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因素阻礙了親子溝通,要怎麼做才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深厚?
從我們上一代獲得的親子教養,到底對我們養兒育女的教育方式有何影響,以及我們在親子教養上不知不覺犯下的錯誤,尤其是那些我們從不察覺的錯,以及該如何解決?
我們需要幫孩子做四件事:幫他們穿衣,餵他們吃飯,給他們洗澡,哄他們睡覺。
但其實在做爸爸之前,我有個幻想,就是以為家長就是在草地上與孩子恣意地奔跑和輕鬆的野餐,但實際上面對孩子,每天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你得一直幫他們做那四件基本的事情;並且如何讓自己變回6歲的智商,然後哄著3歲的孩兒。。等等。。
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那可能很無聊、令人沮喪、失望透頂、傷透腦筋,但同時也是你經歷過最有趣、最快樂、最有愛、最棒的事情。
當你忙著換尿布,為孩子生病忙得焦頭爛額,忙著應付孩子的脾氣(幼兒和青少年),或上一天班回到家,開始處理真正的課題時(包括從兒童座椅的縫細刮除殘留的香蕉,或是收到校長再次來信,請你去學校一趟),你很難客觀地看待為人父母這件事。
而在養育孩子時,那些是重要、那些不重要、怎麼幫孩子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呢?
親子教養的核心,在於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人是植物的話,關係就是土壤。關係支持及滋養著孩子,讓孩子得以成長(或抑制成長)。少了可依靠的關係,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受損。而緊密的親子關係會是孩子獲得力量的泉源。
我發現通常我認為好的育兒書籍,原來與心理諮詢書都脫不了關係。大多數的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等。。。原來親子教育上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外乎是處理家長與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以防止陷入令人疲憊的衝突或退縮的模式。
家長們應該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親子教養的問題,而不是靠一些小技巧或訣竅來馴養孩子,目的應該是如何與孩子相處,而不是如何操縱他們。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只有『關係』而已。親子關係深厚,我們說的教養話語,孩子才願意聽得進去。關係緊密,孩子才願意說出內心話,與我們進行溝通。而關係的累積,父母絕對是掌控者,因為孩子都是非常的渴望得到爸媽的愛,可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卻用錯了方法。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往往是受到過往成長的影響。我希望家長能透過自我覺察從而更加瞭解自己,重新建立與孩子牢不可破的親子關係。」
「自我覺察」是指一個人從主觀及客觀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言行、情緒、變化,從而反省和思考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想法、以及實際感受的背後原因。
我鼓勵你回顧自己嬰幼兒時期及童年的經歷,以便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效益傳遞到下一代身上,也避免把以前受過的傷害複製到孩子身上。我會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所有的關係變得更好,讓孩子可以在那些和諧的關係中成長。
而在閱讀《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面提到,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來自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和照顧,我們用環境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不自覺的批判和傷害,來自我們曾經承受過的對待。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內心都藏著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的過去,都是成人們都不堪回首、甚至想要扼殺的記憶,這段記憶會從與孩子相處之中、相似的經歷而悄悄出現,而這可能會讓你不以為然地悲傷起來,從而導致不知所以的恐懼或憤怒。
要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如何終止不當的管教延續到孩子身上,是一門值得深思的課題。
我相信做父母不容易,但這個不容易,所指的並不是父母的辛勞或辛酸,我所指的不容易,其實指的是父母能否對自己進行覺察,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從而思考和練習去改變既有的思考模式、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因此,我將會引用我看過的書本、每一則的小故事,從而帶領家長們思考自己在對待孩子時,是否也有相同的狀況?是不是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批判孩子的努力?有沒有忽略了孩子要跟我們分享的小喜悅?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期待?帶著孩子用什麼角度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