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無條件的愛之一:「停止威脅與交換」


今天,我們進入到「三根支柱」的第一根,叫作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每次一說無條件的愛,就可能有很多家長會想,「那可不行,把孩子慣壞了怎麼辦?」


無條件的愛不意味著溺愛,反過來說,溺愛其實等同於不愛。


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被父母溺愛,這代表他做什麼都行,想打誰就打誰、想罵誰就罵誰,孩子吸毒都不管你。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孩子其實內心會覺得非常恐慌,原因就是他不知道邊界在哪兒,他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好像不那麼受歡迎,有些地方可能也不對,我都犯了這麼大的問題了,但是我家裡人都好像不在意。這種狀況之下,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在暴力的家庭裡邊長大的孩子的不安全感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經常看新聞,你會看到,有的明星吸毒,然後大家就採訪說他們家的教育是什麼情況?他們家是從小到大地打,一直打。然後,另外一個明星,他們家溺愛,一直溺愛成這樣,也吸毒。


打和溺愛為什麼是一個效果?

在教育的原理當中,早就有了,無論是暴力,還是溺愛,導致的結果都是孩子完全沒有安全感,他覺得沒有人愛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無條件的愛是溺愛,無條件的愛是一個很高級的愛。


在這裡我想問一問問大家,你們愛你們的孩子是有條件的嗎?

我想大家都應該會答「沒有呀,我們沒有條件。」那接著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你還愛他嗎?」有的人猶豫了,說:「會,應該還會吧。」那麼,如果你的孩子把人揍了,你還愛他嗎?「揍人也得愛吧!」你孩子進監獄會給他送飯嗎?「送呀,當然送。」


你看,我們看起來對孩子應該是無條件的愛,就算他做了錯事,我們依然會愛他,這個並沒有錯。


但是,我們表達出來的是無條件的愛嗎?

我們經常跟孩子說出來的是無條件的愛嗎?

你去問問你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無條件地愛你嗎?

這答案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有沒有跟孩子講過:「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你再這樣就把你送人了!」「我們都喜歡聽話的孩子,我們都不喜歡不聽話的小孩。」所有的這些話當中,都充滿了條件。

我有一次,在機場裡邊看到很溫馨的一幕,夫妻倆拉著一個大概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大概兩三歲的樣子,在那兒走,然後小孩子很可愛,就是拿腳踢他的爸爸,一邊走路,一邊踢他的爸爸,然後他媽媽在旁邊,媽媽也沒生氣,爸爸也沒生氣。所以我看到的應該是一個很溫馨的畫面。

然後,媽媽就說:「你再這樣,爸爸不愛你囉。」你看到嗎?哪怕父母沒生氣,父母都會用愛和不愛來威脅孩子。


「你再這樣,再這樣踢爸爸,爸爸就不會愛你囉。」這種說話在我們家是絕對不會說的,我會跟我家裡的老人,跟我太太,跟所有的人,包括跟保姆都講清楚,絕對不能夠拿「愛不愛孩子」來開玩笑。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爸爸媽媽永遠愛你,這件事是不會被挑戰的。你放心!對吧。

你可以做錯事,你做錯事了,我們可以改變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爸爸媽媽從來不會說:「你如果不做,我就不愛你。」



停止威脅和交換 

所以這裡,我們的主題是關於無條件的愛,三根支柱的第一個工具。

就是首先,要學會停止威脅和交換。


但是,很多父母習慣於用威脅和交換的方法來跟孩子解決問題,原因是什麼呢?

方便!

因為只要你用威脅和交換的方法就能搞定他。

這在生活當中比比皆是,你走在大街上,只要有父母湊著小朋友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一個媽媽在前面氣哼哼地走了,後邊的孩子追著,媽媽就說:「我不是你媽媽!」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她用不要你了來做威脅。


我有一次坐地鐵,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小胖墩10歲左右,然後上了地鐵,摟著他媽媽的腰很可愛,抬頭說:「媽媽,我今天乖嗎?」然後,他媽拉著扶手說:「還可以。你今天挺乖的。」然後孩子說的第二句話給我嚇壞了,孩子說:「你今天能不打我嗎?」然後,媽媽很淡定,媽媽說:「可以,今天可以不打你,明天你要不聽話,我照樣揍你。」然後,那小孩就這麼嘻嘻嘻嘻地笑,然後兩個人一路走。


各位你能理解,那個媽媽在地鐵裡邊,當著那麼多的人,說這樣的話的時候的心情嗎?

我就坐在旁邊,我能夠看得到媽媽的態度是得意,『你看!我家的孩子多聽話,你看我這孩子被我收拾成這樣老老實實的,誰家的孩子像我們家孩子這麼諂媚。』她很高興。而我眼中看到的是一出悲劇正在上演。。。這就是千百個家庭不斷輪回的悲劇。


在孩子10歲以前,你用威脅和交換的方法搞定他,大概只需要一分鐘,就是很容易。只要你敢翻臉(大量的父母就是跟孩子翻臉),一翻臉,孩子就害怕;你不翻臉,他不害怕你。因為他不知道邊界在哪兒,所以一翻臉他就害怕你,搞定了。。


但是,10歲以前,你有多麼容易地搞定他,在14歲以後,你就會收穫一個多麼慘痛的青春期。就這麼簡單,因果循環。


我有個親戚管孩子特別凶,然後全家人都知道孩子怕她,這個孩子只要媽媽不在家,誰都不怕,把家裡折騰得天翻地覆都可以,但是一聽到他媽媽的車在門口停車熄火,準備進來,馬上開始給他媽媽找拖鞋,然後進來端水問:「媽媽,你累嗎?」就這樣。。

全家人把這當個樂子,全家人覺得說太好玩了,你看,等你媽回來收拾你,沒有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然後,媽媽也特別得意,媽媽說:「家裡邊總得有一個人能鎮得住。」


你看,我們在坊間會流傳特別多錯誤的教育理念。這一句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句,大家都說:「家裡邊總得有一個人能鎮得住。」


但是,我告訴你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受傷最重的就是這個鎮得住的人。因為孩子在青春期之前,你別看他跟著你老老實實地在那兒,你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或者你威脅,他就做。他其實在跟你學習,他一刻不停地在跟你學東西呢。孩子的吸收能力比成年人要強幾千倍,有一本書講過「每個人三歲以前所獲得的訊息量是三歲以後的總和」。全世界都知道中文最難學,假如我們在三歲以前,學會了語言,成年以後才開始學中文,你這輩子可能都學不會。


三歲以前,孩子學會察言觀色,學會了感情,養成了性格,孩子無時無刻地都在跟著父母學習待人處事的方法,學習處理矛盾的方法。


所以,當一個媽媽在孩子面前展示出來的,「如果是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出去,我就關門,我就摔門」。孩子到他14歲以後,他長大了,他也會跟你摔門,他離家出走,他威脅你,甚至他就輕輕地推你一把,你都受不了。你哭,你說,我兒子揍我。但是,小時候你是怎麼揍他的,你都忘了嗎?十八般武藝都是跟你學的呀。

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很對:「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復印件出了錯,你認為問題在哪兒?大概是原件吧,你不會懷疑是復印過程出了問題吧,而應該是原件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經常在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孩子的表現,就能夠想象他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他的父母在家裡邊跟他是怎麼互動的。


所以帶孩子去參加社交活動是一個高風險的事。你平常在生活當中,可以把自己裝扮得非常跟紳士一樣,或者非常淑女,但是帶你的孩子出來溜一圈,你就立刻會知道這家裡邊是怎麼互動的。



交換破壞無條件的愛 

很多爸爸在家裡邊保持權威,孩子出來的表現就是緊張、萎縮,就是縮,再縮到人的後邊,不敢說話或者是沒規矩,兩種極端的表現都有可能。孩子的表現越極端,證明家裡有人脾氣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停止、交換和威脅。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讓我覺得,似乎父親用交換的手段會多一些,然後媽媽用威脅的手段會多一些。這裡邊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只是我個人的判斷。這可能和男女的差異有關係。

媽媽一沒辦法就說,我不管你了,我讓你爸回來收拾你,或者媽媽抓狂、發飆,然後大聲吼他。


一個家裡邊聲音最大的人是最沒有權威的人。

其實,媽媽吼孩子的聲音越大,在家裡的權威就越小,從而導致權威度不斷地下降。父親因為手裡掌管著很多資源,所以遇到問題就交換。你想買雙鞋,那你得給我做點什麼?或者最重要的不是給我做點事,而是你成績又考多少。


你知道很多孩子最煩父母的是什麼嗎?

