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教育孩子難?想想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謝謝讀者留言,因為留言的問題很好,是大部分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值得用一篇文章來回應。


1.

文章很長由直升機家長自信社會能力的培育到情感發展以至最後的GROW模型

訊息量之大像是一次過看了五篇文章現在是第二次重看.


樂兄提出了很多育兒的好方法惟實行上有其難處尤其是孩子間互動的部份.

我們都希望教好孩子讓他明白事理和具同理心但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

就像分享玩具的例子我們的確應從旁鼓勵不宜直接插手但結果孩子一直都不聽呢甚至把別人的玩具也搶了呢我想只能直接介入把東西還給別人吧.



2.

樂兄提出的方式前提都好像是假設孩子都能做到將身比己讓他們自己理解和學習表達出來

要說錯嗎絕對不是但未懂事的小朋友能做到嗎我又覺得難度太大.

我覺得孩子天生是不會明白大人世界的想法的只能透過訓練去逐步理解.

但怎樣的訓練才能做到呢有些方法我覺得像是訓練動物用的用這些方法訓練孩子反抗是時間問題.

而是不是對孩子說說看他們就會明白呢怎樣說孩子才會聽這當中的技巧已經是一篇文章了.


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我想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這當中還涉及雙職父母的問題我們工作都累死了回家還要想辦法教孩子嗎

而家中的長輩/傭人會懂得花心思去培養孩子們思考嗎

長輩們往往按照帶你自己的經驗去做結果卻往往是以訓練動物的方法去帶孩子

傭人則更不能期待了因為孩子是他的少主.

久而久之便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難教而不去教又因為不去教而變得更難教想不靠直昇機也不行.



首先,謝謝你能閱遍文章,證明你是個願意為自己的成長和學習而負責的人。

謝謝並欣賞你能閱遍全文,真的,因為沒有對孩子教育負起自我學習責任的家長,是不可能閱遍這長文,並且閱了兩遍的,證明師兄你,不只是希望教育好孩子,而是真的有渴望過想要教育好孩子,只是覺得有時很難是不是?


一開始覺得難、迷惘是很正常的。

我想說的,其實一開始難是很正常的,因為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每個孩子不一樣。

我孩子能用的方法未必適合你。即使方向是正確的也好,但隨著環境、背景、親子關係等狀況的不一樣,同樣的方法所能影響的效果也不一樣。


二、没有人天生是好家長。

沒有人天生會做家長,包括我自己,也不是天生會做家長的。對於家長,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將來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所以你怎麼樣去教育你孩子的一個水平,就決定了你孩子發展的一個高度和水平。如果說是對孩子極端的不負責任那種放養,那肯定是不對的,完全我就大撤手什麼都不管了。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家長,怎麼可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呢?但是我們絕對一定要忌諱生氣的把孩子打一頓,罵一頓,或者給他規定一些條條框框,誰都會是不是?重要的,真的是你準備要做到有形而無痕。


譬如說,早前有家長問我說,孩子性子慢,做事拖泥帶水,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吼他,怎麼辦?

孩子性子慢,甚至有些拖沓。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經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大吼大叫哋説你要洗澡啦,怎麼還不脫衣服,還不穿鞋,還不過來,但孩子卻在幹別的,對於這事兒很多家長都會問,到底要怎樣管教,或問我要不要管呢?


首先,我會問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如果連孩子晚一點去洗澡,這樣一個事情都不答應,那你的愛裏條件也太多了吧?但是我們就習慣了,好像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去要求我們的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對不?

我們習慣於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色上去要求孩子了,所以我們確實要想想,到底在這種親子關係裏邊,是我們應該為兒童的成長服務?還是兒童為我們已經形成的那種思維定式而服務?我們的思維定式總覺得節省時間是好的,按時按點做事情是好的,但,這真的一定是好的嗎?這裡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就像説你強迫他吃飯,他吃不進去,你強迫他睡覺,他躺在牀上睡不著,他有可能最後還會失眠,越是強迫吃飯,越不愛吃飯,越強迫定時定點睡覺,越容易導致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習慣性的失眠。所以教育是一個長週期的過程,而不要爭一分一毫一時一刻的勝利或者是有效果的。


