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生氣時怎麼辦?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一篇文章,題目是生氣的時候做做這個動作,就能改變。

然後在情緒平伏後想想這幾個問題,就能想通。


當人情緒失控或生氣時怎麼辦?


我們通常在遇到對方情緒失控的時候,很多人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就是我們急於令對方冷靜而快速的説,「你別鬧了」、「請你冷靜一點」,這都會令你更生氣,對吧?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知道道家有一個法門,特別有意思,就是教大家不生氣的法門。



你們知道有什麼辦法能夠令自己不生氣嗎?


你知道,首先説生氣對你們的身體有多大的傷害你知道嗎?


就是當一個人拍桌子碰發一次脾氣,對身體有多大傷害?相當於得了一次肝炎。就是當你猛拍一次桌子發一次脾氣的話,相當於你自己得了一次肝炎,這個對肝的傷害就是這麼大,所以你發現很多這個脾氣不好的人,最後都是肝病走的,就是這樣。

而女性更可憐,女性如果拍桌子發脾氣,發出來怎麼樣?乳腺癌。如果不發,忍住呢,子宮癌。


就是,只要這股氣在這兒,要麼就往上走,要麼就往下走,很危險。


各位,我告訴你,道家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説當你覺得一股火騰的一下子上到腦門上,覺得今天非發飆不可了,我受不了,我實在太生氣了。當你生氣的時候,這時候,只要做一個動作就立刻能夠不生氣。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點頭」,就是去點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點頭,你的情緒水平就會立刻下降,然後覺得一切皆可接受,所以你們知道為什麼不要讓自己常搖頭嗎?就是因為一旦搖頭,搖頭搖頭,搖頭過後,看誰都不順眼,因為這時你正血氣翻騰,對,這是真的。




我與太太的實例:

昨晚臨睡前,本來我想和太太談談心,但最後卻和太太吵了一架後,我非常生氣,直到今天還在生氣的時候,那我做了什麼呢?


「你唔好迫我;

唔好迫我做我根本唔想做既野;

我依架生氣到好辛苦;

我根本唔知我錯响邊;

好辛苦。。


你唔應該懷疑我;

你唔應該質疑我;

你唔應該對我無信心;

你唔應該對我無信任;

你唔應該對我既自控能力咁無信任;

你唔應該剝奪我減壓既消遣;」



抱怨、控訴佳沒用;反思、溝通才有效果。

以上這單方面的控訴,我後來想想,全是發洩自己的不滿。所以我後來想想,我是學過「非暴力溝通」的人,也是懂得反思和「覺察」的人。(首先是提醒自己是個自尊水平高的人)


然後去覺察自己有那些感受?並深入去反思有這些感受的原因是為什麼?



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

所以接著,我立即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說事實->講感受->講為什麼->然後提出清晰的希望。


「昨晚你含住眼淚同我講野。

我覺得好難受,我覺得我又做錯什麼,但我昨晚什麼都沒做,只想同你好好傾計,而同你傾時,你一開始是一直玩手機我都無怪你,但你含淚同我講野。。


我就非常難受。。同超級痛苦。。

好想發脾氣,但我忍住,亦都忍得好辛苦。但這唔係你既錯,係我既問題。


因為我記返起我童年時我母親又係利用哭泣嚟強迫我做我唔喜歡做既事。我現在大個已經唔想再俾佢感情勒索,想擺脫了,甚至會對我媽發脾氣,所以為咗唔想再同佢衝突,我承認我係害怕我媽,所以我有時都唔敢見佢,怕佢又哦我,然後我又唔開心。


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印幹眼淚才對我說要求,或待情緒平復,眼睛不再通紅才告訴我的不是。可以嗎?


我今晚放工想去行吓,因為我怕我仲未平復到,我想冷靜吓,辛苦你湊妃妃了。」


老婆:「好,

你沒有錯 是真的。

我也只是想探討一下,

情緒激動影響到你 不好意思。

你出面住 放鬆一下 屋企我照顧無問題。」


我:「我唔想出面住,雖然酒店平,但我唔想浪費錢,想慳錢,我只是夜啲返,我今晚出深水埗買個USB L頭就返嚟(新printer後面個頭頂到張書枱後面塊板飛開咗出嚟),

或轉頭中午我自己去游個水,做吓運動就無事。」


老婆:「哦」


以上,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起我們在生氣時去向對方發洩、去說狠話,你會選擇那個?





不生氣的核心,就是把尚未滿足的需求講出來。

事後,我回想《非暴力溝通》裡,盧森堡博士給了幾個具體的建議。


比如有時候你真的很憤怒,人憤怒來的時候是擋不住的,真的生氣得要死。但是盧森堡博士講説,他也曾經有過殺人的慾望,他覺得乾脆殺了他算了,但是後來他想想,殺人真的太膚淺了,殺人是一個特別膚淺的解決方法,而且殺人並不能夠解決仇恨的問題,殺人只會讓仇恨變得更多,甚至殺人會讓你自己產生內疚的情緒,它會讓你永遠走不出這個困境來。


所以最核心的是,你把尚未滿足的需求講出來,讓對方感受到你真的很生氣,這時候反倒有可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經典案例:

這裏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盧森堡博士在監獄裏邊幫這些犯人進行心理疏導,教他們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然後有一個犯人就有一天非常生氣,這個人叫約翰。


約翰他説:「我很生氣。」


馬歇爾先生説,「為什麼?」


他説:「我向他們提出了參加培訓的請求,他們根本沒有人迴應我。」


馬歇爾説:「等一下,在你説我生氣是因為他們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你和自己説是什麼讓你生氣了嗎?」


約翰説:「我沒和自己説什麼。」

 

他説:「那好,現在停下來好好體會一下你的心情和想法。」


然後約翰説:「我告訴自己,他們一點都不尊重人,他們冷漠無情,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他們真是一羣混蛋。」

