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上)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上)

孩子打大人
最近,又偶然發生太太對女兒大吼大罵的情況,而女兒又為了表示不滿,作出了不被一般人認可的行為,就是拍打媽媽。

雖然我常跟女兒說:「打人是不尊重人的行為。」但我慶幸女兒能作出反抗。因為她被單方面的吼叫,沒有不作反應或乖乖的順從,沒有把這不快打入到潛意識而做成她長遠的皮質醇偏高,而感到恩惠。

因為我知道,孩子與同伴打架,他們很快便回復,很快就沒事;但當父母單方面的責罵或甚至打孩子,因為你是大人,孩子不能還擊或不敢還擊,這時,孩子受到的壓力會打壓到那裏去呢?其實,這股壓力就會打壓到她的潛意識,形成皮質醇偏高,到長大後也一直是這樣,容易壓力大,或動不動整個人就炸了。

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看大人,其實作為大人的我們,對小朋友吼叫或挑釁等,也同樣是不尊重人的行為,也是不被我們家認許的行為,所以我也會經常對女兒說:「如果當發現別人不尊重你的時候,我們也應當自己尊重自己,離開對方。讓對方冷靜過後,再一齊處理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我又會說:「所以如果你打媽媽,媽媽雖然愛你,但媽媽為了尊重自己,媽媽也會暫時先行離開,但我們不會走遠,就在附近,等妳冷靜過後,準備好和媽媽好好溝的時候,我們是很願意與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處理完個女之後,也就是代替媽媽被她打,但她明顯細力了很多,而我用的招數,不外乎也是「允許」、「轉移」、「滿足對方」等的策略,和自己有足夠的「耐心」,經過好一會兒,「允許」讓她打,把打的過程轉化為認為她是跟我玩,我發出慘怪的叫聲,逗她笑,當她一笑就慢慢轉移「不如我哋玩其他東西」。讓她選擇,讓她滿足。當她說要玩到天光時,也只表達自己感受,「我擔心」或「我很累」等,當你和孩子是真正感情連結了,其實小朋友是很體諒我們的,她說:「那好吧玩100分鐘」我說:「不,5分鐘」她說:「20分鐘」
我說:「10分鐘」她說:「15分鐘」我說:「好吧,我們就玩16分鐘,玩多一分鐘。」然後快快樂樂地滿足她。當她玩完後,說還要、還不滿足時,我說:「不行了,爸爸真的很累,再玩爸爸明天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明天就陪不到你玩,不如我們早點睡,明天早點起身我們不就可以玩了麼。」當說著這話時,你所表達的態度是愉快的,是開心的,是很想跟她玩的時候,孩子她其實也很願意和我們合作的。

只是大人們常常把「不聽話」,「不懂體諒別人」,而往往放大問題來令自己焦慮、令自己擔心,從而急著想透過羞辱和操縱對方,而當得不到效果時感到更不安而產生恐懼,並隨之而憤怒起來。而當你是真的明白自己的情緒來源和變化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好笑了。我也曾有這麼的體會和醒覺,所以我很明白。


你生氣,其實是在氣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實的全部。
而為了讓在太太冷靜過後,可以好好的有效理解。
我用WhatsApp sent了以下的啟發性短訊給她:

你生氣,其實你是在氣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的事實。

請你想想,你的看法是事情的事實嗎?
答:記住,你的看法,只是你的想法,並不是事實的全部。

小朋友打你,是真的想透過打你,來令你討厭她嗎?
答:當然不是,她打你只是想得到的回應並不是她想要的,或她希望得到你的關注而不是吼她。所以,她只是對於如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罷了,並且其採取的行為方式,導致所達到的效果與其目的背道而馳而已。她並不是想透過打你令你更討厭她。她只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明白這點後,你的想法就可能有機會改變,改變對小孩子作出的回應。」

然後就是分享自己看《正面官教》一書當中的一些概念。為了不再引起自己說教,令太太有抗拒的敵意。
我也只好靜靜的分享,用WhatsApp send給她。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 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苗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當他們處於「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作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2.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孩子們並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唯一群體。 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當阿黛爾(2)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裡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 這並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於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並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裡,並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4.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且很難記得其背後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於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



記住,雖然孩子並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而雖然,我的方法可能並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這方向是沒有錯的,因為每次我犯錯之後,都會變得比錯誤前更好。


4 則留言:

  1. 謝謝分享,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就發展出自省的能力。有時我都會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價值觀,讓孩子替我延續。有得㨂,先係老闆,人生有權選擇,才是自由人生。

    回覆刪除
  2. 總覺得人沒有十全十美,負面的情緒,加諸自己身上,會抑壓得心緒不寧,一爆發才更加去到不可收拾地步,退一步,真的可以海濶天空,放鬆,再放鬆,一起互勉。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
  3. 我,作為一名家長,我也在學習當中!
    子女,教養問題,非常繁雜!

    回覆刪除
  4. 我家孩子最近也開始打人, 媽媽不准他發脾氣時會打媽媽, 和其他小朋友爭玩具時也會打小朋友. 我本想這可能是家教問題, 長輩們經常放縱他亂掉東西, 亂偷食物, 什麼不可以一發脾氣便會得逞. 然而, 我在這篇文章找到了一點靈感, 具體是什麼還要再反覆思考一下.

    祝願樂兄兔年事事順景, 孩兒們學業進步, 聽教聽話, 活出自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