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家庭教育的三根支柱)


今天我講的核心是我們如何理解生命這個東西。


培養孩子是混沌系統 

很多家長就覺得特別委屈,說:我們為孩子操了那麼多的心,然後使了那麼大的勁,送他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為什麼到最後孩子還是讓我們經常會失望?會難過。甚至你把孩子塞進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學,最後孩子畢業以後變得不愛學習,變得每天不斷地在家裡邊抱怨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核心原因是因為培養孩子是一個混沌系統,混沌系統的特點就是輸入端只要有微小的調整,輸出端就會有巨大的改變。


比如說,最早人們發現混沌系統的典型特徵,我們說的蝴蝶效應,天氣預報的專家,在用計算機模擬第二天的天氣的時候,他為了省事兒,他取了小數點後三位數字,之前的算法是小數點後6位數字,就這麼一點差別,天氣預報的結果從晴天一下子變成了一場大風暴,也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叫做「蝴蝶效應」。


這個翻譯成我們能聽懂的話,就是輸入端有微小的調整,在輸出端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區別會很大。


所以你就理解,為什麼同一個教室裡邊教出來的同學,你想,愛因斯坦也有同學,牛頓也有同學,這些了不起的人都有同學,但是他們所產出的效果有著雲泥之別。然後甚至同一個家裡邊出來的孩子,你說,基因非常相似,家庭環境甚至都差不多,但是你不知道是在哪個點上出現了一些偏差,這兩個孩子也會有特別大的區別。這就是所有混沌體系的一個標準特徵。


簡單體系的前提是還原論 

我們今天的家長們在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把我們過去所學到的那些知識拿過來用。我是在讀過本

大學、讀過碩士,本科學的是電腦工程類的,是工科,學的是軟件工程、系統操作、也學過管理學和統計學,我跨了不同的學科,然後來到出社會工作,我都沒有學過什麼複雜體系,學到的都是簡單體系。

什麼叫簡單體系呢?簡單體系的前提是還原論。


比如說我要組裝這麼一張桌子,當我給你一個要求,我說,你組裝這麼一個桌子,那麼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桌子分成幾部分,一共分成三四個部分,然後每三四個部分,分別有哪些要素,把每一個要素都做好,拼在一塊,拿釘子給它連起來,或者沒有釘子我給它楔進去,這個桌子就做成了。


還原論的典型特徵:任何一個複雜的東西,一定都能夠拆成很多部分,然後把每一個部分拼在一起,最後形成完整的產品。


有一本書叫作《機械宇宙》,書中提到,牛頓把整個宇宙比喻成一個大的鐘錶,他認為,整個宇宙都是上帝所做的鐘錶,非常精密,然後星球跟星球之間也不會碰著,就這麼一直轉。


人能夠這麼精細的運作,你看人體內的毛細血管、神經,你就會非常驚嘆,誰設計了人這麼複雜的一套東西!好,我們的方法就是把它拆開,拆成一部分、一部分,心血管、皮膚、內臟等等,然後試圖把它還原起來。


這就是我們長此以來,人們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的第一反應,能拆成幾部分,每部分怎麼優化。


用複雜科學應對混沌體系

但是,後來慢慢地出現了複雜科學,複雜科學是專門應對混沌體系的,有些東西你不能夠拆開研究,你把它拆開了研究以後,把每一部分都研究明白了,但是拼湊在一起,你搞不懂它。這就叫複雜體系。


最典型的特徵,我們可以在螞蟻身上看到。一隻螞蟻對科學家來講太明顯了,它就是一個簡單的生物,有觸角,然後能分泌大概4種信息素,4種信息素也基本上被破解了,就那麼幾樣東西。所以,單個的螞蟻連生存能力都很弱,它的生命並不長。


但是,如果你把成千上萬隻螞蟻放在一起,這時候你發現蟻群是有智慧。

如果把螞蟻窩的橫截面剖開,你會非常驚嘆於螞蟻的這種智慧。螞蟻窩裡邊竟然有防洪通道,水衝下來,它能夠順著防洪通道流走。螞蟻窩裡邊會分老年人住的地方,還有小baby住的地方,有蟻后專門住的地方,還有蟻后的逃生通道,還有儲存糧食的地方,還有儲存屍體的地方。


你再看它們出去覓食的時候,螞蟻出去找吃的的時候,聰明得不得了,哪兒有吃的東西,馬上一群螞蟻就過來了。

然後,如果要過一條河,螞蟻會抱成團,從水裡邊滾過去,外邊的螞蟻犧牲掉,然後中間的螞蟻能夠過去。上刀山、下火海它都行。

螞蟻這種智慧從哪兒來的呢?並不是有一個蟻后在那兒用觸角發信息說,你們都這麼做,聽我的想法,不是這樣的!