就是那個獄警沒有讓這個叫約翰的犯人去參加馬歇爾的培訓,所以約翰就很生氣,就恨這些獄警。


然後馬歇爾説:「好,謝謝,這足夠了,現在你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了嗎?是因為這些想法嗎?」


約翰説:「是啊,這有什麼不對呢?不就是因為這個嗎?」

 

馬歇爾説:「我不是説你這樣想有什麼不對,我也沒有説你不該説他們冷漠、無情、自私。但是這樣的想法讓你很生氣,想一想,你有什麼需要?在此時此刻你需要什麼?」

(你看,馬歇爾要把這個瀕臨崩潰的犯人的憤怒情緒拉回到需要這件事上。)


約翰沉默了很久,説:「馬歇爾,我需要他們讓我去參加那些培訓,如果我無法參加那些培訓,出獄以後我還會再犯罪、再進來的。」


然後馬歇爾説:「現在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你的需求上,你是什麼樣的心情?」


約翰説:「害怕,我是害怕。」

 

然後馬歇爾説:「那麼現在假定你是監獄的官員,而我是犯人,如果我把你看作是冷漠無情的官僚,即使你沒有當面指責我,那樣的想法也會通過眼神流露出來,如果我和你説我真的很需要那些培訓,如果無法接受培訓,我擔心我遲早還會再進監獄;與我把你看作冷漠無情的官僚相比,哪種方式更可能使我的願望得到滿足呢?」


他比較了一下,就是説出你的感受和指責對方的兩個比較,把這種憤怒的情緒和説出你的需求比較了一下,讓這個約翰來選。


約翰盯着牆想了半天,最後説:「我説不出口。就是你這個要求太高了,我説不出口。」

然後這次輔導就結束了。

 

結果過了幾天以後,這個約翰來找馬歇爾,就跟盧森堡博士説:「如果當年有人能夠跟我説這些東西的話,我就不會把我最好的朋友殺掉了。」

這人是一個殺人犯,他殺掉了他最好的朋友,因為他的憤怒情緒得不到掌控。但是如果有人告訴過他,你其實只需要把你的需求表達出來,把你的要求、你的情緒表達出來就好了,而不是不斷地指責別人,當你不斷地指責別人的時候,你會認為是別人造成你的痛苦,但我們前面講過,痛苦是來自於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你要盯着需求,而不是盯着情緒。這就是表達憤怒的方法。


好,現在,我相信有些人會看到想哭。

而如果你還未能放下,還是生氣的話,好,我就告訴你我的秘密絕招吧:就是

跳不要生氣舞


https://youtu.be/TtQ9hwYoyWQ


假如你現在坐著office,不能跳,那好吧,我犧牲一下,你就想像一下AC兄我平時生氣到不得了的時候就會跳這支舞。一路看,一路想,又想像自己跟著一齊跳,你自然就會心情愉快起來。

效果很有效的。


然後當你心情平復後,再回看上述溝通的例子,跟著自己努力嘗試去做,可能未必第一次就做好,但這已經是你成長的開始。


然後,再挑戰去觀看以下「阿媽係女人」的道理,若你能看完而心情不再起伏,那你我就「功德圓滿」了。

謝謝。




生氣時,想想這幾個問題。


一、人非草木,誰能無情?

只要有情就有需要,只要有愛就有束縛,遇到不順心的事會動氣,遇到傷人心的事會難受。


人這輩子我們如若能把握好自己的情緒,怎會有生氣時的怒髮衝冠?怎會有痛苦時的歇斯底里?


情緒難以支配,感情不能駕馭,唯有讓自己在生氣的時候儘快平靜下來,才能避免更多創傷和損失,情緒不穩定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生氣有用嗎?

生氣有什麼用?

能把問題解決嗎?

發生了的是不是生氣就能避免?


而我們如若能控制好情緒,不被脾氣左右,平心靜氣去處理問題,恰恰能將傷害減到最低,不要被怒火衝昏了頭腦,錯上加錯,



二、生氣誰如意?

有意氣著你,你生氣,正中下懷;

無意氣著你,你生氣,傷人傷己。


當生氣的時候,嘴巴裡不會有好話,説出的話潑出的水造成的傷害無法挽回。


看戲的人不介意你生氣;疼你的人擔心你發脾氣。



三、氣壞了身體誰負責?

有心氣著你,其實正等著你生氣,看你生氣,他看熱鬧不嫌事大,添油加醋讓你動怒,這樣的人,你不要和他生氣,不要把它當回事。


當你雲淡風輕,他便不能得逞;當你淡定從容,他便笑不出來。



四、有什麼過不去的?

我們這一路走來會遇見很多不如意的事,可到後來終究都會過去,有的時候情緒來了,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發了火動了怒,最後發現一切都不值得。

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加深矛盾只會增加怨念。



五、生氣傻不傻?

人在生氣的時候渾身顫抖,聲嘶力竭,淚水流出心裏難受,當怒氣充斥五臟,六腹痛苦的只能是自己,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最傷身體,一旦氣壞了自己,受罪的還是自己,百病源於氣。不生氣,情緒好,身體才能好。


幹嘛生氣啫,心平氣和才能處理問題,耐心溝通才能解開矛盾,平心靜氣才能心裏舒暢,開開心心才能快樂到老。


餘生別生氣,別動氣,別和他人置氣,好好愛自己,多善待自己,脾氣不是厲害,控制脾氣才是你的本事。


謝謝觀賞。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教育孩子難?想想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謝謝讀者留言,因為留言的問題很好,是大部分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值得用一篇文章來回應。


1.

文章很長由直升機家長自信社會能力的培育到情感發展以至最後的GROW模型

訊息量之大像是一次過看了五篇文章現在是第二次重看.


樂兄提出了很多育兒的好方法惟實行上有其難處尤其是孩子間互動的部份.

