寬容和她做對的這一次故事連接了,慢慢在她體內就建立起來這樣的聯繫。
而就在前幾天,我們一家三口在元気壽司用午善,女兒和媽媽說話時,她突然說出了一句,「那你要改變才可以,你看我和爸爸都開始懂得改變,我們要開始改變。」聽完我先一面呆滯,然後笑著點頭認同女兒,因為原來,父母的改變,孩子是能夠感知得到的。
而事後才知道,太太原來在教導女兒什麼是改變,就是以前爸爸曾打過你一次,你記得嗎?」妃妃回答:「記得,我那時哭著從廁所跑出來,然後爸爸打我。」這裡說明,小孩子即使只有兩三歲,但她對一些事情的印象是深刻的,然後媽媽接著說:「嗯,爸爸做錯,但後來他改變了,承諾過你以後無論你做錯什麼也不會再打你,所以爸爸現在改變。」
我的確是改變了,也的確不容易,因此,經過我自身的一番努力,加上太太對女兒的情感引導,原本一件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童年傷害,透過情感引導,除了可以把這些詞彙,如「改變」,來教授給孩子外,還可以將家人做對的行為與孩子做對的事情進行連結,把這些能建立孩子價值感的能量,從小就一點一滴地灌輸到孩子的成長當中。
這樣,孩子的價值感變高,從而情商也會變高,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就會懂跟你用情感類的詞彙溝通,這些都不是憑空來的,是一步一步地累積,用平日一點一滴的故事情節連結出來的。
一次表揚,勝過一百次批評
大家會奇怪,問我:「你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你怎麼會知道這些方法呢?」
因為我在生孩子之後,在孩子兩、三歲時,我嘗試套用我父母的方法、甚至變本加厲也好、以父母相反的方法也好,我都無法去引導孩子好好地去引導其進行一些簡單而正常的生活習慣,如吃飯、洗澡、睡覺等,每隔幾天總是大人和小孩都是鬧得不快,小孩在地上打滾,然後就是大人的打或罵,這讓我覺得非常挫敗,從而希望去改變現狀,所以就拿起一本又一本的育兒書來閱讀。
而在看過一位作者的一個故事後,他也是曾經在教育這方面特別感到挫敗。他曾經養過一條狗,養壞了。和很多新手父母一樣,當時不懂怎麼養,於是就隨便請教一位老大爺,問道:「狗如果老是不去廁所撒尿,到處亂尿怎麼辦?」老大爺告訴作者説:「揍他,很簡單,狗就是揍,把他按在那兒,讓他聞着尿味揍他,揍幾次就會了。」作者覺得,這個方法簡單,於是就把他家的狗摁在客廳,尿了就揍,揍了它就跑掉。
揍了一個星期,這狗的行為發生了改變,改變了什麼?還是亂尿,但是它尿完了以後立刻就跑到床底下去,它不像過去那樣尿完了無所謂,他知道尿完了要被揍,所以尿完了就往床底下鑽。作者很生氣,用地拖去掏他,把它從床底下掏出來,掏出來後再揍,又揍了一個禮拜。
這狗的行為又發生了改變,它還是亂尿,尿完了以後鑽到床底下,但他不像過去那樣瘋跑了,他慢悠悠地跑到床底下,跑到床底下等作者,他要不去找它,它還叫。意思是:「你該來找我了」,然後他就拿個拖把進去掏,掏出來繼續揍,揍完以後它又像沒事一樣。它習慣了,覺得每天晚上被揍一頓,這是必須的。它麻木了,這就是一個教育的錯誤循環。
你會發現躲在床底下就是找藉口,找理由,然後慢慢的,被你揍習慣了、皮實了,所以就隨便你,你再怎樣揍你都改變不了它。
直到後來,作者有一天遇到了一位警犬大隊的那些訓犬員,於是便問對方:「怎麼能夠教會狗去廁所撒尿,這事怎麼這麼難呢?」
訓犬員告訴他説:「這太簡單了,這是我們入門功課。第一,你先帶它經常去廁所走走,你教它認識條道,告訴它這是上廁所的地。然後你把帶着它的尿液的那些報紙放到廁所,讓它聞那個味去。它總有做對的時候,一旦做對了,你要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它面前,用狗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表揚它,什麼是狗能聽得懂的語言?狗的智商相當於2-3歲的小孩,所以狗是可以聽得懂很多話的。撫摸它,不用給它吃的,撫摸它就好,並且説『很好』,語氣語調要温柔,狗能聽懂我們的語氣。然後,撫摸它,據説聰明的狗只需要一次,它就能夠學會去廁所撒尿,笨的狗可能需要三次。」
作者聽完這個以後,就覺得特別的失落,他覺得,特別對不起他自家的那隻狗。他這時回想才察覺他家的那個狗在與他生活的那段時間裏面,每天晚上到了尿急的時候,它的內心是多麼的焦慮,因為它知道無數個不能尿的地方,它在家裏邊被揍了很多次,知道無數個不能尿的地方,但是它從來都不知道哪個地方是能尿的。
他家的狗以前也在廁所裏邊撒過尿,但是我們人的行為就是這樣,狗做對了,作者的表現就是沒反應,最多就是不揍它。隨便講一句「不錯」,但它聽不懂。
所以,狗也好、孩子也好,都是教育的對象。當我們的教育對象做了正確的事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向於降低反饋的力度。當他做了錯誤的事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提高反饋的力度,這導致教育的對象對於錯誤的事情變得更加的敏感,而對於正確的事,可能他早就做對過,甚至做對過很多次,但他依然會做錯,原因是沒有人給他強化做對的事。
當人在某一件事情上有了一個很大的挫折時,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某方面能力不是天生的,意識到自己的方法根本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如作者般連個狗你都教不會,你還自信什麼?所以我在養孩子的時候,就覺得不能這樣,尤其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孩子養不好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會影響到別人。
