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是累積財富的基本,也是做有錢人的開始。
好的理財和消費習慣,比年薪多少、投機炒賣、懂做生意還要重要!
今天的作為,決定了你明天的財富,換個有錢人的腦袋掌握你的財富,誰說上班族不能致富!
(2020年)感謝上天給我最寶貴的財富,「自我啟發」的能力,讓我能經常獲得貴人的相助,激發起我「終身成長」的心態。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買樓不買樓,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買樓實際回報計算,個人心得分享
回望過去第一次實踐財務知識的操作,其實原來是買樓放租。
純分享當年我朋友(積奇哥)教我計一條數:
如400萬既樓,借足9成360萬。
如正常抵買既樓係3.6%回報率即400萬x3.6%=14.4萬再除12個月=每月12k租金收入。
而借360萬,還30年;
供款大約係13k一個月;
7k係供入層樓,6k係息;
(假設借九成能放租)
扣返差餉地租、管理費和收租需要俾稅:
300多尺左右既樓既差餉地租大約是$2200一季,
管理費(大型屋苑如淘大花園$817 < $900)當$900,
收租需要俾既物業稅= (租金收入- 業主支付差餉- 壞帳+ 收回壞帳)x 80%,(20%是當為修葺和支出的標準免稅額),(簡單計算,交既稅大約是1.5個月的租金收入即12k x 1.5= $18k)
所以一年total支出=$2200 x4季+ $900 x12月+ 18k物業稅= 37600
而每月支出就=$37600 / 12個月= $3133.33
因此每月:
租金收入=12k,
供款支出=13k,
差餉地租+管理費+物業稅=$3133.33 per month。
所以每月既收入係12k收租 - 13k供樓 - $3133.33(差餉地租+管理費+物業稅)= -$4133.33
無錯收入為負數,即買樓放租係每月你還需要俾4千幾蚊,
但你再看回你的供款,
供款13k一個月當中,
有7k係供入層樓裡面,而只係得6k係for俾銀行利息,
即係話借9成,放租,你每月俾4千1蚊,就有成7千蚊係供入層樓入面。
因此你的淨收益= $7000 - $4133.33 = $2866.67。
$2866.67 x 12個月= 一年有$34,400.04淨收益/收入係供入層樓裡面。
而成本 = 買樓既成本(40萬本金+15~20萬的稅,佣金和俾律師費等雜費)55~60萬= 當60萬。
所以淨回報率= 淨收益/成本= $34,400.04 / 60萬= 0.0573334 or 5.73%。
所以借9成買400萬樓其實做緊咩?
其實就係用緊60萬,之後做槓桿借360萬,去投資一個有5.7厘回報的東西。
而這個投資計劃,會隨著供款裡的利息每年下降,供入層樓的數目越來越多時,回報會越來越高,(而且仲未計樓價同租金既升幅) 。
第6年你供入層樓既金額開始去到8千。
10年、15年或20年後,由於各國不斷印銀紙,銀紙貶值,因此隨時間越耐,供款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而樓這資產則因銀紙貶值,而相對越來越值錢。
所以借9成按揭買400萬樓其實做緊咩?
學術性一點可選稱作「借按揭,使用了槓桿,將資本倍大,然後來買入資產,以資產來抗衡通脹,…」。
而更簡單一點「就是借助未來會貶值既錢,來買將來會升值的資產物業!」
不過無論買樓投資或自住,最重要係做足功課,吸收多些相關既知識,如買樓按揭流程,同計啱條數,乎合你的計劃就可以了。
我買樓時,朋友強調,買樓抵唔抵買,最重要參考租金回報率(即參考同類型單位的租金收入最好有3.6%左右的回報[而唔係業主開個天價,之後話減50萬,就當係抵買])
另外就係參考多點同類型單位,睇多點該屋苑單位,最好買二手樓(比起新樓),睇有無滲水,有無穿有無爛等等。
買樓時,防中伏,要注意d咩,點樣殺價/開個合理的價錢等等,仲可以買本書嚟睇。如(在當年)上車財枝實戰天書、上車又住又賺、買樓上車防中伏等等,都係對新手唔錯既書嚟~
最後提醒,買樓要小心陷阱,買樓投資放租更要睇回報率才好買,新手最好買大型屋苑,因為通常管理和大廈維修都有多戶分擔,成交、出租率和各方面都比買單棟樓宇的風險較低;而投資最好買地點,市區如港島、九龍(投資最好不要投資偏遠地區如新界屯門、天水圍、甚至郊區)。
而如果是自住樓的話,學李嘉誠話齋,幾時都係買樓時機,因為樓價升幾多跌幾多都與自住無太大關係(只要供得起),樓係資產,長遠係保值的(起碼不會跌至零),但最好買300尺以上,同在市區,抗跌力會好好多,因為萬一經濟差時,150尺根本唔係人住,而且尺價非常貴同唔抵,抗跌力自然係零⋯等等。而偏遠地區也是一樣,抗跌力差,萬一供唔起樓時,想搬返父母家住而放租時,市區一定會易放租過偏遠地區很多。
另外(在不懂財商時或沒有其他被動收入時),俾租金就如等同幫別人供緊樓,而租金會跟足隨通賬增加而增加,但人工則未必會~
*以上參考,只作分享及幫助你計數和計劃,而不是叫現在入市,因為入唔入市睇自己計劃、能力,並以合不合適為主要原因而決定的。
==================================
後記:
這是小弟五年前分享的一段說話,推動身邊朋友買樓上車的考量,雖然今時今日這條數字感覺細少了點,因為幾乎再沒有400萬的物業單位售賣,因此以上例子的數字計算,已不太合用。