我們都希望教好孩子讓他明白事理和具同理心但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

就像分享玩具的例子我們的確應從旁鼓勵不宜直接插手但結果孩子一直都不聽呢甚至把別人的玩具也搶了呢我想只能直接介入把東西還給別人吧.



2.

樂兄提出的方式前提都好像是假設孩子都能做到將身比己讓他們自己理解和學習表達出來

要說錯嗎絕對不是但未懂事的小朋友能做到嗎我又覺得難度太大.

我覺得孩子天生是不會明白大人世界的想法的只能透過訓練去逐步理解.

但怎樣的訓練才能做到呢有些方法我覺得像是訓練動物用的用這些方法訓練孩子反抗是時間問題.

而是不是對孩子說說看他們就會明白呢怎樣說孩子才會聽這當中的技巧已經是一篇文章了.


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我想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這當中還涉及雙職父母的問題我們工作都累死了回家還要想辦法教孩子嗎

而家中的長輩/傭人會懂得花心思去培養孩子們思考嗎

長輩們往往按照帶你自己的經驗去做結果卻往往是以訓練動物的方法去帶孩子

傭人則更不能期待了因為孩子是他的少主.

久而久之便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難教而不去教又因為不去教而變得更難教想不靠直昇機也不行.



首先,謝謝你能閱遍文章,證明你是個願意為自己的成長和學習而負責的人。

謝謝並欣賞你能閱遍全文,真的,因為沒有對孩子教育負起自我學習責任的家長,是不可能閱遍這長文,並且閱了兩遍的,證明師兄你,不只是希望教育好孩子,而是真的有渴望過想要教育好孩子,只是覺得有時很難是不是?


一開始覺得難、迷惘是很正常的。

我想說的,其實一開始難是很正常的,因為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每個孩子不一樣。

我孩子能用的方法未必適合你。即使方向是正確的也好,但隨著環境、背景、親子關係等狀況的不一樣,同樣的方法所能影響的效果也不一樣。


二、没有人天生是好家長。

沒有人天生會做家長,包括我自己,也不是天生會做家長的。對於家長,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將來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所以你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就決定了你孩子發展的一個高度和水平。如果說是對孩子極端的不負責任那種放養,那肯定是不對的,完全我就大撤手什麼都不管了。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家長,怎麼可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呢?但是我們絕對一定要忌諱生氣的把孩子打一頓,罵一頓,或者給他規定一些條條框框,誰都會是不是?重要的,真的是你準備要做到有形而無痕。


譬如說,早前有家長問我說,孩子性子慢,做事拖泥帶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吼他,怎麼辦?

孩子性子慢,甚至有些拖沓。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經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大吼大叫哋説你要洗澡啦,怎麼還不脫衣服,還不穿鞋,還不過來,但孩子卻在幹別的,對於這事兒很多家長都會問,到底要怎樣管教,或問我要不要管呢?


首先,我會問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如果連孩子晚一點去洗澡,這樣一個事情都不答應,那你的愛裏條件也太多了吧?但是我們就習慣了,好像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去要求我們的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對不?

我們習慣於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色上去要求孩子了,所以我們確實要想想,到底在這種親子關係裏邊,是我們應該為兒童的成長服務?還是兒童為我們已經形成的那種思維定式而服務?我們的思維定式總覺得節省時間是好的,按時按點做事情是好的,但,這真的一定是好的嗎?這裡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就像説你強迫他吃飯,他吃不進去,你強迫他睡覺,他躺在牀上睡不著,他有可能最後還會失眠,越是強迫吃飯,越不愛吃飯,越強迫定時定點睡覺,越容易導致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習慣性的失眠。所以教育是一個長週期的過程,而不要爭一分一毫一時一刻的勝利或者是有效果的。


現今的專家真的分很多種,大致分兩類。我覺得有些專家他好像給你一個三招兩式,當時是能把孩子制服了,雖然很有效,但可能很多的這種方法都有潛藏著一種長久的損害。


一個真正的教育家看的是孩子的一生,而不是短暫的效果。



一直以來,我認為家長才是最應該學習的人。

當下經常炒作某一些概念,比如說炒作打孩子呀,嚴格教育孩子呀,或者是這一階段又炒作那個就是說一點都不管孩子呀,其實都不正確。


我覺得家長怎麼樣做到有主見呢?就是說你要自己去學習,一個不學習的家長,我覺得真的是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當中的,你很容易跟風。


如果家長善於學習,善於吸納這種最優質的理念,你自己內心有了定力以後,其實你是會產生出很多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來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的。



培養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上幼兒園要上好的幼兒園,小學要上名校,中學要考重點中學,大學要考著名大學。這樣的家長他是在不斷的用孩子的一些成就,成全自己的虛榮心,我覺得一個孩子如果他有幸福感的話,他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是可以的。


很多人就問我說你培養孩子的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培養他自食其力的能力

他必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二,我希望他有幸福感,

只要他今生有這兩點,我認為這個教育是成功的。



真正的教育成功是什麼?


真正的教育成功,但是還包含著你從不受外界的影響,你是獨立的,你是堅定的做什麼樣的選擇,你非常明白,你瞭解自己,我們很多人太喜歡跟風,別人幹什麼我就跟風去幹什麼。這個年代是資本年代,我就覺得賺錢最牛,以前是學歷年的,我覺得這個高學歷是最牛。


有段時間,有公屋的最牛,然後人們就使勁兒當個低下階層,只要是擁有公屋,犯法的事也照做,真的,這都是外人的一些評價而已。你永遠要清楚你是誰,你要做什麼,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要此生為自己爐灶,哪些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我要為這個社會提供一些什麼樣的服務,我怎麼樣在歷史中留下我應該留有的痕跡。


我覺得只有一個人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才是不枉來世上一趟。



這裡我們重新解釋,何為高質量的愛?


