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為什麼明明就很脆弱,卻要在他人面前顯得堅強?




Part 1

 “在嗎?”

 “在!”

 “有事嗎?”

 “沒事,我就問問。”

 “需要幫忙嗎?”

 “不需要哦。

 “真的嗎?”

 “恩,我自己搞的定。”

 “你真是太堅強了,如果是我,我肯定做不到”。

 “嗯。謝謝。”


 明明有事,硬說沒事。

 明明內心熱情似火,外表卻那麼高冷。

 明明不是很care大多數人的目光,卻常說一句“我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唉。”

 明明特別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卻常常對別人說“不用了,我自己可以搞定。”

 明明不是那麼獨立,卻埋藏脆弱,為了做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勵志青年。 男生身著整齊的西裝,女生畫著精緻的妝容,強打起精神上班,微笑,生活,不管多累,下班又像聖鬥士一樣活躍在另外一個地盤。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如此心口不一?

 什麼時候我們給自己穿上了層層鎧甲,阻擋著這個世界的紛擾?

 什麼時候,越來越多的都市年輕人,開始過上一種“反差人生”?




 Part 2

 一個朋友,幼年時分母親離世,作為單身漢的父親照看不了她,把她寄養在親戚家。

 今天在外婆家吃飯,明天在舅舅家.......居無定所。


 自小吃百家飯,看別人臉色長大的她變得特別懂事,也能很敏銳地能捕捉到別人的情緒。


 長大後她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張羅著家裡的大小事,既是家庭角色上的母親又是父親,家中的其他人反而成了“孩子”。

 工作上,她獨擋一面,責任心超強,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工作,晚上常因壓力太大失眠。

 個人問題上,也一直不順利。 相親若干次,男人們都覺得她太強。


 但我能看到她無比強大的外表下,藏著一顆需要關愛的心。


 只是,她的成長經歷,讓她不得不打起精神靠自己。


 “我也很想表現的輕鬆自在,但是我做不到。”


 外表和內心的反差,將很多人擋在了門外。


 我們穿起鎧甲,也許是真心曾被褻瀆,也許是成長經歷所致。

 適度的“反差”,是保護自我,為了靈活地適應這個世界,讓我們在與世界融合的同時保持著一份清醒和疏離。

 但如果“反差過度”,鎧甲太厚,就會漸漸遺忘了真實的自己,內心總覺得不快樂。


 要么我們會積重難返,遇到爆發的點,來一個頃刻崩盤。 又或者,會不在身體上出現各種不適。

 一層一層地將鎧甲穿上,雖是面對過往傷痛的一種自我保護,但卻會讓我們負重前行。



 Part 3

 到底為什麼,我們面對別人和麵對自己時,反差會如此巨大呢?

 (1)你害怕被人拒絕,也害怕拒絕別人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你都在超負荷運轉。

 你對周邊的關係,總不是那麼自信。

 你害怕聽到拒絕的聲音,與獨自做事的辛苦相比,被拒絕的時候,你能聽到內心流血的聲音,那樣會有背棄的感覺,更痛。


 所以,面對他人介入可以更順暢地解決的事情上,都選擇了獨立完成。 這樣,你發出的需求越來越少,相應的,遭受拒絕的機會也的確減少了。

 面對他人的求助,明明你覺得你承擔不了,但是,為了獲得上司對你的良好印象,朋友家人對你的喜歡,你都一一承接下來,努力完成得很好。

 於是,外界對你的真正需求也漸漸聽不見了。


 直到,你再也扛不住。


 你病倒了。

 疾病,可能是你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而已。

 (2)你害怕以脆弱的一面示人

 你經常可以聽見別人評價你“真能幹!”“沒有你幹不好的事情”,漸漸地,你的頭腦認同了。


 這成為你在職場和家庭的一個標籤,但卻也同時成為了你的一個牢籠。

 然而,你發現,你也不是超人,總有些事情是超出你能力範圍的。

 有些人會選擇示弱,但你不會。


 因為,讓你說“我不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暴露自己的脆弱面會深深地激起你的羞恥感。

 你超負荷運作,即使開口就能得到幫助,你仍然不願意開口。


 你想方設法去達成,其他人的確會覺得你非常能幹,但卻看不到你其實已經非常勉強。

 (3)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你不相信你被愛

 每個人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都是被緊緊地包圍著,愛著的。 那個時候,我們與母親是完全的一體,那是一種完全的容納與承接。

 生下之初,第一次體驗分離。 所以我們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

 嬰兒時期,我們接受著父母的照顧,通過她們的引導和自己的探索,慢慢地融入這個世界。

 那些很好地得到父母關愛和照顧的孩子,通常意義來說擁有較強的安全感,也能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