所以,我就去買了所有我能夠找到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書。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二本就是《不管教的勇氣》,第三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完了我就信了,然後就用。所以,我每一個行為舉措、每一步的引導,全都是有理論依據的,我都是照着書上的公式這麼説的,後來就發現非常省事。所有關於孩子的教育,就説一遍,正確的事給她的不是稱讚,而是鼓勵,並且告訴她「為什麼」,一生當中一遍就夠了,錯誤的事,説無數遍都沒有用。
再比如,我希望激勵孩子愛自己主動自律,有一天,我早上起來發現三歲的妃妃她自己主動刷牙洗面,機會又來了,我下來表揚她,不是表揚他做得好或很棒棒的等,而是表揚説這個行為就叫作自律,説明你有自覺性。你喜歡自己的工作自己做,這很好,就行了。當她能夠覺得自己有自律性的時候,他從小就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自律的人。所以她一直都願意展示出來自己有自律性的這一面。
這樣一個良性的反饋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至少有三重好的結果:
第一重結果,孩子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她容易去做正確的事。
第二件事,她的自尊水平得到提高,她獲得了價值感。
第三件事,她感受到爸爸愛她,又進一步的增加了無條件的愛。
這就是我們説情感引導這個工具,為什麼在我們的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情感引導方法使用的三個難點
其實,把這一招學會了,對三根支柱都有好處,但它是有難度的,説起來很簡單,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
難點在哪兒呢?三個難點,這是我在實踐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因為我告訴過不少的人用這樣的方法,後來看到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第一個難點,是你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優點。
你的眼睛只對孩子的缺點感興趣,孩子一旦做錯了事,你比誰都反應快,立刻就跳出來,但是孩子做對的事,你好像覺得今天沒發生什麼事就過去了。
正如《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這本書裏講過的一樣,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他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之所以那麼焦慮,之所以我們對於負面的東西那麼感興趣,我們老喜歡聽壞消息,老喜歡傳播壞消息,老喜歡看別人的缺點。
是因為我們在原始人的時代,就是靠焦慮感才能活下來,而原始人的焦慮感一直留在我們的體內,沒法清除。所以你關心則亂,你越是關心的對象,你就越是容易對他焦慮。所以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這才是問題。
一個父母如果真的自己能夠放鬆,能夠把焦慮的情緒放在一邊,你會看到孩子很多的閃光點。就正如我到今天才體會到的一句說話:「一個人的成長是靠自己的亮點帶動的,朝着有光亮的方向走,而不是靠修改自己身上大量的缺點前進。」
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這個你可以回家試試看,每天給自己規定:至少發現孩子三個閃光點,而且要跟他講、要表揚他。
第二個難點就是:我們不會説「為什麼」。
如果你説:「孩子你真棒,寶貝你真了不起,媽媽以你為榮,寶貝你最厲害,這種話全都是建立在對結果的評判之上,這種話全部都是建立在和他人的比較之上。」
當你只是表揚他的結果,只是表揚他比別人強,導致的結果是他會變成一個固定型心態的人,也就是説,他評價自己看的是我比別人強不強,我比別人有沒有排在前面,這樣,他的負擔會變得越來越重,而且更關鍵的是,他會不敢於去嘗試那些更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那些挑戰性的事情會很容易給他帶來挫折。所以,這種表揚的方向是錯的,也無助於他學會情感類的詞彙。
因此,「為什麼」的説法其實指的是要更多地關注於過程,還有動機,這個行為叫作堅持,這個行為叫作努力,這個行為叫作自律,當你能夠把這些情感類的詞彙放在「為什麼」當中去表述的時候,孩子就更容易獲得成長型的心態,這是第二個難點。
第三個難點是:表揚完了之後,不要説「但是」。
比如,你表揚孩子説,你今天表現的挺好的,但是如果你能夠改掉那個毛病的話就更好了。這種話只要一説,前面的話完全沒用,而且還會顯得你特別的虛偽。