在我所看過的著作中,得出的這個教育理念,一直都是在強調對孩子的愛,就是高質量的愛。


我覺得就是說,「首先家長你要愛孩子。」,這個彷彿是一句廢話,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是我們真的實事求是的說一下,家長對孩子愛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就說我們要愛孩子,同時我們一定要給孩子高質量的愛,我們不能夠給孩子劣質的愛。


那高質量的愛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難道我們這種愛還有差別嗎?


對,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很小的時候剛學會走路,可能磕磕碰碰的,他不小心跟一個小凳子和一個小桌子碰了。


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就趕快打那個桌子,就說看!你怎麼能碰我的孩子呢!?這似乎是表達了對孩子的愛,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你這個動作教給孩子什麼?


我也很愛我的孩子,那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會跟什麼東西磕碰一下。

比如說他跟小凳子不小心碰了一下,把她碰疼了,然後哇哇的哭,那我也會很心疼的趕快安慰我女兒,安慰完她不哭,之後我會拉著我的女兒,就是說寶貝,你看你剛才不小心跟小凳子碰了一下,你把小凳子也給碰疼了,我們也給小凳子揉揉痛去,然後我就領著我的女兒給那個小板凳也揉揉痛。


那我的這個行為就會告訴我女兒,說碰撞是雙方的一個事情,不是說他單方面得罪你了,所以我們不要去復仇,我用這種方法就教給我女兒,你跟他人應該如何相處,我覺得這就是「愛與愛」的一個區別。


那就是說作為這個家長在生活當中很多的這種事情他都應該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的教育意義或者引導意義在裡面。


我覺得就是說跟兒童相處沒有小事,每一個小事,每一個生活細節其實都是一個教育的一個契機。


你抓住了這些契機,你在每一個事件上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引導,最後孩子他就會成長為一個身心非常健康和諧的人。



那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好,說遠了,回到你的問題上,其實所有方法都是基於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說話和能溝通的,而前提下是孩子的狀態是情緒平靜。

所以,尤其是大人們語氣和態度,對孩子的不理解和感受,往往是令孩子皮質醇升高的原因,因為父母要把我手中的玩具奪去,因為父母要剝奪我的權利。所以說,如果家長要孩子明事理,有同理心,做個聽話的孩子的話,那家長首要要明白孩子,懂他的感受,做個聽話的父母。


當然,我們作為監護人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所謂的無條件,但有邊界的愛,就像之前我的第一講,我們家長要像一個導遊的角色,好好去設定邊界,而不是去捉錯。因此對於沒有即時生命危險或足及犯法的事,我們其實可以放下面子,然後嘗試去慢慢引導他。


比如我女兒在兩歲的時候也試過搶別人的玩具,這是我們父母初時教育的錯誤示範而讓她有樣學樣,教育的失敗而做成的。


但後來,我不再為了公眾形象,而尷尬地即時從她手裡奪過來還給別人,而是有備而來的把一些吸引小朋友的玩具帶在身上,在必要時拿出來,轉移她的視線,讓她放下別人的玩具。


其實方法很簡單,難就難在父母有沒有去想、或願不願意去為此努力去想辦法。


父母有時並不是懶想辦法,其實可能只是輕視這個問題而已。

我說的是我自己,為何我會想到很多辦法?

其實說實話,一開始時,我並不是為了教育好女兒才想辦法的,一開始時是因為幼稚園面試的一次失敗,女兒在兩歲時,因為家裡玩具不缺,所有玩具都願意還給老師,但卻因為不願意交還一隻不起眼的彩色碗具,而哭起來。


所以我自此之後,我習慣地在她兩歲的時候,就會帶備她未曾見過的玩具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尤其面試。


因此,在我的不斷學習、嘗試和探索之後,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把握,在一次的港鐵車廂上,剛好來了一個小哥哥五歲,而我女兒當時兩歲半,她看上小哥哥手上的玩具,我就即刻問她是不是想玩哥哥手上的玩具,她點點頭,那我就代她問哥哥可否願意給妹妹看看,當然哥哥不太願意,而即時我也拿出了有備而來的玩具與哥哥作交換玩,雖然我說「交換玩並當對方要離開時一定要還返給哥哥」,但我女兒已又急不及待想要玩我這個了,而哥哥也開始好奇地看著我女兒在玩這個,到後來他們交換玩,再到對方要離開,也能很順利的各自交還給對方。

就是這種問她是不是想玩別人的,讓她明白我們了解她的感受,再預先約定,對方離開時一定要還給對方,其實孩子她是樂意聽我們的。


當年我未懂情感引導,也不懂教她這個行為叫分享。但我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女兒哭,而盡力去試錯、去學習、去上網找方法和看書,然後再去返回第一步去嘗試。到最後可能就會有一次能成功,但這次的成功,重點是能成為日後能引導孩子最有效影響的開始。


所以現在我,也習慣了問她為什麼,或是不是很想玩等的問題的方式,來引起與她的情感共鳴。

以上這方法是從這個就如《怎樣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一書裡學到的。

因為只要她說「對」的這個時候,她才會感覺到你真正理解她,然後你才能正確地示範她真正的擁有同理心的表現是怎樣的。





而師兄說得非常對,「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但這個往往是剝奪了孩子發展和成長的機會,因為孩子不會在長大後一下間就能夠學懂。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對此,小弟更覺得過早懂事的孩子,未必是好事。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崩潰。

我們曾看過那些小孩,小小的年紀就非常成熟了。但你知道心理學家警告我們說,這些在過小的年紀就已經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容易崩潰,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而沒有得到的,他身體內得到的愛是根本不夠的。


他小小的年紀就整天往外付出這些愛,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追求一個過度的補償,他會變得無比的叛逆。



