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孩子的利是錢,應該怎麼用?


一篇很有意思的育兒心態和正確理財觀念的文章,值得父母細看。


圖片來源:





 (2017-01-25 15:40:18)


尹老師,您好!

我最近有一個困惑,關於孩子過春節收的壓歲錢怎麼花。現在生活條件好,老人和親戚們見了孩子都要給壓歲錢,數額也比較大,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我女兒今年一下就收了幾萬元。她剛剛七歲,顯然現在還沒有支配這筆“鉅款”的能力。

前幾天我看到一位兒童教育羅專家的博文,認為“壓歲錢不能交給孩子自己花。因為現在孩子得到的錢數額較大,他們不懂得如何花。而且這是別人饋贈的,不是孩子自己掙到的錢,如果給了孩子,孩子也沒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了。並且孩子太小不應該給零花錢,怎麼也得等到78歲再給。而且不能隨便給,應該讓他通過幹家務獲得零花錢。”

我知道這麼大一筆錢確實不應該現在全部交給孩子支配,但如果按這位專家說的,好像將來也不應該直接給她,而且要給也是有條件的,那麼這樣算下來,這筆錢基本上就不是孩子的了。但我知道如果這樣處置這筆錢,我女兒肯定會不高興,我也覺得哪裡有些不對勁。

我以前對孩子的壓歲錢採用兩種花法,一是拿出一小部分作為她的零用錢,二是全家人每年外出旅遊時用這筆錢,基本上每年的壓歲錢就花完了。她原本就對這種花法表示出勉強,特別是今年得知身邊有幾個小朋友的壓歲錢都存起來了,她更表示出對我們的做法很不高興,說要讓我把她的錢都存起來,等她長大後自己支配。

我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但又擔心,若干年後,她的壓歲錢會積攢得更多。當她面對這筆不菲的“收入”時,會不會有種“不勞而獲”的感覺,這對她的成長是否有利?
請問尹老師,這筆錢到底該如何支配?怎麼做才能既讓孩子高興,又能讓她學會理財之道?敬盼回復!


你好,這位媽媽:

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人的一種習俗,它是長輩和親朋向孩子表達關愛的一種方式,有的也是成人間的一種禮尚往來。現在春節剛剛過去,正是孩子們壓歲錢“大豐收”的日子。你的問題來得很及時,很典型,尤其你信中提及的那位專家的觀點,也有代表性,所以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信中,你主要擔心的是孩子將來拿到一大筆歷年積攢的壓歲錢後,會有“不勞而獲”的感覺。我首先想說的是,不勞而獲已是事實,問題是,你為什麼擔心呢?

當一個孩子在一個家庭裡出生,他已開啟了他的“不勞而獲”之旅。他無償地使用著家裡的房子,白吃著媽媽做的飯,學費由爸爸交著,基本上家庭裡的一切物質財富他都天生佔有著。而且孩子將來要上學、留學、買房、買車、結婚……你是不是一直在為孩子攢這筆錢,並打算無償提供給她?其實你從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已經在準備著讓她“不勞而獲”了,壓歲錢再多,和這些開銷比起來也是小數額。為什麼你不擔心別的財富無償提供給孩子時會對她形成負面影響,單單是對壓歲錢有所擔心呢?

你之所以單單把孩子的“壓歲錢”挑出來說事,我分析應該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它是錢,不是物。假如你家有一張名畫,價值500萬,當你傳給孩子時,你擔心這張畫會影響孩子的道德水準或精神面貌嗎?當然不會。那為什麼一筆錢——金額可能最多是名畫的十分之一——讓你如此擔心呢?

人類社會一直有一種怪異的邏輯,一方面發自內心地喜歡金錢,利用一切機會去賺錢,努力地成為富人;另一方面認為金錢是“壞”的,輕鬆獲得是“惡”的,對富人常表現出蔑視——很多人都在努力成為自己蔑視的人——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就像一個人開汽車,他一邊踩著刹車,一邊又在拼命加油門,內在的思維矛盾讓外部行為亂套了。

錢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到底應該對錢持有何種態度?就像我們如果不能以平和心對待一個人,就無法和這個人長久相處一樣;如果不能以平和心看待錢,就無法在財富上獲得真正的自在。這是個很大的一個人生課題,需要不斷地深入思考。

二是因為它數額較大。如果孩子的壓歲錢攢到她18歲以後也不過只是幾百元或幾千元,你應該也不會有這樣的擔心,為什麼數額較大的錢就會讓你這樣產生這樣的擔心呢?