無論跟父母說什麼話,到最後都是成績,到最後落實的就是你今年考第幾?好了,你想想看,孩子想旅遊,你說,今年我帶你去旅遊,條件是你給我進前10名以上,結果到了年底拿回來成績單,一看,「就這成績,你還想旅遊!?取消!!」當父親取消旅遊的這一刻,孩子立刻就能夠理解父母愛的是誰了,「別跟我說無條件地愛,愛的根本不是我,你愛的是我們班的學霸,你愛的是成績。」


當這種無條件的愛被破壞了以後,後果是這個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情緒大爆發,然後,有一天他會突然講:「你們從來都不關心我,你們從來都不愛我。」電視劇經常出現這樣的橋段,我相信,家家戶戶也都演過這樣的戲。

當這樣的話說出來之後,很多父母是震驚的,父母說,我們怎麼可能會不愛你,我們所有的心思都在你身上。但是孩子並沒有說謊,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過無條件的愛,他所感受到的,是你讓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附加條件。這就是交換的惡果。


威脅讓孩子喪失生命力 

如果用威脅的方法,那就更糟糕了,我所做的所有的事都不是我樂意這樣做,而是我被逼就範的,我要不這樣做,我媽就抓狂了,我媽就發瘋了。

有很多孩子到了中學,認真努力地學習,你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不想讓我媽媽傷心。你看,媽媽可以用讓自己難過、讓自己傷心、讓自己抓狂,類似於這樣的行為來綁架和勒索孩子。結果是孩子可能會就範,因為我們的孩子前面講過了很愛父母,但是孩子就算是就範了,他並不愛學習那件事本身,他並不享受學習的過程,他只是成為了為你奪得一面錦旗,奪得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樣的一個工具。


所以,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工具,他沒覺得自己是個人,他的生命力建立不起來。



還記得我們說「無條件的愛」這根支柱的目的是什麼嗎?

當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人。他要愛自己,他要愛他的學習,他要愛那些知識,愛這個社會。


但是如果他從小內心是缺乏愛的,他是沒有感受到過來自外在那些真正無條件的愛,從而讓孩子感受到:「有一群人愛我是沒有條件的,我就算做錯了事,我也敢跟我的父母分享,因為他們會包容我,然後他會跟我一塊來解決問題。」這,才是給孩子內心當中注入生命力和能量的最重要的步驟。


所以,停止威脅和交換是這支柱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五種常見的錯誤教養 

我們在生活當中,有五種常見的錯誤教養方式,我不希望大家對號入座,但是不可避免,一定會講到某些人的痛點。


第一個叫作控制。

就是當一個孩子抓狂,他躺在地上大叫的時候,父母用控制,喊:「我數三聲,一!二!三!」,這是控制型。


第二種方式,賄賂。

賄賂型的特點就是,「你別哭了,爸爸給你買個糖」、「好吧,我們來看電影,騎自行車,買雪糕給你吃」,你看,這叫賄賂。


第三種,放任。

哭,沒事讓他哭,小孩子哭一哭對身體好,來,我們打麻將,別管他。


五種常見錯誤教養方式,分別會有什麼惡果呢?


一、控制型的孩子

長大了以後,有兩種極端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控制別人,如果他從小被控制型人格的人掌控,他長大以後學會的方法就是控制別人,所以他控制欲很強,不會幸福。


第二種狀況,被控制的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懦弱,他喪失了自己的動力,他凡事都聽別人,這是控制型的結果。


二、賄賂型

最大的問題是,人不可能這一輩子永遠被賄賂,所以,當這個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找到一個條件,一個外在東西來滿足他的時候,他這輩子不會幸福,因為他做任何事情都要想,誰給我什麼條件,有什麼東西作為回報?

所以他找不到這件事本身的樂趣,而只能夠看到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它跟整個世界都是一種交換的關係。


所以,他不會發自內心地覺得幸福,外在的物質、名譽地位可以給他帶來短暫的刺激,但是他找不到內心的意義、價值歸屬感,所以他找不到幸福。


三、放任

如果是方任,不要管他,我們打麻將別理他這種,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後會極其缺乏安全感。

因為他做事沒人理,他都已經那樣了,他已經抓狂了,躺在地上哭了,全家人還在打麻將不管他。


一個放任型的孩子長大了容易有成癮型人格。

這個詞來自於《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果你想要瞭解個中原委,可以去把那本書讀一下。成癮型人格是他打起遊戲來沒完,他聽搖滾樂沒完。喜歡打遊戲沒問題,喜歡搖滾樂沒問題,別沒完沒了呀,一旦沒完,就是成癮型人格。長大的時候抽煙沒完沒了。

我問身邊喜歡抽煙的這些人,如果他抽煙,有些人看完《這本書能讓你戒煙》的書就能戒掉。但是,有些人聽那書聽了好多遍,就是戒不掉。然後我就問他,你跟你父親的關係怎麼樣?基本上的回應就是從小被揍。這很神秘,如果一個人小時候被自己的父親經常揍,他長大了以後抽煙的概率會很高。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依賴。他需要有一個東西給他帶來支撐,他沒有從父親得到足夠的支持,所以他就會依賴煙、依賴酒,依賴毒品,依賴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三種錯誤的類型是大量家庭裡邊常見的狀況。


還有兩種常見的錯誤:


四、否定孩子的感受。

你比如說,孩子走路摔了一跤,媽媽過來說,不疼不疼,起來起來」。

你想想看,你在你們家做飯時,你摔了一跤,摔在廚房,你老公站在那兒說:「不疼,起來」。妳會是什麼感覺?

所以,你怎麼知道他不疼,你忽略了他的感受,導致的結果就是他慢慢地可能會變得堅強。說:「男子漢不哭、不流眼淚」,他是變得堅強了,但是他也學會了忽略他人的感受。

所以,在他青春期的時候,他會把你氣得半死,他看到你在那兒哭天抹淚的,他說,咋了你?至於嗎?我又沒說什麼。

他也忽略別人的感受。


最後一種錯誤:


五、以消極的後果進行懲罰。

比如說,孩子不按時吃飯,你就不許他看電視,但這兩者之間沒有關係。

沒有來按時吃飯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之間根本上完全沒有關係,沒有邏輯聯繫,這叫作消極後果。

純粹就是,因為你是大人,你手中有這個權利,所以你懲罰他,導致的結果是怎樣呢?

這導致他對這個錯誤根本沒有理解,他沒有建立這個錯誤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的原因。然後,他心中產生一個概念,就是大人,大人手中有特權,所以將來我也要成為大人,我有了特權,我也欺負別人,就是這樣不斷地學習的一個過程。


這五種狀態,就是說如果你停止不了威脅和交換,那麼你在這家裡反復上演的,無非就是埋下這些種子,成為將來的惡果。



學會按下暫停鍵 

那我們怎麼停止威脅和交換呢?

第一個方法叫作按下暫停鍵。

就是當你一不小心就想要去威脅和交換的時候,因為你知道這是一種衝動,特別容易就脫口而出。

在這一刻按下暫停鍵,先別著急,先把情緒平緩一下。等你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你跟孩子說,讓媽媽休息一分鐘,或者你說,讓爸爸思考一下,待會我來給你答覆。按下暫停鍵,你就有可能能夠擺脫或避開一次悲劇的發生。就像原始人一樣,打或逃的境況。


其實我們說,威脅和賄賂、威脅和交換,這就是沒用過腦子。人類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是經常不用腦子的,有一群原始人站在一塊兒聊天,聊著聊著,突然之間你發現其他人全跑了。你會動腦子想嗎,「怎麼回事,為什麼跑?」不可能!你看到別人跑,你肯定跟著跑,因為一動腦子就被老虎吃了,沒有思考的時間。而且人的大腦轉得越多,消耗能量越多,那時候吃的飯就不多,能量本身就不夠,你再使勁想,能量就沒了。所以,我們的大腦天生是為了求生,而不是為了求真。

所以我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原始人的反應就兩種,一種是我跟你拼命,打(老虎)牠,一種是打不過時就趕緊跑,逃命。

所以,如果你不用過腦子的話,你的行為就跟一個原始人一樣,打或者逃。你現在對待你的老闆,要麼就是我認了,你剝削我,要麼就是我告你去。打或者逃。你對待你的客戶打或者逃。對待孩子打或者逃。對待老公打或者逃。