最後,其實人的大腦習慣性地會把矛盾事合理化。


就如故事書中的狐狸,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相信你會聽過這故事,但實際上,其實也很真實,因為牠想吃而吃不到,而為了合理化這狀態,大腦就會幫你想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解釋你為何做不到,這個問題要小心,因為他雖然會讓你感到合理化而不再感到矛盾,但重點是他同時也會讓你處於不思改進的狀況。所以,有時要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努力去維護是很重要的。


所以,工作回家很累、父母都是雙職、主要靠長輩或工人湊小孩、即使是媽媽習慣大吼大叫也好,我們作為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都應該盡責任去在孩子心中植入一些能影響他一生的正能量,而不是跟隨無知的長輩或親人,去對我們的孩子作出傷害,甚至乎是落井下石。


最近,分享一個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的心得。


很多家長就是忘記了自律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以為,總以為我們給孩子規定好哪些紀律,哪些規則,他就能學會了自律。其實恰恰相反,我們不要給孩子規定太多的規則,或給他制定種種紀律,他才能夠學會自律,這就跟我們走路一樣。


如果我們天天給他,從小給他弄一個架,或一個框子,讓他只能拄著這個拐棍或柱著這個架子去走路的話,他怎麼可能能學會自己走路,我們只有給他充分的自由,他才能夠學會自律。


而我實際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當我女兒在週末醒來,她不會主動去刷牙洗面,但我也不會一起身就催促她去梳洗,而是表達無條件的愛,說聲早晨,想和爸爸一起刷牙嗎?是我刷先還是你先刷?讓她有選擇權。問她今天想做什麼?然後只告訴她,如果能盡快梳洗完和吃完飯,就能有更長的玩耍時間了。


我所希望的,並不是讓她有一個經常催促她的父母回憶記印在她的童年,變成她的潛意識,從而長大想找一個不會催促她的人來彌補她童年時的缺失。而是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無條件的愛,去關注她的健康,利用能多點的親子時間和陪她玩來正確引導她自主去刷牙和吃飯,幫助她建立一個身心健康和幸福的童年。


請記住這句,「有些人童年能治癒他的一生,

有些人卻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那個,相信答案很明顯。


最後,分享一個培養聰明懂事的育兒心法給大家。


那些聰明懂事的孩子是怎樣培養的?


有朋友的女兒上中學,然後那女孩學習成績全校第一,而且是滿分的全校第一,然後打鼓打的特別好,然後唱歌劇唱的特別好,唱音樂劇唱得特別好,還收養小動物什麼都會做。後來我就不明,我説這怎麼教育的呀,怎麼什麼都行?


科科都第一名,那天我就問這位女孩的父母,説你到底怎麼教的,他説的辦法跟我正在學的一模一樣,覺得就是我們家教妃妃的方法,説盡量不管,放養,但不是簡單的放養,而是關注、愛她,給她足夠的關懷,讓她覺得父母對她足夠的關心。


但是她喜歡做什麼,她有決定權,她想看手機,她有決定權,她想今天不寫作業,明天再寫,她有決定權。所以這孩子長大到中學的時候,你就發現她一下子全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是可以掌控,原理是什麼呢?是她的大腦皮層比其他孩子發展的快,他不需要有那個慘痛的青春期,不需要到30歲才能夠明白。


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讀完了這書本之後才明白,書名叫《自驅型成長》,而在下一講,「家庭教育的第三根支柱 - 終身成長」會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謝謝。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價值感之三「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家庭教育三根支柱」中的第二根支柱:價值感之三「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這是我們關於培養孩子價值感的第三講: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話題?核心是:如今這個時代,「直升機父母」是越來越多。


什麼叫直升機父母?

這是小孩子的話,孩子説:父母像直升機一樣懸停在我的頭頂上方,父母永遠罩着,這孩子出現任何問題,父母都會出現,什麼困難都幫你掃清障礙,這就叫作直升機父母。

而直升機父母的出現變得越來越多,幾乎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


 「直升機父母」的密集型教育

耶魯大學的兩個教授做了一個長時間的研究,這是兩個經濟學的教授,研究的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會使用這種密集型教育的方法。密集型教育就是天天盯着、陪着,花很大的力氣幫孩子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實,原因是來自於經濟的發展。在一個國家裏,假如國家的收入水平差距比較大,一個上過很好大學的人,教育的投入產出比,上過很好大學的人的收入很高,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收入很低,這兩個之間的差距越大,家長對於教育這件事情就會越焦慮、投入的資源越多,它就會容易進入這種直升機盤旋的狀態。最典型的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美國的家長其實也很焦慮。


如果收入差距不大,比如像日本,日本雖然也是東亞國家,也很倡導基礎教育,但是日本的家長是允許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學,回家裏繼承家裏的魚店、壽司店,或者在路邊做一個指揮交通員。因為他們的收入差距不大,賺再多的人和賺得少的人差別也不多。北歐國家在教育上的壓力就更小,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為什麼直升機父母會變得越來越多。


直升機父母變多了以後,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

孩子的價值感不容易建立起來了,原因就是孩子覺得我做什麼反正也沒什麼用,我做什麼事你們都替我做了,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們都替我兜着。所以,他甚至長大後惹了禍,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找我爸、找我媽,都是由他們來解決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他所表現出來的自信是一種外強中乾,你看起來很陽光、很自信,但其實是外強中乾。因為它沒有經歷過事,他沒有解決過問題,他不知道這個問題解決的邏輯是什麼。

所以,在這裏有一本書要推薦給大家,這本書很有意思,叫作《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孩子的這些社會能力,比如他與別人交往打交道、合作、妥協、談判的這些能力,是培養出來的。你如果想一直替他解決這些問題,直到把他送進了大學再放手,他不可能突然冒出這些能力。

這些能力是從幼兒園,甚至沒有上幼兒園之前,更小的時候就有的。他一天到晚跟周圍的小朋友就會出現大量的合作困難、大量的問題,比如:喜歡爭一個玩具,爭一個鞦韆等等,這時候他得能解決。