現今的專家真的分很多種,大致分兩類。我覺得有些專家他好像給你一個三招兩式,當時是能把孩子制服了,雖然很有效,但可能很多的這種方法都有潛藏著一種長久的損害。


一個真正的教育家看的是孩子的一生,而不是短暫的效果。



一直以來,我認為家長才是最應該學習的人。

當下經常炒作某一些概念,比如說炒作打孩子呀,嚴格教育孩子呀,或者是這一階段又炒作那個就是說一點都不管孩子呀,其實都不正確。


我覺得家長怎麼樣做到有主見呢?就是說你要自己去學習,一個不學習的家長,我覺得真的是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當中的,你很容易跟風。


如果家長善於學習,善於吸納這種最優質的理念,你自己內心有了定力以後,其實你是會產生出很多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來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的。



培養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上幼兒園要上好的幼兒園,小學要上名校,中學要考重點中學,大學要考著名大學。這樣的家長他是在不斷的用孩子的一些成就,成全自己的虛榮心,我覺得一個孩子如果他有幸福感的話,他上什麼樣的大學都是可以的。


很多人就問我說你培養孩子的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培養他自食其力的能力

他必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二,我希望他有幸福感,

只要他今生有這兩點,我認為這個教育是成功的。



真正的教育成功是什麼?


真正的教育成功,但是還包含著你從不受外界的影響,你是獨立的,你是堅定的做什麼樣的選擇,你非常明白,你瞭解自己,我們很多人太喜歡跟風,別人幹什麼我就跟風去幹什麼。這個年代是資本年代,我就覺得賺錢最牛,以前是學歷年的,我覺得這個高學歷是最牛。


有段時間,有公屋的最牛,然後人們就使勁兒當個低下階層,只要是擁有公屋,犯法的事也照做,真的,這都是外人的一些評價而已。你永遠要清楚你是誰,你要做什麼,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要此生為自己爐灶,哪些屬於我自己的東西,我要為這個社會提供一些什麼樣的服務,我怎麼樣在歷史中留下我應該留有的痕跡。


我覺得只有一個人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才是不枉來世上一趟。



這裡我們重新解釋,何為高質量的愛?


在我所看過的著作中,得出的這個教育理念,一直都是在強調對孩子的愛,就是高質量的愛。


我覺得就是說,「首先家長你要愛孩子。」,這個彷彿是一句廢話,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是我們真的實事求是的說一下,家長對孩子愛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就說我們要愛孩子,同時我們一定要給孩子高質量的愛,我們不能夠給孩子劣質的愛。


那高質量的愛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難道我們這種愛還有差別嗎?


對,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很小的時候剛學會走路,可能磕磕碰碰的,他不小心跟一個小凳子和一個小桌子碰了。


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就趕快打那個桌子,就說看!你怎麼能碰我的孩子呢!?這似乎是表達了對孩子的愛,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你這個動作教給孩子什麼?


我也很愛我的孩子,那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會跟什麼東西磕碰一下。

比如說他跟小凳子不小心碰了一下,把她碰疼了,然後哇哇的哭,那我也會很心疼的趕快安慰我女兒,安慰完她不哭,之後我會拉著我的女兒,就是說寶貝,你看你剛才不小心跟小凳子碰了一下,你把小凳子也給碰疼了,我們也給小凳子揉揉痛去,然後我就領著我的女兒給那個小板凳也揉揉痛。


那我的這個行為就會告訴我女兒,說碰撞是雙方的一個事情,不是說他單方面得罪你了,所以我們不要去復仇,我用這種方法就教給我女兒,你跟他人應該如何相處,我覺得這就是「愛與愛」的一個區別。


那就是說作為這個家長在生活當中很多的這種事情他都應該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的教育意義或者引導意義在裡面。


我覺得就是說跟兒童相處沒有小事,每一個小事,每一個生活細節其實都是一個教育的一個契機。


你抓住了這些契機,你在每一個事件上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引導,最後孩子他就會成長為一個身心非常健康和諧的人。



那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好,說遠了,回到你的問題上,其實所有方法都是基於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說話和能溝通的,而前提下是孩子的狀態是情緒平靜。

所以,尤其是大人們語氣和態度,對孩子的不理解和感受,往往是令孩子皮質醇升高的原因,因為父母要把我手中的玩具奪去,因為父母要剝奪我的權利。所以說,如果家長要孩子明事理,有同理心,做個聽話的孩子的話,那家長首要要明白孩子,懂他的感受,做個聽話的父母。