這個過程叫作「群智湧現」,當數量巨大的螞蟻聚合在一起的時候,雖然它們之間只有三四種信息素的交流,但是三四種信息素經過不斷地迭代,形成了群智湧現,螞蟻群變成了一個有智慧的生命體。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人類的大腦裡邊的神經元個數,大概相當於20萬個螞蟻窩,然後我們的每一個神經元大概跟五六千個神經元有聯繫,所以我們的神經元比螞蟻的聯繫範圍要廣得多。它就是通過簡單的放電,還有神經遞質。

這時候你發現如果只有兩個神經元放在一起,什麼事也做不了,但是上億個神經元開始相互之間作用的時候,人類竟然出現了智慧。人類開始思考,人類開始發明,開始聯想,甚至能夠寫詩詞歌賦。


這就是複雜體系的典型特徵,你找不出明確的因果關係,你沒法說,我把這個人拆成幾部分,我把一個孩子拆成語文,數學、英語、跳繩。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一說到孩子就這幾項,一個孩子被拆成了這麼七八項標準,然後語文裡邊又拆成了多少個單元,每一個單元拆成多少課,每一個課拆成多少個單詞,然後就使勁地下功夫,考核他們、鍛鍊他們。


最後導致的結果,很有可能是這個孩子在父母的強壓之下,在培訓班的幫助之下,在老師們的逼迫之下,語文也很好,數學也很好,英語也很好,跳繩也跳得很好,但是他變得不愛學習了,他厭倦這件事情,他對於生活沒有熱情。他喜歡宅在家裡邊打遊戲。你發現,你上大學,學了那麼多的知識,結果竟然就願意做最無聊的工作。不明白為什麼。


父母的管教效率趨於兩極化

很多家長最難過就在這兒,我不明白,我使了這麼大的勁,下了這麼大的功夫,但是為什麼他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長成別人家孩子的樣子?


但實際上,在所有培養孩子的家庭當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這個分布絕對不是正態分布,就是鐘型曲線是騙人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你幾乎很少能夠找到一個東西是鐘型曲線分布的,這只存在於我們的經濟學課本裡面。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常見的是兩極:好的,特別好,差的,特別差。有錢的人,特別有錢,沒錢的人特別沒錢。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是絕對兩極化的市場。凡是你看到那些輕鬆的家長,他們就會告訴你,教育孩子很輕鬆,不用費勁,你不管他,他就長大了。


你去問牛頓的媽媽說,你是怎麼把牛頓培養成這麼厲害的?牛頓的媽媽一個字都不認識,她可能會說,我根本就不管他。但是,牛頓在中學裡邊表現得非常優秀,他們的校長說這孩子一定要上劍橋,我來保證他上劍橋。


然後,牛頓的媽媽說,不許去!並不是沒錢,他們家錢特別多。而是她覺得,上學沒用,她不認識字,家裡照樣過得挺好,所以她讓牛頓回家種地。牛頓回家種了兩年地,差點就沒有上成劍橋。你想想看,一個媽媽對自己孩子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最後牛頓還是改變了世界。所以,凡是覺得輕鬆的那些家長,他會特別的輕鬆。我舉牛頓只是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但是,覺得委屈的家長更多,累得要死,辛苦得要死,管教沒效果,甚至效果很糟糕,比如雙方可以為了用手機的時間吵架,為了寫作業的事情,哭鬧然後大喊大叫。這裡,核心原因在於他們把孩子當成了機器在對待。


這種對待機器叫作簡單體系,再複雜的機器都是簡單體系,就像我們造一輛汽車。現在的汽車已經相當智能和複雜了,但是再複雜的汽車都是簡單體系,它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的模塊,可以被細化成一個零件,然後因果關係很清楚。所以如果這個車冒煙了,那麼就是燒機油,如果這個車開鍋了,那麼就是散熱系統有問題。你找一個有經驗的汽車修理工,他一定能夠給你找到哪個零件壞了,只要把零件換好,這車就好了,這就叫簡單體系。

所以,所有簡單體系的特點,它不是混沌的,它是清晰的,它是因果關係可追溯的。因此,一個車你可以用上百年,比如老爺車,因為上百年沒問題,只要你把它零件全換完,到最後零件只管換,只要換零件拼湊起來,這車就能跑。


但是,你注意,孩子不是機器,孩子不能夠被當做汽車一樣對待。我們很多高三的孩子到了高考末期的時候,你經常能夠看到他身上有一股僵化的力量,戴個眼鏡,然後說話都愣愣的。為什麼?