如果他不能夠解決的話,那麼就只能等到長大了以後,社會才能夠給他教訓,讓他慢慢地學會,這是很大的一個代價。


阿德勒的兩個重要觀點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裏邊有兩個觀點很重要:


第一個觀點是關於如何克服自卑最有效的方法:讓你的價值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融為一體。

好多人克服自卑的方法是錯的,阿德勒認為,人這一輩子是靠自卑作為動力推動我們前進的。


假如一個人説:我很自卑,因為我很窮,那麼我將來不想自卑怎麼辦呢?我要比你們所有人都有錢,他要努力地成為一個比別人都有錢的人。

那麼,這個人長大了就會變成一個工作狂,他很累,到處吃飯跟人搶着買單,為了搶着買單,甚至跟人打架。他的克服自卑感的方向發生了偏差。


還有一種人説:我自卑是因為你們欺負我,我長大了我要成為一個欺負別人的人。那麼他的自卑感變成了彌補自卑感的方式,就是變成了欺負別人。

你會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就是以欺負別人為樂的,手中有一點小小的權力,都可以讓別人圍着你團團轉,他會覺得很開心,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甚至有的人為了克服自卑感會造成人格的分裂,他可以造成自己一個虛假的假設,然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


阿德勒講了這麼多錯誤的方法之後,他説:

「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們獲得健康的心理和價值觀,克服自卑的方法是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融為一體。」

也就是説,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為社會做出多少貢獻,取決於你能為這個團體,讓別人的福利得到多少的增加。這時候你會發現,你賺錢也好,不賺錢也好,你在大城市工作也好、小城市工作也好,你做公務員也好,還是你創業也好,都沒關係,你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是和社會有聯繫的。

這是自卑與超越裏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阿德勒第二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人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合作。

因為我們生長在這麼一個時代,這個時代裏沒有人能夠單打獨鬥解決問題,所有人都需要跟別人產生合作,只有有了極強的合作能力,你才能夠創造價值。


學會識別並體會他人的情感

所以,今天這一講的核心就是:怎麼樣讓孩子建立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跟別人合作的能力。

為了建立這套東西,首先要學會的一件事:

「就是讓孩子能夠學會觀察和體諒他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測試很有意思,他們拿了很多畫像,很多簡筆畫畫的人的表情,然後到學校裏去給各種各樣的孩子們看,問他們:你看這個人什麼表情?

有的表情畫得很明顯,笑啊、哭啊,有的表情畫得沒那麼明顯,但是其實也是有很明確的傾向的,給孩子進行測試,測試完後發現:

有很多小孩很容易就識別出來什麼是高興的、不高興的、狂喜的、自信的。但有一些孩子識別不出來這些人的表情,畫上是一個傷心的、難過的人,但是這個孩子會説:他挺好的,他在開心、他在笑,像這樣出現了很多的這種識別上的偏差。

再去了解這些孩子的表現,先通過測試他們對於其他人的表情的認知,然後再去問老師這些孩子們在學校裏的表現,最後得出了非常具有集中性的一個結果:

那些識別不出或者不能夠準確識別他人表情的孩子,在學校裏存在大量的人際關係問題。

我們小時候遇到一個人,他打你把你打疼了、打傷了,他沒關係,他不覺得把你打傷了,他沒覺得你疼,他對於你疼這件事不敏感,這是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麼多,對別人的感情沒有感覺的孩子呢?我們應該反思這件事情,其實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就明白了。

我們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感情就沒有反應,孩子摔了一跤,家長走過來就説「不疼不疼」,「起來,勇敢點,不疼!」你用這個方法真的有可能教會孩子勇敢。孩子以後摔倒了想哭,一看周圍沒人理他,站起來,很勇敢,爸爸很得意,説:「你看他很勇敢。」但是這會有代價,代價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孩子要求別人也都得這樣。他體會不到別人摔了會疼,他甚至打了別人,他不會覺得別人會疼。

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這樣的孩子會把你氣得要死,媽媽氣得在廚房裏邊哭,兒子站旁邊問:怎麼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把媽媽氣成這個樣子,原因是他體會不到他人的情感。而一個人體會不到他人的情感,是從小被訓練出來的結果。

我們當然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是勇敢,但問題是:他摔傷了,他摔倒了,得有人關心他,得有人問:摔着了嗎?哪兒疼?跟爸爸説需不需要上醫院?你需要讓孩子感受到有人關心他,他才能夠學會關心別人。要學會和他人的互動的第一招,首先得能夠學會識別和體會到他人的感情。


在互動中教會孩子識別情感 

我們剛剛講那些都是忽略孩子的情感,比如説:孩子説「我餓了」。媽媽説:剛吃過飯怎麼會餓?大人就認為孩子剛吃過飯不會餓,但是很有可能這孩子剛才沒吃飽,或者孩子出去瘋跑了一圈,體力消耗過大,他就是覺得餓了,但是在媽媽看來,你不應該餓,這就是忽視了他的情感。

我小時候經常會説:我最近腰疼,我媽的反應就是:小孩哪兒有腰,小孩都不應該有腰。所以,很多孩子的情感被忽視,他長大以後,慢慢的會忽視別人的情感。

除了在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去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情感的探索、瞭解、描述、去反映別人的情感之外,還有一個機會就是看動畫片。

現在很多父母讓孩子看動畫片,就把孩子扔給電視就完了,就不管了。把孩子扔給電視,孩子跟電視學不會任何東西,孩子學東西靠的是反饋。大人陪孩子玩,孩子説了一句好玩的話,大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理解這句話是好玩的,或者他説了一句話,大人皺眉頭,孩子就會知道這句話説的不合適。他是在互動當中學習。


為什麼把孩子扔給電視沒法學習呢?