雖然回望當時的文字稚嫩和口語化,數字已過時不合用,但若只是當作理念回看,仍然算是不錯的。起碼對一些當年像我被啟發、第一次接觸財務知識的朋友,或多或少帶來一點啟發,和思想上有一點衝擊。
而五年間,感恩的是,也算是鼓勵了數個有緣的朋友和同事們上車,使到他們為自己的伴侶和未來而去計劃、去實踐人生規劃。雖然我們大家都不時會遇到困難,面對困境,卡在人生的樽頸而停滯不前,但財務計劃已將未來的夢想拉近,使我們已開始減少抱怨,並更努力進步,實踐邁向更美好的人生。
最後,希望借這一篇舊文,作啟發自己,回顧計算投資回報概念的同時,也作現今應該如何再作進一步的部署的一點思考也不錯。
下一篇:
買樓不買樓,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儲蓄不能致富,但卻是致富的第一步
由於近半年不斷參加一些活動、講座和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因此在這裡重新出發,寫寫自己的初心,分享一點初初認識的財務知識和概念。
通脹- 即通貨膨脹的意思,指因貨幣流通數量增加,而使得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
QE - 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寬鬆,即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的貨幣供應量。
簡單地說即是以一個極級瘋狂的量和速度去印銀紙。
而通脹的原因,並非只因QE,而是來自無時無刻多國政府的不斷印銀錢。
因此,你能想像,在一個荒島上,本來有一隻雞蛋,一塊黃金,如以物易物的方法,它們的價值是1:1對等的,因此一塊黃金能換一隻雞蛋。但突然間,島上卻找到多一塊黃金出來,因此雞蛋黃金的比例是1:2,這時一隻雞蛋相對能換兩塊的黃金,於是儲蓄金錢就像儲蓄黃金的人一樣,明明黃金數量在不斷增加,可是其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著。
因此,儲蓄金錢,就像是在儲蓄一個在貶值的東西,尤其是在一個資本社會主義裡,往往正在懲罰這一班純金錢的儲蓄者。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只會儲蓄金錢的人是越不利。
小弟有儲蓄的習慣,也謝謝各位朋友曾讚賞節儉儲蓄是一種美德,因為積穀防飢、為自己為家人未雨綢繆,的確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由小弟出社會工作,到7年後儲到人生第一桶金100萬時,在2014年樓市升得最急的時候,看見自己能買到的自住樓面積只有越來越細小,心裡非常不好受。也終於意識到儲蓄資產的重要性,雖然當年是因為預備結婚才上車的,但回看今天,早年買入的資產升值了。
但回想當年買樓的最正確想法,並不是因為看到供求問題,估計會升幾多幾多;也不是一心為投資放租,以物業賺取金錢。
而是抱著輸的想法,我會輸什麼?
如買樓,樓市下跌,我會輸什麼?
答:我會失去投資機會成本,鎖死了在樓宇上一筆的金錢。
但若不買樓,樓市向上升,我會錯過能買入現時還有能力購買的單位,甚至錯過上車的機會,更是對自己或對未來家人一個不負責任的思維,因此輸得會更多。
雖然,看供求和繼續放租是我認為正確的事,
因為放租,才能令物業變成真正有錢放入你袋口的資產,成為不斷有正現金流的機器。
但最令我覺得立在不敗之地的概念和思維,則是越簡單的理念和方向。
就是向輸的方向去想,和最不敗的方向去做:「不斷儲蓄資產,以對抗通脹。」
因為各國印銀錢是從未停過。
但儲蓄是否沒用?
不要忘記,儲蓄是做有錢人的第一步,沒有儲蓄,何來有第一筆首期?
沒有儲蓄,何來做生意有第一筆資本?
沒有儲蓄,如何更有條理規劃你的人生?
沒有儲蓄,如何支付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沒有儲蓄,如何感謝年輕時的自己?
沒有儲蓄,可能是自己人生不夠自律,也對未來的自己和家人不夠負責。
儲蓄,並不一定是指儲蓄金錢,可以是儲蓄資產,如樓宇物業、企業股票、債券等等。
而我的儲蓄,則更會是儲蓄知識、儲蓄經驗、甚至開始儲蓄人脈關係。
為何我們某些blog友們總在樓市下跌和股票下跌時才說增持股票或有需要就提醒朋友們上車,而在股市升的時候則說停止曾持股票。新認識的朋友可能會感到陌生,但相信這裡的blog友對「跌市興奮,升市沈悶」的想法,則不會感到奇怪。
因為價值投資,就是除了懂得資產的價值外,還要有耐性地持有和等待時機才買入。
儲蓄資產,以收取足夠的租金和股息派發,做到被動收入>開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讓自己達到「財務自由」。而能否到達,除了要儲蓄更多資產外,還可以透過減低開支來做到,但在沒有降低很大生活質素的前提下,這樣做才會較好吧。
最後,我也提醒自己,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不要為了儲蓄賺錢,而放棄了一些對
家人應有的陪伴,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以幫助自己去規劃人生,有計劃地做到較好的退休生活罷。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