當然,我們作為監護人總不能看着他惹禍而座視不理,所謂的無條件,但有邊界的愛,就像之前我的第一講,我們家長要像一個導遊的角色,好好去設定邊界,而不是去捉錯。因此對於沒有即時生命危險或足及犯法的事,我們其實可以放下面子,然後嘗試去慢慢引導他。


比如我女兒在兩歲的時候也試過搶別人的玩具,這是我們父母初時教育的錯誤示範而讓她有樣學樣,教育的失敗而做成的。


但後來,我不再為了公眾形象,而尷尬地即時從她手裡奪過來還給別人,而是有備而來的把一些吸引小朋友的玩具帶在身上,在必要時拿出來,轉移她的視線,讓她放下別人的玩具。


其實方法很簡單,難就難在父母有沒有去想、或願不願意去為此努力去想辦法。


父母有時並不是懶想辦法,其實可能只是輕視這個問題而已。

我說的是我自己,為何我會想到很多辦法?

其實說實話,一開始時,我並不是為了教育好女兒才想辦法的,一開始時是因為幼稚園面試的一次失敗,女兒在兩歲時,因為家裡玩具不缺,所有玩具都願意還給老師,但卻因為不願意交還一隻不起眼的彩色碗具,而哭起來。


所以我自此之後,我習慣地在她兩歲的時候,就會帶備她未曾見過的玩具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尤其面試。


因此,在我的不斷學習、嘗試和探索之後,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把握,在一次的港鐵車廂上,剛好來了一個小哥哥五歲,而我女兒當時兩歲半,她看上小哥哥手上的玩具,我就即刻問她是不是想玩哥哥手上的玩具,她點點頭,那我就代她問哥哥可否願意給妹妹看看,當然哥哥不太願意,而即時我也拿出了有備而來的玩具與哥哥作交換玩,雖然我說「交換玩並當對方要離開時一定要還返給哥哥」,但我女兒已又急不及待想要玩我這個了,而哥哥也開始好奇地看著我女兒在玩這個,到後來他們交換玩,再到對方要離開,也能很順利的各自交還給對方。

就是這種問她是不是想玩別人的,讓她明白我們了解她的感受,再預先約定,對方離開時一定要還給對方,其實孩子她是樂意聽我們的。


當年我未懂情感引導,也不懂教她這個行為叫分享。但我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女兒哭,而盡力去試錯、去學習、去上網找方法和看書,然後再去返回第一步去嘗試。到最後可能就會有一次能成功,但這次的成功,重點是能成為日後能引導孩子最有效影響的開始。


所以現在我,也習慣了問她為什麼,或是不是很想玩等的問題的方式,來引起與她的情感共鳴。

以上這方法是從這個就如《怎樣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一書裡學到的。

因為只要她說「對」的這個時候,她才會感覺到你真正理解她,然後你才能正確地示範她真正的擁有同理心的表現是怎樣的。





而師兄說得非常對,「直昇機家長們的出現應該是因為他們發現訓練小孩子太難倒不如由自己代勞還容易

但這個往往是剝奪了孩子發展和成長的機會,因為孩子不會在長大後一下間就能夠學懂。



「他們都在想待孩子大了便會懂事於是便權宜地代為處理久而久之便錯過訓練孩子的機會.

對此,小弟更覺得過早懂事的孩子,未必是好事。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崩潰。

我們曾看過那些小孩,小小的年紀就非常成熟了。但你知道心理學家警告我們說,這些在過小的年紀就已經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容易崩潰,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因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而沒有得到的,他身體內得到的愛是根本不夠的。


他小小的年紀就整天往外付出這些愛,所以到了青春期以後,他會追求一個過度的補償,他會變得無比的叛逆。



最後,其實人的大腦習慣性地會把矛盾事合理化。


就如故事書中的狐狸,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相信你會聽過這故事,但實際上,其實也很真實,因為牠想吃而吃不到,而為了合理化這狀態,大腦就會幫你想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解釋你為何做不到,這個問題要小心,因為他雖然會讓你感到合理化而不再感到矛盾,但重點是他同時也會讓你處於不思改進的狀況。所以,有時要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努力去維護是很重要的。


所以,工作回家很累、父母都是雙職、主要靠長輩或工人湊小孩、即使是媽媽習慣大吼大叫也好,我們作為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都應該盡責任去在孩子心中植入一些能影響他一生的正能量,而不是跟隨無知的長輩或親人,去對我們的孩子作出傷害,甚至乎是落井下石。