 “我不夠好”的思想,常常是因為父母的忽視或虐待造成的,不僅僅是因為父母對孩子表達“世界不安全”;而是父母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撫育方式,直接讓孩子感到 了“世界不安全”。


 反過來,如果是父母內心藏著很大的恐懼,就會告訴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關係是不可信”等等的負面暗示。


 於是,你害怕,你恐懼,你顯得無堅不摧,但其實,你的內在住著一個十分委屈和脆弱的小孩。 她渴望被愛,然而她卻覺得世界不安全,不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

 “世界並不安全”

 “我不夠好,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如果我要得到別人的愛,我需要做點什麼來換”……

 在這種很難打破的信念下,她開始扭曲自己的身心,不敢釋放真正的自己,反而是在各種關係中按照別人的標準去改造自己。 直到漸漸忘記了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唯一可以提醒她的,是不開心,或者是身體出現了嚴重困擾。

 我都病了,總該順利成章地歇歇了吧。

 我都病了,總可以享受大家的關心和愛護了吧?

 假若這種狀況真的出現,也許你的疾病會變得非常的難纏。

 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在通過疾病“享受”被愛。




 Part 4

 如果你真的覺得外在你的你和內在的你之間衝突和分裂越來越嚴重,或許,是時候改變這種反差了,你需要知道的是: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真實的你比假裝的完美更有力量的多
 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恰恰是放下對自己的保護
 敞開並信任這個世界,信任自己,好的人和事會被你聚攏
 在行動上,完成這個蛻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和機會:

 (1)學會適當示弱,創造需要

 仔細觀察太極圖,你能發現,一陰一陽謂之道。


 我們如果一直堅持突出有力、積極、剛強的“陽”一面,而“陰”的柔韌、柔軟、承載得不到體現,那麼,人在身體上會生病,在人際關係中也不會太順暢。


 有時候,表面上的弱恰恰是一種柔軟的、十分有韌勁的。 這一點,對“女王們”尤其適用。

 不用怕麻煩別人,關係就是在相互麻煩中變得牢固。 當你需要他人的時候,也代表著對方對你的重要性。

 (2)相信他人,給予正向鼓勵


 婚姻中,很多女人容易抱怨“他什麼事情都乾不好”,但其實是,她根本無法從深層次相信他能干好。


 若你想一點一點卸下擔子,首先需要相信別人。

 朋友S剛與先生結婚的時候,先生什麼菜也不會做,但她充分相信他完全沒問題,讓他去嘗試。


 後來,先生不僅菜做得好,還陪兒子運動、下棋、學習,因為爸爸的參與,整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非常高。

 好的夫妻,在磨合的過程中,其實是在愛和信任的基礎上相互“馴化”的。 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就是個魔法棒。

 (3)以孩子為師,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孩子往往高興了就笑,不開心就哭。 所以孩子情緒病少。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安全感好的孩子反而會調皮很多,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對於自己被愛這件事情十分確信,所以他敢於挑戰大人的神經。

 但是經過社會化這個過程以後,我們容易過著“反差人生”,壓抑了自己太多的真實需求和情緒。 有的時候,我們的確值得多觀察孩子,向她們學習。

 但凡修為頗深的老師,並無半點偽裝,她們就如天真的孩子一般,赤子般的笑聲、穿透力的聲音,甚至是沉默,都能夠瞬間擊中你的內心,如太陽一般, 讓你的面具無處遁形。

 我們,雖然暫時還沒能成長到這個境界,但或許選擇不逃避,不壓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慢慢遇見真正的自己。


 這點,是可以去嘗試的。


後記:
你是否常因為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而責備自己,
又因無法「馬上好起來」而充滿挫折感?
其實,每一個負面情緒背後,
都曾經站著一個哭泣、內心受傷的自己。


面對負面情緒,最難的是「對自己誠實」:
你的生氣,可能是出自擔心,或是由忌妒、自卑偽裝而來;
你竭盡所能責備自己、拒絕他人,是為了安撫脆弱的自信心;
你討厭對方,是因為你在他身上看見你不喜歡,但自己也有的某項特質;

  我們習慣以逃避、否認、壓抑來面對負面情緒,
  但這卻讓我們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遠!

  在華人文化中,為了不被貼上「情緒化」、「不成熟」的標籤,我們努力控制情緒,告訴自己「我沒事」、「我會趕快好起來」,但我們只會愈煎熬,也會讓負面情緒在我們內心更壯大,就像默默餵養一隻怪獸,最後反撲我們的身、心。



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你是那種總是會被身邊的人說「太努力」的人嗎?總是把你的肝腎都賣給工作,有錢沒錢的都做,甚至連同事的都抓起來做,只是因為怕別人討厭你嗎?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你自己這麼拼命,卻沒有顧慮到自己的身體和需求?