我們這說的打(即威脅)或者逃(即賄賂),這兩者都是沒用過腦子。

你不用心,不動腦子,你沒有像一個人一樣冷靜下來認真地思考「愛」這件事,怎麼樣能夠跟他建立尊敬和信任,讓他能夠理解爸爸媽媽是愛他的。同時爸爸媽媽為了他好,也要建立起來邊界。


我舉個例子,有一次我也是糾正我孩子的行為,有些事做得不好,我就糾正他,批評完他以後,我帶他在我們小區裡邊轉,小區裡面種了很多樹。

我就跟他講,我說:「你觀察這些樹,你有沒有發現有的樹直,有的樹彎。」他就跟我一塊兒看,他說:「對啊,你看這個樹長得高,長得直,那個樹就是彎的。」我說:「那你告訴我,為什麼有的樹是直的,有的樹是彎的?」他說:「因為直的有人修剪吧?」我說:「太好了,那你知道爸爸為什麼批評你嗎?」

他想了大概有幾十秒鐘,他說:「你是不是在修剪我?」他立刻理解到,原來爸爸媽媽批評我是在修剪我。我說:「對了,這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爸爸媽媽是你的監護人,你知道監護人意味著什麼嗎?就我們要對你負責,我們希望你安全,希望你健康,希望你像樹一樣長得直。所以,爸爸媽媽有時候會糾正你的一些行為,你能理解嗎?」他說:「我能理解。」我說:「但是,爸爸媽媽一直是愛你的,你要知道。」就好了。


這就是建立無條件的愛的過程!

你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可以給他糾錯,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意見,不給他買一些東西,但是你愛他這件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全家都不會質疑這件事。


有了這個東西以後,你知道會有多大區別嗎?

你們有沒有見過在博物館裡邊發狂的孩子?我見過,在盧浮宮,小孩發狂了,然後就拿腳踢展品,太嚇人了,那玩意要是踢壞了的話,賠不起。然後,他媽媽就揪他,兩個人在盧浮宮的展品跟前打起來了,一群人在旁邊看。

我相信,很多家庭出過這樣的狀況,這小子撒野了。


為什麼孩子在那種關鍵的時刻不給你面子?

因為他覺得你又挑戰那個底線了。孩子特別希望你愛他,所以當孩子感受到你不愛的時候,他的辦法就是搞清楚狀況,你到底是不是愛我。所以,當他摸了展品,媽媽說,別動。這對孩子來說就意味著「你不愛我了」,孩子要試一下,「別動」,媽媽真的不愛我了!我再使勁抓一下……他在挑戰底線。

所以,你發現,你越批評他,他的反抗力度越強烈,在缺乏無條件的愛的狀況之下,你對他提要求,他的內心當中感受到的就是被背叛、被拋棄、被不愛,因此他做出強烈的反抗。孩子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得到你的愛,但是媽媽只要批評就代表著不愛,這不行,於是鬧得一塌糊塗。這就是在很多時候,你越說他,他越不聽你的原因,因為他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愛。


我帶我孩子去逛博物館的時候,去了也會興奮,興奮就準備跑,這會影響到別人。我只需要,就只需要做這麼一個動作,他看著我,認真地點頭,拉著我的手,老老實實走三四個小時,當時陪著我逛美術館。館長說,你孩子真行,這麼長時間能夠一直跟著不吵不鬧。

為什麼我不需要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把他拉到一邊去教訓他,這是因為他知道爸爸是愛他的,爸爸做出這個動作的意思是,在這個地方安靜是合適的,他希望自己表現得合適,所以他不會質疑這個行為背後有沒有什麼愛和不愛的問題。然後,按照爸爸的指令去做就好了,他沒覺得這是一種挑戰。

甚至我帶他出去逛街,我可以隨便帶他去逛逛商店,他那時候很小、不懂事,三歲的時候,走到一個櫥窗跟前走不了,他說,爸爸我想要這個,就是鬧。然後,我看了一看,我說:「我們最近買玩具買得有點多,能不能先不買?而且這個地方買它也貴,網上還能更便宜點。你想不想給我們家省點錢?」他想了想,他說:「可以,那我能不能給它拍個照,等我過生日的時候,你作為禮物送給我。」我說:「沒問題。」就走了。

老闆站在那兒看都傻眼了,這孩子這麼會講道理,說完就走了。原因是什麼?

原因都一樣的。爸爸不買東西,爸爸有理由,爸爸要教會他說,你要怎麼樣?你要理財!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你不要在家裡買那麼多的東西。他知道,這些東西是有道理的,所以他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過生日的時候買給我做禮物。這沒有任何問題。

不要讓孩子獲得任何一個東西都覺得非常艱難,我們覺得,很多家庭裡邊孩子真不容易,孩子想要獲得一個東西都特別艱難,都要經過百般的刁難,甚至這個刁難不是惡意的,只是習慣性的刁難,習慣性的提出很多的條件、要求,然後威脅等等。這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跟父母之間的感情產生了大的距離。


把孩子當作成人對待 

所以,要想獲得或培養無條件的愛,我們首先要能夠學會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停止。然後,學會跟孩子把這個道理解釋清楚,把孩子當作成人對待,我所說的把孩子當成人看待,並不是向他提出成年人的要求,而是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跟你孩子說的這些話,你會跟你的同事說嗎?(就問自己這句話就好了。)


就是我們跟我們的同事說話的時候很客氣,我們最起碼有著尊重,我們不可能隨便說,「你怎麼這麼傻,你跟你說多少次了,你個笨蛋。」對吧?這在職場上是行不通的,很多人就炸了,就辭職了,就不幹了,你知道你要尊重這些成年人。

但是我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經常充滿著諷刺、挖苦,然後不斷地指責,不斷地挑毛病。所以你想想看,孩子的內心怎麼可能跟你建立起來無條件的愛。


學習本身就是獎勵 

如果你用威脅和交換的方法對待孩子,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他自己會排序,因為孩子有他的邏輯,所以如果你說你成績考得好,爸爸給你買個自行車,你看,孩子的邏輯立刻就排序出來了。「玩兒、自行車、看電視、吃冰淇淋、旅遊這些事兒,都比學習好!」為什麼呀?

因為,要不然他怎麼跟我交換呢?要不然憑什麼我學習好了,再給我這些東西呢?這一定是好東西。這個邏輯,孩子不用學,從小就會。這是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的。

所以,我跟孩子曾經很小的時候,我就在家裡邊跟我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說:「你的學習成績好,你學跳芭蕾舞,或者你學游泳、學英語,會話、學拼音,學得好,爸爸都不會給你任何獎勵。你知道為什麼嗎?」我有一次跟他認真談這個話,他說:「我知道,因為學得好本身就是最大的獎勵。」


各位請問,這個概念是怎麼灌輸給孩子的呢?就是父母的價值觀。


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好、充滿樂趣的事。這個世界有這麼多東西,我們都不知道,你看爸爸讀這麼多的書,但是爸爸依然有很多東西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得去探索、得去瞭解,這時候你才會變成一個豐富的、有趣的、能力強的、為社會做貢獻的人。

當你把這個概念告訴他以後,學習不再是一個負擔,因此就不需要交換。這在不可能是因為你學得好,所以我給你買個東西。


至於要不要買鞋,要不要一起旅遊?要不要吃東西,一起去吃雪糕?當然可以了!你不跟你兒子旅遊,你跟誰旅遊?你總不會把他們班學霸帶去旅遊而不跟你的孩子去旅游吧~

而跟你的孩子一塊兒去玩,或者去吃雪糕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對你來講也是一個獎勵。對嗎?


所以,我們首先放棄自己頭腦當中對於學習的偏見,對於做那些正確的事的偏見,做正確的事本身不需要回報,做正確的事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然後,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大腦運轉起來,不要處在「打」或者「逃」的境況當中。



本節內容回顧:

最後,跟孩子之間培養起來這「無條件的愛」,而這「無條件的愛」並不意味著溺愛。你可以批評他,在批評他之前,你要告訴他,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我要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你可以很認真、很嚴肅,語氣嚴厲都沒有關係。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我要糾正你的行為,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這件事堅決不可以。

批評他完、糾正完他之後,記得要加一句,說:「儘管爸爸今天批評了你,你感覺怎麼樣?」然後說:「但是爸爸永遠愛你。」最後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用這樣的方法,跟孩子之間保持著無條件的愛

呵護著他,這個孩子擁有了、得到了這種愛的感覺,他才能夠學會怎麼愛別人。他到了青春期以後,首先愛的那個人就是你,他要學會能夠愛你,能夠愛他的朋友,能夠愛他將來的戀人,愛他的孩子,進而他能夠愛這個社會。


愛社會有多重要,你知道嗎?