最近,分享一個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的心得。


很多家長就是忘記了自律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以為,總以為我們給孩子規定好哪些紀律,哪些規則,他就能學會了自律。其實恰恰相反,我們不要給孩子規定太多的規則,或給他制定種種紀律,他才能夠學會自律,這就跟我們走路一樣。


如果我們天天給他,從小給他弄一個架,或一個框子,讓他只能拄著這個拐棍或柱著這個架子去走路的話,他怎麼可能能學會自己走路,我們只有給他充分的自由,他才能夠學會自律。


而我實際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當我女兒在週末醒來,她不會主動去刷牙洗面,但我也不會一起身就催促她去梳洗,而是表達無條件的愛,說聲早晨,想和爸爸一起刷牙嗎?是我刷先還是你先刷?讓她有選擇權。問她今天想做什麼?然後只告訴她,如果能盡快梳洗完和吃完飯,就能有更長的玩耍時間了。


我所希望的,並不是讓她有一個經常催促她的父母回憶記印在她的童年,變成她的潛意識,從而長大想找一個不會催促她的人來彌補她童年時的缺失。而是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無條件的愛,去關注她的健康,利用能多點的親子時間和陪她玩來正確引導她自主去刷牙和吃飯,幫助她建立一個身心健康和幸福的童年。


請記住這句,「有些人童年能治癒他的一生,

有些人卻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那個,相信答案很明顯。


最後,分享一個培養聰明懂事的育兒心法給大家。


那些聰明懂事的孩子是怎樣培養的?


有朋友的女兒上中學,然後那女孩學習成績全校第一,而且是滿分的全校第一,然後打鼓打的特別好,然後唱歌劇唱的特別好,唱音樂劇唱得特別好,還收養小動物什麼都會做。後來我就不明,我説這怎麼教育的呀,怎麼什麼都行?


科科都第一名,那天我就問這位女孩的父母,説你到底怎麼教的,他説的辦法跟我正在學的一模一樣,覺得就是我們家教妃妃的方法,説盡量不管,放養,但不是簡單的放養,而是關注、愛她,給她足夠的關懷,讓她覺得父母對她足夠的關心。


但是她喜歡做什麼,她有決定權,她想看手機,她有決定權,她想今天不寫作業,明天再寫,她有決定權。所以這孩子長大到中學的時候,你就發現她一下子全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是可以掌控,原理是什麼呢?是她的大腦皮層比其他孩子發展的快,他不需要有那個慘痛的青春期,不需要到30歲才能夠明白。


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讀完了這書本之後才明白,書名叫《自驅型成長》,而在下一講,「家庭教育的第三根支柱 - 終身成長」會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謝謝。


6 則留言:

  1. 先感謝樂兄回覆了一整篇文章.

    每個孩子都不同, 說得對極了, 例如在playgroup上, 孩子的表現差別也很大, 老師把玩具拿出來, 有些孩子放在他面前碰也不碰, 有些孩子未給他便衝出去搶, 而小兒是後者之一. 以往我會用盡方法阻止他衝出去搶, 一方面是面子問題, 另一方面也想教導他守秩序, 但發覺越是阻止, 越是反抗的更激烈. 後來倒是從別的家長中學習了, 就放手讓他衝出去拿吧, 由老師決定給不給就是, 到老師表示困擾才出手抱回去, 這樣做孩子好像比較願意接受.

    小兒目前一歲零三個月左右, 跟他說話有時好像會聽的懂, 但更多時候是完全不聽, 明明在你面前, 卻望向別的方向. 樂兄的方法也是我未來的理想方向, 但總覺得我家孩子可能是個ADHD患者, 可能要給更多耐性和愛心, 也可能需要多一點直接干預, 希望盡快訓練到能給多點自由的一天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不客氣,你的提問很好。

      另外,我同意給更多耐性和愛心是對的,而且0到三歲前,是兒童學識最多詞彙的時期。

      刪除
  2. 就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心態吧?
    換個角度,大家都好過些
    最少看到姨甥女學習遲緩,我以後會盡量嘗試避免拿她跟哥哥比較
    減輕自己的得失心,對她寛容些
    可能大家都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貓姐講出我母校的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加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