電視不跟孩子互動,電視上那光頭強打了熊大一下,孩子也學着打一下,但是沒反應。電視上的人對他沒有反應,生活中再沒有人給他反應,孩子就根本不知道這個動作有什麼意思。

如果把一個孩子長期扔給電視,你會發現這個孩子顯得呆呆的,顯得有點木木的。因為他不知道跟別人的情感怎麼樣互動。

所以,即便是讓孩子看動畫片,我們最好應該陪他一塊兒看,在陪他看動畫片的時候可以多問他,你看這個人腦袋被砸出了一個包,他是什麼感覺?那人這會兒是什麼反應?那他如果被別人罵,那人的心裏會高興嗎?他會覺得怎麼樣?這叫作情感。

所以,你要幫助孩子去識別這些情感,讓孩子猜測、分析、讓孩子聊天,這時候孩子才能夠學會人是有情感的,他人是有感覺的。如果一個孩子眼裏沒有別人,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就完全沒有反應。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這是透過互動培養出來的,這個絕對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是通過父母和孩子大量的互動產生。



教孩子學會「連詞」

除了學會識別情感之外,接下來,要讓孩子學會一類非常重要的詞彙:連詞。

孩子兩歲左右開始學説話的那段時間,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大量的連詞,什麼是連詞?比如説:「是」、「不是」。這個東西是、不是。讓孩子用「是」和「不是」來跟你互動。

還有什麼詞呢?「和」與「或」,誰和誰是什麼、誰或者誰是什麼意思?讓他把「和」與「或」能夠區分開,這代表着什麼?有選擇。有很多情況用「和」,有很多情況用「或者」。

還有這個叫作「一些」,那個叫作「全部」,這是不同的歸類的問題。

這個叫作「因為」,那個叫作「所以」,這兩個之間是有聯繫的,要幫助他用這樣的連詞來造句。

還有「之前」和「之後」,發生這件事情之前是什麼情況?這個事發生了之後是什麼情況?讓他來描述之前、之後,現在和以後,這些詞全都是連詞。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遊戲可以跟孩子玩,就是接龍遊戲。你編出一個開頭,然後你讓他説後來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他講完了以後説,接下來又來了一個什麼人物,這個人物幹了什麼事,然後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這種接龍的互動遊戲,就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要讓他感受到他所做的事情是有結果的,而且他所做的事情是可以選擇的,有「和」、有「或」,他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向,然後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孩子剛剛學説話的時候,我們要去跟孩子做的大量的練習,千萬不要只會教孩子説名詞、動詞,因為名詞、動詞最好教,我們除了上一講中講過的情感類詞彙之外,還需要讓孩子學會這些連詞。


讓孩子獲得「如果」的力量 

到了孩子再大一點,大概4-6歲的時候,還有一些高級的詞彙,比如説「如果」(If),如果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那麼會怎麼樣?

這就是讓孩子想象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

如果今天你從鞦韆上摔下來,不小心磕到這個石頭上,會怎麼樣?這就是讓他推演。他就知道如果運氣不好的話,腦袋就摔破了,就會更疼。

什麼叫「合適」?什麼叫「不合適」?這就相當難了,很多人長大都不知道什麼叫合適,什麼叫不合適,我們要幫孩子去體會合適的感覺,這樣合適嗎?那樣合適嗎?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你就覺得不合適了呢?跟他探討這樣的邊界。

再比如:「可能」、「或許」這樣的詞。

包括更復雜的故事接龍,把你們家庭的童話創造得更加豐富一點,甚至你給他講灰姑娘、講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講這些故事的時候,你可以問問他不同的選擇。我們如果光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你聽誰講都是一樣的。

父母為什麼要陪伴?父母陪伴的時候,可以問孩子:小木偶這時候可不可以有別的選擇?如果你是灰姑娘的話,你有什麼感受?皇后為什麼生氣?小木偶主為什麼要說謊?是什麼讓他這樣做?你能感受得到嗎?

你看,這全都是練習的機會,在這些練習的過程當中,孩子慢慢的豐富了情感,知道了選擇,知道了有大量的可以用的不同的舉措,為他以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這些都是在語言層面的準備。



情感引導五步法 

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怎麼能夠教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我們先來做一個案例的演示,比如:

你們家來了一個小弟弟,跟你的孩子在一起搶玩具。小孩搶玩具開始生氣爭執,然後哭了。大人要參與,問怎麼回事,我們平常的父母怎麼做的?


大量的父母會跟兒子講,你要學會分享,弟弟是客人,你要對弟弟表示主人的友善,要把你的玩具分享給弟弟。孩子説:「我不給!這是我的玩具!」你會説:「不想給他,不行!你必須分享!我數三聲!一,二,三。。。你給我分享!」然後,你介入進去,拿這個東西給弟弟。


請問,這一套教育方法做完了以後,孩子有沒有學會分享這件事?


答案是:「學會了。」


孩子學會了「分享」就是把我的東西搶走給別人,所以我討厭分享!在孩子看來,「分享」變成了一個很糟糕的詞,因為分享帶來不愉快,分享帶來強制,那不就是你比我有力氣,然後拿過去給他,這是一個錯誤的教育。


所以,你要知道孩子有一件事特別有意思,無論你對他做對或做錯,都是教育,他都在跟你學習,你用這樣錯誤的方法示範了「分享」這個行為,那他就學會了一個錯誤的「分享」。 錯誤的分享就是我不高興,但是非得給他,所以我討厭分享這件事。


我們來看看怎麼樣解決問題,正確的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是:


第一步父母過來,首先要問發生了什麼事,出現了什麼狀況,誰能夠跟我説説什麼情況。

先提問,搞清楚事實。然後孩子説:「我想要他的車他不給我。」另一個説:「這是我的車,我憑什麼給他?」

家長搞明白了,是因為這個問題。


然後第二步,你要問他們感受,讓他們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受。

「我很難過。」「你呢?」「我很生氣。我不想給他,憑什麼?」要讓他們的感情要表達出來。


第三步你要問:「我們今天是不是都想開心地玩,那麼,我們來想想看,有沒有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大家能夠開心?」