一個人只有愛這個社會,才願意折騰,才願意做事。一個人如果根本不愛這個社會,他就喜歡宅在家裡邊打遊戲,因為他內心枯竭了,沒有動力。


所以,這一章我們所學習的就是無條件的愛,之-「停止威脅和交換」。希望大家能夠把威脅和交換的行為從家庭當中,清除出去,然後建立無條件的愛,這是第一步。


謝謝大家。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家庭教育的三根支柱)


今天我講的核心是我們如何理解生命這個東西。


培養孩子是混沌系統 

很多家長就覺得特別委屈,說:我們為孩子操了那麼多的心,然後使了那麼大的勁,送他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為什麼到最後孩子還是讓我們經常會失望?會難過。甚至你把孩子塞進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學,最後孩子畢業以後變得不愛學習,變得每天不斷地在家裡邊抱怨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核心原因是因為培養孩子是一個混沌系統,混沌系統的特點就是輸入端只要有微小的調整,輸出端就會有巨大的改變。


比如說,最早人們發現混沌系統的典型特徵,我們說的蝴蝶效應,天氣預報的專家,在用計算機模擬第二天的天氣的時候,他為了省事兒,他取了小數點後三位數字,之前的算法是小數點後6位數字,就這麼一點差別,天氣預報的結果從晴天一下子變成了一場大風暴,也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叫做「蝴蝶效應」。


這個翻譯成我們能聽懂的話,就是輸入端有微小的調整,在輸出端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區別會很大。


所以你就理解,為什麼同一個教室裡邊教出來的同學,你想,愛因斯坦也有同學,牛頓也有同學,這些了不起的人都有同學,但是他們所產出的效果有著雲泥之別。然後甚至同一個家裡邊出來的孩子,你說,基因非常相似,家庭環境甚至都差不多,但是你不知道是在哪個點上出現了一些偏差,這兩個孩子也會有特別大的區別。這就是所有混沌體系的一個標準特徵。


簡單體系的前提是還原論 

我們今天的家長們在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把我們過去所學到的那些知識拿過來用。我是在讀過本

大學、讀過碩士,本科學的是電腦工程類的,是工科,學的是軟件工程、系統操作、也學過管理學和統計學,我跨了不同的學科,然後來到出社會工作,我都沒有學過什麼複雜體系,學到的都是簡單體系。

什麼叫簡單體系呢?簡單體系的前提是還原論。


比如說我要組裝這麼一張桌子,當我給你一個要求,我說,你組裝這麼一個桌子,那麼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桌子分成幾部分,一共分成三四個部分,然後每三四個部分,分別有哪些要素,把每一個要素都做好,拼在一塊,拿釘子給它連起來,或者沒有釘子我給它楔進去,這個桌子就做成了。


還原論的典型特徵:任何一個複雜的東西,一定都能夠拆成很多部分,然後把每一個部分拼在一起,最後形成完整的產品。


有一本書叫作《機械宇宙》,書中提到,牛頓把整個宇宙比喻成一個大的鐘錶,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上帝所做的鐘錶,非常精密,然後星球跟星球之間也不會碰著,就這麼一直轉。


人能夠這麼精細的運作,你看人體內的毛細血管、神經,你就會非常驚嘆,誰設計了人這麼複雜的一套東西!好,我們的方法就是把它拆開,拆成一部分、一部分,心血管、皮膚、內臟等等,然後試圖把它還原起來。


這就是我們長此以來,人們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的第一反應,能拆成幾部分,每部分怎麼優化。


用複雜科學應對混沌體系

但是,後來慢慢地出現了複雜科學,複雜科學是專門應對混沌體系的,有些東西你不能夠拆開研究,你把它拆開了研究以後,把每一部分都研究明白了,但是拼湊在一起,你搞不懂它。這就叫複雜體系。


最典型的特徵,我們可以在螞蟻身上看到。一隻螞蟻對科學家來講太明顯了,它就是一個簡單的生物,有觸角,然後能分泌大概4種信息素,4種信息素也基本上被破解了,就那麼幾樣東西。所以,單個的螞蟻連生存能力都很弱,它的生命並不長。


但是,如果你把成千上萬隻螞蟻放在一起,這時候你發現蟻群是有智慧。

如果把螞蟻窩的橫截面剖開,你會非常驚嘆於螞蟻的這種智慧。螞蟻窩裡邊竟然有防洪通道,水衝下來,它能夠順著防洪通道流走。螞蟻窩裡邊會分老年人住的地方,還有小baby住的地方,有蟻后專門住的地方,還有蟻后的逃生通道,還有儲存糧食的地方,還有儲存屍體的地方。


你再看它們出去覓食的時候,螞蟻出去找吃的的時候,聰明得不得了,哪兒有吃的東西,馬上一群螞蟻就過來了。

然後,如果要過一條河,螞蟻會抱成團,從水裡邊滾過去,外邊的螞蟻犧牲掉,然後中間的螞蟻能夠過去。上刀山、下火海它都行。

螞蟻這種智慧從哪兒來的呢?並不是有一個蟻后在那兒用觸角發信息說,你們都這麼做,聽我的想法,不是這樣的!


這個過程叫作「群智湧現」,當數量巨大的螞蟻聚合在一起的時候,雖然它們之間只有三四種信息素的交流,但是三四種信息素經過不斷地迭代,形成了群智湧現,螞蟻群變成了一個有智慧的生命體。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人類的大腦裡邊的神經元個數,大概相當於20萬個螞蟻窩,然後我們的每一個神經元大概跟五六千個神經元有聯繫,所以我們的神經元比螞蟻的聯繫範圍要廣得多。它就是通過簡單的放電,還有神經遞質。

這時候你發現如果只有兩個神經元放在一起,什麼事也做不了,但是上億個神經元開始相互之間作用的時候,人類竟然出現了智慧。人類開始思考,人類開始發明,開始聯想,甚至能夠寫詩詞歌賦。


這就是複雜體系的典型特徵,你找不出明確的因果關係,你沒法說,我把這個人拆成幾部分,我把一個孩子拆成語文,數學、英語、跳繩。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一說到孩子就這幾項,一個孩子被拆成了這麼七八項標準,然後語文裡邊又拆成了多少個單元,每一個單元拆成多少課,每一個課拆成多少個單詞,然後就使勁地下功夫,考核他們、鍛鍊他們。


最後導致的結果,很有可能是這個孩子在父母的強壓之下,在培訓班的幫助之下,在老師們的逼迫之下,語文也很好,數學也很好,英語也很好,跳繩也跳得很好,但是他變得不愛學習了,他厭倦這件事情,他對於生活沒有熱情。他喜歡宅在家裡邊打遊戲。你發現,你上大學,學了那麼多的知識,結果竟然就願意做最無聊的工作。不明白為什麼。


父母的管教效率趨於兩極化

很多家長最難過就在這兒,我不明白,我使了這麼大的勁,下了這麼大的功夫,但是為什麼他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長成別人家孩子的樣子?


但實際上,在所有培養孩子的家庭當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這個分布絕對不是正態分布,就是鐘型曲線是騙人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你幾乎很少能夠找到一個東西是鐘型曲線分布的,這只存在於我們的經濟學課本裡面。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常見的是兩極:好的,特別好,差的,特別差。有錢的人,特別有錢,沒錢的人特別沒錢。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是絕對兩極化的市場。凡是你看到那些輕鬆的家長,他們就會告訴你,教育孩子很輕鬆,不用費勁,你不管他,他就長大了。


你去問牛頓的媽媽說,你是怎麼把牛頓培養成這麼厲害的?牛頓的媽媽一個字都不認識,她可能會說,我根本就不管他。但是,牛頓在中學裡邊表現得非常優秀,他們的校長說這孩子一定要上劍橋,我來保證他上劍橋。


然後,牛頓的媽媽說,不許去!並不是沒錢,他們家錢特別多。而是她覺得,上學沒用,她不認識字,家裡照樣過得挺好,所以她讓牛頓回家種地。牛頓回家種了兩年地,差點就沒有上成劍橋。你想想看,一個媽媽對自己孩子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最後牛頓還是改變了世界。所以,凡是覺得輕鬆的那些家長,他會特別的輕鬆。我舉牛頓只是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但是,覺得委屈的家長更多,累得要死,辛苦得要死,管教沒效果,甚至效果很糟糕,比如雙方可以為了用手機的時間吵架,為了寫作業的事情,哭鬧然後大喊大叫。這裡,核心原因在於他們把孩子當成了機器在對待。


這種對待機器叫作簡單體系,再複雜的機器都是簡單體系,就像我們造一輛汽車。現在的汽車已經相當智能和複雜了,但是再複雜的汽車都是簡單體系,它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的模塊,可以被細化成一個零件,然後因果關係很清楚。所以如果這個車冒煙了,那麼就是燒機油,如果這個車開鍋了,那麼就是散熱系統有問題。你找一個有經驗的汽車修理工,他一定能夠給你找到哪個零件壞了,只要把零件換好,這車就好了,這就叫簡單體系。

所以,所有簡單體系的特點,它不是混沌的,它是清晰的,它是因果關係可追溯的。因此,一個車你可以用上百年,比如老爺車,因為上百年沒問題,只要你把它零件全換完,到最後零件只管換,只要換零件拼湊起來,這車就能跑。


但是,你注意,孩子不是機器,孩子不能夠被當做汽車一樣對待。我們很多高三的孩子到了高考末期的時候,你經常能夠看到他身上有一股僵化的力量,戴個眼鏡,然後說話都愣愣的。為什麼?