  兩種「自我疏離」的人

  這陣子因緣際會讀了一系列心靈成長書籍,發現每一本書談的主題雖然都不一樣,卻幾乎所有的書都講到同樣一件重要的事: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你不夠重視自己的情緒。

  第一種是藉由投入工作來「逃避情緒」的工作狂。總是馬不停蹄,害怕如果自己停下來,就會有人發現自己不夠好。為了能夠完成更多的「事情」,這些人變成胡心理師所說的「情緒殭屍」,只注重完成事情,不重視自己的心情(同樣地,可能也會被別人覺得很冷血、太過理性)。當然,變成殭屍一定有它的好處(例如賣命地工作可能換來不錯的成就,或者得到別人的尊敬)。只是,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之後,可能要想想,這樣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嗎?而那些你所逃離、沒有好好面對的情緒,也可能會在午夜夢迴、寂寞太猖狂(一個冷不防~)的時候,突然以焦慮、緊張、失眠等等的方式來襲擊你。

  第二種人剛好相反,就是傳說中的「黑洞人」。心裡面總是有很多不安的黑洞,總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做錯、是不是很沒用。別人說你太負面,你都知道,可是你自己也很困擾,努力了很久還是被那些情緒給抓住。這些人看起來似乎有比較「重視」情緒,但實際上依然是沒有辦法好好和情緒共處,例如和家人吵架的時候直接甩門離開;伴侶讓你失望的時候,冷戰悶在心裡面,腦袋當中有很多的小劇場,卻沒有真正讓它上演的空間。

  這兩種人看起來都很認真生活,但某種程度上也是疏離了自己,沒有接觸到自己情緒真實的需求。

不過,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必須抽絲剝繭看到那些生氣和哭泣背後真正想要說的需求是什麼,那些一直以來被糾纏的結,才有可能解開。

  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

  我們的文化裡,「別人」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論那是你的家人、你在意的人,或是你心目中想像的「內在江東父老」,我們總是時時刻刻擔心,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我們。可是有些時候,過度在意別人怎麼想,反而會遺失了自己真正的夢想。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情緒對我們的影響,而太快跳到理性、務實、正向思考,雖然有它的功能,但同樣有可能讓你重複活在一個困境的迴圈中,影響到自尊和人際關係。

  我常常覺得,我們可能要有「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勇氣,一種「就算不做什麼,還是會有人會喜歡自己」的那種相信。

  而有時候,我們更需要一個陌生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協助,幫助自己,覺察自己的真實需求,傾聽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推薦以下一位影響我人生的諮商心理師 - 胡展誥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

自序

  為什麼不愉快的情緒總是不請自來?
  ——好心情、壞心情,今天你選哪一道?

  現在請想像,在你眼前約一大步的距離,有兩台嶄新亮麗的自動販賣機。販賣機裡整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別出心裁的精緻包裝相當引人注目。不過,這裡面賣的不是飲料、餅乾,也不是其他小東西,這裡賣的是包裝成袋、各式各樣的「情緒」。

  均一價,一袋一百元。

  左邊那台販賣機裡賣的是開心、愉悅、滿足、放鬆、興奮等受歡迎的情緒,右邊那台剛好完全相反,放的是生氣、難過、挫折、害怕、憂鬱、忌妒、緊張、害羞等,大家印象中所謂「負向」的情緒。喔,對了,右邊這台販賣機目前還推出優惠活動「買一送一」,價格比起左邊那台整整便宜了一半。

  此刻,你的手中正握著一張百元鈔票,如果要你選擇帶一樣情緒回家,你會選哪一種呢?

  可想而知,左邊的販賣機肯定時常大排長龍、暢銷一空;而右邊那台販賣機,即使有特價,生意應該還是很冷清,大多數走到它面前的人總是只看了一秒,翻了個嫌惡的白眼,就頭也不回地走到左邊去了。

  不過,現實總是殘忍的。

  在想像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恣意挑選自己想要的情緒,但是回到現實生活,別說要挑情緒了,那些不愉快的情緒似乎總是不請自來。

  我們都希望每天可以開開心心度過,但是聽了一整天的課、上了一整天的班、處理了繁雜瑣碎的家事,心情也經常隨著天黑而逐漸晦暗。走出校門、離開了公司,壞情緒卻像是附有強力魔鬼氈的暖暖包,緊緊黏著自己,悄悄地將我們內在的不舒服加溫、加溫、再加溫。直到踏進家門,又聽到家人的碎念,看到餐桌上討厭的菜色,聽到孩子的爭吵……所有的壞情緒突然被攪和在一起,膨脹、膨脹、無上限地膨脹。接著,不知道是誰,悄悄地按下了某個按鍵……

  砰!