經過了這麼12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訓練以後,他已經成為了答題的機器。我問過身邊的一些學霸,他說,我們到什麼程度?老師在黑板上只要一寫題目,我壓根不用算,就能寫出答案來。因為我已經把這題做過無數遍了,他整個變成了一個做題的機器,而他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毫無興趣,他只是認為自己要完成我爸媽給我的要求,於是他變成機器化的生存方式。


木匠式教育VS園丁式教育

當父母用對待機器的手法,把它拆分成一塊一塊硬拼起來的時候,從這個人的身體裡邊跑掉的東西是生命力。這個人不再像生物,它更趨向於像機器。


一個人生命力沒有了,那就變成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你讓我考第幾,我考第幾,我盡量,考不上你也別怪我。你讓我別看手機,我就不看手機。就這樣他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性、判斷力、意願和愛都沒有。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果你解釋一件事,能夠用一個理由來解釋,那就不需要兩個理由),在所有的理論當中,我找來找去,我發現,在家庭教育這件事情當中,如果想用一件事來解釋,那就是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機器來培養,你就會非常累,孩子就會非常痛苦,效果就會非常糟糕。


學霸也分兩種的,你見過那種學霸是專為考試而生的學霸,一天到晚的悶著頭,咬牙切齒,頭懸梁錐刺股地做學霸。等他畢業以後,他根本不願意成為一個科學家,因為他覺得沒意思,他不想做這事。

還有一類學霸是玩著就做的學霸,不怎麼使勁,挺開心的,隨便學一學就上去了。這種人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人,因為他愛這件事,他沈浸在這裡邊。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當你讓一個孩子有樂趣,喜歡這個東西,最誰喜歡?不是父母喜歡,不是老師喜歡,是這孩子他喜歡。


這就是把他當做一個人在對待,當做一個生命在對待。孩子不可能會像一輛汽車,孩子更像一個生命體。


比如說,像一片森林,像一個花園。你想想看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哪個工作累,一個叫園丁,一個叫木匠,你說哪個累?木匠就希望把一個東西打造成他所想象的那個樣子,所以他拿著鋸子、拿著錘子、拿著榔頭,他敲敲打打,渾身冒汗,然後把材料硬刻成那個樣子。接下來那個東西除了能做桌子之外,你想讓它再長出芽來,沒戲了,它已經變成一個桌子,硬生生的死了。這輩子就這樣了。


孔子講「君子不器」,一個人不能活成一張桌子,一個人要活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人,他是要「發芽」的。


而反過來,一個園丁的工作和一個木匠比起來哪個舒服?園丁的責任是撒種子,這早就撒好了,然後施肥,然後澆水,看著它成長,喝杯茶,感受一下,它自己會冒出來。

所以這個比喻讓我們能夠理解,對待生命體和對待機械體是不同的。我們沒法知道一個孩子是因為讀了哪本書變好的,我們也沒法知道是哪個夏令營整個改變了他的情商,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因為看了哪個電影,回來以後突然立一個志向。不知道,你沒法知道。

甚至你聽說別人家的孩子看這個電影,我讓我家孩子也看。沒用!因為你家孩子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沒有那種感覺,這很正常。


所以,你沒法找到因果關係一一對應,你甚至努著勁把他送進名校、國際學院也沒用。因為沒有具體的因果關係,能夠代表這個人怎麼成長。


複雜體系靠簡單手段維繫

接下來,我們研究一個複雜體系到底是怎麼驅動的?

這個事說起來很有意思。所有的簡單體系都是靠複雜的手段在維繫的。造一個桌子就很複雜,你別看就這麼幾個腿,這很累,造個自行車就比這更累。你要想造一個汽車,造一個火箭,中間的流程管控一定是用高科技手段,編好程序,然後嚴格管控。

因此,所有的簡單體系的東西,都是靠複雜的手段在維繫,做這件事的人很累,一定要有高精尖的技術和水平。但是所有的複雜體系,都是靠極其簡單的邏輯在驅動的。這就是大自然、宇宙奧妙的地方。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前面講螞蟻你就理解了,螞蟻只有4種信息素,這4種信息素通過他們的觸角不斷地釋放,就群智湧現解決這個問題了。


我們再講一個更有意思的例子,你看到海裡的沙丁魚,大家看動物世界,沙丁魚像夢幻一樣的飄過來、飄過去,很美,它撞不到一塊。沙丁魚沒什麼腦子,但是成千上萬的沙丁魚竟然不發生「踩踏」。