經過了這麼12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訓練以後,他已經成為了答題的機器。我問過身邊的一些學霸,他說,我們到什麼程度?老師在黑板上只要一寫題目,我壓根不用算,就能寫出答案來。因為我已經把這題做過無數遍了,他整個變成了一個做題的機器,而他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毫無興趣,他只是認為自己要完成我爸媽給我的要求,於是他變成機器化的生存方式。


木匠式教育VS園丁式教育

當父母用對待機器的手法,把它拆分成一塊一塊硬拼起來的時候,從這個人的身體裡邊跑掉的東西是生命力。這個人不再像生物,它更趨向於像機器。


一個人生命力沒有了,那就變成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你讓我考第幾,我考第幾,我盡量,考不上你也別怪我。你讓我別看手機,我就不看手機。就這樣他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性、判斷力、意願和愛都沒有。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果你解釋一件事,能夠用一個理由來解釋,那就不需要兩個理由),在所有的理論當中,我找來找去,我發現,在家庭教育這件事情當中,如果想用一件事來解釋,那就是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機器來培養,你就會非常累,孩子就會非常痛苦,效果就會非常糟糕。


學霸也分兩種的,你見過那種學霸是專為考試而生的學霸,一天到晚的悶著頭,咬牙切齒,頭懸梁錐刺股地做學霸。等他畢業以後,他根本不願意成為一個科學家,因為他覺得沒意思,他不想做這事。

還有一類學霸是玩著就做的學霸,不怎麼使勁,挺開心的,隨便學一學就上去了。這種人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人,因為他愛這件事,他沈浸在這裡邊。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當你讓一個孩子有樂趣,喜歡這個東西,最誰喜歡?不是父母喜歡,不是老師喜歡,是這孩子他喜歡。


這就是把他當做一個人在對待,當做一個生命在對待。孩子不可能會像一輛汽車,孩子更像一個生命體。


比如說,像一片森林,像一個花園。你想想看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哪個工作累,一個叫園丁,一個叫木匠,你說哪個累?木匠就希望把一個東西打造成他所想象的那個樣子,所以他拿著鋸子、拿著錘子、拿著榔頭,他敲敲打打,渾身冒汗,然後把材料硬刻成那個樣子。接下來那個東西除了能做桌子之外,你想讓它再長出芽來,沒戲了,它已經變成一個桌子,硬生生的死了。這輩子就這樣了。


孔子講「君子不器」,一個人不能活成一張桌子,一個人要活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人,他是要「發芽」的。


而反過來,一個園丁的工作和一個木匠比起來哪個舒服?園丁的責任是撒種子,這早就撒好了,然後施肥,然後澆水,看著它成長,喝杯茶,感受一下,它自己會冒出來。

所以這個比喻讓我們能夠理解,對待生命體和對待機械體是不同的。我們沒法知道一個孩子是因為讀了哪本書變好的,我們也沒法知道是哪個夏令營整個改變了他的情商,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因為看了哪個電影,回來以後突然立一個志向。不知道,你沒法知道。

甚至你聽說別人家的孩子看這個電影,我讓我家孩子也看。沒用!因為你家孩子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沒有那種感覺,這很正常。


所以,你沒法找到因果關係一一對應,你甚至努著勁把他送進名校、國際學院也沒用。因為沒有具體的因果關係,能夠代表這個人怎麼成長。


複雜體系靠簡單手段維繫

接下來,我們研究一個複雜體系到底是怎麼驅動的?

這個事說起來很有意思。所有的簡單體系都是靠複雜的手段在維繫的。造一個桌子就很複雜,你別看就這麼幾個腿,這很累,造個自行車就比這更累。你要想造一個汽車,造一個火箭,中間的流程管控一定是用高科技手段,編好程序,然後嚴格管控。

因此,所有的簡單體系的東西,都是靠複雜的手段在維繫,做這件事的人很累,一定要有高精尖的技術和水平。但是所有的複雜體系,都是靠極其簡單的邏輯在驅動的。這就是大自然、宇宙奧妙的地方。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前面講螞蟻你就理解了,螞蟻只有4種信息素,這4種信息素通過他們的觸角不斷地釋放,就群智湧現解決這個問題了。


我們再講一個更有意思的例子,你看到海裡的沙丁魚,大家看動物世界,沙丁魚像夢幻一樣的飄過來、飄過去,很美,它撞不到一塊。沙丁魚沒什麼腦子,但是成千上萬的沙丁魚竟然不發生「踩踏」。


更神奇的是,這時候來了一頭鯊魚,鯊魚過來咬他們的時候,沙丁魚會自動地「唰」一聲地分開,讓出一個圓形的洞,幾乎是正圓形的洞,然後鯊魚穿過去,掉頭回來再咬他,「唰」又讓開一個半圓形的洞,讓鯊魚繞過去。誰能夠讓這些沙丁魚這麼聽話地讓開,而且撞不著,這怎麼做到的呢?人們得破解這個謎。


後來,有一群元胞自動機專家,就是專門研究員元胞自動機的這些人,他們用元胞計算機的這種原理來模擬生物肽當中的這些狀況。

具體要想聽明白這一段,大家可以參考我講過的《複雜》。


元胞自動機專家用一個小箭頭代表一個沙丁魚,然後屏幕上放了好多個小箭頭,都是沙丁魚,然後他們給每個箭頭輸入了三個指令,第一個指令叫作「跟緊前面的魚」,前面有魚你要跟著。第二個指令叫作「跟兩邊的魚保持等距離」,只要兩邊有魚就保持等距離。第三個指令叫作「前後保持等距離」。他們就把這三個指令像基因一樣,寫在了三個小箭頭裡面。

然後,把第1個小箭頭推一下,給它形成一個初始的動力。屏幕上,夢幻一樣的沙丁魚群就出現了,非常有節律的,跟著前面第1個小箭頭轉,那個小箭頭隨機地走,大家就跟著一塊兒飄,然後,這時候把鼠標推過來,所有的箭頭都得到一個指令說遠離鼠標,因為鼠標會「咬人」,然後鼠標「嘩」推過來,這些沙丁魚自然地讓開,形成一個圓圈。


我們看到海裡的沙丁魚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它怎麼會有智能呢?用計算機一模擬立刻看出來了,原來就三條規則,緊跟前面的兩邊、跟兩邊保持等距離、前後保持等距離,三條規則搞定了。


還有更神奇的,我們看到山裡邊的螢火蟲,螢火蟲如果一直亮,它會死,因為消耗了太多能量。如果螢火蟲一直不亮,沒法傳宗接代。那螢火蟲怎麼知道亮多久、滅多久,山裡邊一會兒亮了,一會兒滅了,很有節律,而且它自己也很健康。

同樣是元胞自動機專家來模擬,很簡單,只要周圍的5個螢火蟲亮,我就亮,周圍的5個滅,我就滅,這樣就形成了自然的節律,一會兒亮、一會兒滅。


還有,再講講就會覺得,大自然真的是有算法的。愛因斯坦講過一句特別神奇的話:宇宙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在於它竟然可以被理解。你想想看,宇宙不是為人類設計的,但是愛因斯坦寫了一個E=mc²,竟然就把能量和質量的關係表達出來了。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們能夠用這麼簡單的數學公式,去衡量如此複雜的宇宙。


人類的三行「代碼」

有人就問元胞自動機專家說,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這個專家講了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他說,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宇宙就是靠三件事不斷地迭代出來的。