假如數額較大的錢容易使孩子出問題,孩子獲贈的金錢數額和“變壞”的風險成正比,那理論上就應該推斷出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易變壞——儘管媒體或坊間經常這樣渲染,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事實是,世界各國犯罪率和貧窮總是成正比,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據說現在的貪官大多數出身貧寒,從小形成的匱乏心理讓他們面對金錢時貪得無厭。中國自古有“寒門出貴子,白屋出公卿”的說法,這不是一種因果,只是一種可能。現在媒體上經常曝出“富二代”行為不端的事件,很多人會簡單推理為“豪門多敗子”,這樣的認識只是以偏概全,或者說是一種酸葡萄心理。如果說有些“豪門”確實出了“逆子”,那絕不是他家的財富導致的,而是他的家族門風所致,德不配財。那樣的人家,即便是沒錢,也不會更好,照樣出逆子。同理,那些培養出優秀孩子的窮人家,即使他們家境富裕,如果稟承的家庭文化理念是相同的,他們的後代也照樣優秀。總之一句話,孩子未來的道德面貌和他家有多少錢沒關係,只和他的家教有關,和他成年後的自我教育有關。

我們當然看到過這樣的故事,一些富豪家庭出生的孩子,雖然他們生來就擁有巨額財富的分享權和繼承權,但老富豪不是直接把錢給他,故意通過各種辦法鍛煉兒子,18歲就踢出家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待其經過一番歷練後,再接過萬貫家產。但畢竟18歲前他也是“不勞而獲”的,並且之後從父輩那裡繼承資產,榮升小富豪,與其說他是通過到社會上吃苦耐勞賺得巨額財富,不如說是憑藉特殊身份便捷地獲得的,這樣說來,他的財富仍然是不勞而獲的。

那麼,答案就很清楚了。

第一,你不能定性壓歲錢是孩子的“不勞而獲”。因為在我們的話語習慣中,“不勞而獲”是個貶意詞,指一個人原本不配或不該得到某些東西,卻由於某種非常情況得到了。而你的孩子,她配得也應該得到這筆錢,哪怕它數額很大。家庭系統中不存在“不勞而獲”這回事,親朋間自覺自願的互相贈送不需要加入太多的社會評判元素。錢幣本身是中性的,它原本沒有任何道德標注,我們更無需人為地賦予它某種色彩。

第二,這些錢雖然不是孩子的勞動所得,卻是他的身份所得,所有權是經過成年人的交換法則首肯的,那它就屬於孩子,支配權也應該屬於孩子。如果孩子想把這筆錢攢起來,你就幫她攢起來,不必有任何擔心,這和你用別的方式為孩子存錢是一回事。如果孩子想花,你也應該允許她自己支配。比如可以跟孩子協商好了哪些東西由父母來買,哪些需要她動用自己的壓歲錢,剩下的可以存起來。無需擔心孩子一下子把幾萬元揮霍乾淨,心理正常沒有極度匱乏感的孩子絕不會這樣幹的。

第三,你以前採取的壓歲錢的兩種花法,理論上可取,但如果不是出於孩子的自覺自願,只是出於父母的決定,那就不對。總的來說,以後在壓歲錢的管理上沒必要動太多的腦子,任何完美的設計,如果引起孩子心裡不樂意,哪怕她勉強同意了,也沒有意義。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在算計她,那麼她學到的就是算計別人或不信任別人,這不但影響孩子的幸福感,對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也有不良影響。

說到這裡,你應該基本上明白為什麼會感覺那位教育專家的觀點有些“不對勁”。

專家認為壓歲錢不能交給孩子自己花,理由是“現在孩子得到的錢數額較大,他們不懂得如何花。”我相信這位專家在平時的言論中也一定說“要給孩子尊重”,因為這已成為教育的共識,但他在壓歲錢的問題上,首先就剝奪了兒童的主體性,對兒童權利表現出不尊重。另外他說壓歲錢“不是孩子自己掙到的錢”,不是孩子自己掙到的,它難道是家長掙到的?誰見過壓歲錢是給家長的?而且,他說“如果給了孩子,孩子也沒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了”,為什麼要在這筆錢上捆綁一種意識形態,難道孩子在得到一筆本屬於自己的錢時必須要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嗎,我們需要如此功利嗎?

還有,“孩子太小不應該給零花錢,怎麼也得等到78歲再給,而且不能隨便給,應該讓他通過幹家務獲得零花錢”——他在這裡應該說的還是壓歲錢。且不說78歲才給孩子零花錢是錯誤的,後半句更是強盜邏輯——錢本來就是孩子的,為什麼在使用時還要通過勞動重新賺取?為什麼要人為給孩子設置一個障礙?難道專家自己在花已經賺到的錢時,都要二次工作,再去寫一遍稿子或再講一次課之後才可以嗎?很多人像這位專家一樣,把壓歲錢和零花錢當作控制孩子的條件和工具,向孩子提出一些交換條件——如果你做了什麼家務,你才能得到零花錢,如果你每天都很認真、很努力去學習或做事,那麼我就考慮給你投點資……這樣教育孩子的現象的確很普遍,但它只會強化金錢在孩子內心的“崇高地位”,使孩子內心充斥著對金錢的膜拜感和匱乏感,最後結果不是拜金就是吝嗇,或者既拜金又吝嗇。

邏輯混亂的背後是思維的混亂,矛盾言論的背後是矛盾心理。這位專家的觀點貌似有理,實則淺薄和粗糙,且庸俗。我想,他自己應該就是那種潛意識中無法以平常心對待金錢的人。而且他潛意識裡不信任人性,思維出發點是,人性是惡的,必須要約束和控制,否則孩子就會變壞。他的“觀點”,只是把流傳於坊間的一些說法變成了文字,是地攤貨的級別——隨處可見卻不值錢。

真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金錢觀,並不在於壓歲錢的處理上。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你們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著你們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讓孩子內心擁有豐足感,他才會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金錢觀。即使孩子在支配壓歲錢時偶然不妥當,有時“揮霍”了,花在了“沒用”的地方,那也是他成長中的必修課,“浪費”的錢是交了學費。另外,這也可能是家長的功課,因為有些開銷,家長可能認為揮霍了,對孩子來講,一定有他花費的道理。我們講對孩子要寬容,難道在學習如何花錢的練習中不需要寬容嗎?