我們在一起是為了高高興興地玩,所以出現了這樣不愉快的情況應該怎麼辦?我們來想想怎麼才能高興,因為我們今天的目的就是高興。我們來比賽,看看誰能想出辦法來讓大家能夠開心的玩,號召大家一塊兒來動腦筋。

小孩子是特別喜歡參與這種挑戰活動的,只要能夠有這樣的挑戰,他就會爭先恐後想辦法。哥哥説:「我給他玩,但是他得還給我。」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或者「我給他玩,他走的時候要還給我,他不能帶走。」「可以。」「我給他玩,但他要把那個給我。」「行不行?你願不願意?」你像這樣子問他們。

然後,讓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大家商量之後達成一致:「你給他,他給你,你答應走時候還給他。」好了,確認了。


第四步,問問現在他們感覺怎麼樣,現在的心情怎麼樣?

「你高興了嗎?」高興了!「你呢?」也高興了。「好了,你倆都高興了!」


最後第五步,就是以問的方式,告訴孩子剛剛的行為是什麼。

問孩子:「知道你們剛剛這個行為叫什麼嗎?這個行為就叫作分享,你們已經學會了。」

這就是跟我們上一講中講到的「情感引導」,其實是連起來的。

我們通過提問的方法,通過不斷確認孩子情感的方法,讓孩子參與進來一塊兒頭腦風暴的這種方法,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把事情做對的機會,做對了以後就要用到情感引導的方法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這值得表揚,這個東西就叫作什麼?孩子就學會了。很簡單,通過這樣幾次經歷,孩子就能夠學會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每一次出現問題,其實都是我們給孩子展開教育的最有效的機會。


但是在處理過程當中,因為父母心急,父母一般想要趕緊hold住,特別怕他們hold不住他們。

你別忘了,hold住、hold不住,其實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急於hold住,只是為了我們能夠安靜一點,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去聊天或者去吃東西,不要理他們。但實際上,你錯過了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

因此,不要那麼在意是不是hold得住,要關注我們有沒有抓住教育的機會、幫助孩子學會怎麼處理面前困難的問題。



激發孩子的價值感 

有一本書叫作《高績效教練》,這兩者之間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高績效教練是針對成年人的,針對你的員工、下屬,你會發現「告知無用」,你告訴他,你應該怎麼做。沒有用。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現給別人提建議,在別人聽來就是被批評,甚至別人會覺得你站着説話不腰疼。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權威的領導,你説了,他可能不敢反駁,他記下來,但他回去一做,發現做不了。


為什麼別人的建議無效,原因是為什麼?

當一個人沒有內在解決問題的動力的時候,就算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也會感覺困難重重。這原因是因為提供這個主意不是他自己想的,當實行時遇到了困難,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方法不對,或者他會再來找你,還有別的方法嗎?還有別的資源嗎?幫他解決。

這樣,那人就變得沒有建立自己的責任,去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我們理解《高績效教練》在成年人身上所起到的作用,我們就能夠理解我們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作用。


「問」遠遠大於「告知」的作用,這裏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一個目的:幫助孩子瞭解自我的現狀。

當他們在一起打成一鍋粥的時候,他們的腦子已經亂掉了,他們是沒有關注他們此刻的狀態的,所以你要問他們:你們在幹嘛?什麼樣的感覺?你們想要什麼樣的感覺?幫他理清這個現狀,人只有理性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第二個目的:建立自我責任。

這就意味着:今天下午在這兒要好好玩的人是誰?是你們倆。所以你們現在要解決「怎麼才能好好玩」的問題,這叫作建立自我責任。


只有通過提問,才能夠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掉。但是,反過來,如果父母是「直升機」,父母懸停在空中,像一個上帝一樣,伸手出來説這事聽我的,那事聽我的,要不然你倆別玩了。最後會把一場聚會搞得不歡而散,而且會讓孩子慢慢地感到了一種無助感,孩子的無助感就是:反正每次都沒法好好玩,反正每次都解決不了,我只要惹我爸生氣,這事就全完蛋了。這就是很多家庭的現狀。

所以,如果我們的每一個家長能夠把孩子遇到困難的這種狀況,視作是一個教育的機會的話,你就會有更多的耐心去提問,你就會學會高績效教練的方法,也就是GROW模型。


Goal先問清楚目標:你們想怎麼樣;

然後再Reality問清楚現狀;

再問有哪些Options可以做的選擇;

最後問Will:你們打算怎麼做。


這是針對成年人的一套工具,如大家想要深入瞭解的話,可以看一下讀書會裡《高績效教練》的這本書。


面對孩子時,我們先問發生了什麼情況,然後,確認他們的情感,問他們希望怎麼樣,然後邀請他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


在他們做對了以後,馬上表揚他,並且説為什麼,趁機把這個行為固化下來,這就是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方法。


後記:

你看,方法只要對了,一定很省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只要你方法錯了,你就會覺得痛苦。

如果方法對的話,你會覺得分分鐘都是很美妙的,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對象,他充滿了生命力,他在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改變,他比我們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

所以,只要你真的開開心心做一個教育家的角色,你就能夠認識到,你是孩子在這個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唯一的導遊。你就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讓孩子自己面對這些問題,並且能夠解決問題。

想想看,孩子自己通過玩耍,通過跟小朋友之間的互動解決了問題。他的自尊水平會不會提高?他的自信心會不會上升?他有沒有建立自己的價值感?當他感受到自己有價值,他能夠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價值感」的這根支柱就建立起來了。


相信閱讀過這三遍文章後,大家對怎麼樣幫孩子建立「價值感」這第二支柱有了理解。


而我更相信,一個有價值感的孩子,才會更願意在社會上做出貢獻,才會更願意去做很多創新的事情,也更願意具備領導力。


希望這一講能夠幫到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