有一本書叫《起源》,專門講宇宙的發端,從大爆炸那一刻開始,非常簡單的幾個物理定律,然後不斷地迭代,從氫原子到氦原子,再到恆星坍縮,然後產生更重的原子,然後慢慢的,一步一步的,130億年到今天。


我們人類從一個大分子,然後到今天這麼複雜的身體,靠的是三件事,達爾文早就給我們揭露了。第一件事,遺傳,就是父親提供一半的基因,母親提供一半的基因。第二件事,變異,你得中間隨便找幾個地兒變一下,這樣的話,你們兄弟幾個長得不一樣。第三件事,選擇,好的留下來,不好的被淘汰。遺傳、變異、選擇,這三件事讓我們人類不斷地迭代,然後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今天這樣的智能。


原來如此複雜的事情,竟然是靠最簡單的東西在驅動的,這就是複雜體系,有生命力的、混沌的、這樣的目標物,和那些簡單體系,直接的、因果關係清晰的目標物之間的區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它能夠迭代起來的時候,萬物就逐漸產生。


學會與隨機性共舞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一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而這裡邊還充滿了大量的隨機性,很多家長特別焦慮就在於,他不能夠接受隨機性,他希望他的孩子順風順水,按照自己的設計一步一步地發展。這純粹是妄念,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你的想象力根本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以前有一位爸爸對兒子的想象力,就是希望他未來出社會工作能夠一個月掙1萬塊錢,他就特別滿足,他對兒子說「老老實實的就幹這個就行了。」但是,你不知道一個月真的掙1萬塊錢,你的風險才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你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桌子。萬一讓你掙1萬塊錢的機構沒有了,到那一刻你發現你什麼都沒有。

所以,隨機性是我們人生的朋友,而不是我們人生的敵人。


有一本書叫作《混亂》,這本書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叫「爬山算法」。假如你要在很多個坐標中,怎麼能夠找到最高點?按照那個爸爸的建議,那就是一個一個地慢慢找。一個一個地找,但你這輩子找不到珠穆朗瑪峰,因為世界太大了。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先隨便地扔,把你的人生隨便一拋,引入了隨機性,放大了生命力。如果人生沒有隨機性,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聊、無趣、喪失生命力,只是穩定,但是它是短暫的穩定,你不知道黑天鵝事件爆發的時候。所以,隨機一拋以後,在你拋落的那個點周圍,你力所能及的5公里之內找最高點,找到最高點之後,在最高點周圍5公里之內再找最高點。


如果運氣不好,拋到了一個地,你發現全是沙漠,周圍沒有高點怎麼辦?沒關係。重啓,把你的人生再拋一次,拋到另外一個點,然後開始。


這是通過計算機的運算,我們能夠最快地找到最高點的方法,叫爬山算法。


當你的人生發生了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壓根不需要停在原地不動,你能做的事是就地展開工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最好的事,然後找到一個最高點,繼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最好的。實在走不出去了,人生重啓一次。

很像我們以前90年代時玩過的踩地雷遊戲,假如你按部就班地從邊上一個一個地試,這輩子你都沒辦法通關,踩雷遊戲要想玩好,最重要的手法是隨機性,先胡亂一點,點出一大片來,這時候一個一個地找,這就是生命力。


所以,如果賦予我們的生命活力,讓我們的生命能夠跟隨機性共舞。父母就不用焦慮了。大量父母的焦慮,就在於我們以為人生可以穩定,可以按照我們所設計的方向去發展,甚至很多父母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必須按照他們說的去做。悲劇就是這樣誕生的。然後,父母又累,孩子又痛苦,最後的結局還不好。


國際級NLP大師李中瑩先生,曾說:「每一個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如果父母贏了就是悲劇,如果孩子贏了就是整個家庭的喜劇。」


因此,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那三行代碼到底是什麼?我把它叫作


「家庭教育的三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叫作「無條件的愛」,因為它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接納,感受到被愛,感受到他的歸屬感。

第二根支柱叫作「價值感」,讓孩子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

第三根支柱叫作「終身成長的心態」。


有了這三根支柱以後,孩子的生命力被保護、被建設起來,然後他自己就會有成長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沒有發自內心的成長動力,當父母的從外在使再大的勁,都不會對他有正向的作用,相反只會讓他變得越來越痛苦。


總結:

所以,教育是一個選擇,你究竟是選擇做汽車修理工,每天不斷地跟汽車交戰,還是做一個開心的園丁,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次栽培性的工作,然後就坐在那兒喝一杯咖啡,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長。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自我療癒,與自己和解,才能孕育出更好的自己和下一代


很多坊間的家庭裡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即使他們用了很多錯誤的方法,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地揍打和辱罵小朋友。然後這孩子成長的過程走了一些彎路,最後到了30歲又回復變好了,回歸家庭,因而很多人總是認為並說著沒關係等等。


而為什麼會出現回復變好的現象?


這個人能夠走回來,能夠浪子回頭,是因為一個人本身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不能夠證明你用錯誤的方法是對的。 所以,即使作為父母的你,就算做錯一點,你也不用太焦慮,你和子女們,其實都可以透過學習自我覺察、接納、回饋等這些原理,而做到自我改變的。

因此,我們若能早一點學到這些原理,我們可以做一些調整,很有可能就不用走那麼一大段彎路,也不用經歷那麼糟糕和痛苦的青春期。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這些理論的原因。



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感到憤怒,大多數都是父母潛意識下的投射所導致的!

對於我們自己,如何自我療癒的核心,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元素,叫做「投射」,就是你有否把孩子當做代罪羔羊  


投射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你自己過去所經歷的感受,你自己過去所經歷的那些痛苦,投射在當下,放在孩子身上,然後產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行為。


舉個例子:

「不寫作業的時候叫作母慈子孝,然後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庭的寫照。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把一個東西寫錯了,馬上就生氣,就開始在樓裡邊大喊。我經常就問這些父母,你沖他那樣大喊大叫,對於他能夠把作業寫得好有沒有幫助?他說,那氣得不得了,一股莫名的怒火從背後湧上來。


但同樣地,假如太太學開車,然後你先生坐在旁邊指揮,你先生特別生氣,他對你說:左拐踩剎車,你腦子在哪兒?有沒有看見?你長眼睛沒有的!?這樣不停地吼你!

請問對於你學會開車有沒有幫助?當然沒有,而相信你為這事吵架,因此你會發現夫妻之間不能一塊兒學開車,一個教一個學,搞不好就離婚。


我甚至認識一位朋友,因為她老公陪她開車,最後放棄了駕照,就不學了。所以,有一個人在你旁邊大喊大叫,根本無助於你能夠學得更好。


那麼沖著一個孩子大喊大叫,為什麼就能夠有助於他學會二次元方程呢? 雖然每個父母聽完也能理解其道理,但是卻又在當下控制不了自己,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有一股怒火從背後冒起來。


這個世界上只要你覺得有莫名其妙的事,一定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沒搞明白。


20世紀最偉大的三個心理學家之一,卡爾·榮格說過一句說話,他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能夠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你的潛意識當中,我們講冰山原理,大家能夠看到的、能夠覺知的那部分就是水面上的這一小塊冰山,但是冰山不可能整個都浮在水面上,所有冰山底下都有一個很大的根基,這時候才能夠形成一個冰山。


大量的人的生活是沒有反思的,見招拆招地活在水面之上,他就只看到水面之上的這一部分,所以,該生氣就生氣,該發怒就發怒,該打人就打人,就這麼簡單,他沒有想過自己在冰山下邊還有很多潛意識。


在面對莫名其妙的事情的時候,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有沒有問自己一句,「我為什麼要發脾氣?」我明明覺得發脾氣對孩子其實沒有用,而且發完以後自己還難過,還需要過來跟孩子安慰道歉的。 但是,在當時你因為投射控制不住自己,你因為小時候類似的事情被欺負過,因為類似的事得到過屈辱、憤怒、生氣,甚至家裡人揍過你。


所以,在今天,當你上二年級的孩子又不會做題的時候,當年的那一副受過傷害的場景就全部投射在了當下。 然後,這時候你已經長大了,你在心中暗暗地告訴自己,這次可不能怪我了,你不願意再扛這個包。


所以,你聽父母跟孩子最常說的是什麼:「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你為什麼總是記不住?」

你細品一下,這幾句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這事不怪我,這事怪你,我沒問題,我是個好媽媽。