總之,一切物質財富都是中性的,一切用正當方式獲得的財富都是合理的。人可以賦予財富以某種善惡性質,但財富本身不會改變人的善惡。不要擔心這筆“鉅款”會對你的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錢是“死”的,沒有那個力量。能影響到他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長自身。
拜個晚年,祝你全家快樂幸福!
(本文選自尹建莉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後記:
筆者在二十多歲出頭時,眼見有大同學能向父母領回近二十萬的利是錢,去嘗試置業,購入「夾心樓」,於是筆者也問問父母幫自己由細到大所儲下的利是錢有多少。

最後結果,當然是一蚊也沒有,原因很簡單,筆者讀書要錢,供養我們要錢。。。

現在人大了,也明白做父母,供養自己的辛酸,也開始放下那些負面思想。。。

有時上一輩這樣做,有上一輩的苦,不能取長棄短的與上一代比較。雖然筆者的儲蓄和精準的記帳習慣是由此而來,但自己學懂了計算並不代表就要斤斤計較;雖然母親欺騙了(幫你儲起佢,每一年都是這樣的說)幫筆者儲蓄多年的利是卻最後化為烏有,算是筆者童年陰影(記得當年正在讀大學,因不能自己運用自己的錢,而不開心了一段時間)。

上一代未能做好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也要重施故技。

在看以上篇文章前,筆者也一早決定要幫自己的女兒儲起她所有的利是錢,本身可能要儲起並投資,待她日後大了可以好好運用。

如其幫兒女儲錢,倒不如讓她自我學習
但在看過以上文章得到更多啟發後,覺得與其幫她儲,倒不如好好利用這筆利是錢,讓她「自由」,讓她自己自由地去選擇如何運用自己的金錢。讓她自己的利是錢成為她自己將來成長的學費。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導她如何正面看待金錢,引導她學習如何運用這一工具去幫助她自己,相信自由和真正身教會是她最好的學習,也相信下一代定能好過上一代。正如現在的自己,也開始在各方面的思想和知識,都開始比上一代豐富一樣。

一切物質財富都是中性的,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著我們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

最後,父母親和女兒,我還是一樣愛你們,當然最愛仍是妻子啦。

6 則留言:

  1. AC兄真廿四孝爸爸!
    小弟真有親戚的兒子在讀大學時,跟爸媽說要取回自己戶口裡的錢的主導權,聽聞是要拿去玩同花費。金錢觀似乎真的要自小教導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三人行兄才是啦!
      小弟也只不過希望學習如何教導下一代!
      畢竟,就算自己懂理財或一丁點的投資,但要教育孩子卻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有些人很厲害,但卻無法教出厲害的人;但有些人雖然不算很厲害,但卻能教育出或啟發出厲害的人來。
      小弟希望學習做前者成為博學篤志的人,也希望同時做能教導和啟發他人的人來。

      刪除
  2. 看到AC兄這篇分享很有共鳴,
    我是因為母親的吝嗇所以也變成吝嗇的人(對我認自己的確是吝嗇的)。小時候問她要吃飯錢每次也要被無理罵著,"零用錢"都是從飯錢中省出來,於是每天不吃早餐,午餐就是一條腸仔。重讀中五夜校時更沒飯錢,都靠哥哥接濟和畫畫寄到雜誌拿獎金。於是我決心學媽一樣吝嗇地對她。然後到長大好一段日子才慢慢放下,但吝嗇的性格卻很難改了。所以希望AC兄能把這種犯錯停在我們這一代,把正確的金錢教育帶給孩子。

    回覆刪除
  3. Leo兄你好。有共嗚可能是你我有著相似的童年。但亦可能是我們過份執著的原因所至。
    雖說要走出我們上一代不正確的觀念已經不易,更何況要改變以正確的觀念去實踐、去改變自己!?
    但當你放下後,回頭看看,其實那些可能已是小事,甚至只是個人成長和磨練的一關卡,而重要的是現在的我們和以前比較有多少進步和成長,及能利用以前的經驗作提醒、作警惕。
    最後,和鼓勵我的人一樣鼓勵大家,心態決定境界,在越惡劣的環境我們要越努力和堅持,同時又要將要點教育下一代,雖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我們最多只能用勞力、動腦力的「辛苦」去磨練下一代,但卻不能以無理辱罵以利用令其內心的「痛苦」來磨滅其心志。

    回覆刪除
  4. "清風仔"父母在小學年糼時已給自我管理財富的學習機會,學習運用金錢可以從小培養出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清風兄舊文,看得出師兄管理財富了得。

      刪除