  刹那間,那些在外面累積、可能與家人無關的情緒,就在此刻毫無保留地炸裂,接下來若不是另一場戰役的開啟,就是整個客廳只留下剛剛爆炸過的你(因為被轟炸的人都跑光了)。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劇情發展肯定都不是你原本想要的,你壓根就沒有想要發這麼大的脾氣,也沒有想要傷害誰。

  呆坐在客廳沙發,愣在房間的床上,坐在空蕩蕩的餐桌旁,感受著慢下來的心跳、漸漸和緩的呼吸。你既無奈,又不清楚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剛剛發脾氣的目的,到底是想得到像現在這樣的安靜?還是,其實你很希望有人陪伴,聽聽自己一天下來在辦公室、教室或所有忙亂中,所受的委屈與辛苦?

  事實上,此時你的思緒狀態就跟方才爆炸的情緒一樣混亂。

  你什麼都不清楚,只是無奈於很多時候不開心的情緒會自動找上門來,特別是在你疲累不堪、缺乏防備的時候侵擾著你,害你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行為。

  這情況,就像我曾在諮商室裡看到一位九歲的小男孩拿著充氣棒用力搥地板,一邊大吼:「我要打死你,可惡的『生氣』,拜託你滾蛋!」對他而言,「生氣」總是毫不打招呼就霸道地降臨在他身上,經常害他情緒失控而闖禍,接著就是被大人處罰、被同學討厭。

  不過,有一件事情我們多多少少能確定,那就是不論自己喜不喜歡、想不想要,那些負向的情緒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且,這種莫名其妙的爆炸時不時就會發生,使我們可能因此被貼上「壞脾氣」、「情緒化」的標籤。

  但你真的是大家口中那種喜怒無常、陰晴不定的人嗎?

  很多人討厭、害怕情緒容易起伏的人,因為待在他們身邊,隨時可能會被流彈波及。但是另一方面,其實有部分的人也很害怕自己會「變成炸彈」,他們害怕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害怕突如其來的情緒崩潰會讓自己在大家面前出糗;害怕極端變化的情緒會破壞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可是每當不舒服的情緒累積到某個程度,某些突如其來的刺激就會點燃引線,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用多說,相信大家一定很清楚(或者很有經驗)。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情緒並不敏感,更精確地說,是對負向的情緒不敏感。對於開心、愉悅、滿足的情緒,我們大致上不會有什麼困擾(記得,只是「大致上」,而非絕對如此)。

  基本上,這跟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態度有關:避免往「負面」看;「情緒化」是不討喜的;「難過」太沒有建設性,還會讓人瞧不起;「害羞」、「緊張」是懦弱的特質;「焦慮」是沒有必要的……「憂鬱」?那根本是庸人自擾、作繭自縛的人才有的專屬疾病啊!

  既然我們被告知這些情緒不受歡迎、會被其他人瞧不起,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裝我們沒有這些情緒,假裝感受不到它們,再找各種理由告訴自己現在頂多只是「生氣」,而不是那些令人更難堪的情緒。雖然生氣也不是很受歡迎,但至少代表自己不是懦弱沒用的!

  然而,如果因此認為不去看、不去想,問題就會被解決,那就把這個世界想得太單純了。

  閉上眼睛不去理會的問題,通常只會日益惡化。一味地否認那些不舒服的內在情緒,不讓它們有機會透過適當的管道宣洩,最後它們可能會儲存在體內,造成身體的各種不舒服,生活也可能因為這些模糊且難受的情緒而變得更糟糕。

  接下來,你將會在這本書裡看到我重複強調一個觀念:「很多事情你不去正視,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問題」一直都在那,要去面對它、處理它,當然會令人不舒服,也很需要勇氣。但每當我們多關注、多解決一些,問題就會相對地減少一些,自己也會覺得更加放鬆。

  本書第一章,與讀者分享的是關於情緒的迷思,了解情緒如何在不自覺間影響我們;第二章將會帶著大家一起檢視某些我們不喜歡的、害怕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而這些情緒的背後,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聲音。或許,這些情緒並不若我們想像的可怕。最後一章則是適合隨身攜帶的提醒,引導讀者隨時覺察自己的狀態,練習用不同的方式來因應自己的情緒。接著你會發現,這些情緒的真實樣貌並不可怕,而且透過練習,也能提升自己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準備好了嗎?

  現在,請慢慢地移動腳步到右邊那台賣有負向情緒的販賣機前,這也將是你更靠近自己、更認識自己的寶貴機會。

  鼓起勇氣,將手上的百元鈔票平整地放進右邊的自動販賣機。眼前每一袋情緒下方的按鍵同時亮了起來,整齊的紅色燈號顯示著:「可購買」。

  深呼吸。

  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吐氣——,試著按下眼前的某一個按鈕!

  放心,情緒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相反地,當我們愈靠近它、愈認識它,就愈能幫助自己更安然地與它相處,也讓生活更放鬆、更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