你看,跟你說過多少次?」「為什麼你總是記不住?」這其實是在跟孩子分清責任。


而你為什麼要跟孩子分清責任?在孩子寫不出作業的時候,你跟他分清責任有這麼重要嗎?沒有人會跳出來,到你們家說,為什麼這孩子會這麼糟糕,你們家誰負責這件事。


但是,你忍不住就會去分清這個責任,原因是你沒有自我療愈,你自己內心當中受過特別多的傷,它們無處安放,所以,在這一刻你又委屈了、又難過了、 又痛苦又憤怒,你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替罪羊,從而進一步落下傷痕。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這是真的,因為,孩子被你罵過之後,過了大概一兩個小時就好了。


對於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有很多家長可能不同意,原因是他們都覺得自己一片心都在孩子身上。 


你試試看,揍一頓孩子,揍完以後過15分鐘,孩子過來跟你說,媽媽我錯了,揍完孩子,他還主動跟你和好。

但如果你被你們家孩子揍一頓,你過15分鐘能跟他和好?開玩笑嗎? 不可能。所以,孩子愛我們要遠勝於我們愛孩子,因為孩子對父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哪怕父母是禽獸,是人渣,孩子都愛父母。


曾有電視台做節目,去解救在家裡邊被虐待的孩子,然後警察說,跟叔叔走,惹察叔叔送你去一個沒有人打你的地方。但那孩子不要,就哭,說我要回家。 孩子他需要這個家,他要找安全感、要找歸屬感,他離不開這個家。而很多父母利用了這一點欺負孩子,所以很多父母欺負孩子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說:「我不要你了,把你送人,我們再也不管你了,出去,出去……」他們就推孩子出去。


我們只要一做這樣的舉措,孩子馬上認輸,乖了,所以父母說,你非得逼著我出重手,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個孩子在今天被你傷成這個樣子,而過了15分鐘,雖然跟你和好了,但是那個傷並沒有消失。 那個傷到哪兒去了呢?去到他的冰山下邊,到他的潛意識當中潛伏起來。好了,等他長大,當了父母或者結婚找對象的時候,那些傷全部都泛上來,然後造成更多的人生的悲劇。 這個叫作「代際傳遞」,就是一代一代地把悲劇逐漸地傳遞下去。



在孩子錯誤時,父母應該有怎麼樣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能夠認清自己的潛意識,知道孩子不會寫作業,這是最正常的一件事。你發現,孩子有個題不會做,應該用什麼詞來形容這種感覺? 


好萌。


一個孩子說2+2=5,太好玩了,這孩子真逗,一個大人是不會說2+2=5的,但是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你覺得很好玩、很有趣,這才是正常的心態。 你幫助孩子學會2+2=4不就可以了嗎?


所以,如果大人內心當中沒有那麼多的憤怒,沒有那麼多的痛苦,沒有那麼多的傷害,你就不會跟孩子為了會做一個題,發那麼大的脾氣,家裡邊該多麼美好、多麼安詳 



情緒穩定的父母至關重要 

所以,當一個父母的心態是輕鬆的,是覺得好玩的,覺得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這都是趣事,你來對待他的時候,哪有那麼多矛盾,哪有那麼多可上火的地方 !?


反過來,為什麼很多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為什麼很多孩子在一個錯誤上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因為這個孩子分了80%的精力在應付他家裡邊愛發怒的父母,你想想看家裡邊,如果有一個人像一顆雷一樣動不動就炸,動不動就突然冒出來吼一聲,這孩子的生活得多麼恐懼。


小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雖然也堅強,但同時也脆弱,一點都不矛盾。 父母吵架按理說跟孩子沒關係,但是,作為經歷過童年的過來人,我們都知道,誰家父母一吵架,有哪個孩子不害怕?

孩子一定會瑟瑟發抖,躲在一邊,害怕父母吵架。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罵孩子,因此他手害怕什麼? 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會認為吵架是跟自己有關的。 所以,你再反過來,父母如果再罵他,他的壓力更大,他會更害怕。所以,如果家裡有一個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做作業一定粗心,一定在那兒晃來晃去晃半天,寫作業寫得特別慢。


很多父母,天天因為自己的情緒管控不好,導致孩子分散大量的精力來應對你,而不是跟他一起快樂的去學習知識,探索這個世界。


因此,若然是一對溫柔的父母,能夠正面地引導小朋友,其實他是可以懂得自己約束自己,懂得自己管理自己的,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很自如地把這些東西給應付,並不用分精神來懼怕擔心其他事情,尤其是自己的父母。



淺層次反思,只會想令自己更失落!

如果你現在知道自己的情緒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兒。 那麼,你說,我小時候就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我爸媽就是這麼做,我現在怎麼辦?有很多人對於自己的經歷有過反思,但是大量的人只做淺層次的反思。


我見過我們家就有這樣的親戚,他說:「我今天吃虧就吃虧在我沒有聽我爸媽的話,你看我爸媽當年讓我好好學習,我不好好學習,我逃學,他們打我 ,我跟他對著幹,我離家出走,我現在可不能讓我兒子再這樣。」


他只做淺層次的反思,淺到「我是因為當年沒有聽我爸媽的話,所以我現在混得不好。我沒好好學習,因此我現在要讓我兒子聽我的話。」於是,他把他爸媽那套東西全部都再次祭出來,該打就打,該罵就罵,罰站罰,罰不讓吃東西,然後隔離,送出去等等。


這個反思的層次太淺,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當年作為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你那麼叛逆的原因不在於你,而在於你父母的方法就不對。



為什麼悲劇會一代代地重演?

為什麼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斷地重復?就是說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法,可能並沒有那麼成功,讓你的內心產生了那麼多的痛苦。然後你的事業,也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然後等你長大了以後,你就竟然會用你父母對你的方法原封不動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後你卻希望著你的孩子這次會發生奇跡,跟你變得不同!?


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是每一個成年人,在長大以後都會反思,反思自己為什麼這麼失敗。就是不管你成功不成功,你的內心當中都有失敗的一塊。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不夠得志的那麼一塊。所以這種鬱鬱寡歡的心情,導致我們去回顧我們的父母的教育的時候,大量的人只做了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



什麼叫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呢?

就是她會覺得,當年我要聽我爸的就好了。當年我爸讓我好好學習,我媽讓我好好學習,可是我沒聽。所以,我現在覺得,我應該讓我的孩子好好學習,然後他們應該聽我的。這就是我們很多家庭教育不斷重復的原因。也就是因為我們成年後做了一個非常淺層次的反思,得出了一個結論,認為父母是對的,父母當年要求我讀書,要求我上進,要求我考大學是對的。是我自己沒聽話,所以導致我變成了這樣。



不要只做淺層反思,而是要從孩子的投射中覺察自己當年的感受!

因此事實上,如果你稍微深入一點去反思,你應該可以這樣想:我為什麼不聽話?我為什麼不願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為什麼希望放棄我的人生,而不是讓我當年就好好學習,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這個東西跟我父母的教養方法,有沒有關係呢?


大量的人不會想到這一層,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就是不停地再去要求他的孩子上學。而且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小時候讀書越差的人,在對待孩子上學這件事上越較真。就他不停地給他報各種班,孩子成績不好,他心如刀絞。他會覺得更加難受。


而成較好的人,如我在中學曾在拿下五科全級第一的成績,最後能考上大學,考取碩士的人。我的孩子成績考得差一點無所謂。我覺得不要緊。為什麼?因為我們當年出社會後,沒有受過特別多成績差的痛。當你沒有特別多學歷差的痛的時候,今天孩子成績差,你不會有那麼多痛苦的反射。


而如果我們小時候是學渣,整天被人欺負,我們這一輩子沒有上一個好的大學。所以導致我看到孩子成績差,我就想象出了一系列的痛苦。


這時候你會更加地使勁讓孩子使勁學習。最後導致的結果可能正好相反,就是你的孩子,可能再次走上你的道路。因為他不可能比你當年更懂事,所以,你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希望孩子比(你)當年更懂事,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你應該反思的是,你怎麼樣能夠跟你的父母不一樣,而不是你怎麼樣比你的父母更有執行力、更狠地把你的兒子打服,這是完全南轅北轍的反思。


而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們要去了解,我們身上的這些傷痛是怎麼建立的。



這裡邊有兩本書著重的推薦給大家:

 一本書叫作《被忽視的孩子》,我就是被忽視的孩子,然後一邊聽、一邊哭,甚至聽上很多遍。我相信有很多孩子是被父母忽視,父母忽視孩子有很多種方法,當然有的是無心之失,然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內心覺得缺乏愛、缺乏歸屬感。