以後你只要表揚孩子,孩子就會説:「你別説了,你別表揚了,我不接受。」為什麼很多孩子連表揚都討厭,就是因為你的表揚背後附帶了大量的條件。
所以,我們要把表揚孩子的這種情感引導的方式,要與糾正、批評徹底分開。
我們不是説不能夠糾正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你是可以糾正的,我們要建立起來這個邊界,但那是另外一件事,那是發生在他做錯事的時候。
但是,在生活當中,一個人做對事的機會要遠遠多於做錯事的機會,否則就活不下去。他能夠活下來,就一定是做了大量對的事情,所以你能夠找到這些做得對的事情,表揚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去塑造他的過程和動機,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塑造一個人的行為真的是相當容易的一件事。
我不是説成年人,你想塑造一個成年人的行為,當然是不那麼容易,也不是不行,只是在反饋時,更要著重只描述客觀的事實,並把對方的利益掛鈎,以及利用後果說明的方法來塑造成年人的行為,但相比起來,塑造一個孩子的行為則容易得多。
後記:
我收到過一些很不錯的反饋,就是,只要對方聽完後,立刻地回家一用,孩子跟父母的關係立刻就發生改變。因為孩子太容易感激父母、愛父母了,所以,你只要有改變,孩子一定有感知。
同樣,看完這文章後,希望大家也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説「但是」,不要説「這個概念很好的,但是怎麼怎麼樣」,這對你有什麼好處?説「但是」,除了對我有點改善的好處之外,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你沒有責任幫助我變得更好。
你要想學一個東西學得更好,你就只需要去發現這門學問當中的優點,然後去使用它,就夠了。這時候才是我們進步最快的機會。
如果我們習慣性地批評自己、批評別人,連你自己的學習都會變得很困難。因為你找不到學習的樂趣。一學習就發現自己沒有學好,一學習就開始自己反思自己的批評,你就對學習會喪失樂趣和動力。
而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香港有很多的家長當遇到孩子教育感到挫敗時,大多數的家長(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會),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孩子太過怎樣怎樣,只希望孩子改掉陋習,變得像父母們期待的樣子,甚至有些家長會問,有那一些書本推介給他的兒子去看,從而讓孩子改變。而往往沒有想過,最需要閱讀的,其實就是沒有閱讀習慣的父母們本身。
在我剛開始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本身就是來自於我這個做父母的自己時,我的確會感到很錯敗和內疚,但能做到這個表層反思的父母們,你要為自己拍手鼓勵,因為批判和內疚並無什麼用,只有從而再深層反思的人,知道小朋友的錯,都一定是來自父母的教育有關的時候,並不是要讓你去責怪自己,而是讓你有一個覺察自己的行為,覺察小朋友的問題來自於自己身上,從而自己去學習、去閱讀、去改變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改善自己與子女的關係。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享受這篇文章所帶給你的啟發,學會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
謝謝。
可惜我有很多朋友,不就是單身,或兩公婆都沒有生孩子的打算,唉!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可能最近都是親子教育,悶親長期讀者兄了,這裡附上一篇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解讀一(1957年:偉業啟航) 暫供你閱讀。
刪除言重,其實細個的時候,我乜嘢書都有興趣看,不單偏重投資。。。祝AC兄有個愉快復活節!長期讀者
刪除看畢全文, 不禁想說AC兄的文章真是捧極了, 我說你很捧, 並不是指你的文章比止凡或誰的文章更有內涵, 而是出自那無私的分享, 想讓大家都能一起成長, 甚至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心態,
回覆刪除誇張一點說, 無私地辛勤教導大家的你, 真是很偉大. 要是大家都看書, 或者少多看有內涵的博客, 世界必然會更美好, 感恩閣下的努力付出.
以上, 是小弟試圖把文章中的一些概念的實踐的結果, 哈哈!
感謝你的反饋,的確閱讀能改善生活,改變心態能為自己的生活提升質量。
刪除感恩能遇到同路人,一起閱讀,一起成長,一同遇向美好人生。
而當越多人能得到自我啟發、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相信社會將會越美好。
再次感恩你的欣賞,留言時不妨留稱呼,讓小弟能夠記得師兄🙏
現實世界畢竟是兩回事!
回覆刪除對,我明白,現實是現實,理想是理想。
刪除但我相信你若能踏出一步,它們就有機會不是兩回事。🙏感謝師兄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