更神奇的是,這時候來了一頭鯊魚,鯊魚過來咬他們的時候,沙丁魚會自動地「唰」一聲地分開,讓出一個圓形的洞,幾乎是正圓形的洞,然後鯊魚穿過去,掉頭回來再咬他,「唰」又讓開一個半圓形的洞,讓鯊魚繞過去。誰能夠讓這些沙丁魚這麼聽話地讓開,而且撞不著,這怎麼做到的呢?人們得破解這個謎。


後來,有一群元胞自動機專家,就是專門研究員元胞自動機的這些人,他們用元胞計算機的這種原理來模擬生物肽當中的這些狀況。

具體要想聽明白這一段,大家可以參考我講過的《複雜》。


元胞自動機專家用一個小箭頭代表一個沙丁魚,然後屏幕上放了好多個小箭頭,都是沙丁魚,然後他們給每個箭頭輸入了三個指令,第一個指令叫作「跟緊前面的魚」,前面有魚你要跟著。第二個指令叫作「跟兩邊的魚保持等距離」,只要兩邊有魚就保持等距離。第三個指令叫作「前後保持等距離」。他們就把這三個指令像基因一樣,寫在了三個小箭頭裡面。

然後,把第1個小箭頭推一下,給它形成一個初始的動力。屏幕上,夢幻一樣的沙丁魚群就出現了,非常有節律的,跟著前面第1個小箭頭轉,那個小箭頭隨機地走,大家就跟著一塊兒飄,然後,這時候把鼠標推過來,所有的箭頭都得到一個指令說遠離鼠標,因為鼠標會「咬人」,然後鼠標「嘩」推過來,這些沙丁魚自然地讓開,形成一個圓圈。


我們看到海裡的沙丁魚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它怎麼會有智能呢?用計算機一模擬立刻看出來了,原來就三條規則,緊跟前面的兩邊、跟兩邊保持等距離、前後保持等距離,三條規則搞定了。


還有更神奇的,我們看到山裡邊的螢火蟲,螢火蟲如果一直亮,它會死,因為消耗了太多能量。如果螢火蟲一直不亮,沒法傳宗接代。那螢火蟲怎麼知道亮多久、滅多久,山裡邊一會兒亮了,一會兒滅了,很有節律,而且它自己也很健康。

同樣是元胞自動機專家來模擬,很簡單,只要周圍的5個螢火蟲亮,我就亮,周圍的5個滅,我就滅,這樣就形成了自然的節律,一會兒亮、一會兒滅。


還有,再講講就會覺得,大自然真的是有算法的。愛因斯坦講過一句特別神奇的話:宇宙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在於它竟然可以被理解。你想想看,宇宙不是為人類設計的,但是愛因斯坦寫了一個E=mc²,竟然就把能量和質量的關係表達出來了。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我們能夠用這麼簡單的數學公式,去衡量如此複雜的宇宙。


人類的三行「代碼」

有人就問元胞自動機專家說,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這個專家講了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他說,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宇宙就是靠三件事不斷地迭代出來的。


有一本書叫《起源》,專門講宇宙的發端,從大爆炸那一刻開始,非常簡單的幾個物理定律,然後不斷地迭代,從氫原子到氦原子,再到恆星坍縮,然後產生更重的原子,然後慢慢的,一步一步的,130億年到今天。


我們人類從一個大分子,然後到今天這麼複雜的身體,靠的是三件事,達爾文早就給我們揭露了。第一件事,遺傳,就是父親提供一半的基因,母親提供一半的基因。第二件事,變異,你得中間隨便找幾個地兒變一下,這樣的話,你們兄弟幾個長得不一樣。第三件事,選擇,好的留下來,不好的被淘汰。遺傳、變異、選擇,這三件事讓我們人類不斷地迭代,然後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今天這樣的智能。


原來如此複雜的事情,竟然是靠最簡單的東西在驅動的,這就是複雜體系,有生命力的、混沌的、這樣的目標物,和那些簡單體系,直接的、因果關係清晰的目標物之間的區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它能夠迭代起來的時候,萬物就逐漸產生。


學會與隨機性共舞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一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而這裡邊還充滿了大量的隨機性,很多家長特別焦慮就在於,他不能夠接受隨機性,他希望他的孩子順風順水,按照自己的設計一步一步地發展。這純粹是妄念,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你的想象力根本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以前有一位爸爸對兒子的想象力,就是希望他未來出社會工作能夠一個月掙1萬塊錢,他就特別滿足,他對兒子說「老老實實的就幹這個就行了。」但是,你不知道一個月真的掙1萬塊錢,你的風險才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你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桌子。萬一讓你掙1萬塊錢的機構沒有了,到那一刻你發現你什麼都沒有。