還有一個叫《母愛的羈絆》,介紹母愛的羈絆,尤其是講女孩和她的媽媽的關係。一個女人這一輩子最難處理的關係並不是婆媳關係,而是和自己的媽媽的關係。大量的女孩和自己的媽媽之間是一種相愛相殺的關係,不見面的時候想見面,特別想媽媽,見了面以後不超過24小時,開始吵架,然後吵完架以後,分開又內疚 ,不斷地糾結,就是這麼一個惡性循環。


很多女性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整天自責,然後喜歡批評自己、喜歡批評別人,其實大部分是來自於自己有一個喜歡批評自己的媽媽。 因為媽媽對女兒的控制,要遠遠大於對兒子的控制。媽媽對兒子的世界並不熟悉,但是媽媽熟悉女兒的世界,媽媽希望女兒能夠長成她理想當中的那個樣子,所以,當一個自戀型的母親讓女兒圍繞著自己的生活去成長的時候, 就會給女兒造成各種各樣的傷痛。


讓女兒圍繞著自己的生活去成長的時候, 就會給女兒造成各種各樣的傷痛。



自我療愈四步法 

所以,你如果把這兩本書讀明白,大概就能夠找到自己身上可能會有的哪些傷。找到了以後怎麼辦?我們說自我療愈,一個人怎麼能夠覺知童年的傷,然後慢慢地走出來?


這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覺察。(從閱讀中,自我啟發的能力)


你首先得知道,大量的人是生活在不覺察的狀態之下,他們不愛學習、也不看書!


但你知道看書這件事代表著什麼?

一個人如果還在看書,就代表著他具有最起碼的謙虛。


一個不看書的人意味著我什麼都懂。我現在所擁有的方法,我認為基本上就是最好的了、就對了。所以我不需要探索,不需要學習,我就用我的方法對待這個世界,跟他死過,這就是傲慢。


不讀書代表著傲慢,所以讀書代表著你最起碼心中有一絲懷疑,說有沒有可能,我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 所以我要去讀書、去上課、去學習,去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好一點的方法,來改善我的周圍的生活環境。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學習,他完全沒有感覺,不覺知不會帶來改變。 不覺知怎麼會改變?他? 覺得自己挺好,? 他給別人造成很多痛苦,他覺得無所謂,他就願意跟所有人作戰。 所以,第一步是覺察。


覺察以後這一步很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錯誤,很多人覺察以後就批判自己,我真糟糕。我聽了誰一一番言論之後,覺得我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完了我把我的孩子害了。你做這樣的反思和批評,只是把你媽媽帶在身邊接著批評你而已。很多媽媽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身體雖然遠離原生家庭,但是母親卻天天從你的頭腦當中蹦出來,接著批評你,你不斷地批評自己就是在替她說話。這種不斷批評自己的過程根本不會帶來改變,它導致的結果是強化責備,你越批評自己,你越會去做這樣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賭徒,你看那些賭徒說,我不賭了,我堅決戒掉,我立誓,我責備自己,我跪下來,最後實在不行了,我剁一個手指頭,剁完手指頭,過兩個月,又拿九個指頭去賭。所以,你對自己越狠,越是辱罵自己,越是責備自己,你就越沒有改變的動力。



第二步驟叫接納自己。

覺察以後的第二步,叫作接納,這一步很重要。


你必須要這樣地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犯過很多錯,我知道我身上有很多傷,但是我依然愛我自己。」 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 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與自己的和解的一個過程。


這雖然是很難的一件事,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己過不去。但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難也不難,你如果真的願意放下,一念之間就可以與自己和解。


比如說,你去演講,你覺得演講發揮自己100%表現的心得是什麼? 就是放鬆,你只要放鬆就能發揮出水準。請問在1000人的講台上演講放鬆這件事是難,還是簡單?當然很難,因為很多人控制不了自己發抖,但是放鬆難道不是最簡單的事嗎?


什麼才是接納自我?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接納自我並不是要變得特別積極或加強肯定自我,也不是要肯定自我。


簡單地說,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這次是運氣差了,然後催眠自己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時,這其實是肯定自我。但相對地,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自己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這才是接納自我。


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我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既然如此,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而是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如果你願意接納自己、愛自己,雖然犯過錯、甚至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你依然愛這樣的自己。這時候,第二步的接納自我的完整心態就建立完成了,因為這樣才有力量去繼續第三步,所以說這步驟是很重要的!



第三步驟叫行動。

接納之後的第三步,叫作行動。你必須得給自己制定一些事情,如今後要怎樣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或打算今後如何去做改變之前一直未能改善的狀況。


由於小弟這方面的執行力很高,只要想到要做的事,有了想法就做,因此,唯一的障礙就是未能衝破自己的心理關口。


而其中之一曾幫助自己的,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所給予的勇氣。



第四步驟叫回饋。

第四步,是我們常說的回饋。


不懂學習的人,內心總會抱有批評的聲音,因而總是學不到東西;

懂學習的人,永遠放下自己頭腦當中的批評聲音,從多差勁的人身上都能發掘出優點和學習之處的方向去發掘自己的長處。


當你完成一些事以後,雖然效果沒有那麼滿意,也沒有那麼令人感動。但請你也要給自己找一點正向反饋。比如,今天好像生氣的時間短了一點,大力度地去鼓勵自己。你看,只有給自己這種正向的回饋,你才會有下一步的覺察,才會有下一步的接納和下一步的行動。


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鏈條,無論是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別人都是這個過程。一個孩子不聽話,你不接納他,他永遠不聽話,然後,他做出行動以後,你不給他正向的反饋,他永遠不會改變,他不會找到樂趣。



最後,以感恩回報父母的愛!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好一點,慢慢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修復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讓你的潛意識當中的傷逐漸地暴露出來,然後慢慢地被修復。


在處理跟父母關係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你要想從父母那兒得到愛,唯一的辦法是給感恩,感謝父母,而不是給他們對等的愛。父母給你的愛,你沒法還回去。因為父母給你的愛當中有生命,父母把生命給了你,你不能把生命給他們。所以,如果一個人用交換的態度跟自己的父母相處,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要給父母更多的東西,因為否則到最後父母走的那一天,他會哭得要死,他會覺得我無能為力,因為父母走了,我什麼都沒有給他。


父母一定會走,那是生命,他把生命給了你,然後他走了,這很自然,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們跟父母之間,不能夠用交換的態度說,你給我,我給你,而應該發自內心地感謝父母,坦然地接受這份愛,然後,把你的愛給到孩子,這時候 愛才能一代一代地傳遞得下去。


有的人說,我父母老是揍我,他們都是錯誤的,我爸媽更是加強版,做成我這樣,我怎麼感謝他?


你想想看,你能夠活到今天,就代表你的父母並沒有虧欠你太多,他們給了你足夠的生命力,讓你活到今天。然後,他為什麼揍你呢?


因為在他的認知水平當中,所能夠掌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揍。父母的認知固然有的局限性,但是父母的愛,尤其在最初的嬰兒時期,就是想盡了一切辦法讓你活下去。他恐懼,他害怕、他擔心,所以會犯那樣的錯誤。因此在這個時候,你比他懂得多了一點,你不應該拿這件事來責備他。


有很多孩子說,我原諒父母了,千萬不要這樣說! 當你說,你原諒父母的時候,意味著你根本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愛,你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你有恩,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你有愛,這樣代表著你意識著自己的背後沒有人支持。一個沒有愛的人,還不是到處索取,你怎麼會給別人愛呢? 這時候你又付出了一次原諒,你的愛又消耗了。所以你跟你的父母之間沒有這種被滋養的關係,而是在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委屈的關係。狀態好的時候還好,狀態不好的時候,你就抓狂,你就發脾氣。


所以要去學習一本書叫《感受愛》,這本書就講一個人感受到愛的前提,是你要能夠對自己好一點,降低自己的壓力水平。當你的壓力水平過高的時候,再好的環境都不會讓你體會到愛。但是當你的壓力水平合適,沒有那麼高的壓力的時候,哪怕是坐在那兒隨便喝杯咖啡,你都會覺得好幸福,因為你能夠感受到愛。


因此,提高自己感受愛的能力,修復跟自己父母的關係,知道無論你小時候經歷過什麼,你的父母都是給過你愛的,他如果沒有給過你愛,你不會活到今天。 有了這份愛,內心的力量升起來了,你的價值感才會建立起來。



總結:

這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從孩子的投射中覺察自己、接納自我、行動,並給予自己正向的反饋,然後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潛意識,接下來,我們才能有能力去面對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如果你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力氣也是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