所以,隨機性是我們人生的朋友,而不是我們人生的敵人。


有一本書叫作《混亂》,這本書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叫「爬山算法」。假如你要在很多個坐標中,怎麼能夠找到最高點?按照那個爸爸的建議,那就是一個一個地慢慢找。一個一個地找,但你這輩子找不到珠穆朗瑪峰,因為世界太大了。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先隨便地扔,把你的人生隨便一拋,引入了隨機性,放大了生命力。如果人生沒有隨機性,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聊、無趣、喪失生命力,只是穩定,但是它是短暫的穩定,你不知道黑天鵝事件爆發的時候。所以,隨機一拋以後,在你拋落的那個點周圍,你力所能及的5公里之內找最高點,找到最高點之後,在最高點周圍5公里之內再找最高點。


如果運氣不好,拋到了一個地,你發現全是沙漠,周圍沒有高點怎麼辦?沒關係。重啓,把你的人生再拋一次,拋到另外一個點,然後開始。


這是通過計算機的運算,我們能夠最快地找到最高點的方法,叫爬山算法。


當你的人生發生了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壓根不需要停在原地不動,你能做的事是就地展開工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最好的事,然後找到一個最高點,繼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最好的。實在走不出去了,人生重啓一次。

很像我們以前90年代時玩過的踩地雷遊戲,假如你按部就班地從邊上一個一個地試,這輩子你都沒辦法通關,踩雷遊戲要想玩好,最重要的手法是隨機性,先胡亂一點,點出一大片來,這時候一個一個地找,這就是生命力。


所以,如果賦予我們的生命活力,讓我們的生命能夠跟隨機性共舞。父母就不用焦慮了。大量父母的焦慮,就在於我們以為人生可以穩定,可以按照我們所設計的方向去發展,甚至很多父母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必須按照他們說的去做。悲劇就是這樣誕生的。然後,父母又累,孩子又痛苦,最後的結局還不好。


國際級NLP大師李中瑩先生,曾說:「每一個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如果父母贏了就是悲劇,如果孩子贏了就是整個家庭的喜劇。」


因此,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那三行代碼到底是什麼?我把它叫作


「家庭教育的三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叫作「無條件的愛」,因為它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接納,感受到被愛,感受到他的歸屬感。

第二根支柱叫作「價值感」,讓孩子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

第三根支柱叫作「終身成長的心態」。


有了這三根支柱以後,孩子的生命力被保護、被建設起來,然後他自己就會有成長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沒有發自內心的成長動力,當父母的從外在使再大的勁,都不會對他有正向的作用,相反只會讓他變得越來越痛苦。


總結:

所以,教育是一個選擇,你究竟是選擇做汽車修理工,每天不斷地跟汽車交戰,還是做一個開心的園丁,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次栽培性的工作,然後就坐在那兒喝一杯咖啡,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長。







6 則留言:

  1. 看了屯門浪翠園一家三口燒炭致死,首先要處理夫妻相處之道,婚外情等問題,然後才好好地教育處理下一代,唉!長期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是這樣,不好好地處理婚姻關係,是很難進一步地去教育下一代。

      而關於夫妻相處之道,小弟推薦有本書叫《親密關係》,他帶給我的啟發是,婚姻到底是多少個人的事?

      刪除
  2. 好多人話:生仔要考牌
    但像你這樣,願意學習教養兒童的家長,簡直是大海撈針
    你的努力,令人擊節
    做你的孩子,很幸福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生仔要考牌,咁似我看過的一個Facebook 群名稱😂👍
      的確要呀,我聽說加拿大生B要上課,要上一些關於基本的照顧新生嬰兒的知識、生育後個人的心理輔導、家庭上家人出現情緒問題的處理方法等。
      都是一項必須要上的基礎課程。

      致於,小朋友幸不幸福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自己和另一半感情健康,感覺幸福,自然,小朋友也容易被渲染。

      刪除
  3. 把事物分成混沌系統和簡單系統作分析, 是挺有趣的想法

    不過也該注意世間少有完全極端的東西, 孩子絕不是百分百的混沌系統, 絕不應當作花草一樣天生天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匿名兄留言。

      我同意孩子絕不是百分百的混沌系統, 也絕不能天生天養。

      我相信利用混沌系統作比喻,只是希望大眾對育兒有多一個角度去為自己帶來啟示,小小的輸入改變,就能有大大的影響。從而作出適時的引導和栽培。
      謝謝觀賞和留言交流。🙏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